“光影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影戏表演教程图片 “光影故事”

“光影故事”

2024-07-12 1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北宋的汴京(今开封)。随着宋室南迁流传到浙江,而海宁皮影戏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临安(今杭州)流入海宁的 “纸人” 已粉墨登场,班社迅速发展。当时服务于达官贵人或乡绅富户的婚丧嫁娶盛极一时。

到了清光绪年间,朝廷下谕“禁在阀门演出”。

从此艺人流入民间。久之,皮影戏便逐渐为乡间百姓喜爱,日趋繁复。

海宁皮影戏在演出中改用了海宁方言,将海宁民间曲调“阿拉腔”化用入戏中,形成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

至明清时期,皮影戏在海宁盛极一时,以当时县府盐官为中心,长安、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地皮影戏表演频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海宁皮影戏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都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是目前江南仅存的皮影戏艺术。

海宁皮影戏表演的台前幕后

皮影戏传入海宁之后,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典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海宁皮影戏将唱词和道白改为海宁方言,融入了海宁本土的独特韵味,迎合了海宁观众们的口味。

皮影戏前台有上手(主演)、下手(助演),两位演员合作表演,每个人操纵一个或多个影偶。海宁皮影戏表演中,影人转身、翻滚、跳跃等动作十分灵活,活动自如;皮影戏后台则负责击鼓配合,根据表演内容,诸如进场、出场、上朝、审堂、启幕、落幕等,配上固定的专用曲牌,以增强表演及音响效果。

海宁皮影的人像以牛皮为材料,通过绘画、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以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为主要特征。绘就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人情味、少夸张、近实像。影偶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名族,民间特色。

摇曳在光影间的千年艺术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初心显得尤为重要。

海宁皮影戏老艺人徐二男与皮影相伴几十载,无论酷暑严寒都坚持表演,在方寸舞台间度过了他的艺术人生。

2006年,海宁皮影戏载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徐二男也成为海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作为海宁唯一能独自操作全套皮影戏的老艺人,徐二男表演起皮影戏来,手脚灵活,绘声绘色。

徐二男称,“当初学(皮影)的时候,我只有十二三岁,家里贫困,过去为谋求生活所学……”徐二男出生在皮影戏世家,父母家族都有皮影班。12岁那年,他开始跟班学戏。3年后上台演出。18岁时,父亲去世,他便独立支撑起皮影班。

海宁皮影戏,分蚕花戏、暖房戏、周岁戏等,徐二男能驾轻就熟表演的戏本就有280多部。他表演的皮影戏,是盐官景区、文化礼堂的保留节目,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皮影戏叫“皮囡囡”, 说徐二男的表演,是“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面对这样的赞誉,徐二男自豪地说,他要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初心在方寸,

咫尺在匠心。

继 2006 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宁市不断加大对皮影戏的保护力度,先后投入250余万元用于海宁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在海宁皮革城、盐官观潮景区建立海宁市皮影戏馆,常年开展演出活动。

除此之外,还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切实承担了皮影艺术的乡土教育重任,先后在文化馆、社区开设了“海宁皮影戏传习班”,进行海宁皮影戏影偶制作的免费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海宁皮影影偶制作爱好者,充实海宁皮影戏保护后备人才队伍。这些皮影爱好者还经常到农村文化礼堂和学校演出,全年下乡演出 100 多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

两根竹竿尽表喜怒哀乐。

非遗文化的血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将隔热融作温热,让你我再度相拥。

非遗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

️️♥

如果你愿意 , 点赞和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皮影戏,

哪怕个体的力量微小,在此刻,

也能成为传播、传承非遗的星星之火。

图文 | 综合自网络

编辑 | 周葭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