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影戏的现状概述英文 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

2024-07-16 1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罗山皮影戏的技艺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师父带徒弟;二是祖传家授。祖传家授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所以皮影戏艺人都非常重视子嗣,对祖师爷乐王教主的崇拜也得以强化。师父带徒弟的传艺方式首先要举行拜师仪式,其次要学艺三年,三年出师即可独立门户。在拜师仪式举行之前,学艺的人要找到引荐师和见证师,由引荐师将自己引荐给师父,若师父同意收徒授艺,将安排时间,在见证师的见证下举行拜师仪式。罗山皮影戏艺人在拜师之后,师父要传授徒弟学习皮影技艺的方法、外出唱戏的注意事项及行走江湖的规矩。《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记载:旧皮影箱有“四大忌”,即不准拍掌,不准扔竹篓,不准唱山歌,不准上树,违者,谓之不吉不利。

盘道是皮影戏艺人进行内部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内部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竞技,两个盘道的艺人各自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活,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难分高低。皮影戏艺人的盘道可以分为同一地方不同师承谱系师傅之间的盘道,以及不同地方同一行业师傅之间的盘道。前者盘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技艺进行肯定和认同,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这一谱系在本地的地位和尊严;后者盘道的目的除了同行但不同地方之间的技艺切磋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护本地艺人的生意,防止外来艺人抢占本地皮影戏艺人的地盘。

三、民众的听戏习惯

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传承方式是皮影戏自身传承与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但罗山皮影戏是一种表演性的民间艺术,除了自身的传承因素外,它需要一定的民众基础,民众基础是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至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山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存在着听皮影戏的习惯。一位罗山皮影戏师傅曾经给笔者这样说:“唱大戏群众拿不出太多的钱,皮影队班子人少、开支小,地台容易搭,因此历代都有看戏的习惯。”罗山皮影主要为庙会唱戏和私人唱戏,而庙会上除了庙会头人组织本村捐款集体唱戏外,还有很多私人唱还愿戏,上文已经提到,考上大学的家庭在庙会上自己出钱唱还愿戏还愿。小孩过生、老人祝寿,以及结婚、盖房、发财的人家都会自己出钱唱皮影戏。

很多观众对皮影戏的情节烂熟于胸。比如《封神》,这是罗山皮影戏艺人演唱最多的一本大本头戏,也是观众最爱听和听得最多的一本皮影戏。据老艺人岳义成讲,九十年代之前,每次唱《封神》,观众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上千余人。

四、同质的乡土环境

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的传承方式可以看作是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而民众的听戏习惯则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客体,主体的活动为客体提供观看的对象,而客体的活动又促进主体水平的提升,主客体的相辅相成推动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在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主客体外,还应该注意到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其同质的乡土环境。

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研究社会分化时将文化传统分为“小传统”和“大传统”,“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与支撑力量的文化,“小传统”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罗山皮影戏正是在一个“小传统”的乡土环境中传承与发展至今。罗山及其周边地区各乡镇处于淮河以南,属于稻作区,与河南其它地方略有不同,在地方方言和风俗习惯上都受到湖北的影响。事实上,这一区域与鄂北在方言、风俗习惯、祖宗昭穆信仰等方面已经形成一种同质的“社会事实”,这种同质的“社会事实”正是罗山皮影戏这一文化“小传统”传承与发展的土壤。

从罗山皮影戏艺人演出的区域来看,罗山皮影戏不仅在罗山及其周边的淮河以南地区广泛流传,也深受与之毗邻的鄂北大悟、黄陂等地民众的欢迎。罗山皮影戏道白用的是流行于淮南鄂北的乡村俚语,而唱腔正是来源于这一区域民众的山歌和民歌小调。因此,这一区域的民众特别喜爱罗山皮影戏。

综上,虔诚的信仰基础和技艺的传承方式是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民众的听戏习惯和同质的乡土环境是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外在因素。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至今,主要依靠这四个因素:信仰为其提供精神庇佑,奠定皮影艺人传承与发展的心理基础;技艺的传承方式则保证罗山皮影戏从皮影演唱、皮影操纵到皮影雕刻等诸绝活的延续;民众的听戏习惯则从观众的角度推动罗山皮影戏技艺的精益求精;同质的乡土环境则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四者相互牵连,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罗山皮影戏,构成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

周全明:

河南沈丘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

【民间文艺】栏目责编:邓熠

图文编辑:李嫣然

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