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游合集,有些地方可以不去,这些地方不得不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影戏logo 云南腾冲游合集,有些地方可以不去,这些地方不得不去

云南腾冲游合集,有些地方可以不去,这些地方不得不去

2023-03-06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在云南腾冲跨年,腾冲我之前去过两次,重游腾冲感觉又不一样,整理了之前去过的几个地方,感觉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但是这些地方不得不去。

一、腾冲非遗“守”艺人刘永周,一张皮影演人生

在地肥水美的“极边第一城”腾冲市,流传着一门民间艺术瑰宝——皮影戏。作为“手工电影”及现代电影的始祖,皮影戏自流传到腾冲以来,曾经为当地人带来无穷的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腾冲皮影也和其他地方皮影艺术一样渐渐失去了原来的辉煌……而有位古稀老人却一直“守”着这门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他就是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永周。

今年74岁的刘永周是腾冲市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是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刘永周十一二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经60多年。传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在这间专卖店里,蕴含着腾冲皮影元素的镜框、挂饰、装饰品随处可见。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的组成部分,腾冲皮影戏又称皮戏、灯影子,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余年。

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腾冲皮影戏几乎集中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并衍生出东西腔体两大类。图为刘永周向媒体介绍自己的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

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早在1875年,他的曾祖父刘登岸和刘定三的曾祖父刘金斗就拜当时最优秀的皮影艺人张老阔和李老白为师,学习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技艺,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后经两家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逐步革新与完善,表演与制作技艺日渐成熟。

到刘永周的父亲刘定忠先生时,刘家寨皮影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进入了腾冲皮影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皮影戏大约从明末清初时期传到固东镇刘家寨,如今已在腾冲走过数百年的历史。出身皮影世家的刘永周,起初,父亲并没有打算将这门艺术传给他,而是希望他能好好上学,争取更好的前程。然而,刘永周没能在求学路上走得太远。十二三岁时,他便偷偷地背着父亲学起皮影。后来父亲发现刘永周虽然年纪小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勉强同意他学习皮影戏。

刘永周但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在皮影戏班子打杂,做一些搭建幕布、收拾靠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开始学习敲锣、打鼓以及练习唱腔等,并客串一些角色。经过几年的“跑龙套”,在刘永周18岁那年父亲终于同意让他担任主演。那天他主演的戏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片段。表演约4小时,刘永周异常沉着,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

现在,以刘永周儿子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孙子刘朝侃为代表的第六代为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皮影靠子开发成工艺品销售,并让皮影戏走进校园,已经受邀赴多地小学表演。

从材质的挑选到靠子的制作,人物神态的雕琢到服饰颜色的搭配,都要有多年的积淀才行”,刘永周说。为了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靠子,他多次到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学习,“这些地方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很多方面还保留得较为完整”。

传统的靠子都是用驴皮制作的,经实践刘永周发现牛皮也可以制作靠子,只是用牛皮制作靠子要求更高。“一张黄牛皮要经过硝皮、铲皮、打磨、着色、连接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皮影靠子,而且每个过程的细节都非常讲究,稍不注意就可能前功尽弃。着色的时候不能用水彩、国画颜料,一定要用矿物质颜料,这样色彩才能更持久、通透”,刘永周说。

凭借精湛的技艺,刘永周制作出无数惟妙惟肖的靠子。其中不少靠子还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2012年,刘永周被确定为固东皮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图为刘永周指着展柜上挂着的皮影作品说,现在基本上不制作了,这是他自己制作的皮影。

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发展的影视业的冲击,刘家寨皮影戏正渐渐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越来越显得孤独和无助。刘永周也只能靠制作一些皮影靠子作为旅游产品销售。“卖靠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皮影戏一旦失去‘表演’功能,就仅仅是一张干巴巴的‘皮’。”刘永周显得有些无奈。

2016年年5月,以刘永周名字命名的“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在腾越文化园隆重开业。这里不仅有精美的皮影人物“靠子”,更有一个可以容纳60多人的皮影小剧场,它的开业标志着腾冲皮影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个“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只是腾冲皮影戏市场化的第一步,下一步希望能在腾冲,甚至在保山市建一个以腾冲皮影为主题的文化宫,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研究室到皮影工艺品展销等。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腾冲民俗、民间艺术进行研究,丰富完善腾冲皮影和腾冲民俗文化的理论体系。

二、这里可能是中国最黄的村庄,一到秋天遍地金黄

金秋时节,当我们走进古银杏村时,遍地金黄,小路上、墙头上、瓦房上、水沟边、菜地里……

银杏村以“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自然风光闻名,西面紧临腾冲国家火山地质公园、柱状节理两个旅游景点。据统计,全村共分布有古银杏树3000余株,其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50余株,400年以上的70余株,200-300年的150余株,30年以上的600余株,20年以上的有2100株。另外还有中幼林1000亩,约33000株。

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被银杏树围绕着的村子,像一座金色城堡,地面是银杏叶铺就的黄色地毯。

来自各地的游客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漫步古村小巷,悠悠的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将田野间的清馨味道全部吸入体内,整个人都感觉清爽了许多,真想把这样的空气打包带回到城市里。

银杏浑身都是宝,银杏叶可以提取酮,银杏果含有胺基酸等大量微量元素,可用来炖汤。我非常喜欢银杏果的味道,几乎每家客栈的老板都会拿炒熟的白果来招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特别是炒熟了趁热吃,伴着清脆的“咔嚓”声,宛若翡翠的果实露了出来,饱满、圆润、晶莹,让人不忍心入口,可是还是耐不住香气的诱惑,放入嘴里,满口清香、果肉糯软,细细品尝让人回味无穷。

银杏村每年的10月—12月都会吸引无数游人慕名前来,今年的11月下旬是银杏村最美的季节。古老的房屋、火山石砌的院墙、弯弯的石板路、田野间飘起的炊烟……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村落都染满了金色,宛若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94岁老人陈奶奶,手里拿着自己编织的花环向游客兜售,十元一个,好多游客看陈奶奶年纪这么大还出来 编织花环兜售,都过来帮衬她。

银杏村里整个寨子都是陈姓,故又称之为陈家寨,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亲属,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所有的乡亲们都会到场。

村里的建筑都是木质建筑,大多为两层,古朴的青瓦,秋日里窗前都会悬挂着腊肉、玉米、辣椒等食物,更增添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腾冲的天黑的比较晚,喜欢客栈的大院子,在银杏树下,满地金色的叶子,坐在原木的座椅上品尝着原生态的美味儿,看着极边之地的火烧云,直到天边最后的一抹红退却,随后月亮和星星又爬了出来。

久居城市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忽略了世界上太多的美丽,所有要时不时的换个地方,换一份心情,寻找下我们曾经我们遗忘的东西。

地处西南边陲的江东村,竟拥有如此大面积的古银杏林,是极为罕见的。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古银杏树的种子,都是江东村村民的先祖从遥远的中原故土带来的,汉王朝在这里设立了当时中国版图最边远的永昌郡(今保山境内的一部分),在派出大批军队进驻永昌的同时,还实行戍边屯田政策,将大量中原汉族百姓迁移此地。

中原的移民在老家时与银杏朝夕为伴,深谙银杏和银杏果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于是迁移途中随身携带了银杏种子,然后将它们播撒在新家园的房前屋后,并加以精心栽培守护。年复一年,终于形成了今天“层林尽染”的奇观。

沿着江东村由火山石铺成的笔直小道,缓缓走进了这个被金黄掩映的村庄。进村的道路,村民的房屋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金黄。村民的房前屋后,几乎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银杏树。

那黄得发亮好似一把把小扇子似的银杏叶,铺满了田边地头、门前屋后。从村庄不远处山顶的观景平台望去,整个村庄坐落在一大片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林中。时值深秋,银杏叶已被浓浓秋意染成金黄,山风轻轻地掠过,片片黄叶纷纷扬扬飘撒而下,宛如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游客惊呼:这里可能是中国最黄的村庄了!

三、腾冲和顺古镇有一家古法手工造纸,是全国最小造纸厂

腾冲古称腾越,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北与缅甸为邻,国境线长达151公里,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要隘,被誉为“极边第一城”腾冲有悠久的历史,气候四季如春,雨水充沛,位于世界名山“高黎贡山”西部盛产加工宣纸的原料柳构皮,和安徽泾县青檀皮同属三桠结香科,历史上曾出产白细柔韧的腾冲宣纸,运销省内各地并出口缅甸和日本。图为古法造纸作坊。

利用优质原料柳构树皮手工捞制的腾冲宣纸,柔软皮棉,用墨具有墨分五色的渲染效果,是书画用纸中的佳品,为书画艺术家们乐于选用。特别在抗战期间,徐悲鸿从东南亚取道回国住在保山期间,曾卖画捐资抗战,从此腾宣成为了徐悲鸿老师的专用纸,目前腾冲宣纸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产量、质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著名的安徽宣纸。

腾冲宣纸因为选用了上好的柳构皮作为原料,经过七十二道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纸白净细腻、柔韧,天性自然防虫蛀,耐折耐拉这几点是其它纸张比不上的,用于书写、绘画、拓碑和记载、写契约,可保管数百年不变颜色,被赞千年寿纸的美誉!

古法造纸经过的工序:柳构树-泡料-捡料剃黑皮-用石灰浸泡-煮料-制桨-捞纸-刷纸上墙-自然凉干,所以这样制造的纸,没有书画艺术界所讲的火气重,纸发脆。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给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法造纸,从明洪武年间传到了腾冲。军屯戍边的将士们从湖南来到了腾冲,这门手艺一直传承到现在。

古法造纸第八代传人龙得茂说:为什么我选择干这行?是因为我祖祖辈辈都是口传心受的坚持与传递到现在。我的爷爷 奶奶造纸我参加过,那时候很小,到我父母辈一直没有停歇过,到我这一辈还是要传承下去,那怕是下一辈的下一辈.......图为龙得茂在店里给游客做示范如何造纸。

龙得茂说:古法造纸是我们的祖先是从明洪武年间传到了腾冲。当年军屯戍边的将士们从湖南来到了腾冲,这门手艺一直传承到现在。

古法造纸是600年来的沉淀,也是600年的历史文化痕迹,需要我们去传承下去。

龙得茂说:我的家庭环境对我的传承也有一定的帮忙,我的爷爷喜欢吹拉弹唱,一生善良,到了我父亲更是一心修善,现在自己在荒丘上建起了一个道观,所以种种熏陶,我今天成了一名小匠。

现在龙得茂这家店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对古法造纸非常有兴趣,在龙得茂耐心的指导下动手制作。

龙得茂这家店不仅只是古法造纸,还派生很多其它产品,比如笔记本等,获得游客的喜爱。

龙得茂这家店在腾冲远近有名,很多国内外电视台 媒体人到此采访 报道。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匠人的: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 绝对是安静的,面对大自然森林的素材,有得先成就它 ,它才可以成就我,我知道手工人 往往意味着固执 缓慢 少量 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 专注 技艺 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做,也必须这样 也一直这样!

四、携历史记忆走来,记94岁腾冲抗战老兵卢彩文

抗战老兵卢彩文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里拜祭战友 94岁的抗战老兵卢彩文身体硬朗,走路昂首挺胸。(10月31日摄)。

到腾冲,有两个地方值得且应该去-国殇墓园和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图为游客参观 国殇墓园和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1942年,卢彩文的家乡云南腾冲沦陷,日军进城。1943年至1944年年底,从军的卢彩文被安排到他的家乡沦陷区,潜伏收集日军情报。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他进行极其危险的情报工作。图为 94岁的抗战老兵卢彩文行军礼。

腾冲收复后他离开部队回家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从事教师工作,曾任小学校长,直到1987年在腾冲北海中学退休。94岁的腾冲老兵卢彩文说,“我这一生,参加了抗日,经历了抵御外辱、光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历程,这是我最大的光荣。能活到今天,我是幸运的。”

卢彩文老人个子不高,说话仍然铿锵有力,9月3日的胜利日纪念活动上他作为老兵代表,乘车经过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笔挺的中山装上挂满了勋章,坚毅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1942年,家乡云南腾冲被日军占领的时候,卢彩文刚刚16岁,正在读初中的他选择了从军报国。图为卢彩文老人给纪念碑献花。

“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受训的时候,就是:第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我们到了情报班学习以后,那就是以身殉国了。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都在所不惧。” 卢彩文老人声音铿锵有力,行动敏捷灵活,很难想象他已经94岁高龄。

那一年,卢彩文就是怀揣着“不当亡国奴。”这样的信念,在滇西的崇山峻岭间走了8天,来到大理报考了军校。毕业后,卢彩文成为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的少尉参谋,随后被派往腾冲负责搜集日军情报,一直到腾冲光复。期间,他冒着被汉奸出卖的危险,搜集了大量情报,同时也见证了日军的残暴罪行。图为卢彩文老人前往纪念碑给牺牲的抗战将士献花。

卢彩文老人说:“我亲眼看到,日军在村里烧房子,打死了我们村4个人。说你是中国兵,就开枪打死了。”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那段历史在卢彩文心中依然清晰:“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一个战友为了保护电台,被日军打死在山上,还有被灌盐水折磨死的。我有一次也差点被发现,还是村里老乡提前告诉了我消息。”图为卢彩文老人在纪念碑前行军礼。

对卢彩文老人来说,那段历史永远不会忘却。一提起当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云南的情景,他显得有些激动,“1942年年初,日军进攻缅甸,中国派了10万远征军到缅甸作战支援同盟国,后来,因各种原因远征军失败了,一部分退入印度,一部分退回国内云南。”图为当年抗日远征军墓碑。

尽管腾冲地处边境一隅,却是滇西抗战最为激烈的战地之一。腾冲是中国远征军收复的第一个县城,在战争中成为一片废墟。一位远征军的营长回忆说:“焦土抗战过后,腾冲每一片树叶上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栋房子可供临时避雨之用。”可见当年战况之惨烈。图为远征军墓碑。

卢彩文老人一 步步走向当年一起抗战而牺牲的将士们墓碑献花。

如今,卢彩文老人在家乡安度自己的晚年。谈到抗战老兵的生活,他说,老兵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这几年来,政府给了老兵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老兵的待遇和补贴。同时,很多志愿者来看望照顾老兵,社会各界人士在各方面都给了老兵们不同程度的关怀,“作为我们这些抗日老兵来说,看到我们国家强盛起来,很高兴。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我们的强盛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我们中国的做法,会得到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拥护、支持。”

五、和顺古镇有一座百年图书馆,在电子网络时代,面临新的“尴尬”

春天的和顺古镇,春意盎然,大批的游客蜂拥而至,除了享受这里的闲暇时光外,也可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传承。说到这里的文化传承,一定离不开位于古镇内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拥有近90年历史的图书馆,由于独特的历史成为享誉中外的乡村图书馆。图为和顺古镇图书管理员在登记处在看登记册。

和顺图书馆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和顺图书馆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双虹桥畔,其建筑风格典雅,馆内藏书众多,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在西南边锤的乡村,竟有如此美丽、且保持得如比完好的图书馆。

今年63岁的寸茂鸿就是和顺图书馆的第五任馆长,而他的祖父是第三任馆长。寸馆长如数家珍向我们介绍了和顺图书馆前世今生。清朝末年,在戊戍变法新思想影响下,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并购置了成批传播新知识的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

“咸新社”社址所在,是一座建于明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庙。尽管征用古庙做图书室,咸新社前辈们并没有破坏神像等物,而是将村民们供奉的神仙抬到偏远点别的寺庙供起来了。故而可以说,这里是和顺,也是腾冲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寸茂鸿介绍,当时为了筹款建设图书馆新馆,当地华侨在腾冲等地及缅甸募捐、发行彩票,并于1938年将新馆建成。图为和顺图书馆阅览室。

在随后的岁月里,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和顺图书馆却奇迹般的传承了下来。图为和顺图书馆阅览室。

1982年,作为归侨的寸茂鸿,被调任成为图书馆第五任馆长,一来就是5年。图为和顺图书馆第五任馆长寸茂鸿。

寸茂鸿记得,自己在任时,“由于和顺人一直都有从文善文的传统,所以这个图书馆一直十分热闹”。不仅如此,图书馆还成为和顺民众聚会娱乐的重要场所。图为和顺图书馆阅览室。

由于和顺图书馆地处祖国边疆,又是由华侨创办、历史悠久,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华侨华人、国家政要前往参观,也成为和顺的名片。图为和顺图书馆入口登记处。

进入走马回廊式两层洋房的主楼,除两端山墙外,立面都装玻璃窗以采光,建筑外立面和室内采用了中国和西方的装饰风格,真可谓珠联璧合啊!图为和顺图书馆阅览室。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和顺图书馆迎来了它的新属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知名旅游目的地。再加上信息化加快发展,在寸馆长的眼中,和顺图书馆面临了“尴尬”。图为和顺图书馆阅览室。

和顺图书馆一方面是和全国其它图书馆一样面临着读者流失,另一方面是游客越来越多。寸馆长还介绍:每年寒暑假,图书馆都会给镇里的孩子开展免费的书法、国学、音乐培训课;也尝试开展各类展览,吸引观众;还结合旅游接待团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十元鸡蛋草绳串着卖,热海大滚锅三分钟煮熟就能吃

腾冲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地热之乡”,境内遍布着温泉、沸泉、喷气泉等不同形态和规模的热泉上百处,其中热力最猛、外部显示亦最为奇妙的是镶嵌在城西约20公里处的澡塘河谷中的“热海奇观”。

景区门口广场有好多卖鸡蛋的当地小贩,其中有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用草串着卖”,四个鸡蛋串在一起10元钱,进了景区只要有沸腾温泉的地方,放在那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在热海中最壮观的“大滚锅”形如八卦,池广约10平方米,深约1.5米,水温最高可达97℃。走近“大滚锅”,可以感受到足底已经发烫,池内碧水急剧翻动,跃出水面尺许,形成硕大水花。图为游客在取自己煮好的鸡蛋。

因为水温足够高,当地人在旁边将玉米、鸡蛋、花生放入锅内煮食,生鸡蛋五分钟即可煮熟,其他食物也是立等可取,别有风味。

大滚锅是腾冲地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大滚锅又称“一泓热海”,因盛产硫磺,又称硫磺塘。大滚锅呈圆形,直径6.12米,水深1.5米,内有三个喷水孔 ,水温达96℃~97℃,“锅”底水温达102℃。据说曾有一头黄牛摔进去,几十分钟后捞起来就乘下一具骨架了,可见热力之强。

图为十元4只鸡蛋用草绳串着卖,游客买了之后,可以自行放在温泉里煮,一会就煮熟了,感觉价钱也不算太贵。

游客可在四周挖一个小坑,把盛米和菜的饭盒埋入坑里,约20分钟后,就可品尝一餐风味独特的“地热快餐”了。如煮鸡蛋,只要2~3分钟便可煮熟,蛋白鲜嫩可口。

景区内始终弥漫着热气,从泉眼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由于这些水含有大量的硫磺,所以一路都是浓浓的硫磺味道,由于温泉热气温度高,导致周围的温度也提高了不少,外头还是春天,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夏天。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汽泉、温泉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病症。这里有众多奇异的景观,最有特色的是大小滚锅。

煮好的鸡蛋终于端上桌给我们品尝了,确实好吃!

七、腾冲战役,一日本兵躲在大钟内射击 被我军枪炮声震死

腾冲老城是一个正方形,大概一平方公里。不是正南正北的规制,而是侧向西 南对准来凤山。城墙厚有一丈八,高有二丈五。炮弹根本打不透,靠盟军飞机炸了十几个缺口,远征军才突破入城。图为腾冲历史博物馆。

城市四座门,四条主街交汇到中心。十字路口的核心位置,留给了掌管教育和考试的“文星楼”。它又名魁星楼,高20建成后,一直是腾冲的象徵,直到战争中被彻底毁掉。米,下层为石块砌成,上层为宽敞的阁廊,飞檐上翘,楼内挂有巨钟。图为腾冲历史博物馆,导游在馆内讲解。

明代腾冲军民指挥使司霜禁钟,铸造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钟高1.75米,口径1.4米,壁厚9.5厘米,重1820千克,青铜铸造。文星楼这座大钟被保留了下来,上面被击穿了一个大洞,曾经成为日军的射击掩体。后来在腾冲历史博物馆找到了那口弹痕累累的钟,侧面有个碗口大的洞,正好可以当作射击口。

禁钟造型凝重宏伟,纹饰图案厚重古朴,钟钮为双龙尾汇,分头咬住钟顶。顶 下饰莲瓣纹一周,其下饰卷纹一周。腰部凸起一道宽6厘米的箍状弧形环,将钟分 成匀称的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各有4组对称的“回”字形图案,其中三个图案内铸 有阳纹楷书铭文。

钟体下部饰云雷纹一周,近钟口处,分布在4个对称的由莲瓣纹组成的突起圆形撞击点。轻击钟声深沉圆润,重击浑厚雄壮,音波起状,宏亮悦耳,声波传送距离可达数里之遥。铭文概述了明代“三征麓川”战役与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城的重要史实。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腾冲,1944年9月,中国远征第二十集团军对腾反攻,腾冲战役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远征军在进攻文庙时,日军利用铜钟构筑防御工事,在钟体中下部开一直径6厘米的圆孔做射击孔,一名日本士兵竟然躲在这口大钟里朝远征军射击,我军士兵拿他没办法,最后枪炮齐射,才将这个日本兵震死在大钟里。

钟体以射击孔为中心,周围留下累累弹痕,钟身铭文损毁十余字。腾冲焦土抗战的这 段辉煌历史,永远铭刻在这座古代的铜钟之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