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内讧”再起,长城跟比亚迪“掀桌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卡政策法规 自主品牌“内讧”再起,长城跟比亚迪“掀桌子”

自主品牌“内讧”再起,长城跟比亚迪“掀桌子”

#自主品牌“内讧”再起,长城跟比亚迪“掀桌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中国工业报

5月25日,长城汽车一则举报声明与比亚迪的一则回应声明,迅速刷爆全网,登上热搜。此次,长城汽车举报的主要问题为比亚迪两款车型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在登顶热搜榜半天后,5月25日晚上,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5月25日上午通过长城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声明》,公司了解到《声明》发布后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声明》涉及事项为公司日常经营中的相关事项,相关事项的后续进展中如涉及需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截至目前,公司经营状况稳健,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发布举报声明的当日,正值比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上市。据官方消息,新车售价为13.58万-15.98万元,这一价格区间与近期上市的上汽哈弗枭龙高度重合,两款车型接下来的竞争大概率是场“白刃战”。

受两则声明影响,两家车企25日在A股和港股中的股价也受到波及。截至收盘,长城汽车A股下跌6.17%,收盘价24.80元,总市值2105亿元;港股下跌7.13%,收盘价8.370港元,总市值710.31亿港元。

截至收盘,比亚迪A股下跌2.41%,收盘价255.60元,总市值7441亿元;港股下跌5.40%,收盘价234.600港元,总市值6830亿港元。

两则登上热搜的声明

5月25日早间,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2023年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随后,5月25日中午,比亚迪汽车官方发布声明称,“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比亚迪方面表示,“经了解,长城所说的情况,测试车辆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中汽中心(天津)按长城的要求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测。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鉴于以上,我们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我们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据了解,被举报的两款车型均是比亚迪目前的热销款。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比亚迪秦PLUS合计销量达到11.92万辆,占到比亚迪前4月整体销量的15.64%。而宋PLUS前4月合计销量更是达到12.75万辆,销量占比16.73%。两款车型合计占到比亚迪销量近1/3。

双方争议焦点

常压油箱,是长城汽车此次举报提到的关键信息。

汽车油箱是储存液压油或液压液的专用容器,安装可承受的压力不同,可以分为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由于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运行时间短,炭罐冲洗机会少,导致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冲洗充分,从而增加油气从炭罐大气口溢出的风险,蒸发及加油排放恶化。因此,为了应对“国六”排放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炭罐系统涉及到两个重要的零部件,即高压油箱和油箱隔离阀。与普通油箱系统(承压4kPa-7kPa)相比,高压油箱系统可以承受35kPa-40kPa的蒸气压力,可以更好地收集车辆行驶过程中油箱内挥发油气。据了解,高压油箱比常温油箱价格更高,两者相差约1000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匹配常压燃油箱时,车辆使用EV(纯电动)模式检测,发动机不启动,便无脱附流量。排放测试中“高温行驶”工况无法脱附满载炭罐,导致炭罐吸附能力不满足后续两昼夜排放需求,油蒸气挥发至车外,排放超标,所以,采用常压燃油箱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时,无法满足GB18352.6中的蒸发排放限值。目前无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除了比亚迪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其余全部都是采用高压油箱。

从举报来看,可能是长城汽车觉得比亚迪使用了常压油箱,但炭罐也没有做大,因此不满足国家的排放要求。但比亚迪在声明中表示,其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得那么简单!”比亚迪方面表示。

市场竞争升级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从价格到新车型再到新技术进行全方位竞争,车企表现也较为参差。

比亚迪方面,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1.74亿元,同比增长79.83%;归母净利润达41.3亿元,同比增长410.89%。比亚迪业绩增长,主要受销量影响,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55.2万辆,同比增长92.81%,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24.67%增长至37.75%。

长城汽车方面,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90.38亿元,同比下滑13.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89.34%。公司表示,盈利下滑主要系报告期仍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期,基于2023年新产品上市节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设及研发投入所致。

销量上,今年1-3月,长城汽车总销量约为22万辆,同比减少22.41%。其中,哈弗品牌下滑24.58%至12.58万辆,魏牌为3403辆,同比下滑76.18%;长城皮卡实现销量正增长13.65%至4.88万辆。

此前,长城汽车在2022年业绩沟通会上表示,2023年,公司的销量预期目标是16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40%左右渗透率;2023年净利润的预期在60亿元的水平线上。

回顾过往,自主车企之间为了市场竞争而发生摩擦的事情不断。今年2月,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开撕”。2月28日,一封署名“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函称,2月23日,吉利汽车发布的“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知识产权,长安汽车要求吉利停止相关行为。对此,长安汽车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手段的权利。随后,吉利汽车集团发表声明称,吉利“银河之光”为吉利原创设计,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不过,在今年5月,吉利与长安又握手言和,双方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5月12日出版的《中国工业报》汽车周刊对此也进行了事件点评,具体如下:

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两家自主品牌汽车在微信公众号同一时间公布了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的消息,业内第一反应就是,”昔日宿敌,今日言和。”今年2月,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中高端新能源系列银河,并发布了银河之光原型车。随后,长安汽车直指吉利银河 “银河之光”原型车涉嫌大量抄袭长安汽车已发布车型的外观,向吉利汽车发出了律师函。引起这起纠纷的原因是双方间的人才流动。主导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设计的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陈政,此前正是长安汽车的设计师。可见,这两家车企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矛盾。

长安汽车、吉利控股是两家极具代表性的龙头车企,2022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为187.46万辆,吉利汽车销量为143.29万辆。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中,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去年的销量规模分列二、三位。两家产品定位及目标受众群较为相似,是直接竞争对手。此次,两家车企能够在短时间内 “化干戈为玉帛”,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实属不易,因为当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品牌之间的恶性竞争的确不可取。这次合作双方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审核:徐向阳

责编:左宗鑫

编辑:崔轶舒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