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香果的特征 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2024-07-17 2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3 发病规律与流行特点

百香果病毒病可在田间带毒病株、 田边杂草、蔬菜、 烟草等多种寄主植物上越冬, 成为其初侵染源, 并在田间通过各种蚜虫、 粉虱和汁液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 带毒种苗调运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也是病毒病大规模暴发的关键因素, 但至今未发现种子传毒。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春季气温回升快, 蚜虫开始活动时正值百香果幼苗期, 容易造成田间病毒病扩散, 随后高温高湿, 有利于病毒病暴发流行, 夏季高温时, 又会出现隐症现象, 使种植者容易忽视病毒病的防控。 果园周边如有烟草、 黄瓜、 桃树等蚜虫喜欢的食源和毒源植物, 病毒病会更加严重。 偏施氮肥、 不良的整枝打叉抹芽等农业措施也会人为促进病毒病的发生。

2 综合防控措施

针对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 其主要综合防控措施可概括为培育无病毒种苗; 清除田间传染源; 防治传毒介体;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寄主抗性。

2.1 培育无病毒种苗

育苗基地应远离烟草、 瓜类、 豆类、 茄科蔬菜等植物, 最好选在与大田有自然隔离的区域。 选择品种纯正、 无病虫害和生长健壮的百香果果园作为采穗圃, 采穗圃需具备防虫网等物理隔离条件。 采穗圃与育苗网室出入口均要设置缓冲间, 缓冲间采用交错叠加的双层防虫网内外门, 并注意内外门不能同时开启, 以防蚜虫等传毒介体随人进入, 减少传毒机会, 并悬挂黄色诱虫板, 监测蚜虫发生情况。 加强水肥管理, 培育壮苗。 此外, 育苗企业应不定期采样交由权威机构进行病毒检测, 监测苗圃内病毒动态, 做到出圃零病毒。

2.2 清除田间传染源

首先提倡一年一种, 减少初侵染源。 其次, 选择在远离毒源植物的地方建园, 苗木定植前应彻底清园, 消除田间杂草及病残体, 并喷施杀虫剂消灭传毒介体, 做到定植前田间无病毒。

2.3 防治传毒介体

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为蚜虫,所以大田定植后应悬挂黄色诱虫板, 每 667 m 2 悬挂 10~20 块, 悬挂高度略高于植株高度, 一方面用于诱虫杀虫, 一方面用于监测田间蚜虫发生动态。一经发现有翅蚜, 应立即喷施吡虫啉或啶虫脒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防止蚜虫携带传播病毒。 地面也可覆盖银灰色地膜趋避蚜虫。

2.4 健树栽培

提倡大苗种植; 移栽时施足底肥, 移栽后适时追肥, 避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和腐熟农家肥,可促进植株复壮, 提高植株抗病力; 干旱时及时补水, 雨水多的季节应及时清沟排水, 确保植株健壮生长; 进行农事操作前, 应先对操作人员手部和工具进行消毒, 操作时先对健康植株进行操作, 最后再对疑似病株进行操作, 并且注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 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幼苗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 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 对病株穴周围进行消杀处理后补种新的无毒种苗, 收获期发生感染, 则视病毒种类及发生严重程度, 选择处理方式, 如果病株发病情况较轻, 且果园内蚜虫较少, 可等采收完成后挖除; 幼苗期或发病初期, 可喷施 30% 毒氟磷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8% 宁南霉素水剂 800 倍液等病毒抑制剂, 每 10 d 喷 1 次, 连续 2~3 次,预防病毒病发生发展,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总之, 福建省百香果病毒病的有效防控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 而需要从园地选择、 种苗调运乃至整个生产过程中, 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技术, 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病毒病的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