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经纬交错织就而成的天纹之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色的传统文化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经纬交错织就而成的天纹之页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经纬交错织就而成的天纹之页

2024-01-18 0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壮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意为 天纹之页,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 棉纱为经,以各种 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其中靖西、龙州、百色、宾阳壮锦最为特色精美,是中国的四大名锦中 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带着浓郁的壮乡风情,现有 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成为宫廷贡品,明清时最繁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国家出国考察团也将广西壮锦作为随团礼品带往美国、比利时、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当之无愧的壮乡瑰宝!

01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02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唐人张籍写诗称赞白苎布:“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多了。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

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

03

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

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

04

宋代,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口外。

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

壮锦不仅成为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也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而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传说,古时候,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位壮族老妈妈,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妈妈是一位织壮锦的能手。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

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去了,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老妈妈先后派出了两个年龄稍长的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让她还回壮锦。

红衣仙女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

老三回到家中,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但是,让老三没想到的是,仙女实在是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了,便偷偷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带回家中。于是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编织方式

在发展过程中壮锦吸取了云锦、宋锦、蜀锦的先进技术,但与云锦、宋锦、蜀锦不同,它多用棉,少用丝,因为绵纱易得,就用作经线,丝线金贵难求,就用作纬线,显示花纹。这也与壮族不生产丝有很大关系。壮锦以棉纱为经,五色线为纬而织成,“通经断纬”便是壮锦的经典织法,经线永远不会被截断,纬线则因用色的需要会被不断截断。织造时,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梭子来回穿梭织纬,最后织造出美丽的花纹。

织锦共有十五道工序:牵经线→整经→穿筘→梳纱卷经→上机→分小综纱→分大综纱/穿提花综→穿筘→打芋子装梭→织布边→挑花结本→送经开纬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纬。

程序复杂繁琐,一张宽50cm、长180cm,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160个小时左右完成,中等难度的壮锦织造时长翻倍,多种颜色所配出的绚丽壮锦耗时更长。

织机样式

壮族锦织技艺有一套非常完备的体系。壮族人民通常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它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无疑就在于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所以壮锦织机又被形象地称为“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是壮锦纹饰变化无穷的奥妙所在,用花笼起花也是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

色彩搭配

壮族织锦艺人中流传着一句俗语:红配绿,看不俗,道出了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新,红配绿,本是流于俗的搭配,在壮锦中却“看不俗”,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形成工巧炫丽、五彩灿然,既温暖又浓郁的画面。

图案构成

壮锦的图案构成大多以菱形为框架,中间织以各种花纹。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

二是以动植物图案为主纹,几何图案为地纹,组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

三是各种几何纹大小交错,各色丝线相互衬托,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

壮锦常见的艺术字纹样有:寿字纹、囍字纹、卍字纹、回字纹、井字纹、田字纹、王字纹、山字纹等。在壮锦图案纹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纹是卍字纹。卍字纹本来是一种符咒,被视为太阳或火的象征,后被印度佛教用作标志,常装饰于佛像胸部,梵文的意思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传入中国后,则被用作装饰纹样。因其字形为十字交叉,朝四方辐射,唐代武则天时,特将其读音定为“万”,寓意“放大光明,吉祥万德”。

▲万字符

▲吉祥字纹

壮家人世代居住在岭南这片林木茂密、土地肥沃的地域,因而非常熟悉栖息山林的飞禽走兽,各种动物造型的纹样构成了壮锦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常见的动物纹样有:凤纹、龙纹、狮子纹、虎纹、燕纹、鸟纹、鸡纹、蝴蝶纹、鱼纹、蛙纹等。在壮族民间有一句关于壮锦的俗语“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就能很好地阐述了凤凰在壮锦中的重要性。凤凰是壮族及其先民崇拜的一种吉祥物。早在汉代,壮族先民已形成崇拜凤凰之俗。在广西合浦望牛岭一座西汉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结构巧妙的铜凤灯,说明壮民族及其先民对于凤凰的崇拜历史十分悠久。在壮族人民心中,凤凰是美丽、吉祥、富贵、幸福的化身,将凤凰编织于壮锦上,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凤纹

▲莽龙纹

▲青蛙纹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近几十年来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同时壮锦也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

非遗保护基地及传承人

靖西壮锦厂

在广西,主要有宾阳、靖西、忻城和环江等地方与壮锦有较深的渊源。广西壮锦分为南、北两派,以靖西壮锦厂代表的南派织锦技术和宾阳、忻城为代表的北派织锦技术;两者相比,靖西壮锦厂为代表的南派织锦技术,在图案、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程度上更为突出,效率更高。靖西壮锦厂的织锦技术代表了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的较高水平。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年,是为响应国家提倡的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的号召,由当时县里组织的绣织社发展演变而来,位于靖西市中心。1960年改称壮锦厂,集中生产壮锦各类产品。

建厂以来,无数心灵手巧的织娘们巧手织就的美丽壮锦,使得靖西壮锦厂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在不同的地方赢得了累累硕果。

1976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民族织锦产品获自治区质量第一名。

1985年,靖西壮锦厂被定为全国生产少数民族用品定点企业。

1987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产品被评为全国轻工业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奖。

1995年的第五届国际亚太博览会上,靖西壮锦厂生产的绣球与壮锦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活动时,靖西壮锦被指定作为庆典活动的礼品。

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8月靖西壮锦厂被列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近年来,国家出国考察团也将靖西壮锦作为随团礼品带往美国、比利时、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人的赞赏和欢迎。靖西壮锦厂多年来一起继承、发扬壮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精华,生产的“锦绚牌”绣球和壮锦壁挂、壮锦围巾、真丝绣花披巾等产品,以工艺独特、技术精制、质地坚实、色彩艳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靖西壮锦厂能获得如此广泛的赞誉与认可,离不开一代代厂长的开拓奋进和织工的艰苦努力。靖西壮锦厂的每一任厂长都是从基层织女一步一步历练成为厂长,她们见证着不同时期靖西壮锦厂的发展,也同样担负着民族织锦技艺的传承责任,正是由于她们之间深厚的师徒情和执着认真的匠人精神,才让靖西壮锦厂逐渐发展壮大,声名远扬。

处于中间的女士是靖西壮锦厂第一任厂长梁玉洁,她曾代表广西壮锦去北京参加过大型活动。在那时,对于靖西壮锦厂、广西壮锦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左起第二位女士是靖西壮锦厂第二任厂长颜松,厂里技艺精湛、备受尊敬的老艺人正在为她传授技法。

左一是靖西壮锦厂第三任厂长陈晔年轻时,一旁的老艺人正在耐心地为她讲解着织锦的技法,手中的鱼儿图案清晰可见,岁月仿佛在这美好的一刻停住了脚步。

左一是靖西壮锦厂第四任厂长李村灵刚进厂时稚嫩青涩的模样,到如今她已经在靖西壮锦厂待了30个年头有余,现已成功入选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李村灵

1987年,李村灵有幸被招进靖西壮锦厂工作,也正是从那时起,她每天都要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纺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扣、结花板等壮锦手工制作流程,而有时稍有不留神,一幅即将织好的壮锦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有人说,选择织锦之路,你将面对长年累月带来的枯燥与乏味,你将被一些人或误解、或嘲笑,你将痛哭流泪。对此,李村灵并没有放弃,她始终坚信:在这片复杂的世间,自有平行时空里的志同道合者,自己终将与他们相遇,而坚定的信念所带给自己的将是诗意的生活。

就这样,李村灵从工人、织女做起,再到厂长、第六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代言人,一步一个脚印,让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壮锦与浓郁的壮乡风情一起散发出了美丽的光彩,让古老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事壮锦事业30年了,李村灵不断大胆探索和创新,让传统的民族技艺与现代的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设计了包含生活日用品、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在内的三大类壮锦产品,将自己对壮锦的热爱汇入丝线,织入布匹,让壮锦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用自己的力量,把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给更多的人。 她积极推动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展览、演示、交流和“非遗走进校园”等方式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壮族传统织锦技艺的精髓传承与发扬。此外,她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促成靖西壮锦厂跟学校合作,让靖西壮锦技艺进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其对壮锦技艺的兴趣和爱好,为壮锦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人才。

积极开展壮锦展示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是李村灵最虔诚也是最初的梦想。近年来,李村灵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年都应邀参加非遗传习及宣传展示活动,为非遗活态传承及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壮锦传承的主要困难其一是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而用要做一幅被面则需要用到至少六尺左右的壮锦;其次,织锦的收入极低,妇女们无利可图。成本昂贵也是壮锦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一斤的价钱丝绒大约为240元,而一斤的丝绒通常也只能织到六尺锦,也就是说只能做一幅被面;再加上六天(六尺除以一尺/天)的人工和其他的一些材料费用,一幅被面的成本早已在四五百元之上。

因此,手工的壮锦产品不太可能被再当做日用消费品,其意义只能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来为人所接受,受众面狭窄。

另外,这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得以发展的前提。壮锦织造的织造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机器来纺织,而不能像十字绣那样可以大规模地普及甚至风靡。

因此,我们看到,由于壮锦实用价值降低、成本的上升、市场萎缩销量下降导致了手工艺人收入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阻碍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壮锦纺织技术,进而导致技艺的没落甚至是失传。

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的话,此种恶性循环极可能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衰落甚至消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正视壮锦传承过程的困难,给予有力的帮助,让美丽的壮族天纹之页绽放出新的生机!

来源:千姿百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