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日咳的概念 百日咳

百日咳

2024-05-28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相关医疗机构。

相信“百日咳”这个病名大家并不陌生,由于“百日咳”这个名字过于通俗易懂,很多人心中总存在着这个疑问:

病程可长达2~3月,所以真有可能咳100天,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要咳这么久。

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一下“百日咳”这个疾病: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1]。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还有一个“百日咳综合征”的概念,“百日咳综合征”又名类百日咳综合征[2],是指由其他病原,如腺病毒,还有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但症状上与百日咳难以区别的症候群。所以,百日咳与“百日咳综合征”并不是一个意思,需要注意不要混淆。

一、百日咳流行简史及现状

明确记载的第 1 次百日咳暴发疫情发生于1578年的巴黎,主要患者是婴幼儿,造成了大量死亡。在17世纪开始流行。百日咳在疫苗前时代每隔1 ~ 2 年流行一次。1906 年,明确了百日咳的病原是百日咳杆菌。20 世纪40年代末,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开始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20 世纪70 年代推广至全球,极大地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全细胞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国家减少了使用,但随后出现百日咳暴发,促使了无细胞疫苗的研制。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率先使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20世纪90年代全球开始推广。如今, 两种疫苗都在使用。我国 1960 年开始使用百日咳全细胞疫苗,2007年开始使用无细胞疫苗。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百日咳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年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3]。

疫苗的接种,是防止百日咳流行的重要措施

虽然疫苗的大规模应用显著降低了百日咳发病率 , 但迄今为止百日咳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仍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出现百日咳的集中暴发流行,发病人群中青少年和成人的比例显著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百日咳重现 (Pertussis resurgence)。近年来,随着中国疾病监测和病原诊断能力的加强,局地多有百日咳暴发的报道。所以,虽然百日咳的发病势头在总体上被遏制,但近年的局部暴发提示我们,百日咳防治目前仍存在挑战,我们依然需要足够重视[4]。

二、百日咳的病原学[5]

导致百日咳的百日咳杆菌,属鲍特杆菌属(Bordetella),长约1.0~1.5μm,宽为0.3~0.5μm。革兰染色阴性,两端着色较深。有荚膜,无鞭毛。该菌专性需氧,初分离的菌菌落表面光滑,称为光滑型(I相),毒力及抗原性均强,该菌对营养要求较高,若营养条件不好或多次传代培养则变异为过渡型(Ⅱ、Ⅲ相)或粗糙型(Ⅳ相),细菌形态不一,毒力和抗原性丢失。

百日咳杆菌

百日咳杆菌抗原性有四类:

凝集性抗原:包括不耐热的K抗原、胞壁上蛋白及耐热的脂多糖;胞壁上蛋白成分:包含组织胺过敏因子、淋巴细胞促进因子及胰岛激活蛋白;血凝活性抗原保护性抗原:此抗原与淋巴促进因子抗原有关。其中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子。

根据本菌耐热的K抗原(荚膜成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4个血清型,目前流行的主要是1、2型,1、2、3型和1、3型。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55℃30分钟,一般消毒剂、紫外线照射或干燥数小时均可将之杀灭。

副百日咳杆菌也属鲍特杆菌属,其形态与百日咳相似,亦可引起百日咳症状,但两者间无交叉免疫。腺病毒及副流感病毒也能出现类似百日咳样(前述的百日咳综合征)临床表现。

三、百日咳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人类是百日咳杆菌的惟一宿主,各年龄段均可感染。百日咳的潜伏期是5~21天,平均7天。患者在卡他期(注:卡他期为百日咳的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尽管卡他期之后传染性明显降低,未经治疗的患者咳嗽出现后3周或3周以上仍可能具有传染性[3]。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1]。

飞沫传播是百日咳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易感者与流行模式: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率最高。疫苗应用之前百日咳流行模式主要局限在婴幼儿间的相互传染,婴幼儿既是主要传播者也是受害者,青少年和成人由于在婴幼儿时普遍经过自然感染而获得持久有效的天然免疫力,较少成为传播者。疫苗大规模应用后,完成免疫程序的婴幼儿获得疫苗的保护,不再是百日咳病原宿主和传染源,只有未完成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不佳的婴幼儿既可能成为受害者又可能成为传染源,但在传播时间和易感人群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 ,由于疫苗的免疫力持久性较天然免疫差 ,青少年和成人中百日咳的发病和携带者明显增多,加之成人青少年的发病症状一般轻微、不明显,因此公众没有主动隔离的意识,这使得发病青少年和成人成为实际人数上不可忽视又经常被忽视的主要传染源[4]。

本病发生于各世界各地,多见于温带及寒带。一般散在发病。

四、百日咳的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6]

百日咳杆菌自呼吸道侵入,依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堆积潴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和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病理变化可见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甚至肺泡周围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分泌物阻塞气管可出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及神经细胞变性。

五、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天,一般为7~10天。典型经过分为三期[7]:

(一)卡他期(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3~4日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二)痉咳期:咳嗽由单声咳变为阵咳,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继而一次深长的吸气,因声门仍处收缩状态,故发出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少数病人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浮肿、眼结膜及鼻粘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成人及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痉咳。婴儿由于声门狭小,痉咳时可发生呼吸暂停,并可因脑缺氧而抽搐,甚至死亡。此期短则1~2周。长者可达2月[1]。

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

(三)恢复期: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可长达数月。

六、百日咳的并发症

婴儿百日咳较年长儿或成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百日咳并发症主要出现在痉咳期。频繁咳嗽会影响患儿的睡眠和正常进食,咳后呕吐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剧烈咳嗽时患儿常有伸舌表现,舌腹被牙齿刮伤会导致舌系带溃疡。剧烈咳嗽引起的胸廓和腹腔内等部位压力升高,造成球结膜下出血、腹部和腹股沟疝气、面部躯干瘀斑等。肺炎是百日咳的重要并发症,50岁以后并发肺炎几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气胸、严重的体重下降、腹股沟疝、肋骨骨折、晕厥等并发症也见于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报道中。婴幼儿痉挛性咳嗽后窒息和缺氧可引起抽搐,甚至严重脑病[8]。 小婴儿感染百日咳后可表现为无特征性的咳嗽, 咳数声后即发生发绀、气促、三凹征甚至窒息等, 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容易漏诊和误诊,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9]。

(重要并发症均已标黑,其中肺炎是肺炎是婴幼儿百日咳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且病死率高,需要格外警惕)

七、百日咳的诊断

小婴儿及年长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10]。故目前百日咳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但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常有差异。我国目前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如下[11]:

临床诊断标准: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咳嗽,伴鸡鸣样回声,可有呼吸暂停或咳嗽后呕吐、发热、发绀、抽搐、肺炎,密切接触长期无热咳嗽的患者,应考虑百日咳;症状不典型者,也可不出现咳嗽,仅表现为阵发性呼吸暂停、发绀和抽搐。并按年龄分为 0~3 月龄、4 月龄~9 岁、≥10 岁三个年龄段。

进行性加重的咳嗽

实验室确诊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

白细胞计数升高(≥20×109/L)伴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比例≥60%);PCR 检出百日咳杆菌核酸;细菌培养检出百日咳杆菌;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PT-IgG 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 倍)。单次 ELISA检测 PT-IgG 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100 U/m1)。

(需要注意的是,百日咳患者如有继发感染时,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故细菌培养和PCR为目前诊断百日咳的金标准)

百日咳应注意与副百日咳杆菌、腺病毒、合胞病毒所引起的百日咳综合征、肺门淋巴结核、痉挛性支气管炎及气管异物等相鉴别。

八、百日咳的治疗[12]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按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清新,注意营养及良好护理。避免刺激、哭泣而诱发痉咳。婴幼儿痉咳时可采取头低位,轻拍背。可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及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解除支气管痉挛,适量应用化痰及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进食营养丰富及易于消化的食物,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钙剂,痉咳及呼吸困难明显时采用鼻饲管喂养,注意避免反流误吸,必要时予静脉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血糖、酸碱平衡等。

(二)抗生素治疗[13]百日咳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抗菌药物对百日咳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大环内酯类(如后述的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最常见。患者应尽早应用抗生素,可以减轻痉挛性咳嗽症状,若进入痉咳期后应用,则不能缩短百日咳的病程,但可缩短排菌期及预防继发感染。

抗生素是治疗百日咳的核心药物

至于具体的抗生素选择,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中,红霉素是百日咳的首选抗菌药物。但随着红霉素的应用,逐渐有研究表明因为红霉素的疗程长(14天) 、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可能导致新生儿幽门肥厚性狭窄的不良反应,导致部分患者对红霉素使用的依从性很差。现美国疾控中心( CDC) 将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列为治疗百日咳的一线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的疗程较短,被批准用于1个月以下的婴儿。克林霉素的副作用少,可用于1个月以上婴儿。若存在大环内酯类禁忌症,则使用复方新诺明代替,但2月以下的婴儿禁用复方新诺明。

(三)呼吸支持:依据病情采用鼻导管、面罩吸氧、鼻塞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当病情危重出现呼吸衰竭时,并经吸氧、鼻塞正压通气无改善,有反复呼吸暂停伴心率下降需频繁复苏时,应当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四)心血管治疗: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时选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并发肺动脉高压(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力>30mmHg,1mmHg=0.133kPa)时使用米力农[0.25~0.75mg/(kg·min)]治疗。对于危重百日咳病例,肺动脉高压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成因之一。国外有报道采用血液置换疗法及白细胞单采疗法,可降低白细胞数量,明显改善致死性低氧血症,也有用一氧化氮、西地那非舒张肺血管等治疗,但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五) 其他:若发生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出现。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可减少患儿因恐惧、烦躁而引发的痉咳。同时保证睡眠,可水合氯醛灌肠或服用异丙嗪(非那根)、苯巴比妥等。中医称百日咳为“顿咳”、“鹭鸶咳”、“疫咳”,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并发肺实变和(或)肺不张时,需要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百日咳免疫球蛋白内含高效价抗毒素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用于脑病患儿,亦可使痉咳减轻,用量 15 mL/kg,静脉注射,普通丙种球蛋白 400~500 mg/(kg·次),静脉注射 1~2 次。

九、百日咳的预防

百日咳通常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但细菌常以呼吸道分泌物的形式留在污染物的表面。因此,在个人层面,百日咳患者的手部卫生和接触物消毒是至关重要的。采取基本基本的感染预防措施,如避免接触病人和接触受感染者使用多的物品,也可以降低百日咳传播的风险[14]。而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是国家层面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方法:

(一)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虽然不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它仍是世界范围内预防和控制百日咳最有效的手段。由于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会下降及现在青少年及成人的百日咳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等原因,美国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 ACIP) 提出以下建议[13]:

为所有儿童接种 5 次疫苗,时间应分别在 2、4、6、15~ 18 个月及 4 ~ 6 岁。 为之前没有接种过疫苗的11~18岁的儿童在 11~12 岁及 13~18 岁接种 2 次疫苗。 建议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的成年人加种疫苗。 建议全部孕妇在怀孕 27~36 周之间加种 1 次疫苗,无论之前有无接种史。

我国自1978 年实施 EPI(扩大免疫规划),DPT( 百白破疫苗)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免疫程序为 3、4、5月龄基础免疫3剂,18~24月龄加强免疫1剂。现行免疫程序,随着年龄增长,百日咳抗体水平普遍下降,必须适时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阻断百日咳杆菌的传播。国外研究显示接种百日咳疫苗婴幼儿的保护力从接种后的 100%逐渐衰减,而到 4、5 岁时保护力下降至 50%左右。

过去我国一直普遍使用白喉一破伤风一全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whole cell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wP),2007年后已普遍使用自主研发的含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的无细胞百日咳一白喉一破伤风疫苗(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P)。该疫苗接种后的安全性与传统全细胞百日咳疫苗相比,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国外新一代的 DTa P,在 PT 和 FHA 基础上增加了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PRN 可诱导抗百日咳杆菌黏附素抗体的产生,对阻断百日咳杆菌在呼吸道黏附发挥重要作用,可对该菌致命的呼吸道感染提供保护,并提高DTaP的免疫原性和保护力。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百日咳,国外研发了加强接种抗原减量的百白破疫苗(dTPa)[12]。

打疫苗是童年噩梦,但是对于生命健康却十分重要

(二) 药物预防[13]

当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接种疫苗不成功时,需要进行药物预防。为了限制感染的传播,2012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对所有百日咳患者家庭中的接触者和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化学预防治疗。随后有研究表明,预防治疗对减少百日咳的发生数量或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有意义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则与其密切相关。2013 年CDC指出药物预防应针对那些暴露后可能患上重症百日咳的高危儿、那些预期与婴儿和孕妇等高危人群密切接触的人、妊娠晚期妇女、中重度哮喘患者。推荐的接触预防药物和剂量与治疗百日咳的药物及剂量相同(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若存在大环内酯类禁忌症,则使用复方新诺明代替,但2月以下的婴儿禁用复方新诺明)。故预防用药应考虑接触程度、疫苗接种状况、患者的免疫状况以及使用抗生素的风险的诸多因素。

(注:药物预防主要用于无法注射疫苗,且有百日咳暴露高危因素的人群。该方法现已少用,若有需要,需征求相关专科医师的建议)

总结: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但年长儿和成年人的症状常不典型)。该病病程可长达2~3月,百日咳也由此得名。人类是百日咳杆菌的惟一宿主,飞沫是传播百日咳的主要方式。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年龄越小,感染该病的后果越严重。婴儿百日咳较年长儿或成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常常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此外还会出现球结膜下出血、腹股沟疝气、面部躯干瘀血、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故需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症状可能不典型,故目前百日咳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其中细菌培养和PCR是该病确诊的金标准。治疗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为针对致病菌的有效药物,同时需要保证营养供应,注意将患儿与其他儿童隔离,并严密关注有无并发症,必要时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免疫接种是预防百日咳广泛传播的最主要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近年部分地区出现百日咳确诊量的上升,所以对于百日咳的防控仍需提高警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