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将培养数万人!“新农人”究竟新在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度自媒体橱窗在哪里打开的 此地将培养数万人!“新农人”究竟新在哪?

此地将培养数万人!“新农人”究竟新在哪?

2024-06-13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重庆将培养数万“新农人”

4月8日,2023年“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宣传周暨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启动。

据介绍,在“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中,重庆将以乡村人才数字化培训作为切口,立足该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所在的区县,计划4年内在落地区县开展数字化培训1700余场,培养超35000名的“新农人”。

同时,活动将通过“数字村务培训”“电商人才培训”“耕耘者计划培训”等三大核心培训内容,推广数字办公应用、数字协作、短视频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培养“新农人”、掌握“新农具”、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目的。

“新农人”新在哪?

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智慧农业物联网……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快速进步,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农人”。

他们虽然还活跃在农业一线,但工作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不同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他们有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

农业生产从“靠人力”向“靠算力”转变,从“体力活”向“技术活”转变,“新农人”正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生力量。

而“新农人”之“新”,也不局限于年龄和资历,更多在于新视野、新格局、新面貌,还有新农具、新业态、新渠道。

他们用无人机植保

从农药喷洒,到施肥、播种、农田测绘,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以重庆丘陵地区的水稻种植为例,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是人工的25倍以上,施肥是人工的15倍左右,播种是人工的20倍以上。

直播电商成为他们的“新农具”

田间地头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成“网红货”,农民化身“新农人”……

他们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科技“傍身”,智慧种地,将新技术和新模式灵活运用到田间地头,成功实现水稻生产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标准化农田成为标配

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物联网数据监控等让种植端“智慧范儿”十足。

大学生“新农人”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1.0%)较2017届(0.7%)增长了43%。本科毕业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在不断增强。

麦可思研究数据同时显示,近些年来“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的大学生“新农人”比例也在升高,更多大学生“新农人”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

如今已有不少大学生从“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从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中,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

202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月收入为5089元,相比2017届(3923元)增长了1166元;2021届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4%,相比2017届(65%)提升了9个百分点。

24名“新农人”考上大学

2022年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在“头雁”学员中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新农人”进高校上大学,圆了“大学梦”,进一步学习“一技之长”。

威海的张金军是“头雁”学员之一,主要从事农林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工作。就在不久前,他收到了青岛农业大学“专升本”录取通知书,“我现在迫切希望能在大学里深造,掌握更多技术,学以致用。”

张金军并非个例。2022年以来,青岛农业大学组建了4个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形式,为“头雁”学员开展培训。同时,实施“头雁”学员学历提升计划,凡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头雁”学员均可自愿报考,已有24名“新农人”圆了大学梦。

“头雁”项目,全称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于2022年启动,目标是每年在全国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以乡村人才培育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观点

让更多“新农人”逐梦沃野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农村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创业与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新农人”不断涌现,为我国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注脚。

用好政策引导,为“新农人”提供创业就业的广阔舞台。当年轻大学生不用远离乡土就能实现充分就业、收获良好收入,千里沃野也就成为他们安居乐业的良好载体。

用好科技赋能,为“新农人”插上迎接变革的强大翅膀。新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新应用正在重构农村经济生态。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职业呈现出全新面貌,甚至让“新农人”变得时尚起来。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改造,让有志青年找到了与广袤乡村的价值结合点,让农业经营更加有效益、有奔头。

此外,发挥好城市在资金聚集、人才聚集、消费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同步发挥好乡村在空间拓展、自然禀赋、物资供应等方面优势,推动城乡各方面资源整合,将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生态。随着通村公路、信息网络的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物理距离、信息距离已大大缩短,城乡之间互动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新时代“新农人”有望创造更大价值。

培养更多“田秀才”“土专家”

无疑,“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承载着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是“国之大者”的现实需要,代表了乡村振兴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就必须向土地要粮食,向种子要粮食,向科技要粮食。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需要,必须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农人” 充实到农村,培养出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下枝头上,写在科技园里。用知识填充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实现农业现代化才会有保障,乡村振兴才会未来可期。

“新农人”数量还远远不够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当下,很多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市各类人才、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但比起乡村振兴的宏伟任务,“新农人”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就地培养一批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农人”,让他们成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产业带头人,对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新农人”的“新”当然不局限于回乡创业者,亦不局限于年龄的大小。只有充分挖掘广大乡村人才的潜力,让更多“新农人”脱颖而出,担起带领一方乡邻致富的重任,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才能早日变为生动现实。

实现向“兴农人”身份转变

与父辈相比,“新农人”拥有更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处理,善于运用电商与冷链物流,懂得把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合力创业,帮农村解决了产业规模小、力量弱、资金少等问题,赋予传统农业全新活力。不过,在具体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部分“新农人”由于存在经验不足、风险承受力有限等短板,加之受市场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对于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等问题。

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农人”,关键在于通过切实可行的举措,实现其向“兴农人”的身份升级转变,进而让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青岛日报、光明日报、兰州新闻网、金羊网、经济日报、未来网等)

原标题:《此地将培养数万人!“新农人”究竟新在哪?》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