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活着》与《百年孤独》的对比(随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年孤独讲述的故事 [转载]《活着》与《百年孤独》的对比(随笔)

[转载]《活着》与《百年孤独》的对比(随笔)

2024-07-12 2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读完余华的《活着》,小说主人公福贵的悲剧命运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读到二喜死亡时,苦根嚼着豆子咽气时,我潸然泪下。整部小说,是人物故事的紧密联缀,是一条死亡的人生长河的静静流淌。余华的语言是冷幽默式的叙述,是没有任何藻饰的叙述。加之叙述的历史事件都为我所熟知,所以,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就直通通地读到了故事的结尾。

  陪伴福贵的最后一个亲人苦根死去时,我就联想到《百年孤独》所写到的死亡链条。两本小说,我是一前一后读完的。同样都写到死亡,同样都写到所有亲人的死去。不同的是,破译手稿的奥雷利亚若·布恩蒂亚(布恩蒂亚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随着长猪尾巴的儿子的消亡也消亡了,而死去外孙的福贵却活着,顽强地活着,还能平静地给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亲人死亡的经过。《百年孤独》写到百年之间一个家庭七代二十四个人的死亡,《活着》写到五十年之间一个家庭四代七个人的死亡。这样的死亡意识,让我读到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距。马尔克斯是大视野,预见的是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余华是小视野,所写的是特定时代的断章命运。《百年孤独》是从人性本身挖掘悲剧的起因,洞悉人类自己灭掉自己的真相;《活着》是从社会的角度剖析悲剧的根基,揭示客体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如果,我们的文学能够从客观层面的探究中走出来,走进人类灵魂的深处,探究人性深处隐藏的暗疾,那么,文学的终极价值是否会更客观一些,更有意义一些?

  《百年孤独》展示的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活着》展示的是中国版图上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变化。马尔克斯写出了庞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余华再现的是人情味浓厚的小家庭成员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恋。马尔克斯写悖谬的乱伦关系,写赤裸裸的情爱意识;余华写中国式的贞节情结,写传统的相濡以沫。《百年孤独》流淌的情爱是涌动的大海,《活着》流淌的情爱是平静的溪流。两种感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涌动的大海时时都会有翻船的险象,而平静的溪流随时都能找到小船靠岸的风向标。涌动的大海会让你走向死亡的境地,平静的溪流会让你萌发出新生的希望。这就是福贵还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雷奥利亚若连同马孔多镇一起被飓风刮走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的人类发展到连家庭成员之间都无法信任,缺少真爱时,那么,我们的路程还能走出多远?

  《百年孤独》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都体现出多种文化对它的影响。有印第安文化的基调,又有西班牙文化的冲击,还有非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点缀,使小说显得色彩斑斓,奇幻无比。比如蝴蝶的隐喻,比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融合,比如诡异的神话传说,比如曲折的民间故事,比如层出不穷的新发明新成果,等等,这些都说明,《百年孤独》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是各种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相比之下,《活着》的文化含量就要轻薄一些。如果抽调福贵的人生故事框架,我们还能读到多少厚重文化的含量呢?

  两部书在叙述脉络上各有自己的特点。百年孤独》采用了立足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而《活着》的线条要明细一些。小说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由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了作品的主叙述层面,由“我”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见福贵并听福贵讲故事构成了作品的副叙述层面。这两个叙述层面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者和叙述者的合一,使读者如同听当事人侃侃而谈,流露出来的生命关怀也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百年孤独》因为魔幻现实因素的加入,带给我扑朔迷离的阅读神秘之感;《活着》因为踩着泥土的叙述,带给我明明白白的阅读审美体验。读《百年孤独》,是一种曲径的探幽;读《活着》,是一种直通的行走。《百年孤独》读过之后,还有重新阅读的欲望;《活着》读过之后,就想放下了。

                  

                                                                              2011.9.28.23.1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