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家讲坛最新一期内容和感悟 CCTV.com

CCTV.com

2024-07-14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家讲坛》为什么这样“火”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7日 11:10 来源:人民日报 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

  《百家讲坛》创造了中国电视界的一个奇迹。

  2001年7月9日诞生的这个栏目,一度曾因收视率低,面临被末位淘汰的危险。然而,绝处逢生之后,便一路红红火火,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

  架起学术通往大众的桥梁

  “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了”

  3年前,《百家讲坛》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学术品位的栏目,虽然期期都是学术“大餐”,但有些“曲高和寡”,收视率排在了倒数位置,一时间,栏目能否存活都成了问题。

  是清史专家阎崇年带来了转机。2004年5月,他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04年9月走马上任的栏目制片人万卫将阎崇年的讲座作为“范本”仔细研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主讲人以不断设置“悬念”的独特方式“正说”历史。

  由此,《百家讲坛》在牢牢守住学术品位的前提下,开始了转型,力求架起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并将内容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解读,由“百科全书”转变为普及本“文史读物”。

  《刘心武读红楼》、《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讲座相继推出,《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影响日益扩大,在社会上掀起了“红楼热”、“三国热”、“论语热”。过去的边缘栏目一变而为核心栏目,观众追捧,业内瞩目,《百家讲坛》成为中国电视界的“一匹黑马”。

  许多观众反映,之所以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了。无论百度《百家讲坛》贴吧里还是央视国际网站论坛上,无数网友热烈交流。许多网友认为,《百家论坛》开启了民智民识,大众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观众对《百家讲坛》的热爱还延伸到了主讲人的作品身上。3月3日,于丹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于丹〈庄子〉心得》,春雨淅沥,天气阴冷,人们打着伞排成了长龙,排队近8个小时。直到深夜12点,签售活动才结束。

  唤醒中国学者的公众意识

  “要引领大众,先要对接大众,好比火车头带动车厢,先要挂上‘钩’,否则只是火车头在前面空跑”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一位位原本埋首“象牙塔”的专家学者,由过去的寂寂无闻而迅速成为妇孺皆知的“学术明星”,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有人戏称《百家讲坛》为“学术明星”的“发射塔”。

  然而,这些如今大名鼎鼎的“学术明星”,当初与《百家讲坛》的合作却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他们并非一上来就适应《百家讲坛》的要求,而是不断调整、不断修正,“放低身段”之后才逐步走近大众。

  万卫介绍,像易中天,其实一开始倾向于讲他的著作《读城记》而非《品人录》,栏目组没有说服他,就先拍摄了几期品评城市文化的讲座,易中天也使出“浑身解数”讲解,然而最后他自己发现,这些内容通过电视传播的效果并不好,就改讲《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从而一炮打响。“我们比学者更明白电视传播的规律和技巧”,万卫说。

  于丹作为北师大影视传播系的主任,也曾为央视多个栏目做过策划,比一般学者更懂电视传播的规律。可是初上《百家讲坛》时,一时之间也摆脱不了给大学生讲课的架势。栏目组就提醒她,把姿态放低些,再低些。

  “要引领大众,先要对接大众,好比火车头带动车厢,先要挂上‘钩’,否则只是火车头在前面空跑。”万卫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他们为何对学者们做出“放低身段”的要求。“假如节目做不到通俗生动,学究气十足,观众就不爱看,不爱听,遥控器一按就换台,你的一肚子学问都无法到达他,无法对他产生教益。”

  易中天说:“要想在《百家讲坛》获得成功,学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你能够被修理;二是你甘愿被修理。”

  就这样,《百家讲坛》从全国各高校严格遴选的主讲人,在不抹煞其特点的前提下,都要经过至少半年时间的不断磨合,这才推出,从而保证了节目期期是符合要求易于被受众接受的精品。“可以说,每一位上过我们《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其公众意识都大有提高。”分管《百家讲坛》的央视社教节目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如是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