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虚拟偶像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神遥中之人是谁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虚拟偶像2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虚拟偶像2

2023-08-11 19: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为CV12843268的续作,着重阐述认知厨的生成机制、对认知厨的主要攻击行为及其合理性、认知厨可能的解决方案等。

一、偶像界的底层矛盾

        一直以来,偶像界有一个“房间中的大象”的底层矛盾——大家伙都知道这东西存在,但都不约而同地装作这玩意不存在。我们可把它简要概述为:(随粉丝数目增长而)日益增长的单个粉丝的感情回应需求,同偶像回应单个粉丝感情需求的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偶像,作为一个自然人,就算她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回复粉丝,她也无法回应每个粉丝的需求;就算她能这么做,她也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做丧失了偶像应有的逼格或者说地位了——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偶像与单个粉丝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且无论粉丝还是偶像,都默认这种不平等地位是合理的。

       传统偶像界解决这个矛盾的思路很简单:

       一方面,对粉丝加大这种不平等地位思想的潜意识灌输——偶像是高高在上的,回应你是赏你的脸,不回应你也是理所当然,你不要奢求偶像一定会回应你,只有你努力表现(打榜应援等),偶像才有可能会注意到你,你要是没被偶像注意到,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加油兄弟姐妹们,只要你持之以恒地付出,总有一天偶像会注意到你的;

       另一方面,在粉丝内部也构筑不平等的感情回应等级制——粉头接近官方和偶像的渠道更多,自然得到感情回应的机会也更多(例如顶级粉头甚至可以直接给偶像打电话代表全体粉丝嘘寒问暖,吴亦凡粉头曾放出过此类视频);官方后援会运营人员、粉丝群内部成员明显比普通粉丝接触到偶像的机会更大(例如偶像可能会不定时随机空降粉丝群聊会天),得到感情回应的机会也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偶像可以有选择地给粉丝中的部分特定成员(特定身份、特定群体成员等)回应机会,普通成员努力向上攀爬成为这些特定成员,渴求解决自己感情回应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希望缓解了他们脱粉的想法,并将整个饭圈等级制结构稳定下来,其组织管理结构也得以成型——毕竟你想接近偶像,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可得仰仗粉头和小团体呢,而且也会抱着“有朝一日说不定我也能成为粉头”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偶像界的底层矛盾进一步演化成为:(随粉丝数目增长而)日益增长的单个粉丝的感情回应需求,同偶像回应单个粉丝感情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解决方法虽然实用至极,然而偶像-粉丝关系的不平等、粉丝内部的不平等关系长久下去是会让任何一个留存理智的人感到困扰和不对劲的;以商品拜物教的思想,付出金钱、物质、时间与精力以表达爱意,却迟迟得不到具体的回应,也会让人的热情耗尽。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粉丝对于饭圈来说是个易耗品,用后即扔,韭菜直接连根拔起,并不指望它长下一茬(当然它要是还能长下一茬当然更好),赚的就是快钱。

        因此,就有了第二条路,也是虚拟偶像界中A-SOUL目前在走的路——既然偶像根本无法回应每个粉丝的需求,不患寡而患不均,那我干脆就不回应任何一个具体的粉丝的感情回应需求,只回应抽象的粉丝整体的感情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魂、嘉心糖、顶碗人等粉丝牌名称,作为一个粉丝整体的集合,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安全的中介:偶像只对这个抽象的概念付诸感情,避免了一个个回应单个粉丝的重复劳动;粉丝把自己往粉丝牌里套,仿佛自己也得到了感情的回应——我是嘉心糖,然然说她喜欢嘉心糖,那然然就是喜欢我。不用我说大家也能发现这个逻辑链的荒谬之处——如果有个贵物声称自己是嘉心糖,那然然就是喜欢他吗?显然,这个例子就证明了:对抽象事物的喜爱和感情无法直接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上,即使这个个体表面上被包含在此抽象事物整体内。       那么,为什么说一个魂这个符号是空洞的呢?为什么说粉丝个体只是“表面上”被包含在此抽象事物整体内而不是“实际上”呢?

       正如zb主义城市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抹平一切空间属性的差异,创造均质化的空间;zb主义主导的虚拟偶像产业,就是要抹平一切粉丝个体属性的差异,创造均质化的粉丝群体:没有年龄,没有性别,没有生日,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水平,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过往经历······你就是一个单纯的喜欢AS的“粉丝”。只有当你抛除掉一切与“粉丝”身份无关的个人属性,那个不完整的“你”才能成为“一个魂”、“嘉心糖”、“顶碗人”等粉丝群体的一部分。千万个不完整的“你”组成的粉丝牌,就是一个安全的中介——就算有贵物,他的“贵物”属性也早就被抛除在粉丝牌之外了。偶像可以安全地对这个中介表达爱意,而且这种中介本身就存在“面纱”效应,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发声,偶像更可能对其入脑,表达真情实感。

       这种空洞符号与安全中介思想也延续到了AU的身份认同与社群治理体系之中——不管你的个人属性是啥,只要你喜欢AS,你就是一个魂,就是AU。那么在这个安全的中介之下,我们理论上也可以把贵物身上的“贵物”属性与AU进行切割——贵物在哪里都是贵物,他只是碰巧喜欢AS罢了,请勿顺劈全体AU。只可惜外界一般不这么看。另外,两个在别的领域针锋相对的人看到彼此的AU属性可能会化干戈为玉帛,感叹AU不打AU(然而观点的冲突与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暂时搁置);也有可能惋惜AU中怎么有这种败类,打的更不可开交并切割彼此(这种属于没看到AU的安全中介属性本身就是切割了个人属性了)。

二、粉丝的斗争——认知欲望的表达

       可以发现,在这样一套偶像回应粉丝的感情机制中,对于个体意识的表达是集体无意识地压抑的——如果你表现出自我意识,当你的个体属性已经不可忽视的时候,偶像就不得不对你个体的属性做出一定的回应,而这显然不能成为一种常态——否则这套机制就从实质上失效了。因此AU内部形成这样一种规训——不要表现出强烈的、过剩的自我意识(当然什么样的程度算过剩也是由AU集体无意识以朴素道德评判的),不要给偶像造成不必要的回应烦恼。

       然而AU们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因此在一些特殊时刻,总会忍不住以部分个体属性表达对偶像的爱意,期待偶像对这部分个体属性能予以回应。典型例子如:某位AU某天过生日,因此会发弹幕或SC表达“xx我今天过生日,你能给我个生日祝福吗?”如果能有幸被偶像看到的话,那么能够得到一个生日快乐索嗨嗨歌曲祝福,这是(起码表面上)留意到个体的生日属性的。在这种属性上,即使生日可能被不同AU所共享,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对于该生日的祝福是对该AU个体属性的标记与锚定,这让该AU具体的渴望认知需求得到了短暂的满足。这是合理表达自我意识的现有稳定框架。

       还有个不错的例子是鸡胸肉战神,写的真情实感小作文内有很多个体一天生活与工作经历的细节,直接引起了偶像本人的共情(当然然然到底共情的是什么其实还不得而知)。尽管类似的生活处境可能被不同AU所共享、共情,但这些具体的经历细节(例如少切鸡胸肉打30SC)是对该作者属性的标记与锚定,这让该作者具体的渴望认知需求得到了短暂的满足——最起码在那一个瞬间,她看到的是“我”,不是“一个魂”。

       那么,为什么只能表现部分个体属性而不是全部个体属性呢?为什么只能适当表达自我意识,一旦超过了就属于自我意识过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个体属性信息越多越丰富,就越特定到某一个人,就越不能引起全体粉丝的共鸣和代入感,就越不能代表全体粉丝,因此会受到环境无意识的打压。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一个自我意识表达的级别差异:压抑自我意识(常态)——合理表达自我意识(非常态)——自我意识过剩(受打压)。

       自我意识过剩常常与认知厨联系起来,那么问题来了——认知厨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认知厨的生成机制

       前文已经提到,合理表达自我意识的现有稳定框架,是在特殊时刻携带部分个体属性表达对偶像的喜欢,并希求被偶像认知这部分个体属性并得到感情回应。然而,有一部分AU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他们希望:能在任意时刻携带全部个体属性表达对偶像的喜欢,并希求被偶像认知全部个体属性并得到感情回应。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视偶像为偶像,而视他们为和自己完全平等的、能正常对话的、正在追求的一个女孩。这在其余AU看来,难免显得自我意识过剩。

        他们的名字叫做认知厨。

        首先要明确一点,认知厨这个名字在A圈目前来说总体是个消极、贬义的词汇,通常是批判的对象,那我们首先要给“认知厨”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定义。我认为,认知厨的定义应当是——特别渴望被偶像认知到个人属性,如果没有被认知到很不愿意接受的AU,而不是仅仅渴望被偶像认知到个人属性的AU,后者范围太大,多半AU都或多或少曾期待被偶像认知到自己(部分)个人属性,因而应采取前者定义。

        认知厨希望通过制作二创、发SC、评论区发言或线下活动上台等一系列行为赢取偶像对自己个人属性的注意,并得到相应的感情回应。如果不能得到这种注意(俗称被届到,例如二创被转发、SC被念或回复、评论区发言被回复或直播中提及、线下活动被挑选上台),认知厨会心态失衡,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如果长期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在赢得注意这一过程(例如制作二创)中,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例如二创一次都没被届到),部分认知厨甚至可能会对偶像产生不满或者怨恨,产生脱坑回踩的风险。

        被届到的不同方式,得到偶像对个人属性的注意程度也不同,认知满足的程度也就不同。例如,二创转发对个人属性关注不多,甚至是否是本人转发的也未可知;SC被念或回复、评论区发言被回复或直播中提及对个人属性关注稍多,因为起码能确定是偶像本人认知到了且给予回应;线下活动被挑选上台对个人属性关注最大,因为个人的年龄、性别、身高、声音、性格等被展现地一览无遗,其余粉丝基本不会有代入感。

        如果认知厨进一步发展,从认知欲进一步发展到对于偶像的占有欲甚至是肉欲,那么就可称之为“男友粉”。从爱情角度的入脑程度判断,可将AU分为:没有任何认知欲望的AU——有(过)认知欲望的AU——认知厨——男友粉。男友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把虚拟偶像视为自己的虚拟女友,由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内心会产生极大的矛盾与撕裂,长期处于自我消耗过程。

四、对认知厨的主要攻击方向及其合理性、解决方案探讨

        这种思想和行为难免会让部分AU感到不合适,一旦认知厨和男友粉在公开场合(如动态、评论区)表达出类似想法,往往会招致部分AU的攻击,同时也会得到部分AU的开导或安慰。

        前者的攻击方向往往有三:第一,攻击认知厨和男友粉魔怔,应该回归现实,找个现实的女朋友;第二,攻击认知厨和男友粉需求得不到满足,有脱坑回踩的风险;第三,攻击认知厨和男友粉不仅有让偶像认知到自己的欲望,还有探索、接近偶像的欲望。这种现象对应的身份在传统偶像界叫私生饭,表现为偷拍、跟踪、骚扰偶像;在虚拟偶像界叫认知厨、男友粉,表现为给偶像开盒,运用各种手段找出偶像的中之人姓名长相等信息以及住址等(但开盒还有可能是反A势力或敌司等所为)。

       第一个理由着实有些家长主义了——倘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希望用纯理性骂醒对面,其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造成其逆反心理,对整体环境是不利的。说句难听点的,要是现实中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大概率不会对虚拟偶像投以太多的爱情之感。并不是虚拟偶像导致其现实情感受阻,而是其现实情感受阻导致其投向虚拟偶像的怀抱,这反过来确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不愿意回归现实尝试迈出感情生活的第一步。因而,如果你直接说“回归现实吧,找个女朋友吧”,对面会觉得:这谁不知道是这个道理呢,关键是,怎么找?找得到吗?而虚拟偶像坐拥完美皮套+精彩短时演绎,其在粉丝面前展现的都是最完美、最可爱的一面,现实里的女孩子在虚拟偶像面前简直受到降维打击,她们不管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并不完美,有时候还没发小脾气,你追求女孩还得拉下面子,耗费时间、精力、爱意,这个过程频频受阻,怎么看现实里的女孩都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选择。而虚拟偶像呢?虚拟偶像会轻易地说爱你、喜欢你!

        但这显然只是假象。正如前文所述,虚拟偶像确实会轻易地说出喜欢自己的粉丝,但喜欢的是一个安全的中介,那不是你,是千万个无个人属性的“你”组成的集合。你当然可以麻醉、欺骗自己,说“她说喜欢一个魂,我是一个魂,她喜欢我”,得到短暂的爱情满足感,然而长此以往你迟早骗不下去自己的,你迟早会发现“一个魂本质上是个善意的谎言”。

       那么,虚拟偶像在爱情这个方面与现实的女孩相比,有什么缺点呢?正因为虚拟偶像无法关注你的(全部)个体属性,她们只能给你以抽象的爱,而现实里的女孩能给你具体的爱。虚拟偶像的爱的投射对象是一个无属性的粉丝牌,比方说,乃琳(仅以乃琳举例,其他四人均可代入,无本质区别)的爱的投射对象是一个乃淇琳概念体(不能认为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否则偶像与风尘女子没有区别,对谁都说爱),这个概念体无年龄、无性别、无体型……没有一切个体属性,它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集合,乃琳就是对着这个对象在说情话、过“二人世界”等。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割裂了——很难想象人会对一个抽象的概念产生爱情,然而乃琳说出的话却是情话。这也是一直以来部分AU会抨击乃琳“假”、养gachi的原因,他们觉得这种爱情是不可能真实的。本文无意探讨乃琳对抽象的“乃淇琳”的爱意真假与否(事实上作者认为可能为真,偶像也可能会自我催眠、对粉丝入脑的),这只证明了一点——虚拟偶像由于对象限制只能投射出抽象的爱,接收端可能误以为自己接受到了具体的爱,但这是假象。

       而现实中的女孩再怎么不好,她给予你的是具体的爱——也就是说,你的个人属性非常重要——你的年龄、性别、身高、体态、性格、习惯、职业、技能、收入水平、过往经历等一切属性都会影响对方对你的评价与爱意,这种爱意是有落脚点的——也就是说,它不抽象,也不空洞。它不是无理由、无基础、无安全感的爱。

       由此可以引出认知厨解决方案之一——认知厨充分认知到偶像的底层矛盾、粉丝牌是安全中介的本质,再用时间去强迫自己消化“虚拟偶像没法给予具体的爱”这一事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回归现实的动力。

       第二个理由——攻击认知厨和男友粉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出现脱坑回踩的倾向。这个倾向是确实存在而且有实际案例(不至于脱坑回踩,但对某位偶像明确表示不满和不再喜欢)的。不过这种攻击稍微有点站不住脚,毕竟其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自我消耗与冲突,也许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自己的困扰会脱坑,但不一定会回踩,这与个人素质有关。

       那么为啥部分认知厨AU会有回踩的行为呢?一般来说,回踩者一般会认为虚拟偶像欺骗了他们的感情,欺骗他们付出感情却并不予以回应,对这点表示愤慨。这一方面是他们本身身在此山中没意识到上述底层矛盾与安全中介等相关论述,另一方恰恰是虚拟偶像企划的一些养gachi操作给了他们这些错觉!例如“二人世界论”、给mua等等。事实上,笔者认为,一个正常、健康、向上的企划,一定要尽量避免给粉丝以爱情的错觉,毕竟这是虚拟偶像永远给不了粉丝的东西,可以用友情等感情予以替代。由此可以引出认知厨解决方案之二——企划方停止给予粉丝爱情感的错觉。

       第三个理由——攻击认知厨和男友粉不仅有让偶像认知到自己的欲望,还有探索、接近偶像的欲望。这个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也确实可能会导致(无法自控的)开盒行为。对于这种可能危及企划根本的潜在危害(也是一种犯罪)的根除是攻击认知厨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不过即使如此也应该只攻击潜在危害性,而不能上升到人身。

       我们不妨以一个典型案例来剖析其危害与可能解决方案。VUP白神遥旗下前头号粉头,白神遥Harukaの秦无,是白神遥的极端认知厨,通过白神遥的同学获取了中之人照片、姓名、私人账号、住址准确位置,去其楼下蹲点,把中之人盒开了。开完之后梦想破碎,开的盒不符合他心目中对中之人的完美想象,他背负了开盒犯罪的骂名,事发之前是付费最多的舰长、粉头、粉丝群群主,事发后声望一落千丈,众人皆声讨他(当然他还有其他罪行,与主题无关此处不细表)。

秦无开盒过程开完盒后直言“不喜欢中之人”

       正如秦无所言,一般来说,粉丝喜欢的是中之人在限定时间内利用皮套演绎出来的虚拟偶像形象,而非中之人本身。而在粉丝与偶像长久相处的过程中,由于中之人的演绎较为突出、容易被粉丝注意到(甚至无法无视中之人本身的存在感),那么粉丝就会不自觉地将对虚拟偶像的喜爱部分转移到中之人身上。一旦这种转移开始,再结合认知厨、男友粉探寻和接近偶像的欲望,他们就可能会抑制不住地产生开盒的欲望——早期可能是希望知道中之人的现实故事、经历等,后期可能就是中之人的长相、名字、住址等。

       但这种喜欢仍然是假象。中之人安全地躲在虚拟偶像皮套背后的“面纱效应”、对虚拟偶像喜欢转移到中之人身上的“晕轮效应”,导致你对中之人的喜爱完全是一种美好虚幻想象的喜爱——那个完美到不存在于现世的中之人形象。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乔碧萝的榜一在乔碧萝露脸之前也绝对不会相信乔碧萝长这幅样子。虚拟偶像中之人当然不会长得有多丑,其本身就是经过层层面试获胜的综合实力佼佼者,样貌绝对不会算丑,但是也应该不会有多出众——绝顶的样貌完全可以真人出道或敢于露脸(例如Asaki)了,除非对虚拟偶像有绝对热爱的兴趣,或者对露脸心存泄露隐私风险的担忧,否则没必要来虚拟偶像圈就业。

       对于认知厨,即使你违法犯罪如愿开了中之人的盒,你自己也知道自己多半是得到个美梦破碎、大失所望的结局——正如前文所述,虚拟偶像中之人是个现实中具体的女孩,她的样貌与完美的皮套没有任何可比性(即使是绝美的现实女孩也是如此);而中之人作为一个现实中具体的人,她渴望在现实中得到的自然也是具体的爱——在现实中了解对方个体属性的前提下对对方产生好感,与对方谈恋爱,而非与一个以犯罪形式严重侵犯自己个人隐私、带着极强目的性和占有欲接近自己的变态粉丝谈恋爱。

       由此可以引出认知厨解决方案之三——我们可启发其开盒偶像的结果从而让其意识到追逐中之人的不切实际,并从“中之人渴求的也是具体的爱”入手,启发其回归现实寻找具体的爱(说不定能与中之人相遇)。

五、结语

        这篇文章写作的最终目的还是想启发大家:感情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对待认知厨,简单粗暴的攻击很可能适得其反,还是要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开导他。毕竟,除了偶像给予我们的抽象的爱,也只有AU能给予彼此具体的爱了不是吗?

        本文大概7000字,写作用时约8小时,可能存在思考或表述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补充完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