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风、水、林"引领干旱落后地区"三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城的风 吉林白城:"风、水、林"引领干旱落后地区"三变"

吉林白城:"风、水、林"引领干旱落后地区"三变"

#吉林白城:"风、水、林"引领干旱落后地区"三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华社长春2月15日电(记者雷中原、王晓明)风害变成财富,风力发电企业争相涌入;“引嫩入白”工程开建,新增百万亩水田摆脱靠天吃饭局面;植树造林100万亩,荒漠化势头将得到有效遏制……走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土地上,记者看到,这一昔日的干旱落后地区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认为,白城市通过“风、水、林”三方面,正在实现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新型能源转变,从靠天吃饭向重要商品粮基地转变,从“八百里瀚海”向北方生态屏障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新时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千万千瓦风电基地 打造能源产业新支柱

    “随着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日益短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资源。”白城市副市长徐建军说,白城作为国家区域经济重点规划的能源基地,不仅是东北电网的中部支柱,而且也是东北四省区的电力负荷中心。

    据了解,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科尔沁草原东部,属大陆季风性气候,是吉林省风电开发最早的地区,1999年通榆同发风电场3.06万千瓦并网发电,成为继新疆、内蒙古等地之后的又一风力发电新兴省份。通榆县能源开发建设局局长叶立兵说,从吉林省范围看,通榆的风力资源最好,开发历史最早,发展规模最大。他说:“到2009年底,通榆县风电并网规模已达到49.5万千瓦,不仅是吉林省最大的,在全国也是最大的集中连片开发地区之一。”

    日前记者前往通榆县采访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公路两侧的田野里整齐地装备着“大风车”一样的风电机组。白城市能源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晓波说,2010年白城全力推进资源资本化、开发产业化、配套集成化,能源基地加快崛起,风电新增装机65万千瓦,新引进西班牙歌美飒、中材、华锐等6户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风电开发与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区域配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大了油气开发、光伏、生物质能项目推进力度,能源产业规模扩张、领域拓宽、效益初显。

    张晓波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白城将风电场建设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产业战略,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27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规模达到213万千瓦,白城市已成为东北中部、吉林省西部的绿色能源中心,风电装机规模位列全国八个百万千瓦地级市之一。同时,风电设备制造业也从无到有,国内大型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落户白城。目前全市已有三一风电、华仪风电等16户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白城建厂。

    “下一步将启动洮南、大安和镇赉三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筹划运作超高压电网项目建设。”徐建军说,“十二五”期间他们将建成千万千瓦风电基地,风、火、光伏、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16户企业全部达产,风电产业产值超过两百亿元,风电产业将成为白城市能源产业的新支柱。

    百里提引嫩江水 增产粮食十亿斤

    白城市从2005年开始动工建设“引嫩入白”工程,经过两次提水,三次加压,明渠、暗渠输送总长度达数百公里,计划每年从嫩江引水6.44亿立方米,不仅可将100万亩盐碱地改造成水田,每年增产10亿斤优质稻米,同时还可恢复湿地生态,缓解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紧张局面,带来一系列综合效益。

    据了解,白城市由于连年干旱,农业用水量大、广打抗旱井,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1998年大水以来,白城西部地区地下水已下降5米以上,境内的主要河流霍林河和洮儿河已经断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嫩江每年220多亿立方米水从境内白白流过。

    “引嫩入白工程的展开,使白城彻底摆脱了天不下雨种地难的窘境,新增百万亩水田,成为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白城市引嫩入白管理局局长陈立羽说,引嫩入白工程总投资23.67亿元,是一项具有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湿地补水、人畜饮水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是吉林省增长百亿斤商品粮食的骨干工程。

    日前记者在前往白沙滩泵站采访途中看到,工程的输水总干渠下窄上宽,底部最窄的地方也有25米左右,据介绍,夏天提水送水的时候,就相当于一条人造河,水量大的时候能达到三四米深。来到白沙滩泵站,记者看到6个大功率的提水泵机组,还有全程微机控制的操作室,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泵站的主要功能是把嫩江里的水提取上来,然后再通过输水渠送走。

    到2010年末,引嫩入白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大安灌区部分投入运行,大安和镇赉项目区整理土地81万亩。陈立羽介绍说,工程全部完工后,还可恢复湿地42.9万亩,使苇田和养鱼水面各增加10万亩;直接解决镇赉城区10.76万人饮水问题,为沿线农村7.59万人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园区、白城电厂、镇赉电厂及城区发展用水问题,每年可提供城市用水量9000万立方米,为工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使受益区农民人均增收2700元,使20万人告别贫困。

    三年造林百万亩 有效遏制荒漠化

    “土地瘠薄人不饱,大风刮着毛驴跑,谁家需根烧火棍,十里八村不好找。”这是过去对白城市的真实写照。由于林木稀少,加上滥垦滥牧,天然植被不断遭受破坏,致使白城市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以来,白城市抗风沙、治盐碱、植树造林,局面开始有所改变,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白城市林业局局长邱明义说,白城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20.36%平均水平8.76个百分点,且分布不均;据卫星遥感测定,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40%以上,占全省荒漠化面积76%;荒漠化蔓延每年以1公里速度向中东部发展,严重威胁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直接危及省城长春市,成为东北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给我国北方地区和周边邻国的生态安全造成一定隐患。

    2009年9月,白城市提出“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利用2010年至2012年三年时间,植树造林100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基本消灭荒漠化、锁住风沙、保持水土、庇护农田,建设吉林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态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的绿色新白城。

    “2010年全市投入资金3.4亿元,到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40万亩,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邱明义说,到目前,白城有林地面积已达485.8万亩,营造生态草400万亩,森林覆盖率11.6%,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结束了过去“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自然环境面貌得以明显改观,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新转变迎来新发展,白城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大转变。”白城市市委书记姜志莹说,2010年白城市实现GDP430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财政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4%,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专家认为,逆境突破谋发展,白城市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绿色新兴产业崛起引领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对新时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