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我不火,都怪他是个皇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瘦金体古文 瘦金体:我不火,都怪他是个皇帝

瘦金体:我不火,都怪他是个皇帝

2024-07-16 1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徽宗像

宋徽宗,名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为宋神宗第11子,乃宋哲宗之弟,也是北宋历史上的第8个皇帝。纵观历史,宋徽宗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与众不同”的皇帝,他的人生带有很大的传奇性,不仅是一代帝王,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艺术家。

也正是出于对他的颖悟绝人的无法理解,人们便纷纷对他的身世进行猜测和演绎,甚至冠以迷信色彩来进行揣度。也正是基于这种天资过人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宋徽宗本人的勤勉用功,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功底十分深厚,技艺绝伦,其风格自成一体,断然称得上是集大成者之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也正是因为宋徽宗的腐朽无能,北宋王朝一去不返。随后,宋徽宗在历史上的评价无一例外皆为亡国之君,连他在艺术方面的建树也被冠以玩物丧志之名。

在著作《中国皇帝全传》中,对于宋徽宗的评价认为,他在任期间未曾甘于平庸,而是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来将北宋发展强大,很大程度上,他的野心甚至超越了北宋史上建功卓越的先辈,比如,他想收复失地,并且处心积虑、煞费苦心,甚至付诸实践。“在政治上,他深通愚民之术,对道教的崇奉,并非完全出于信仰,而更多的是对其祖宗愚民之术的继承。”[1]而且他也深谙用人之道,比如他对于蔡京的应用,满意时重用,不满时贬谪,对其数次处置皆非随心所欲而是细心布局。虽然宋徽宗的结局并不好,其对北宋的灭亡更是负有直接的无法推脱的责任,被历代历史学者抨击贬低,将他列入昏君行列,但是这些就应另行讨论了。

瘦金书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2]

宋徽宗 瘦金体鉴赏

瘦金体为赵佶独创的楷书书体,由于其同传统楷书差别较大,并且十分有个性。瘦金体提笔轻灵,笔峰瘦削,然而虽瘦还不失饱满,其大字还能彰显神姿。由于其笔瘦而有力,所以笔法比较张扬,能够体会到运笔提笔间的神姿,属于十分有个性的字体。

赵佶的作品素来瘦硬,最初是向黄庭坚取经,此后还博采薛曜兄弟以及禇遂良,集众人所长于一身,终创造了十分有个性的“瘦金体”,影响广泛。该书体,来源于前人作品,然而又并不拘泥于前人。与褚遂良的瘦笔,仅仅有一小部分的相同 。最与之相仿的作品,当属薛曜。赵佶将自身的天赋挥洒得至极限,该书体可谓侧锋像兰与竹,瘦削而缝纫,是具备深厚功底的人才,以及有一定修为的人才能创作的。然而,并非他人能够刻意模仿而成的。此后的人想集中其精华,亦只是皮毛一角。

宋徽宗瘦金体 同工笔花鸟画

单单宋徽宗“瘦金体”的艺术造诣,就能够让宋徽宗名留于青史。“瘦金体”还能够同工笔花鸟画的方法相互融合,细瘦就像那长长的画笔,在开始与结尾处加重提顿,再容纳黄庭坚的结构之法,具备了瘦劲其崛的风姿。宋徽宗是美术与书法上的大家,其能够把绘画与书籍融为一体,同时创造了诗、书、画、印兼顾的文人书画新状况,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长期被埋没的瘦金体

宋徽宗,皇帝的字,是御笔,宋一代,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因此便得不到普及。有元一代,异族统治天下,防备,压抑汉人,连名臣文天祥的墨迹都没有人敢公开收藏。宋徽宗的御笔更加罕见流传,就别说普及了。明清时期,受政治家的影响,宋徽宗的书画不被追捧,明朝的皇帝当众赞美了几句宋徽宗的画画得好,马上就有臣子的纳谏,说宋徽宗画虽好,却是个亡国之君,所以不应该羡慕其画,当然也包括其瘦金体书法。可见,有明一代,人们对宋徽宗的书法观还是持成王败寇论那一套的。在这种环境之下,瘦金体自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清代以来,对待瘦金体的态度,也避不开“成王败寇”论的范畴。乾隆皇帝雅好字画,精心鉴赏。然其在赞赏之间,乃不免要对他的政治得失例行议论一番。曹宝麟先生对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表示惋惜,他说:“如果他们(诸如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宋徽宗)不出生于皇家很可能是杰出的才艺之士而不会蒙受如此深重的屈辱”[3]

封建时代,科举取士,有条件的都写二王、赵、董以投帝王所好,或写馆阁体追逐功名。没条件的则连瘦金体的片言只字也见不到,那又何谈临摹与普及呢?所以瘦金体一直被冷落了几百年,直到清末民初以降,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和研习瘦金体。如大画家吴湖帆、张大千、于非阁、余雪曼等。不过他们也都是以画画为主,学瘦金体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也只是浅尝即止,并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没有留下有关瘦金体书法技法的系统论述。

宋元明清历史背景阻碍了瘦金体传播

1、宋代

宋太祖赵匡胤像

北宋王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之前,曾是掌握重兵,权倾一时的大将,后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对于掌握重兵的大臣非常警戒,因此他的治国方略是以“重文轻武”为指导方针的。

在他之后的历任帝王也都紧跟其后,对该战略推崇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宋朝的软弱成为我国历史上之最。在这种情况下的宋王朝诟病日深,边患不断,在宋徽宗执政前即已经是内忧外患,山雨欲来。

宋徽宗能接管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而保持相对繁荣昌盛,实属不易。北宋繁荣一面,有张择端现实主义杰作《清明上河图》为证。

清明上河图

有部分人认为北宋是因为瘦金体而亡国,把瘦金体定为亡国之书体。实在荒谬至哉!即便一张字有安全隐患,那大不了就是字纸容易着火,引起火灾,或殃及左邻右舍,如拿他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岂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就算某些政治家不顾逻辑要利用他来作为攻击政治对手的手段,那也与咱老百姓无关,往往听到一些无职无权、无官无禄的白身,也在那里人云亦云,陈词滥调,自命清高,的确令人捧腹和鄙夷,若与此种思想愚昧的人辩论,实在有失体面。

从历史上来看,瘦金体难以进入历代书法家和评论家的视线范围,与同期其他比较出名的书法家如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相比,宋徽宗瘦金体的关注者十分寥落。“宋代楷书时有行书笔法,已成特色。楷法不精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宋代行草书的笔法特征及风格趋向。”[4]

在这种审美观的影响和作用下,除了作者的作品,人们也会关注其人品、素养,甚至其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政绩,都被列入了参考范围。所以,可以说,人们对于瘦金体的评价受到宋徽宗本人的严重影响,这对于瘦金体本身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客观的。历史留存下来的宋徽宗年代最为悠久的瘦金体作品是他于公元1104年所作的《楷书千字文》,如果刨除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因素,如此一位少年有成、出类拔萃、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家,他的名气该不输于同期的苏东坡等人。

宋徽宗 瘦金体鉴赏

由于长久以来对瘦金体的冷落,故以宣传、印刷、出版瘦金体的字帖、碑刻、文章、培训班、讲座等等也是廖若星辰。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不足,使得许多也许是练习瘦金体的天才,但因无缘瘦金体而被埋没。对瘦金体的宣传普及太少,资料普及太少,严重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另外,瘦金体对书写工具特别是笔和纸的要求较高,非有好笔好纸不能写得精采。一般条件差点的也会因此受挫,困惑,甚至望而却步,无心恋战,因而影响瘦金体飞入平常百姓家。

2.元代

元太祖出猎图

历史上对元代的评价认为,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远不如其在传统文化进步方面的作用显著。历史上多数的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民族文化而选择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吸取和借鉴,元代却是截然相反,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西亚文化,对蒙古极为推崇。

比如,元代非常看中喇嘛教,也给色目人赋予了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儒者所受的待遇无法与之相比,而且元朝最初的很长阶段内都未采用科举制度。从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传统历史文化被舍弃和取代,宋代原有的社会次序和条理被完全打破。

封建社会中,掌握统治权的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贵族人士,随着蒙古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吞并重新成立国家,很多民族得以相互融合,贵族也未有例外,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同为贵族,国家政权该由谁来掌握?为了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代将其民众划分为四等,由上到下人种分别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这种“四等人制”的制定和划分,保证了蒙古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

在华北的地界上,蒙古仍然延续了其在草原早已形成的原有统治方法。华北地区原有的汉籍地区要么隶属可汗所有,要么就被赏赐于王族贵室或者有功之臣。国土统一之后,元代开疆拓土的进程仍未结束,其击败汉族的武器是他们的战斗力,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它与汉族的斗争却并未取得胜利。

赵孟頫对于元代书法的影响巨大,其复古思想改变了南宋以来书法走向衰弱的局面。他的影响力非常大且广泛,不仅他的家人、友人和学生,甚至许多元朝不同民族的书家均对其非常推重崇敬。

赵孟頫 人骑图

可以说,赵孟頫是元朝书法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位人物,其崇尚魏晋,看重古法,他对于书法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意义非常巨大,将元朝的推崇的典范重新引回到王羲之和王献之身上。正是基于赵孟頫的复古主张与思想,才为元朝的书法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重新回到兴盛的轨道上来。以赵孟頫为中心而形成的赵派书家群对元朝书法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影响范围甚广,这种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时期。

3.明清

明清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过科举招揽人才历来是封建社会聘用官员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因其采用分级分科考试而得名。其设置初期是皇帝用于从民众之中选拔能人贤士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够达到肃清官员不正之风的效果,与以往单一的引荐或者承袭相比,这显然是一种改进。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历代沿用和发展,其弊端逐步显露且趋于扩大。尤其是明朝和清朝八股文的使用,导致科举体制进一步僵化,科举制度非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造成思想的停滞和枯竭。

馆阁体

馆阁体是科举考试的通用书体,在明朝称之为台阁体,清朝才改称为此。这种字体工整规范,被广泛应用在科举之中。然而这种字体是非常没有个性的一种,规范之余规行矩步、如出一辙,工整的同时拘束呆滞、缺乏灵性。然而就是因为这种字体是科举的指定字体,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子们就必须勤加摹仿练习,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将馆阁体视作腐朽科举的衍生之物。

馆阁体,自唐代以来一直为书法史上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是文字实用功能的产物。明代台阁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皇宫诏求善书者写外制及内制。更多的读书文化人为了谋取功名,必须通过馆阁体才能实现自己,导致更多的书体无人问津。

大足北山石刻绝世之碑,古文孝经,碑局部

清代中期以来,自先秦青鈾器以及秦汉碑片的陆续面世,极大地提高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自嘉道后,碑学亦成为时尚,吸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碑帖古文,自晚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改柔媚之风,在行草楷书上可谓有重大突破。而清代前,尽管碑学是主流,然而自乾嘉至今,考古学、金石学的逢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碑版面世,获得了大量的书家的眼界,并且不受帖学所约束而转向碑学,审美情趣遂之改变,部分画家也擅长书法,尤其是在魏、隶、篆等领域的成绩尤为突出,对书法发展可谓颇有推动,同时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书法。

近现代认为瘦金书是美术字,题画字

世上流传的工笔画瘦金体题字水平不高,流传开来,带来极差的负面影响,这也给瘦金体的流传扩散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从历史上来看,从事瘦金体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只有在近代才零星出现工笔画家出于对落款的高要求而进行的摹仿研习。

工笔画瘦金体

这种现状的形成和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评价首先是建立在对人的评价之上的,通常人们认为字现其心,如果这个人本身就不被认可,他的书法作品想要脱颖而出便是难乎其难了。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恪守中正的观念对其审美产生影响,而瘦金体的细瘦劲硬并不符合儒家传统的审美标准,得不到赏识也是意料中事。

除此以外,还受到宋徽宗与众不同的地位经历影响,在原有的封建制度之下,想要随心所欲地对其进行评价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对其的评价和讨论既已如此受限,对瘦金体进行探索研究更是宛如空中楼阁,不甚现实。瘦金体点画如同鹤腿、花瓣、柳叶、似兰草、竹节、钢丝等般瘦硬,进而按顿挫,笔锋藏露等各类动作都十分重视,笔笔俱到,结构全面,没有颇绽,追求完美。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人看到瘦金体横画收笔带勾,坚画收笔带点就觉得不习惯,以为跟二王,欧褚颜柳不太一样,就认为那是美术字的习惯动作。

这种看法和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是其人不懂书法用笔的表现。岂知不仅瘦金体有这样的动作,欧褚颜柳这些精通笔法的艺术家们都善长这样的动作。

颜真卿《多宝塔》

如颜真卿《多宝塔》中的“大”“京”“千”“寺”“童”“毋”等字的长横的顿收笔,甚至比瘦金体顿得还重。《颜勤礼》中的“书”“军”“真”“梁”“拜”“著”“作”等字的长横的收笔顿挫都是,举不胜举。其提按顿挫回笔等动作与瘦金体如出一辙。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的“玄”“休”“弄”“书”等字的长横,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三”“二”“皇”等字的长横,欧阳询《九成宫》中的“中”“郡”“侍”“廊”“仰”等字的长竖都莫不有明显的顿笔裹锋回收的动作。这说明懂笔法的这些人用笔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顿笔既是调整笔锋的手段,又有调整思维的好处。

瘦金体由于体瘦而画劲,由于运笔动作不含糊,运笔也十分清晰。这就像身材出色的女人更加性感,凹凸有致,而体形丰富的人尽管极少留意,肉多骨少的现象,曲线朦胧是一样的道理。瘦金体虽然线条纤细,字形骨感,但因其笔法绝妙,细如发丝处依然能保持挺劲,且结构谨严,故字体显得端庄大气,雍容华贵,具有大家风范。

正确地对待宋徽宗以及他的瘦金体

宋徽宗 秾芳诗帖

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惯将作者的历史评价与其作品相联,而且对前者格外看重。事实上,对于书法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剔除道德评判等与艺术无关的因素,单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对书法史上这些因书法者的评价不高而被忽视的书法艺术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评价。

对宋徽宗而言,其“瘦金体”就是因其王朝的消亡而导致无人问津,然而同样在一个朝代的“宋四家”却受人追捧,这就说明了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单纯的评价,而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一篇作品,因为人心极具复杂性,所以从来都不能简单纯粹的去看待一件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不同的人的评价千差万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其作品的主观看法。

宋徽宗 “瘦金体”

宋徽宗的“瘦金体”字体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若按‘字如其人’的观点来推测宋徽宗的个性,谁也不会想到,这书法创作中如此干脆爽朗、杀锋果敢的赵估,在政治上居然会昏庸懦弱,优柔寡断得一塌糊涂。”[5]所以,人们对其的态度往往是冷漠与无视,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也很难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

然而,由于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我国古代人民通常把一个人的德行和其作品相联系,宋徽宗的人品往往影响着作品在人们心中的好坏,这就导致了宋徽宗的瘦金体虽然略有成就,却不被人们所鉴赏。“就艺术层面来看,宋徽宗所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太瘦、太薄、太硬、太尖利,都有悖于中国文化中的温柔敦厚之德。太瘦薄的线条会令人感受软弱单薄,缺少内蕴太硬的线条容易折断,太锋利的线条是人格刻薄的象征,缺少福德。”[6]

总而言之,因为我国传统审美,致使瘦金体在书法界无人问津,虽然在近代也有人在题款时会有画家去临摹瘦金体,但也是寥寥无几。

宋徽宗听琴图

宋徽宗是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亡国之君,而在一些人的眼里则认为宋徽宗的瘦金体是亡国之体,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和传承下去。另外,书法都是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持的,而瘦金体却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来支撑,各朝代都缺乏关于瘦金体的资料。还有一些人认为,瘦金书字体消瘦,属于美术类,缺乏书法价值,仅能在画画时作为美术字体来为作品进行题字题诗。总的来说,瘦金体传承的局限性,是由于宋徽宗本人昏庸无道,又身为亡国之君,且字体消瘦,不符合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造成的。

作为一种书法,我们在其评判标准中要除去“以人论书”的非艺术成份,要重新以纯粹艺术的眼光去审视瘦金体书写的技艺。用最端正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品味它。

参考文献:

[1]李晓徽宗赵估[A]车吉心、篙峰.中国皇帝全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6.

[3]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南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25.

[4]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99.

[5]李宗玮.悟对书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86.

[6]李诗斌.宋徽宗及其书画艺术[EB].中国书法网,2006-5-2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