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士刘力红:病从心生 病也必从心灭【深度好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病由心灭作者 中医博士刘力红:病从心生 病也必从心灭【深度好文】

中医博士刘力红:病从心生 病也必从心灭【深度好文】

2023-10-23 0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岩甫曰: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疾病,把我们平日忽视的最根本的医道打开一角。的确,医道和佛道是相通的,是一而不是二。病从心生,病也必从心灭。

关于疾病的“病”,疾和病不一样。病这个字中间为什么是一个“丙”,也不是甲也不是乙,也不是丁呢?那“疾”和“病”又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上疾病这个词很微妙,通常我们都不分它了。从文字的构造来讲,在说文里面,“疾”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疾病的意思。而“病”是疾的更进一步发展。就是疾加也。那个说文的这个原话。加就是增加的意思,严重了嘛。

病字旁的本身它实际上它是一个文字,这个病字旁的部首是代表了疾病的共性,就是它们都生病了,都不正常。

2

这个“疾”意味着是什么?

它很微妙,它里面是一个矢。“矢”,实际上就是箭。有的放矢这个“的”指的是一个靶位,是一个能够阻挡这个箭的这么一个东西,就是一个物体,实际上说白了它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而矢呢只能作用在这有形的物体上面。“疾”实际上它很微妙的地方就是,它讲的是形体的问题。就是这个身的问题。从内经里面讲就是形,“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这个疾病的靶点是在形体上。也就是我们讨论的器。形下的位置在器上面。“疾”它的范围是指这么一个范围。那么“病”不同。“病”你看是一个丙,甲乙丙丁的“丙”。那么,甲乙是木,丙丁是火,戊己是土,庚辛是金,壬癸是水。看木一个具体的形状,对不对?

桌子、椅子我们就看到了。土呢?也是一个具体的形状。金就更加不用说了,可以塑造成,水虽然说它是一个流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但是它也是就是说你很限量就是可触可及。

它有重量性,有各种物质的这种形的特征。至少尤其是你把它冷冻以后它就更加是一个固体的。你要它方就方,你要它圆就是圆了。但是火没有这个性,所以你看火是很奇怪一个东西。没有形状,没有重量。

木,土、金、水都是往下走的。都自由落体。它是受地球引力影响。

这个火没有这个作用,火燃起来它是往上,所以就是火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五行里面火是跟另外四行不一样的,有很严重的区别。在五行的配属里面,木配肝,土配脾胃,金配肺这个系统,水配肾,火是配心的。

那么恰恰火是配心,你看它文字的构造,肝、脾、肺、肾它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月字旁。心这个文字和另外四个肝啊、脾啊、肾啊,还有肺啊,在文字的字形上有一个非常大的不一样。那就是它没有这个月子旁。

月子旁在康熙里面就是它就是肉的意思。就是一个有形体的,所以在内经的这个,或者是说文字创造的这个这些圣人的概念里面,思想里面,意识里面,那么心跟其他的是有严格区别的。

很多人都认为,心就是心胞啊,心脏啊。肝它是没有肝胞,肺也没有肺胞,脾也没有脾胞,肾也没有肾胞,唯独心有一个心胞。而心胞的“胞”字它是有月子旁。就是心胞是有这个形的,就是跟其他脏腑的在形上的特质是一样的。

而唯独心它是不一样,它没有这个东西。

那说明心确确实实是超乎寻常的东西。所以在中国整个文化里面,心就不是指这陀肉。它超越这陀肉,这个也是有很多人提出异议,就是心是一个象形文字,就是你刘力红你把它会错了。

你说是象形文字,那为什么肝、肺、脾、肾不是象形文字呢?那个肾更加像,更加容易用象形文字来表述,心还不太好表露。所以这个实际上是站不住脚你一推敲,这种特制太凸现了,一定是有含义的。所以我们不要错过。也就是说,古人对心这个层面的认识,他一定是有他的用意。

刚才讲到病这个中间那个丙在五行里面对应的就是火,对应的就是心,丙属于火,那么它跟心这样一个关联,心又是主神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居也,就是神它主神明的。

3

那么“病”讲的是什么?

实际上是神的病,也就是说心的病。《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面它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就是上古那个时候得道的人,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年乃去。”就是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条件是什么?形与神俱。形与神都俱足了。那也就是很鲜明的表达了就是圣人对这个健康的认识,他认为要建立在这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形神并俱,也就是说你这个健康的条件是形与神构成的。

他们都好了,这个才能够度百岁乃去,那反过来不健康,也就是也形上的不健康,有神上的不健康。有局限在形这个层面,有超越形这个层面,也就是神这个层面的不健康,那么这个是构成不健康的总和。所以如果我们光认识到形这个层面不健康,这个“疾”,那么没有认识到超越这个之上的神也就是心所指的,心这个层面不健康,也就是“病”。实际上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比如说像糖尿病、心肌梗塞啊,往往两者都有。此话怎讲?可以说就是说,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形神的合和体。用内经的话来讲,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里就很清楚的就谈出了一个就是,在内经这个体系里面,对生命的一个认识,就我们普通我们认为这个阴阳是已经是包罗万象了。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那么生杀之本始但是它仅仅是神明之府也。

阴阳仅仅是构造府上而已。那么府上是什么?

那么你府上就是你住的。所以,阴阳只是构造这个府上,那还有人住。这个房子才有生气,没有人住的东西,你看看,它很快就败了。房子和家是不一样的。一个叫House,一个叫Home。

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它很快就它跟有人住的房子可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完全不一样。没有人住的绝对保持不了那么久。它实际上神明之府就是说内经这个体系对生命的认识就是生命除了阴阳构造这个府以外还有神明。

神明入住就构成生命。

神明不入住是一个空壳子,也就是一个尸体。它不叫生命。所以这里就讲了:“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所以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就是像一个家一样的,房子对家对主人有没有影响呢?肯定是这个房子怎么样干净一点,或者怎么样宽敞一点你住的就舒服一点,主人就舒服。那主人对房子有没有影响啊?

那肯定这个影响要超过房子对主人的影响。对不对啊?你可以随便怎么折腾它,现在装修你看你把这堵墙敲掉,然后又移到哪里去,就是说你怎么折腾,它是很被动的。就是这个府相对神明来讲,相对人来讲它肯定是被动的,就是实际上,就这个我认为是透出了内经对生命认识的秘密。生命观,生命的构造就这样,所以他提出形与神俱,才是一个生命。?这样一个神明是由心所组的,或者心在起这个沟通的作用。

身体和神明之间是有不同的,那“疾”和“病”显然是针对两个不同的层面的话题而展开的。“疾”是因为有标的,有靶的,所以它针对是一个形体所出现的问题。

那“病”它是针对这个神明出问题了。

感冒、流鼻涕、发烧这些就属于“疾”。现在精神类的疾病,幻听幻觉这个人格分裂,诸如暴躁、忧郁,诸如此类是典型的病了。

这个问题过去我的认识也是非常含糊,病就是病了,病了就是要么开药,要么针灸,要么推拿,要么按摩,就这一套。就是没有那么很清晰的认识到疾病是有那么多的因素。或者就用西医的方法,中西不过如此嘛。那么这些方法都不行了。

就说一个就是说自己医术不行了,推荐另请高明吧。或者就是说这个病太难了,这个是不治之症,疑难症,一直是这样去认识,就没有想到还有另外的因素也是导致疾病的这样一个重要的途径。

王风仪先生这个人很了不起。我认为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就是首先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可以说是这个振动是触及灵魂的。他说人体是由三种元素构成。不能说人体,就构成一个人,构成一个生命。

这三个元素就是身的元素、心的元素(真实去观察这个层面的人也很少,大部分最多是看心脏,看的还是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性格的“性”。

身的元素,即是身体,头发、眼睛、鼻子。

心的元素,它显然已经不是器这个层面,不是形体这个层面的东西。因为形体这个层面有心胞。器是形而下为之器。心已经是超越了形体这么一个东西。

对性,内经没有太多的描述。可能隐含有,但是从概念上它没有。这个性在儒家里面有,在佛家里面肯定更有。

王风仪老先生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由三个东西组成的,身体、心和性这三个元素,这三个东西在我们同一个人的生命里面他所作用影响力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国古代,包括现在农村呢还有这种秤,一杆秤上面有三个提环。就是左手提的那个环,提一个环,其中一个环你提的时候,你把这个秤砣摆在最右边你可能能秤五斤,你另外一个环的时候,你把秤砣放在最右边的时候可能是五十斤,如果再换一个环你再把右边是五百斤,就是同样一个。

假设举一个例子,同样一跟秤杆,因为你提不同的环呢,他其实有不同的量度的。那用这个方式,这个王风仪老先生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他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他的权重不一样。

比如你对身体,用了做到百分之一百好,可能对整个生命来说也就做了10%。如果你的心做的好,做的最完美,可能占到40%,30%,如果你把自己的性做的好,你可能占到60%。换句话来讲,如果你不管你的心和性,你光是把自己身体做好,你做到满分也不及格。

把这个东西一参以后,不是说参透,一了解了以后,那么我们对人就有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医者就是自己就是对过去的这样一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也就有了一个很新的,就是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看惭愧的一个地方。

就是过去自己充其量所着眼的就是那10%。?那10%还不一定能拿到满分。如果是一半的分,那你就只有5%,就是你的作用就起那么一点。就是比如你是一个比较好的医生在身体问题上你解决了80%。在这个里面拿到80分,你在整个生命里面你才拿到8分。所以这样一个认识这个冲击力是很大的。那么,而这样一个认识我感受到就是除了对医者以外,那么更重要是对广大的患者也好。

每个人因为我们过去的认识,就包括了医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我们都局限在身这个层面。也就是形而下这个层面。就是心这个层面大家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没有。

4

心是什么,性是什么,怎么影响健康呢?

心要影响身是太容易了。但是身要影响心费劲一点。这个就像物理学上的一些基本常识,能量级别低的,要影响能量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它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关系。

心,我们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那么道这个层面应该就是性这个层面的东西。那器这个层面就是身这个层面的。形而上,形而下,那这个一个是上一个是下,那么介乎上和下之间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心。可以这样比较方便的去理解。我们要除了关注心,我们更应该关注性。

在王风仪的观念里面?,心是包含哪些内容,性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探讨心的这个层面,我比较喜欢用《书经》里面一句话,是舜帝在传位给大禹的时候,讲得那么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就比较清楚。

岩甫注: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危”包含有危险、危机、危惧的意思。陆九渊注解“十六字心传”时,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性这个层面,王风仪老师就很明晰,把性分成三种,三个层面,或者是三元素,三个维度,一个就是天性,一个是禀性,一个就是习性。

天性是什么?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天性是纯阳无阴,就是它是自善的。所谓天性就是天生的,就是本质具足的,就是每一个都有的。就是孟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叫天性,

禀性呢?就正好相反,纯阴无阳的,它是恶而不善的。

习性呢?

习性就是后天的习惯养成的,它受后天的种种因素影响所形成这个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的人就变成这个好的性,跟不好的人接触就变成不好的性。

这三个层面,天性是纯阳,就像太阳一样。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这个身体也是靠天性的阳光来照射,才能够得到滋润,才能够承载这个我们正常的生命。

而禀性是纯阴它就像乌云一样,遮盖了太阳。当然如果受到禀性这样一个乌云遮盖以后,这个天性的阳光透不过这个乌云来照这个身体的话,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得不到生长,所以很多疾病就是这样来的。

内经里面讲阳气的时候就讲它重要性,就是阳气者如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是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正常的处所的话,就会折寿而不彰。就是生命对于这个太阳,对于阳气的依赖。而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实际上是从天性中来。

禀性是父母遗传下来的。天性不是遗传,天性是本俱的。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牵扯到中国人对生命的根本的认识。这个我们从佛教的角度可能比较容易阐释。

天性是纯阳的,是一切具足的,是美好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到底是什么东西?也许我们真的没有办法讲,或者把它描述清楚。只能说它是一个本来具足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太阳系,就是永远是有太阳,太阳永远是温暖,永远是照耀大地,滋养万物的。

什么叫性?实际上就是他的本质。

作为每一个生命体,这个就是它固有的。现在我们不去过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它是不可操作的,为什么?它是本质具足的,就是按照佛教心经里面讲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说,你修它它也不多,你不修它它也不少的。就是说在这个层面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是什么?禀性和习性。

尤其是禀性。风仪先生认为这个禀性就是障碍天性的阻因,就是说因为禀性的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没有办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问题就多了,各种疾病就会来了。?就是说阳气没有了,阳行一寸,阴就行一寸,阳停一寸,阴停一寸,所有的生机就没有了,自然就百病滋生了。

很多以前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什么,比如说是肾气,或者是心的动力,其实什么都不是。?这个就是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根本在那里,天性。

刘力红“性、心、身”三和与疾病的关系

禀性是什么?它也是禀赋所来的。

它纯阴,障碍天性,禀性不发动你也不知道,人人都一样的。我们要认识禀性,风仪先生他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看它表现出来什么样子?

表现出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情绪,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风仪先生称之为五行性。他很巧妙的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思维方式来分类。第一种是怒,第二种是恨,第三种是怨,第四种是恼,第五种是烦。

于是怒属木,恨属火,怨属土,恼属金,烦属水。

因为木火土金水在中医这个体系里面,它很自然跟脏腑相关,对应了。有一些中医常识就很容易知道,怒是伤肝的,恨就伤心的,怨就伤脾胃这个系统,恼就伤肺这个系统,烦就伤肾这个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都是烦带来的。什么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这个人烦比较有关。

当然这个五行里面还有这个内五行,外五行,这个就是技术问题。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点。认识禀性是性这个层面的因素,这个能量级对于生命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就是怨、恨、恼、怒、烦

这些所谓我们人性里面负面的东西,掩盖了我们天生的那种光明、善良、正确的东西,身体出现了这种疾病的结果,中医和西医看病都是在看气血堵塞,这个糖尿病啊,感冒啊,发热发冷啊,疼痛啊,这些是身体的感受的问题。真正从最根本层面上要解决我们身体的各种疾病问题,要反观上去看,从我们的性这个层面上去看。

比如烦这种情绪对应就会导致肾水,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这种疾病。怒就会导致肝和胆这类的疾病。所以一个人得了肝炎,或者更严重疾病,除了要看怎么样把他这个相关指标要降下来,要疏肝理气,甚至要从性上来克服。中医的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为什么怒,以及如何不怒,如果真的圆满、光明去解决自己本性里面那种动辄就生气、怒的原因,这个东西真正化开以后,才真正不会怒,才不会有肝的问题。

现实的生活当中,令我很震惊的地方也在这个地方,实际上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也在这里。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停药以后不久又来了,就是老是这样反反复复,生命中老是这样。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一个很根本,很源头的最重要的,最底层代码,就是怨。

一个人如果说他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怨人,埋怨人。

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样一些因素,警惕这样一些因素。我们吃臭了一点东西,吃了一点生冷,或者受了一点风寒,我们会很警惕,像流感,我们要戴一个口罩。但是我们对我们的心,对我们的性,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压根我们没有认识。更大的坏处的东西我们没有认识到,对生命会有那么的影响。

有些人表面看来是好人,平常做好人好事,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他得了一场很奇怪的重病,表面上看大家都觉得是天妒红颜,好人没好命,如果从这样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话,其实不然。很可能是他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权重的事情上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比如说怒,比如埋怨,比如说不服人,觉得人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性中,这个善恶就要分层面了,身上的善恶,事相上的善恶我们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捐点钱是事相上的事情,偷鸡摸狗,吃喝嫖赌,这些都是事相上的事情。

实际上它也是一个投射,是心的投射。

心指使他的嘛。但是如果你的性中有缺陷,或者是这些禀性的东西很重,风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你是善人还是恶人,一动性轻则病,重则死。”性对人身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身这个层面我们不用太多去讨论。

说的人很多,心这个层面也有一些,性这个层面,确确实实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关注,甚至没有关注到。这个对我们的影响太大,又是无法去医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只能自己解决。医生爱莫能助,修行还是靠个人。

现在医学主要瞄准的是,或者说中医目前的瞄准的是身这个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这个东西。现代的医疗手段很难解决的比较严重的疾病,说明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很可能更大的关系是和你的情绪,你的性格里面的某一些东西有直接的影响。?说明导致的原因是已经超越了物质这个层面,他延伸到心,延伸到性。所以我们要想解决,必须也要超越这个层面,要到另外两个层面去找答案。

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也才比较完美的解释为什么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很好的好人,他得了一些很严重的病,其中一个可能性在于身、心、性,最高这个性这个层面上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这个错误是什么?就是怨、恨、恼、怒、烦。而这个怨、恨、恼、怒、烦它是有对象性的,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

如果你在某个系统上有什么问题,首先不要看身体的问题,首先想想你是不是有对应的一些情绪问题。这样的性格问题,这样的心智层面上的,负面的心智层面上的问题,用西方的话来讲叫心性方面有问题。

一、总论 大小乘修空,及密乘修大手印、大圆满、禅宗,皆属解脱道。解脱道对贪道而言。此二分道虽在密乘,然大小乘修空,亦属密乘解脱道之基础。解脱道所重者在见,贪道所偏者在气。故须了解解脱道、贪道修法之差别。 (一)当先知小、大、密三乘各种见地之不同 1、小乘修空根据人无我见——了知补特迦罗无有自性。从此修证,得解脱四果,取偏空涅槃。 2、大乘修空根据无生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用多门观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破小乘之专执人无我,而于四谛十二四缘着为真实。又破大乘唯识宗之执着识相,而决定:心、境一切诸法,唯是无生。 3、大手印根据俱生智见——此见亦名法身见。了知一切诸法,即此无生、俱生之明体。于此明体,保持之、坚固之、运用之、纯化之,不必别修转舍转得之各种对治,亦不用八不争多门辗转观察,一切法从其明体,本为俱生智故。 4、大圆满根据本净见——此见亦称大圆满见。一切诸法从本清净,无有生死涅槃等分别垢染。无缚、无解、无修、无证,自生自显,任运自如。即见、即修、即行、即果,即于诸法起时,刹那自性大圆满。 5、禅宗不立任何见,有以果德机用显露——禅宗不立文字语句,不许有肯路,不许有迟疑,不许有定功,不许有领会,直以证量授受,以证量显现体用。 (二)次当知小、大、密乘各种修空的作风不同 1、小乘修人无我空,重在分析。 2、大乘修空,因同时必修六波罗蜜及四摄,故成就时间甚长,接近众生甚密,故染污缘重,易生魔障。如遇犯戒众生,与彼同饮一河之水,经云亦受染污,然在菩萨,明知如此亦甘为之。又以救赎众生,不惜生命,世世为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故令时间拖延。此其修空之作风本身有别于密乘也。 3、大手印修空之作风,有教授,有传承,有灌顶,亦有次第,分四阶段以修习之。与双身法配合,则使身体化光。 4、大圆满不立四瑜伽,极其顿超,但重在本来清净见。与脱噶配合,亦能使身体化成虹光。 5、禅宗重在机用透彻,连本来清净见亦不用之,捧喝之下,令人立地成佛。 如上见地、作风两者,为此五事综合地、粗浅地分辨。兹特于下列分论中,作分级地、微细地分辨。 二、分论 此中显密修空之分辨,小、大乘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之分辨,大圆满与禅宗之分辨,层层比较,高下、顿渐、半满,自然明剖彻见矣。 (一)显教修空与密教修空之分辨 治学有两重功夫,皆不可少。首当会通,了知各各之同相、总相。譬如五事中,皆以空性为唯一条件。小乘修空。其空性之性质,非不同于大乘;密乘中三种修空,亦非别有一空性之性质。故宗喀巴祖师竟敢言小大乘之差别在福,不在修空性。然彼只知会通,故次当明辨。经过博学、审问、慎思,然后有才能智力去明辨之;明辨有素,切知各别之异相、别相,乃能把握其特优之点,身体力行之,故终之以笃行。是故在笃行之先,必须过一番明辨功夫,才知自己之足跟,究竟能够点在何等田地,方不自欺,方不自夸,方不自馁。 显教修空,是依戒、定、慧通常进程,可谓因乘修空;依八不、四句,如理推究之。故其为其期甚久,为力甚多,为效甚微。密乘修空,有灌顶及果位方便,故称果乘。由上师成就果位之功德,施以果位之灌顶,传以佛在果位证取空性时之最大经验、最近证量、最快方便,使弟子立地得见明体,而且趋大印。则空性不属理论而属证德,是以快捷。有如火箭、雷达、飞机,此其大别者一。 显教修空,而同时在缘起上修六度、四摄,与空性配合;试试错错,不必丝丝入扣,针针见血。菩萨牺牲生命多历年劫,以能先度他人为主旨。密教修空,同时在缘起果位实德上,有各种手印、咒语、方法、观想。凡佛在证果时所有经验,皆在密乘中传授,因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见,所未曾行者,不一而足;故于缘起上,密教尤快于显教者万万倍。且显教所有特点,实已作为密教之基础。但有修显而不修密者,绝无修密而不先修显者,此其大别二。 (二)小乘修空与大乘修空之分辨 1、小乘修空重分析,大乘修空重当体。小乘因重分析,分至极微不可破,于是极微之执犹存。又有二语为小乘惯用者:“外境极微无方分,能持心亦刹那无分。”于是内外皆不可破。在时间上,则唯许过去、未来为空,而现前之时间为实有。大乘则一切法当体全空,三世皆不可得。其空性不待分析方空,其自性从本以来为空性。故曰:“一切有为法,本来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不待分析,当体本空。小乘所举瓶碎则瓶空,心所执此瓶相亦空,此种分析之空,大乘不取。 2、小乘因配四谛之苦、集,而欲借空性之观,以逃避有苦;或配无明系统之十二因缘,而修逆行之灭谛,亦必借空性以灭之。此为一种消极空性之修法。故《俱舍论》及马鸣(小乘)所造《净化论》,所引佛圣教量修空各喻,如牛、婴、火等,皆有逃避之辞。如云:“某家见牛在途,误为已有,其后发现此牛实官家所放,非实我牛,急将牛放释,而自逃避,恐被官家擒去。”比喻我法本空,今执无我,必被人擒。此盖与苦果二谛配合,谓无明我执,实为苦本,故必除此我执,以免苦集。然大乘修空,重在空性同体,而配合无我利他,以发起同体大悲、无缘无悲。于是行六度,以三轮皆空;用四摄,而小我自灭,故有积极之修法。 3、小乘依业感缘起而配合空性,重在守戒。大乘用真如缘起,而出生如华严宗所提倡之缘起实德十种玄门,由是积集福慧资粮而圆满菩提;故所证者为大乘涅槃,而非小乘罗汉四果可以比拟。按缘起与性空,一而二、二而一者,未有修性空而不修缘起者。亦未修缘起而不修空性者;惟其修空性有差别,是以修缘起亦有差别。 (三)大中道修空与大手印修空之分辨 大中道一名词,见诸贡师主译《祝拔宗大手印解析》文中,彼中云:“大中道为因,大手印为道,大圆满为果。”其所谓大,盖配合下二者而言,实则即指般若乘之中道也。然就此因、道、果三字,已有极强烈之比较观矣。显教属因乘,密教属果乘,已见显密修空之分析中,不必再赘。然以祝拔宗等大手印书,每每以显混密,故不得不详为指出。 1、般若乘大中道依八不、四句、十八空、八喻等方法修习。由理推究,即境作观。大手印以显教修空作基础,进而取得如法灌顶,而依加持力得见明体;由此起修,故为果位修持,功德大异。 2、般若乘必杂修四摄、六度,方与所发菩提心,令他先成佛,我后成佛主旨相合。金刚乘则重彻底出离,闭关专修,发“为度众生愿成佛”之心,务令剋期证得,究竟利他。故不杂修治病、同事等染污因缘。具详《苏悉地经》,以九断修空,十分严格,故能取证。 3、般若乘依渐次次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属通途。及其修止,亦必先修止,后修观,最后止观双运。金刚乘之大手印,得见明体,方可起修。明体之中,止观本来双运,明即为观,体即为止;故在初修专一瑜伽时,已属止观双运矣。《祝拔宗大手印》以专一瑜伽为止,离戏瑜伽为观,实属大错。依拙见:专一者,谓专心住于大手印之明体上,此中并无能修之止,及所修之境。明体自生自住于其本体上,故为果位修空之法。离戏者,虽执着明体之戏论,而非离空性观察寻伺上之戏论。 4、依止、观双运起修,则属直径式之进行,前后相续进行故。依明体起修之大手印,是圆周进行。每一瑜伽是一圆周。初依明体时,即具有法身见等流因,其后每一瑜伽,依次实现。初于空性法身之范围无可增加,特于空性法身之内有智力光明,逐渐增进,乃至成就真正法色二身无分之佛位。其明体之体,即法身;其明体之明,所起缘起智光,即色身。显教中道修空,修一分,证一分。故菩萨初地,不知二地境界。通常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故其因乘路运,不可与密宗金刚乘大手印道相比拟。如乘汽车,各站各地明显经历,此属显教;如乘喷气式飞机,则鸟瞰大地,一目了然,不劳各站仔细留恋观览也。 5、又密教所采之喻与显教者“能喻”虽相同,如大手印一味瑜伽所引水波、水冰、睡梦等喻,虽亦见诸般若经中,然其“所喻”则大有别。《祝拔宗大手印》及红教无垢光尊者之《虚幻休息法》未曾指明,致令黄教批评。拙书《大手印教授抉微》则已指明。其“所喻”者,在道即指空性而已,实为纯理的;而《祝拔宗大手印》之“所喻”,则指明体与妙用,实为证量的,而非惟纯理的。所谓水波者,水指明体,而波指一味之妙用。 6、大手印之无修,指在光明空性缘起妙用上之无修垢。中道亦称无修,指在空性上之无修,指在断烦恼证菩提上之无学位。其证德必接近成佛之位,极难达到。大手印由灌顶力、加持力、法身果位实德之力,直接加持,其无修之位较易接近。无修之理论相同,无修之内容大异。若配三灌之空乐不二而进入无修,则果证大乐智慧身佛,根本为中道之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证。 7、般若乘修空性,配合三轮体空之四摄六度修,既将修时展缓,不依令他先我成佛之愿力无尽,更无意乐将成佛之期缩短。反之,金刚乘修空性,除免于上述之迟缓原因不计外,又有其他加速方便,为般若乘所绝无者。如大手印之四灌,有初灌、二灌之加速果位方便,不惟具足般若乘修空依心方便,亦且加上金刚乘果位依气方便。如专论解脱道,亦必经初二灌之各种方便乃直修大手印;如兼及贪道,则更有第三灌之阴阳二气之方便,加速之力更强。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之一,然第四灌者,原本第三灌出生,则贪道亦非无大手印也。特诸大手印加行中,方可列入初、二、三灌等法,不可如各译本中,直以修气为大手印正行,此点拙著《大手印教授抉微》已详述矣。 8、般若乘真如缘起,虽不如唯识宗之赖耶缘起,偏重在心,而真如之理虽不限于心,然而真如妙心等词,在在皆与心配合而言。窃尝解此种心字,但指真如之精华,非专为心灵之心,而自别于他物也。真如缘起,本指万法,非一指心法。色法心法,皆包括在内。是以在般若乘中观理论上,非别色法而专指心法,乃心法、色法兼具。余所谓“三界唯缘,万缘唯空”,以显然别于唯识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然而在实修上,并无建立五大气修法。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亦未必修五大气法。然其阶次,在初灌、二灌,或经三灌,或不经三灌,总有修气之加行。全其哲理,明明属金刚乘而金刚乘则明明标举六大常瑜伽,亦称六大缘起。故大手印在正行中虽不修气,在加行中,早有修气之基础。加以大手印定力加被,开中脉,融五气,化五光,亦果上必有之事,非般若乘所可乐受也。 (四)大手印与大圆满修空之分辨 大手印、大圆满二法,皆属无上瑜伽修空果位方便。在传承上言,大圆满出自红教库藏之法,黄教认为非真正印度之传承,而否认之。大手印在黄教虽不轻易谈及,然非不承认。库藏之法,非全不可信,亦非全然可靠,因后世伪造者,亦复有之。然吾人可以理观察,依法推究,其真正之法宝,固自不同。本文非专论库藏之真价值,特因大圆满本身,属红教库藏之法,不可不略论及。作者欲令读者对于大圆满能生信心,故先为介绍如此。至其优于大手印处,观贡师所云:“大手印属道,大圆满属果”。可以想见大概矣。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

【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