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为啥都留大辫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留辫子的民族 清朝男人为啥都留大辫子?

清朝男人为啥都留大辫子?

2024-07-14 07: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阿城金上京博物馆)

1125年,金灭辽。次年,又灭北宋,并开启了统治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时代,与南宋对峙。同时,金国掳获了宋徽钦二帝及妻亲,并把这两个皇帝关在了哈尔滨依兰的五国头城,让其坐井观天。

(依兰五国头城)

1234年,本在金国统治下的蒙古,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崛起,并与南宋从南北两面夹击灭金,一时间势如破竹。最终,被击溃的女真人分散成了众多小部落,另有许多已经汉化的女真人留在了中原,融入汉族。400年后,以女真人为主体,再加上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满族。

(满族后裔)

17世纪前后,满族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通过连年征战,在今辽宁重新建都立国,国号仍为“金”,恢复了往昔金国的风采。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1644年,满洲“八旗”入山海关,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征战)

清军入关第二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的响亮口号更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于是乎,中国男人几千年汉族发型统统消失,大辫子发型开始盛行且成垄断。清廷把“辫子问题”绝对政治化,视为汉人顺服与否的标志。一直到200多年后的1911年12月7日,清廷才下旨允许自由剪辫。

(顺治皇帝发布剃发令)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剪辫令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自此,清朝大辫子历史,终于宣告结束。

(革命军剪辫子)

五花八门的辫子寓意

那么,为何这么能拼的满人,却偏偏对男子留辫有着迷之执着呢?这溜光锃亮的大脑门子后边留这种长长的辫子,到底是为何?

原来,这辫子背后还有很多功能,虽然说来看似有趣,但却是与女真民族风俗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

(男人皆辫)

(一)招魂

女真人信仰萨满教,按萨满教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最接近上天,因此是灵魂栖息之地,极为神圣。

所以,在征战年间,满族人如果战死沙场,尸骨可以埋在外地,但是发辫必将带回故里,隆重埋葬,这也是俗称的“捎小辫”。并且,系上发辫主人的户籍姓名,招魂祭祀,告慰已故者亡灵。

(萨满教仪式)

(二)救命

这一点,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汉族人可能难以体会,但对于女真族人来说,却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要知道,女真是一个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山林里的民族,道路崎岖,猛兽出没,为多获得山货和野味,他们经常在林子里一呆就是十几天。所以,遇到危险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被树枝钩住而迅速脱身。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留辫就有着救命的功用了——因为,要是披头散发,不仅看不清猎物,还可能遮挡住视线,生命堪忧。所以,他们将头发剃光,只是在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一绺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胡须也只是在鼻子底下留着几根而已。

(满族人狩猎)

(三)工具

这里说的辫子工具性,一个是文用,可以作为生活用枕,一个是武用,可以作为武器神鞭。

对于前者,说来简单粗暴,因女真人常年在外打猎,大辫子很长,所以,盘起来就变成了一个软乎乎的枕头,方便随时随地睡觉。这一点,和传说中日本女人和服后背上的小包包异曲同工。

(高高的发髻)

(日本女人和服)

对于后者,说的是大辫子一个炫酷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当鞭子用。辫子放在脑后,随用随取,不用背着也不用扛着,又方便又好用,习武之人一旦练成,杀伤力是极强的。

(电影《神鞭》剧照)

而基于上述种种,因为留辫这一传统对于满人而言十分重要,所以,在先人经历了与汉人争夺统治权的漫长过程后,对于这些终于入关的满族将士而言,作为女真后裔,命令汉人剃头、编辫,正是代表了满人对汉人的征服。

统治权威的有力证明

首先,对于清廷而言,剃发留辫的普遍施行,将会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符号——证明满族统治者凭借政权的力量,将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

再加上,他们深知,对于汉人来说,因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传统伦理祖训,所以,剃发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而相对应的,只要汉人能剃发留辫,就是他们归降满清的一个明显标志。

当然,有被迫投降者,自然也会有很多的反抗者。清廷的这一强迫对方忤逆祖制的施压,更是在满清200年间,一直遭到了汉人不同程度的反抗。

鲁迅先生就曾这样形容大辫子:“官府捉人的时候可以拉着,省得绳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辫梢头,一个人就可以牵一大串。”

所以,被官方化的剃头风俗,最终在200多年后被明令禁止。男子留辫,也从此成为清朝统治的文化烙印,被铭刻在历史的文化册里长存。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采用支付丰厚稿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