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万卷专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畅读书城兼职 【社会实践】万卷专访

【社会实践】万卷专访

2024-07-01 19: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朱虹老师是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半城读书会的创始人之一。

朱虹老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半城读书会创始人之一(韩臻 摄)

 

自2016年元旦开始,永慕庐成为“群学书院”与“半城读书”的“联合常驻地”。我们“书愿中国”南京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九人冒雨徒步登上永慕庐,山上弥漫着雾气,犹如仙境。永慕庐始建于1929年春,宋庆龄女士选其为孙中山亲属守灵处。院落为中国庭院式格局,门外墙体为石砖砌筑,庐内房间辟有书房、客厅、研习厅、阅读厅等空间。当我们从工作人员口中获知朱虹老师恰好正在永慕庐并将要接受南京电视台的采访后,我们在探访永慕庐的基础上临时增加了一项对朱虹老师的采访计划。朱老师穿着蓝色条纹衬衫,简约而不失优雅,当我们表明来意后,朱老师爽快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爱读书的女人应该是有趣的

与朱虹老师一样,半城读书的设计也简约优雅。(半城读书供图)

 

半城由几位女性学者、业界大咖联合发起,目标是针对中产女性的小众读书会,朱虹教授希望通过女性的影响力,推动整个家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朱虹教授在《我们,半城》卷首语中写道,“半城,面向都市的另一半,面向新时代的精英女性。”“我们不愿也不靠一顾倾城的美貌征服世界,我们是推崇独立、自由、美好、有趣的半城女性。”

钟山风景区永慕庐内,半城读书会外景。(韩臻 摄)

 

半城读书的公众号上线的第一天就有了五千粉丝,当我们问到半城读书会如何吸引精英女性的加入时,朱虹老师笑着告诉我们半城公众号的文章是很好的筛选途径,“我不会像很多公众号那样为了搞标题党,或者是追踪那些热点或者用没底线的语言去吸引人。就是说你通过你整个文章的格调和推荐书的水准就已经把人群筛选了。有很多人看不懂(这些文章),因为她们没有兴趣嘛。她们只喜欢看买包包,只喜欢看好吃的,只喜欢看流言和八卦。她们在这里找不到这些东西,她们自然就走了,所以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女性。我觉得精英女性群体(的特点)是,第一,她们有经济资本,生计无忧才会有时间看书嘛;第二呢,她们都能读懂这些东西,她们是有文化资本的。所以我们半城整个粉丝的定位就是有一定经济资本,而且也有文化资本的一群都市精英女性。”

朱虹老师在半城读书会接受我们的采访。(李心畅 摄)

 

读书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朱虹老师一直提倡系统阅读而不是碎片化阅读,她说:“我们现在读书会风气已经有,不过我们看到的是每天一分钟读书,罗辑思维的读书。你们也听说过有人声称他在一分钟之内居然能把莎士比亚和四大名著全都给读完。然后我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觉得莎士比亚要是在坟墓中知道肯定会气的吐血。我开了个玩笑,我说你看我一分钟不到,20秒就可以把《牡丹亭》读完了。《牡丹亭》就是说在某个春天,有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想男人,想而不得,郁郁寡欢,死了。这样十秒钟就把《牡丹亭》解读完了,那不是笑话吗?但是呢,网上竟然是充斥着这样的读书分解,就是碎片化的。大家会觉得我们找到了读书的捷径,在我看来,读书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它一定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系统的阅读经典,一身的知识结构才会建立起来。然后你通过阅读经典,世界观才会形成,所以我是提倡系统阅读的。”

读书能让我们遇见更美好的自我。一个成天鸡飞狗跳、拥抱物质的人,显然是不美好的。真正的美好需要心灵的力量,需要深度的洞察力,而这些都是读书可以赋予我们的东西。永慕庐位于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顶,要爬山半个多小时,可以屏蔽掉一些附庸风雅的人群。只有真正想学习,而不是凑热闹的,才会愿意上来。

南京大学“书愿中国”社会实践团队雾访永慕庐。(万卷供图)

 

把学术性文章转化为科普读物

朱老师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新知,二是把学界创造的知识变成大众能够接纳的科普读物。朱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她和她的学生最近在研究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一般我们会觉得女生买奢侈品就是为了虚荣,后来她们发现不完全如此,女生会买奢侈品,其中一个,当她怕他男朋友被人抢的时候,她就会去买奢侈品,这个奢侈品是表现出她想维持现在的关系,捍卫爱情的意愿,而这种想法我们大众一般都不理解。所以她想把大量的学术文章转化为大众能够共享的东西,但目前大量学术期刊的阅读量很低,不能说不是一种知识浪费。目前主要通过大学教授、大学生来进行这样的转化工作。半城读书会有一档栏目叫反鸡汤,主要撰稿人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张洪副教授,她读了非常多的心理学艰深的论文,她把这些论文变成关于个体认知和情感探索之类的文章,很多人读了非常喜欢。转化后的科普读物对于了解普通人的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冲突等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半城读书内景(李心畅 摄)

 

从紫藤庐到永慕庐

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文章《星巴克还是紫藤庐》,文中说道“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紫藤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台北的文化地标。朱虹老师说:“紫藤庐很让人感动的一点就是他们青年时在那里读书,他们五六十岁了还在紫藤庐读书,还在紫藤庐清谈。但是在中国大陆,由于历史的原因把这样的东西切断了,所以我们就没有文脉的传承,我是觉得应该重建这种东西吧。作为一个高校老师,我愿意以一己微薄之力来推动这种文化重建工作。”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永慕庐每周末都会由群学书院和半城读书轮流举办论坛,常常会有南京市以外的甚至上海、山东的人前来参与。身为镇江市规划局副局长的史健杰女士则表示,2016年上山读书,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种习惯,每个周六,只要没有特殊事情,她都会从镇江驱车前来听课;到现在,她还为因自己的懈怠而错过了几位名师的讲座而懊恼不已。

大雾之中的永慕庐。(韩臻 摄)

 

朱虹老师希望“它能像台湾紫藤庐一样,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朱老师还和我们谈了她心中对文化的理解,“南京有很深厚的文化传统,我觉得其实我们说到文化,它一定不是空的,也一定不是仅仅看到的器物层面,我觉得说到底,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是和这个城市的人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的”。当我们问及半城未来要怎样发展才能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时,朱虹老师严肃地说:“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先做,我觉得只要你一步步地行动,然后在行动和推进中遇到一些困难,然后你再去解决,就可以坚持下去。我们的理想还是让更多人喜欢读书。”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认识半城,亲自到永慕庐参与思想的争锋,沉醉于系统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咀嚼,像张异宾书记所倡导的那样,在南大,读灿烂的书。

朱虹老师青年时期。(朱虹老师供图)

 

记者手记

 “书愿中国”负责人沈雷正在进行采访。(韩臻 摄)

 

态度:不苟且的生活

朱虹老师对生活十分认真。常常阅读她的朋友圈就可以发现。当我们谈到她对生活的态度的时候,她很认真地告诉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家里面宁可躺着发呆,玩微信或者看电视,他也不愿意收拾房间。我觉得一个人很苟且他的宿舍,很苟且他的生活方式,其实他就是苟且人生。我觉得都不能够打理你自己,不能把你的居住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收拾得很干净,我就不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是不是很紊乱的。曾经有个人问我,他说你喜欢周晓虹什么(我先生)?我居然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他特别干净。”

 

(李心畅 摄)

 

朱老师还跟我们谈到了她出席一次国际会议的见闻,一个美国女教授带着她的丈夫来参加会议,她的丈夫是一个下水道维修工,但是她丈夫很干净,络腮胡剃得干干净净的,头发一丝不乱,穿着西装非常漂亮,还用了一点香水,朱老师以为他是一个教授,“我觉得一个人的仪表确实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程度”。朱老师说她对生活认真的态度,源自她的一个中学老师,“她居然在那个年代,每天早上都会洗头,她觉得她洗了头发才漂亮,她每天都穿的漂漂亮亮地到教室,有一天她头发还没干,披头散发地来上课,她向我们道歉。她告诉我一个非常讲究的仪表和你认真的生活方式是你珍爱自己,而且是珍惜他人的一个表现。”当一个陌生人在认识你的时候,一定是通过你的服装、仪表——你的第二社会属性,来判断你是谁。

文/图:书愿中国实践团队

采编:苗润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