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拍照片(5)|注意照片中的主体表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面主体不可以作为拍摄前景 这样拍照片(5)|注意照片中的主体表现

这样拍照片(5)|注意照片中的主体表现

2024-07-15 0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要明确的是画面中的主体是前景中的荷包,还是绣荷包的老奶奶?想必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无论从画面内容和作品主题上看,后者都是当仁不让的主体。

在通常以虚实对比构图进行拍摄时,实的大多是主体,而虚的大多是陪体,用以虚衬实的方式来突出主体。然而,这也并非是不能改变的铁规则,有时以实衬虚不仅同样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还能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

不过,是以虚衬实还是以实衬虚,要根据具体的拍摄题材和作品主题来确定。清晰呈现主体时,一般要突出的都是具象的主体,要重点表现其形象或行为;而将主体虚化处理,一般要突出的都是抽象的主体,或主体的抽象形象,重点表现的是意境、韵味或情感。

在这幅作品中,绣荷包的老奶奶是主体,而前景中的荷包和背景中的小巷都应该是衬托主体的陪体,主体人物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以及其动作神态的细节,是最能打动读者、突出主题的视觉趣味点。

那么,就应该用以虚衬实的传统方法来拍摄,让读者从“绣”字上看到画面的精彩之处,感受到表现传统手工艺的作品主题。作者反其道而为之,可能一方面是追求新颖的画面效果,另一方面是想以虚化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画面表现上看,虚化的主体人物和其绣荷包的技艺,也确实在“看不清”中让人“想得多”,具有一定的联想空间。然而,试想一下在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位以清晰对焦表现的,面容慈祥、饱经沧桑、神情专注、手艺精湛的老奶奶,应该会比现在的效果更有表现力。

虚和实的关系,在摄影作品中是相对存在的,它们之间互为提携、相互衬托,使画面简练集中,有利于突出主体。摄影艺术用虚虚实实再现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变化而不呆滞,韵味无穷。

画面实中见虚,有藏有露,不但可催人浮想联翩,而且能自然地把读者引入画面的意境之中去广开思路。进行景物虚化的方法有焦虚、动虚、物虚、光虚、镜虚等几种,我们常用的是焦虚,也就是通过控制景深的方法来达到虚化景物的目的。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大景深越大,物距越小景深越小。

《画秋》河北秦皇岛 王金磊 摄

找问题:留白比例过大,主体位置欠佳,弱化了主题表现。

想办法:将主体安排到画面左下角或右下角,以前景位置突出表现,适当控制作为留白的田野在画面中的比例,并使其在背景中向远方延伸,增加视觉空间感。

说道理:留白是摄影构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使画面简洁有力、富有意境,并且起到突出主体、引发联想的作用。作者选择的题材和画面元素非常适合以留白手法表现,主体与环境色彩对比鲜明,以大面积的金黄色田野作为留白也能够渲染秋意、秋韵,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体会到“画秋”的心境,对广袤的深秋田野产生丰富联想。

可是,处于背景中的主体人物虽然在画面布局上与留白部分相呼应,形成了对角线构图,也以彩色显得突出,但却因比例过小而缺失了“画”的动作表现,并因处在画面边际而局限了田野的空间延伸感。任何表现形式都是为画面主体和作品主题服务的,如果主体不突出、主题不生动,那么留白留下的就可能真是一片“空白”了。

画面留白指的是留出空白(无画面内容)的地方。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画面上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组成的,在实体对象之间形成空隙。

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他景物,由于各种摄影手段的运用,这些景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对象。

留白的方法也是一种构图上的对比手法,使主体与极简的背景环境进行强烈的对比碰撞,可以有效地提炼主体,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留白既可以帮助写意,也可以帮助写实:在帮助写意时,留白的面积一般应大于实体的面积,从而使画面表现从写实向写意转变,使画面看起来更富有意境,产生一种空灵、清秀的韵味;在帮助写实时,留白的面积一般应小于实体的面积,使其对对实体形成一种衬托,以虚实对比来强化实体的“实”,使主体的形象和细节得以突出呈现。

《收获金秋》陕西勉县 徐鹏 摄

找问题:角度不佳,取景较杂,主体人物不明确,影响了画面形式与主题的表现。

想办法:适当缩小景别、变换角度,并在画面中突出表现一位或几位主体人物,避开干扰视线、破坏画面的电杆、线缆等杂物。在干净简洁的画面中,表现出丰收时人们的表情动作和喜悦情绪。

说道理:选择在日落前的“黄金时刻”拍摄,并使用了16mm的超广角镜头,可以看出作者是将拍摄重点放在了光影效果和画面氛围上,想以金色的光线和宏大的场景感染读者,表现出大丰收的主题。

但场景大并不等于景物杂,夕阳、农田、村庄、高楼,甚至是被摄影人视为“禁物”的电线都出现在了背景中。而处于画面前景中唯一“露脸”的人物又正巧在喝水,神情动作与主题关联的紧密性较小。这些都导致画面形式显得较为杂乱,对于丰收主题的表现也不够生动感人。

我们常说摄影是一门“减法”艺术,虽然所谓的做减法并不是指画面元素越少越好,但一定是越精越好。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或是会干扰读者视线的景物,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在画面中。

剔除杂物,是我们在取景构图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就该作而言,村庄、高楼、电线都是与丰收主题无关的景物,就连背景中的一轮夕阳也可以排除在画面之外,只留下它的金色光线来渲染画面即可。适当增大焦距、缩小景别,并抬高角度俯拍,这个“减法”并不难做到。

当有多位人物出现在画面中时,将主体人物放在前景中,使其得到突出表现,是最为合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在主体人物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与主题关联度高、动作生动、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的人物,使其以主体的地位统领画面,在陪体人物的衬托下,担负起表现作品主题的重任。

试想,出现在前景中的这位大妈如果不是在忙中偷闲地喝水解渴,而是正在挥汗如雨地收割劳作,并在清晰的焦点中表现出生动的神情,那画面是不是会大为改观呢?

《飞雪迎春》河北石家庄 魏富平 摄

找问题:主体不明确,使画面因缺少主导而降低了对读者的视觉吸引力,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能力。

想办法:提前构思,寻找合适的人物作为画面主体,或者以建筑作主体,以前景人物为陪体,使画面主体突出、主次分明、趣味引人。

说道理:夜景、弱光、雪天、大场景等拍摄环境和因素,对拍摄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者使用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慢速度、高感光度的曝光组合,较好地还原了现场的夜景效果。

而且“反常规”地打开闪光灯,使得飘落的雪花在画面中形成了明亮的光斑,巧妙营造出了童话般的雪景氛围。

这些技术应用,都有效提高了画面表现力,展现出了一幅壮观、祥和、欢乐、梦幻的“飞雪迎春”图,背景中宏大的古建筑与前景中观灯人物的呼应也很协调。

但前景中众多分散的人物和背景中若隐若现的古建筑在画面中“势均力敌”,都没能成为画面的主角,导致读者的视线找不到一个明显的“着眼点”,画面也因没有了“核心”而显得平淡。

如果能寻找到一位合适的人物,比如左侧那位正在拍照留念的女士,作为主体人物,或者干脆以古建筑作主体,以虚化的人物衬托宏大的建筑,都可以使画面主次有别。

一个主次分明或重点明了的画面更能吸引观者的注意。主体作为画面结构的中心,让其他元素处于服务主体的位置,更能集中观众的视线。

而突出的主体能给观者以鲜明的印象,能够帮助观者正确快速地解读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没有主体的作品就相当于戏剧中没有核心人物或事件。所以,在摄影创作中,确立和突出画面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幕后》广东揭阳 杨跃新 摄

《看大戏》 广东揭阳 杨跃新 摄

找问题:形式大于内容,过多的注重了构图形式,却缺少对画面主体和作品主题的刻画与表现。

想办法:在拍摄前要有明确的拍摄构思,确立好作品主题,根椐所要表现的主题选择适当的形式,使形式服务于主题,起到突出主体、表现主题的作用。

说道理:这两幅作品是作者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的,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拍摄角度来表现乡村木偶戏这个题材。可以看出作者在拍摄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设法以新颖独特的角度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和趣味性。

两幅作品都采用了框式构图,在《幕后》中,左右对称的两位表演者与被幕布框取出的台前观众形成了良好的对比和呼应效果,画面形式引人、信息全面,然而对两主体人物的表现却显得有些草率,其呆板的神情姿态是主题表现力的主要减分项;而在《看大戏》中,观众们虽然被放在了一个从台下刻意选取的画框中,却被杂乱、沉重的前景所压制,不但没能得到突出表现,反而显得弱小而呆板,画面表现力就只剩下了一个“框”,有些不知所谓。

内容,即摄影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生活,它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社会美的主观思想和看法。

形式,则是用来表达内容的一种技巧和手段,主要就是借助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线条以及质感等诸多元素,来营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让读者所接受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的一种内容表现方式。

生动、深刻的内容需要新颖、有趣的形式来表现,而吸引力再强的形式也要配合和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两者关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担负着塑造作品的功能。

摄影者在创作时,要注意对形式感的把握,也要避免斧凿痕迹的无意泄露,做到既自然贴切,又关照主题,使画面形式与内容表述相得益彰。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出彩”,才能耐人品味、意境悠远。

摄影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从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赞赏。

《霞光映照大别山》安徽六安 邹俊 摄

找问题:景物较为单调,构图有些大而散,没有明确的主体景物和视觉中心。

想办法:剪裁下方 雾气部分,从画面比例上突出霞光的主体地位;利用山形地貌的变化,使画面构图产生主次之分;寻找适当的景物作前景,在丰富景物构成同时,起到平衡构图、集中视线的作用。

说道理:从作品标题和画面呈现上,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画面主体和作品主题就是霞光。对于风光摄影而言,光确实可以作为一种隐形的主体景物。

即然要以霞光作主体,最简单的就是从画面比例上突出其主体地位,使其与作为陪体的暗色的群山产生强弱和明暗的对比。

另外,如果只有光、只有山,就会显得有些单调,让读者的视线游离不定、无处落脚,给人造成乏味感。

主体之所以能让人看出其是主体,主要是依靠陪体的陪衬,在明显的主次差别和呼应中,体现出主体地位。这一点,在风光摄影尤其是像该作这样大场景的风光摄影中,特别需要注意。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山峰形成了鲜明的主次变化,或者有一棵树、几枝花出现在前景中,那画面效果也会比现在更加吸引人。

风光摄影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大而空,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一定会在一排山、一片水之中,分出一个甲乙丙丁,每个角色各司其职,它们会指导观众的眼睛,将画面空间划分清楚。

要将主要的景物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虽然是风景照,同样要分清主次。如果实在无法分清主次,就要寻找规律,让画面均衡。

所谓均衡,就是看起来很舒服,要合适,要保证景物在画面中的视觉“重量”均等。一幅作品,如果两边的景物“重量”或者所占的区域大小偏差过大,就可能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在视觉效果中,亮和暗、远和近、模糊和清晰、动和静之间都存在着轻重的对比,所以在进行构图时,一定要从景物的远近、大小、清晰程度、动静、亮暗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要做到画面整体看起来有一种视觉上的均衡。

此外,冷色会让人感觉较为沉重,而暖色则让人感觉愉悦,在颜色的搭配上也需要仔细斟酌,做到均衡。

《麦收时节》河南周口 张翔 摄

找问题:人物在画面中的价值和作用挖掘不充分,与陪体景物和环境氛围间的联系与对比关系表现不到位。

想办法:寻找更理想的拍摄角度和时机,耐心捕捉更生动的人物姿态,使进行传统收割劳作的人物与现代化的收割机,以及晚霞映照的美丽田野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与对比关系,从而形成较强的作品主题表现力。

说道理:作者在“麦收时节”的题材中,寻找到了一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拍摄良机。晚霞瑰丽、光线柔美、视野开阔、景物简洁、人物典型。

只要再下些功夫,使人物的动作姿态甚至情感,与景物和环境的构成关系更为生动、巧妙,就可以拍得一幅画面精彩、内涵丰富的佳作。

而现在除了人物扭头望向收割机的动作之外,其呆板的姿态和“置身事外”的拍摄角度,都不足以充分地表现出新老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对比关系。

在人文纪实类作品的拍摄中,人物的“出场”是很有讲究的,其关键就是要把人给拍好。其表现的往往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拍一个人是为了反映一群人。

首先,要选取典型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典型的人呢?这要看我们想表现的主题。选择典型的人,需要培养我们的悟性,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比如,要表现古村古镇的沧桑感,就要找一张沧桑点的脸。

其次,要了解人的内心。拍一张照片,摁一下快门,只需一秒。但要拍出一张好照片,取决于拍摄者对生活的认知,这需要长期的积累。真正的好照片,是能拍出人的内心的照片。当然,要拍出人的内心,首先要了解人的内心,走进人的内心,带着关怀和悲悯。

再次,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当人的动作、光线、情感、构图等要素都恰到好处时,就是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也许稍纵即逝,需要我们有捕捉能力。有的瞬间,取决于我们的预谋或者说预判,要耐心等待它的出现。

最后,还要把人融入环境。人文纪实摄影,是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环境能表现人的生存境况,所以要把人融入到环境之中去表现。人和环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要表现一个厨师,总要让他在厨房出现;要表现一个将军,最好是让他在战场活动。再比如在古村拍摄,我们总要找几间古朴点的房子,或者找几面经风雨洗礼过的墙,让人在这样的背景中活动,更吻合主题。

《春天的小风车》(图1)

《春天的小风车》(图2)

重庆 陈蕾 摄

找问题:地平线居中、人物居中、太阳居中的构图形式,导致画面呆板,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动感表现。

想办法:采用黄金分割法构图,以地平线作为画面的黄金分割线,将人物置于地平线的黄金分割点上。

说道理:图1和图2是作者先后拍摄的两幅作品,虽然主体人物都基本居中,但在图2中作者有意倾斜了地平线,并错开了人物与太阳的位置。

相较图1来说,图2中的两个小女孩的形象明显鲜活了不少,并在主题上具有了“追赶太阳”的寓意,整个画面也比图1更加生动和具有视觉吸引力。这就是因为图2部分打破了居中构图的画面形式,但仍然居中的主体人物,依旧使画面显得较为呆板。

居中构图并不是完全不可取,而且主体居中也更加符合我们肉眼的视觉习惯和相机的对焦方式,所以在初学阶段,很多影友都会习惯性地采用居中构图拍摄。

然而,对于像该作这样的大场景画面,且主体呈运动状态时,居中构图是不适用的,主体人物、地平线、背景景物全部居中的形式更加不可取。这样不仅会在视觉上限制了画面的生动性和人物的动感,也在主题上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

法无定法,式无定式。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三分法构图、井字格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方式,都比居中构图更常用、更美观、更具有视觉吸引力,但当符合一些拍摄条件时,居中构图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景物对称的时候可以居中;只有一个大主体的时候可以居中;主体为圆形的时候可以居中;竖构图中上下景物有呼应的时候可以居中。

编辑|杨凯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