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聊斋志异》国内影视改编方式意义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皮2故事简介 近二十年《聊斋志异》国内影视改编方式意义研究

近二十年《聊斋志异》国内影视改编方式意义研究

2024-02-03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画皮2》

孙洪杰(2012)以《婴宁》的改编为例指出,对《婴宁》的影视改编体现了人们对经典的重读,但是他强调这种重读与学院式的学术研究的区别,视角的变化也显示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复杂变化。

他们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同对于聊斋的影视改编应由原著再现,在把握原著的基础上对内容和精神内涵的充实和丰富这一成功的改编范式。2013年之后,研究数量明显上升。

关于具体的作品改编研究多为“对比+反思”的结构思路,不少学者首先对文本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编作品都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复杂化、扩大化的处理,对于主题则进行了颠覆性处理。

《婴宁》

在整体研究上,张玉霞、崔峰、贾梦(2018)提出重选材的价值取向,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满足观众的欣赏心理与视听期待三种方法,这种观点为之后研究者所认同。

对于上述改编方式,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评价。

一方面,学者们认同改编之后的作品更加贴近当今的现代性和审美性,并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杨宝春(2011)认为,《聊斋志异》系列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和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好评。

陈旭光、余宗霖(2021)称赞这一类“想象力消费电影”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影视艺术因其更快捷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聊斋志异》及聊斋故事在观众中的影响。

聊斋故事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对于商业化都表达了担忧。

张富莉(2009)认为影视剧对《聊斋志异》的改编,首先要考虑的是故事的趣味性,其次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需求,尤其是现代观众越来越多元化的欣赏需求,使得某些影视剧像大杂烩,各种看点充斥其中,模糊了影片的类型。

进而指出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对聊斋的改编的,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追求市场效益反而会损害影片的艺术性。

聊斋故事

龚金平(2018)进一步指出在改编过程中人物和情节的缺陷减弱了感染力,影响观者对其的认同程度。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聊斋志异》影视化改编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不同影视作品改编方式的探讨,这一层面学者研究尚且停留于具体作品研究,暂未上升到抽象性的理论层面。

另一方面是对于不同的改编方式产生的影视作品结果的评价,学者们呈现出二元对立性的态度,并从各自主张出发寻找支撑点。

聊斋故事

(二)改编意义

据调查,近二十年《聊斋志异》影视化改编的对象主要为聂小倩题材、画皮题材、捉妖记系列,他们的改编作品影响最大,观众最多,对其研究也最丰富,而其他相关作品相比较少。下面将以这三个题材的改编研究为主,辅以其他题材的改编作品作补充。

聊斋故事

1.主题解读

伴随改编方式的变化,“聊斋”系列的影视作品愈发呈现出多元主题研究的趋势,借“聊斋”外壳展现当代人的困境与反思。

新女性、新情感诉求的主题研究,在近二十年的研究讨论更加深入。部分学者研究《画皮》电影中的现代爱情观和塑造的新女性形象。

《画皮》

此外,也不乏对女性意识体现的反思,如荆营营(2016)认为其一系列改编中所塑造的道德形象呈现出一种新旧交织的矛盾状态,其背后折射出浓重的男权话语。

此后,对聊斋系列的主题探究从爱情逐渐转向社会人生。如张艾(2016)运用精神分析解读,关注到《画皮2》中人妖恋背后所隐含的灵肉冲突。

陈千里(2016)探讨电影中家庭叙事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意识形态对改编的影响。蔡蓓(2019)以画皮系列电影为例,分析影片如何通过空间叙事表现现代人类的价值和生存困境。

捉妖记系列电影杂合多重元素,其主题探究也走向更广阔的视域。

其一,对人妖关系和自然的探讨。如孙培娜(2015)、胡楚梦(2017)都从生态角度切入,表达了对现实文艺的思考与关怀。

其二,“世俗神话”的构建。如程苏娓(2015)认为《捉妖记》是对古典妖神文化的一种再创造。

《画皮2》

孙玮、沈立(2017)指出《捉妖记》中体现了电影对“民间”想象的重构和自然的复魅,展现东方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三,多元文化阐释。如阮加乐(2016)着眼于电影背后某种香港“无意识”的表达和“自我”身份的构建。熊立、胡志海(2017)提出《捉妖记》实际上反映了边缘性亚文化群体的困境。

上述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改编研究主题上的几个趋势:首先,综合多学科分析影片主题,更加注重影片表现的现代人类价值观和困境;其次,重视民族性、时代性的表达,力图从影视中找寻东方神话的原型和东方魔幻的建构方式。

《画皮2》

2.改编艺术

电影是多重艺术形式的总和,《聊斋志异》系列电影在近些年的改编中逐渐趋向魔幻,走向产业化、类型化,为其改编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切入角度。

第一,从改编审美层面分析。研究者多着眼于电影中的元素。如对服饰、色彩运用、场景设计、音乐等进行分析。

如薛洁(2015)对《倩女幽魂》中不同角色人物服饰设计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封硕(2018)从目的论视角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第二,从改编的传播和接受层面分析。姚霁珊(2007)分别从民族心理、人类共有心态和观众潜在欲望揭示聊斋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聊斋

张艳梅、孙燕、纪海芹(2009)从观众对女鬼形象的心理认同切入,分析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郑艺、王琳珂(2017)就电影《捉妖记》在韩国上映遇冷现象,研究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

第三,从电影产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者主要从聊斋系列电影走向魔幻改编以及与好莱坞技术模式融合两大角度进行阐释。

窦巍、王巍(2016)指出《捉妖记》成功背后映射出的是“大片时代”国产电影“创作+营销”模式的日趋成熟,同时也反映出受众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其审美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标准。

捉妖记

张文君(2016)研究了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中国本土化迁移。2016年以后,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改编影视的衍生产业发展,如曾严彬(2016)将目光聚焦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影衍生品生产和创意。

影视化作品从电视和银幕进入网络世界后,对改编的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IP成为关键词,如朱国昌(2021)通过《画皮》的三度改编审视IP发展的时代特征。

《画皮2》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一)存在问题

对于新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在中国影视传播过程中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第一,对于《聊斋志异》的改编方式长期处于一种含混的状态,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改编方式”的基础概念界定不清,将文本改编与影视呈现归于一类,导致研究同质化。

第二,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看,涉及《聊斋志异》这一文本产生的传播影响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产生的传播影响的横向比较研究较少,对于影视传播所产生的现世价值与流露出的文化导向的发展研究较为有限。

第三,理论研究具有滞后性,影视改编长期处于无理论指导状态,各家理论争鸣而无主流引导。

聊斋故事

(二)未来走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对《聊斋志异》的影视化改编研究依然存在后续研究的空间。

第一,改编要更全面辩证地看待原著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关联,关注如何在保留原著内核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编,并且结合现实条件,尝试探寻相应的解决路径。

第二,理论研究对于影视研究的导向作用和指导作用期待更进一步的深化。

第三,电影不是纯粹的文学视觉作品,更是商业产品。《聊斋志异》的影视化研究缺乏经济学视野,我们期待更多元视角的解读。

聊斋故事

作者观点: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具有特殊改编价值的《聊斋志异》更是成为改编者的热门选择,并由此创作出系列经典影视作品。

探索近二十年年《聊斋志异》国内影视改编方式及改编意义分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此推动聊斋改编及其相关研究走向新的历程。

参考文献:

姚霁珊.从接受美学看《聊斋》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07(14).

赵芳婷.人皮易画,人心难求——从《画皮》看《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J].电影文学,2009(20).

孙洪杰.浅谈《聊斋志异·婴宁》的影视剧改编[J].电影文学,2012(12).

程苏娓.论《捉妖记》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J].电影评介,2015(19).

孙培娜.神话故事里的生态关怀——电影《捉妖记》中的生态隐喻解读[J].戏剧之家,2015(23).

荆营营.“聊斋戏”的女性主义再解读——以《聊斋志异》之画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1).

窦巍,王巍.《捉妖记》商业文化下的美学形态透视[J].电影文学,2016(7).

陈千里.家庭叙事的意义——以《画皮》的影视改编为例[J].文艺研究,2016(7).

曾严彬.“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衍生品的生产与创意探析——以《捉妖记》和《大圣归来》为例[J].现代视听,2016(10).

郑艺,王琳珂.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研究——以电影《捉妖记》在韩国上映遇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

封硕.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以《画皮》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

龚金平.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J].东岳论丛,2018,39(2).

张玉霞,崔峰,贾梦.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论《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J].蒲松龄研究,2018(2).

蔡蓓.影视改编中空间叙事对现代人类价值观及生存困境的表现——以电影《画皮1》《画皮2》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3).

张玉霞,姬晓丽,贾梦.从电影《神探蒲松龄》看《聂小倩》的影视改编[J].蒲松龄研究,2020(1).

陈旭光,余宗霖.文学改编、经典重述与时代的“想象力消费”——从《聂小倩》到《倩女幽魂》的电影改编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21,14(2).

陈旭光,张明浩.后疫情时代的网络电影: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新趋势——以《倩女幽魂:人间情》为个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