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可以握住铅笔,我就一直在画恐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恐龙真实 “自从可以握住铅笔,我就一直在画恐龙”

“自从可以握住铅笔,我就一直在画恐龙”

2024-07-11 22: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史蒂夫·怀特 读库

再过大约一周,动画电影《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即将在日本公映,这是哆啦A梦迎来五十周年的第四十部电影作品,备受期待。《哆啦A梦》剧场版系列最早在1980年时就拍摄了第一部以恐龙为题材的影片《大雄的恐龙》,随后又推出《大雄与龙骑士》和《大雄的恐龙》(2006版)。

自首作上映四十年来,古生物学界对恐龙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据说为了撰写剧本,编剧川村元气走访了许多博物馆和考古挖掘现场实地取材,还拜访了不少学者,将好些新近的研究成果融入影片。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恐龙题材影片是《失落的世界》,这部摄制于1925年的作品距今已近乎一个世纪之久。将近八十年后,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首作上映,才将恐龙题材的影片重新搬上银幕并成为经典。

那是1993年。

这一年,有个叫史蒂夫·怀特的英国人正式开始以创作艺术品为生。他打小就爱画恐龙,做过自由插画家,也从事写作与编辑工作,他推出的“恐龙再现三部曲”以二十位知名古生物艺术大师的复原作品与深度访谈呈现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进展,堪称恢弘的“纸上纪录片”。

疫情期间,我们通过邮件采访到史蒂夫·怀特,听他聊了自己和“恐龙再现三部曲”背后的故事。

画恐龙纯粹出于好玩

史蒂夫·怀特的漫画像,西蒙·雨果绘

Q=读库

A=史蒂夫·怀特

Q:您是不是也像书中采访到的多数古生物艺术家那样,自小就特别喜欢恐龙?您是怎样成为漫画家和编辑的,又是如何对古生物艺术感兴趣的?

A:大约四岁的时候,我在一部动物百科全书里看到了一些恐龙的照片,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恐龙。打那时起,我就迷上了它们。几乎在同时,我开始画画。瞧,这两件事就这么联系起来了——开始画自己迷恋的恐龙。

这个时候,我也看了大量漫画,不过,要说对漫画发生兴趣,那得归功于英国最伟大的科幻漫画周刊2000AD。我开始买这份杂志缘于上面刊登的故事Flesh,它讲述了人类回到远古时代饲养恐龙的故事,从此,我才慢慢真正地爱上了漫画。

我曾和一个朋友一起画过连环漫画,他后来去了艺术学院求学,又非常幸运地入职漫威的英国办公室。这对他和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的我来说,都实属幸运。没过多久,他就推荐了一个岗位给我。1986年4月,我成功地申请入职,正式开始在漫威英国办公室工作。

工作以后,我依然在画恐龙,这纯粹出于好玩,从没想过要成为艺术家。我完全不觉得自己能有那个水平。到了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各个出版社都在寻找能画恐龙的人。当时,我刚刚成为自由职业者,设法找到了一份工作——为分册出版的恐龙丛书绘制黑白跨页图。最开始只打算画十四幅。

后来,由于丛书大受欢迎,最终,我足足画了约三百幅。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画恐龙,直到今天。我的画作吸引了很多粉丝,但我不会自称是古生物艺术家。我属于马克·P. 威顿所说的那种“以古生物学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史蒂夫·怀特的恐龙画作原稿

Q:您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自己更像“一个刚好爱画恐龙的编辑”,您如何看待写作、绘画与编辑?在编著“恐龙再现三部曲”时,您的漫画编辑身份有没有发挥特别的作用?

A:身为一名编辑,如果还有绘画技能(或者擅长写作,或者能写会画),的确有太多优势,尤其是在培养创作者的时候。如果他们知道你有相应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就更有可能接受你的点拨与指导。我还发现,如果编辑具备绘画技能,那么专业的艺术家更容易接受他/她的批评。

不过,对于《恐龙再现》和《恐龙再现II》,我的漫画编辑身份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甚至有可能恰恰相反。编辑一本漫画书和编辑一本普通的书完全不同:对于前者,你编辑的是快速出版、体量较小的月刊,甚至周刊;至于后者,你得耗费数月,甚至数年,处理大量文稿与海量艺术作品。但是,我得说,身为漫画编辑,的确可以让你对截止时间格外敏感,因此我总是按时交付稿件。

展示艺术家的风格和创作方法

Q:“恐龙再现”系列迄今已出版了三部作品,推出这样一个系列的想法最初是怎么产生的?还会继续出版同系列的新作吗?

A:我刚到泰坦出版社工作时,最初在图书部门做编辑。一天,我和一位编辑同事谈及有那么多伟大的古生物艺术作品,却没有哪怕一本书介绍这些艺术家与他们的创作。他建议我做一份图书推荐方案,随后,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审批过程,才有可能出版。大约两年后,这本书终于获得批准,那时我已经是泰坦漫画出版社的高级编辑了。

所以,最终我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为泰坦出版社编写了这本书。那个时候,虽然我私下里考虑过可能会出续作,但我们并没有真正想过做成系列图书。因此,当《恐龙再现》的销量超出所有人预期、获得大量好评时,我被问及下一步有什么计划。泰坦出版社的管理层最先提议为某一位艺术家单独出一册作品集;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选择儒略·斯托尼,因为他当时(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艺术家。

在《古兽横行》出版之际,我们就已经在考虑《恐龙再现II》了。比起《恐龙再现》,做《恐龙再现II》要容易得多,因为第一部作品得到的赞誉很高,我接触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跻身新作。

至于我们是否会将这个系列做下去,其实取决于泰坦。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会出版《恐龙再现III》呢?”如果真的可以出版,我能列出一份长长的艺术家名单。

Q:在成书过程中,您和受访的艺术家之间发生过哪些特别的幕后故事?有没有什么内容是您非常喜欢却没收入书中的?

A:做这个系列第一部作品《恐龙再现》时,难度最大的部分是敲定哪十位艺术家入选。确实有一些幕后故事,但我不确定是否方便说出来……好在一旦与他们签约,往下推进就十分顺畅了。要知道,早在我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就非常崇拜这些艺术家,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实在是太棒了。

Q:《恐龙再现》和《恐龙再现II》中,您采访了二十位国籍、经历、画风各异且个性鲜明的艺术家,您是怎样确定采访人选的?其中哪些受访者在业界堪称顶尖?

A:正如我在前面提及的那样,筹备《恐龙再现》时考虑过的那些艺术家,都是我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古生物复原艺术家。出于多种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接受采访。有时候是因为酬劳,有时候则是出于其他原因,但最终成书的阵容我非常满意。

我认为,这些艺术家的风格相当广泛,他们中有传奇人物道格拉斯·亨德森和约翰·锡比克,这两位艺术家都极具影响力。能够说服格雷戈里·S. 保罗,我深感幸运,因为他对古生物艺术和恐龙古生物学的影响,的的确确改变了大家对恐龙的看法。

我还有幸采访到儒略·斯托尼、路易斯·雷伊和劳尔·马丁,他们的职业生涯反映出从传统绘画作品到数字绘画作品之间的过渡阶段。毛里西奥·安东和约翰·康威同样接受了我的采访:前者是艺术家,也是哺乳动物专家;后者以对翼龙的研究闻名(他亦是艺术家,其数字绘画作品令人赞叹)。

约翰·锡比克的水粉画作品《奥卡龙袭击巨龙的巢穴》,图源:《恐龙再现》

Q:为什么您会为儒略·斯托尼单独出版一部作品集?他本人或者他的作品有哪些地方吸引了您?您还会像这样为其他艺术家或自己出版作品集吗?

A:我之前提过,泰坦出版社的管理层非常有兴趣做一本单个艺术家的作品集,希望看看效果如何。选哪位艺术家合适呢?当时有过好一番商议。我本人和内部编辑乔·博伊莱特很想做道格拉斯·亨德森,但管理层觉得儒略·斯托尼具备足够的人气、艺术天赋和十分前沿的艺术作品,如果尝试做第一部艺术家单人作品集,选他更加稳妥。不过,我并不确定是否会再为其他艺术家做单人作品集——我觉得,归根到底,每个人都会更喜欢收录多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书。

我不确定泰坦出版社是否乐意为我出版一部作品集,不过我倒是自行出版了少量艺术画册,不仅收录了古生物艺术作品,也有其他自然历史主题的作品,还有一些科幻与奇幻作品。

儒略·斯托尼的作品集《古兽横行》

Q:在受访的二十位艺术家中,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或者作品?

能够与道格拉斯·亨德森一起工作,我特别高兴,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绝对是我最喜欢的古生物艺术家。总而言之,他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笔下的史前世界的确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下面这幅画作:一颗直径近十公里的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一只海王龙在白垩纪温暖的海洋中高高跃起。相当震撼!

图源:《恐龙再现》

“新的黄金时代就此开启”

Q:本系列的三部作品收录的复原作品中,有的画作用传统方式创作,也有的用数码方式绘制,甚至还出现了3D模型。您觉得怎样的创作方式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复原古生物?

A:我觉得这三种创作方式各有优势,但如今看来,科技是古生物艺术背后的驱动力。以传统方式创作的艺术家极少,但即便是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用到电脑。我就是一名传统的艺术家,但依然会扫描自己的作品,然后在Photoshop里进行调整。不过,对于任何优秀的艺术家而言,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首先需要能够准确地绘制。电脑和铅笔、水彩等一样,只是创作工具,无法取代艺术技巧或想象力。

当我在筹备《恐龙再现II》时,非常希望能采访到一位制作模型的艺术家,因为模型好像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在自家车库或卧室里制作出极为精准的恐龙模型,然后出售给越来越多的收藏家。这些模型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复原得相当准确。市面上出售的恐龙模型,质量大多参差不齐——有些可以说非常糟糕,我觉得这是因为制作者将其视为儿童玩具,没有想把它们做得准确。

然而,很多业余爱好者是恐龙发烧友,非常在意他们制作的模型呈现的是过去活生生的动物,而非电影里的怪兽。我觉得这样的现象在出版界很常见;从业者完全不在意书中恐龙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也懒得邀请真正懂行的古生物艺术家参与创作。他们只想要怪物。

德国艺术家维塔利·克拉特的作品《黑缘异齿龙与倒勾蛇齿龙》,图源:《恐龙再现II》

Q:您来过中国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中国恐龙或化石,画过它们吗?

A:我从来没有机会去中国。不过,中国有过那么多惊人的发现,我很愿意去看一看。我一直都很喜欢热河生物群,它的化石记录令人叹为观止;也曾有机会画那里产出的各种带羽毛的恐龙——我甚至做了一张羽王龙的圣诞卡。

早白垩世(1.22 亿年前),中国热河群的假设场景。图源:《恐龙再现II》

Q:如果未来这一系列还会出版新作,您会考虑采访中国的古生物艺术家吗?

A:我非常乐意在今后出版的书中收录中国的艺术家——做《恐龙再现II》时,我试着联系过一对中国的艺术家夫妇,但没成功。不过,PNSO等机构正在把中国的恐龙图书介绍到西方,我希望此举能打开交流的渠道,让我有机会与中国的艺术家对话,如果这个系列有可能继续下去,但愿其中可以出现他们的身影。

Q:可否谈谈您对古生物艺术这一领域的看法:它会怎样发展?中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似乎很少,但小朋友们大多非常喜欢恐龙。如果未来他们中有人想从事专业创作,您有什么职业方面的建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生物艺术家呢?

A:我认为,如果想要靠古生物艺术创作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那么这份工作难度不小。我想说的是,书中介绍的只是极少数在古生物艺术界取得成功的艺术家——他们为博物馆或《国家地理》之类的机构创作艺术作品。

我认识的大多数古生物艺术家和我本人很像——创作就是自得其乐,是正职之外的副业。我怀疑他们中有不少人打算靠画恐龙谋生,但我猜他们最终却会为电影设计恐龙形象!也就是说,我认识的大多数古生物艺术家认为电影《侏罗纪公园》及其续作里的恐龙非常糟糕!

不过,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专职的古生物艺术家,我得告诉你,有两件事非常重要:其一,是确保解剖学上的准确性;其二,是让你画的恐龙(或其他史前动物)成为在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里有生命的动物。

著名古生物学家(亦是极为出色的艺术家)罗伯特·巴克说过:“如果没有动手解剖过鸡与扬子鳄,你无法成为古生物艺术家。”我觉得倒不用做得那么极端!你可以去博物馆画骨骼草图,通过画原位的骨骼、精确呈现已灭绝或现生动物的比例,让自己熟悉它们。有了互联网,搜索已灭绝动物骨架的准确信息就容易多了。肌肉和内脏的信息会难找一些,不过只要用心,总能找到。我认为社交媒体同样有帮助;它能让你与可以帮助你的人,或者至少能为你指明正确方向的人保持联系。

在我看来,如果你希望被他人所知晓,社交媒体也至关重要;像Facebook这样的网站上有很多团体与论坛,新来的人可以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接受知名艺术家的批评,他们通常很乐意帮忙。推特和Instagram也是很好的阵地,可以展示你的作品,结识志趣相投的艺术家、科学家与爱好者。

我之前提过,把你的创作主体视为活生生的动物,这一点非常重要。请看一看动物身处的自然环境。恐龙可不仅仅生活在丛林里!沙漠里、开阔的草原上或小岛上呢?那些地方都有什么植物?还有哪些动物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同样需要观察现生动物。我有很多关于野生动物的摄影集,不仅可以作为参考用书,还能提供很多灵感。

如果你想成为伟大的古生物艺术家——或任何类型的艺术家——有一件事需要持续去做:练习,练习,练习!尽可能多动手画;永远随身携带素描簿。不要只画恐龙(虽说这的确会大有助益),也要多画骨架与骨骼。大象的腿很像蜥蜴类动物的腿;犀牛酷似三角龙;似鸟龙最有可能像鸵鸟一样奔跑。所以,去博物馆和动物园吧,在那些地方画你看到的动物们。熟悉这些现生动物有助于让你笔下的恐龙看起来活生生、会呼吸,也能令你成为一名伟大的古生物艺术家。

图源:《恐龙再现II》

受访者:史蒂夫·怀特

采访&整理:董丽萍、吴语

原标题:《“自从可以握住铅笔,我就一直在画恐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