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点燃万朵红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视剧觉醒一共几集 曙光点燃万朵红霞

曙光点燃万朵红霞

2024-07-10 0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曙光点燃万朵红霞——建党百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像一根火柴在摩擦中燃烧,

黑暗的夜空中出现光明。

像一声嘹亮的号角,

吹开人们思想自由翱翔的空间。

《新青年》的呐喊,就像躁动于母腹当中,新生婴儿自由的歌唱。

北大的曙光,点燃了万朵红霞。……

——2021年春节央视一套强档,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觉醒年代》的台词激情澎湃、荡涤心灵。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第100个春天里,神州大地荧屏绽放的第一朵报春花。

《觉醒年代》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史诗镜像。以北京大学为时代背景,再现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峥嵘岁月。

尤其是在逐梦求生的年代,中西两种文明碰撞折射出的时代精神镜像撼动人心。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走上各自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主要叙事线索,艺术地反映出百年之前的社会风情、人生百态,国民大师的喜怒哀乐、须眉毕现的大学教授们的思想交锋以及人格魅力与形象风采。既有历史厚重的壮美画卷,又有时代弄潮儿们的辛酸眼泪。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辩证法中,那些画面丝丝精准、帧帧还原、匠心别具,是一部反映时代潮流,凸显民族魂魄,具有史诗级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剧名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诠释

仅仅就剧名而言,《觉醒年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该剧再现的是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民族振兴抛洒热血、唤醒民众觉醒的故事。全剧紧紧围绕“觉醒”主题,把视角辐射到各个阶层。李大钊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呼吁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提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六项标准”;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心理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尽管前路未知,这群时代的探索者依然坚定执着。从他们探索救国之路付诸的实践中,可以一窥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淀的过程。人们逐渐意识到“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时,就越应该唤起民众的觉悟”,要用民族觉醒之力,抵御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

这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史诗剧作。剧中通过李大钊结识、帮助长辛店工人葛树贵这一情节来表现新思想传播范围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路径也逐渐清晰。《新青年》作为唤醒国人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的号角,让青年、工人、农民都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和启发。剧中重要历史事件众多,出场人物庞杂,但大事小情、人物关系均通过“觉醒”这根红线串联起来,做到事多不散、人杂不乱,清晰传达出知识分子和青年进步学生们的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先兆。

正如该剧所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觉醒。”尤其是共产党人的精英们,他们怀忧患之心,立强国之志,让“富民强国”的“真理之光”,照亮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绝不仅是一批知识分子的觉醒,它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此乃一语破题、直抒胸臆的主旨:“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前辈先贤的预言,红色赤子的庄严承诺,如今已化为华夏国度“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巨变。这是《觉醒年代》给国人带来的思想盛宴!

“有意味的形式”之审美表达

《觉醒年代》的片头,采用隐喻的手法,使这组电视艺术的镜头语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画面,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之审美表达,既让全剧有岁月感,又点明该剧的主旨,有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群像,构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国大师人物艺术长廊,栩栩如生、高大伟岸的身影,每每让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乐,低沉、忧郁、伤感的哼唱,呜咽哀号般的曲调,苦闷、压抑、无助、困惑、迷茫,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闷之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还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剧中主人公版画群像展示,让观众的思绪,瞬间穿越至百年前的历史片场,营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运用版画这一艺术到《觉醒年代》片头中,不仅在起承转合的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该剧还引用了纪录片的元素,许多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历史深沉感,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表现出来。

剧中呈现的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车辙、行走的骆驼、叮当的驼铃,以及民国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着,或西装,或长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都颇具年代感——这些真实的画面扑入眼帘,岁月沧桑的历史感,便涌上心头。

人物形象塑造个性鲜明各有出彩

该剧虽然人物形象众多,但却匠心独运。全剧采用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生动的细节去凸显人物,既有先觉者们看世界的格局视角,也有他们温暖活泼生活化的一面。

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李大钊、高一涵等与主张复辟帝制的学生张丰载、刘一品等开展激烈辩论。李大钊慷慨陈词,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而此时独坐旁边吃着便当的陈独秀蓬头垢面,一副“流浪汉”模样。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就中国的救国之道展开讨论。短短十分钟出场戏,忠厚沉稳的李大钊,不修边幅、刚毅爽直的陈独秀,两大新文化运动旗手“精神贵族”的形象立即跃然屏幕。

毛泽东的出场,在第三集的一场大雨之中,令人拍案叫绝。湖南长沙,滂沱大雨中的街道上,身穿长袍的青年毛泽东怀抱着一摞《新青年》创刊号踏水而行。这一画面的想象源泉,有学者解释为来自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泥泞污浊。但是,被青年毛泽东一步踏开,便溅起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青年毛泽东在雨中奔跑,象征着他不畏艰险、勇敢前行,同时也意味着革命道路的崎岖。在毛泽东奔跑的同时,镜头中一只鱼缸中的金鱼不时出现,似乎象征着受困、找不到出路的彼时中国……而一代伟人怀抱刚创刊且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新青年》,带着新思想、新希望,踏水跑过旧世界。

这些鲜活的画面奠定细腻真实的形象根基,让观众从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同时,也彰显青年毛泽东寻求“救民于水深火热”的人生境界,升腾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情画意。

青年毛泽东一出场,就用无声的电视画面语言,象征风雨飘摇的中国;雨中的奔跑就是巨大的隐喻。世俗百态、市井群像,是对当时一盘散沙的中国的嘲讽,需要长久地用猛药治沉疴。这组蒙太奇的长镜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忍辱负重与任重道远,上下五千年的苦难与不幸,只有靠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扛在肩头!

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标杆,那么,《狂人日记》就是中国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还演绎文学、复活史料,情景再现鲁迅先生笔下小说《药》的创作场景,以及白话文中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灵感来源。

麻木愚昧的国民,迷信“人血馒头”可以“包医百病”,成为刑场旁无知的“看客”争先恐后、奇货可居的“密方”。或者又笃信这是死者“二十年后又成为一条好汉”“生死轮回”的“药引”。鲁迅先生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冷眼,解剖“老子先前比你阔多了”的“阿Q精神”,在荧屏上生动形象地再一次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突破“以文学想象代替党史”、陷入“想象误区”的窠臼,还原真实的国史、党史、思想与文化史。避免与历史史实相悖、脱节,尤其避免天马行空式的任意发挥,在多元化、多样化的空间视域,保留一片荧屏艺术的净土与圣地,令人赞叹!让镜头使用多元化角度,全方位实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饱满丰盈。让早期革命者的真实人生境遇,以生动丰富的画卷,如椽巨笔般,娓娓叙来,浓墨重彩地谱写了一部建党伟业的恢宏史诗!

像一声嘹亮的号角,吹开人们思想自由翱翔的空间。/《新青年》的呐喊,就像躁动于母腹当中,新生婴儿自由的歌唱。/北大的曙光,点燃了万朵红霞。……

在片尾低沉、忧郁、伤感的哼唱中,我们思索,我们前行!

编辑:吴菀溶

审稿:张莹莹

终审:吕金平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

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体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龙 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