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磁场的危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磁场的频率 高频电磁场的危害

高频电磁场的危害

2023-12-24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交流电通过电路时,其周围空间可伴有相同频率的交变电场和磁场,简称电磁场。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成反比。通常把频率介于100kHz~300MHz的电磁场称为高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按其波长(或频率)可划分为长波(100kHz~)、中波(300kHz~)、短波 (3MHz~) 和超短波 (30~300MHz)四个波段。其中超短波又称超高频电磁场。高频、超高频电磁场都属于射频电磁场。广义的射频电磁场(或称无线电波)还包括微波。

任何射频电磁场发射源周围均可区分为两个作用场,即感应场和辐射场,两者以波长的1/6为界。在高频及大部分超高频波段,工人操作岗位主要处在感应场中,应分别以电场强度(V/m)和磁场强度(A/m) 来表示其辐射强度。对波长较短的超高频电磁场,当工作地点处于辐射场时,也可以功率密度(mW/cm2)来表示辐射强度。这些电磁辐射因能量太小不产生电离作用,对机体的慢性作用系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大强度辐射在组织中有产热作用。

高频电磁场在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分两类: 一是利用中长波波段的电磁场对导体及半导体进行应感加热,如钢制件的高频淬火、金属的高频熔炼及焊接、电子管的排气、半导体材料的外延及区熔等。使用频率一般为200~800kHz,半导体区熔则为2~5kHz。二是利用短波及接近短波的超短波段对非导体进行介质加热,如塑料制品的热粘合,棉纱及木材等的干燥,橡胶硫化等。使用频率多为10~40MHz。此外,其多种波段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讯和理疗; 高频技术还应用于光谱分析、热核反应等方面。

高频电磁波到达机体后可发生反射、衍射、穿透和吸收,其情况随频率不同而异。组织对高频电磁场能量的吸收程度系以比吸收率表示,即单位重量组织所吸收的功率 (mW/g或W/kg)。被吸收的高频电磁场能量在体内主要转变为热能。导致产热的因素如下: 体内大量的具有极性的分子随高频电场方向的变化而改变取向; 体内电解质的离子受到电磁场的作用而在溶液中移动; 体内某些导体(体液)具有封闭回路性质,在较低频段作用下,可产生局部性感生涡流。高频电磁场对机体还能引起特殊作用或称非致热作用,是指与组织温度升高无直接关系的生物学效应。例如在较低强度的高频电磁场长期作用下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紊乱即属此种效应。其机理尚不甚清楚。

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临床上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常有头昏、乏力、睡眠障碍 (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还可能有情绪不稳定、多汗、消瘦等。

长期较大强度的作用,可引起脑电图的一些改变,如慢波增多,尤其在深呼吸后,出现较多散在的θ波和δ波。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常为心动过缓和血压偏低; 少数人,尤以接受大强度作用者,可有心动过速和血压波动或升高。主观症状为心悸、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感。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徐缓,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改变; 少数接触频率较高的超短波者,尚可出现T波平坦或倒置、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性改变。高频电磁场还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可出现月经紊乱、性欲减退(偶见发生阳萎)、甲状腺轻度肿大的发生率偏高(尤以女性为多)和吸碘量增高。有报道超短波作业工人一昼夜尿中17- 羟皮质酮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高,接触初期偶见有白细胞增多。

在反复接触高频电磁场的过程中,初期往往见有适应性现象,即症状可趋缓解。以后症状又可再现。但一般发展缓慢。仅少数人,尤其是接触较高频率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以致影响劳动能力。

预防高频电磁场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一切辐射源采取屏蔽措施。对高频振荡电路(包括电容器组和变压器)高频馈线、高频工作电路(包括感应器和工作电容极板)三个部分需分别加以屏蔽。屏蔽网、罩需使用导电性良好的铜、铝等金属材料,并要求接地良好。此外,加大工作地点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缩短接触时间,对减少接触剂量有重要意义。

我国尚未规定高频电磁场的卫生标准。苏联容许标准(1976): 中、长波电场强度为50V/m,磁场强度为5V/m; 短波为20 V/m。美国国家标准局1982年颁布的容许值是在高频电磁场波段中,以900/f2 (单位为mW/cm2,f单位为MHz)作为限量。苏联对超短波波段容许值的规定: 30~50MHz为10V/m,50~300MHz为5V/m。美国的超短波标准为1mW/cm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