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票房造假,到底是为了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影票房是什么东西 叶问3票房造假,到底是为了什么?

叶问3票房造假,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4-07-13 1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研究决定,对经查实的3200万元的虚假票房不予认可,不计入全国电影票房统计数据。同时,对该片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公司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1个月,责其进行整改;对参与不实排场、情节较严重的73家影院提出严重警告;对73家影院所属20家院线公司通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进行通报批评;对虚假场次出票相对集中的三家电商提出严重警告,由电影局诫勉谈话。

事实上,如果你看了《叶问3》就会感觉,这个电影确实是不错的,自然观影的口碑是十分可观的,但是为什么《叶问3》需要去做这些多余的动作呢?即毁名声,又罚款。

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银幕)系上海快鹿旗下公司。之所以花5600万买票房,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是一场借电影外壳玩的资本游戏。

据商业资讯网站虎嗅网消息,快鹿旗下多支P2P、基金公司在影片发行前通过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普通用户的口袋里掏出了大把的钞票,包括趣逗理财、当天投资、菜苗网络(均为上海快鹿实际控制公司)等,仅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年化收益为8%;上海快鹿还实际控制了两家上市公司,A股的神开股份和港股的十方控股,这两家上市公司在《叶问3》上映前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

所谓保底发行,是指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

随着电影市场的竞争激烈,一些中大型电影项目成为“香馍馍”,发行方为了抢生意不得已承担一些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叶问3》买票房的行为并非为了保底票房,而是为了达到10亿这个数值从而让公司旗下的金融产品获益。实际上,这些做法可以被视为一个大资本运作链中的一环。

这些金融产品和电影的结合是一个十分创新的想法,从这方面来说是应该得到认可的,但是这样的造假丑闻难免让普通的投资者有些许寒心和后怕,让投资人对金融产品失去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像二元期权这样的新生的金融衍生品能够崛起的原因之一。

二元期权是一个外围市场,受到国外的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其严格的程度应该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同样也有着可观的收益,和灵活的交易机制,另外为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透明,没有类似于资本运作的”神秘“。

当然,资本运作也并非“买票房”的唯一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行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买票房行为已经成为发行方的一种常规手段,是为了捆绑第三方开展的票务促销以及线上营销。

这位工作人员透露,当下发行方买票房的目的有多种,最常见的是通过买票锁定场次排片,对同期上映的影片的空间进行挤压;第二是资本层面,为了带动投资方背后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行为;第三是为了达到某种票房高度获得名利收益,或者通过达到某个特定的票房,换取更多的奖金等资源。

对于买票房的行为是否属于监管盲区,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如果是通过购买虚拟场次来充票房的话,那确实已经违背这种操作方式的初衷了。但现在国内电影市场监管力度已经提升很多,只不过会有些新的资源和玩法介入。”

新华社撰文称,针对近年来电影市场的种种乱象,相关管理部门屡出重拳,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仅去年就有数十家影院根据违规情节和性质被给予了通报批评、警告、取消电影专项资金先征后返、停止供片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乱象仍然层出不穷,暴露出中国电影亟待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