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与缝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影摄影机和普通摄影机 视点与缝合

视点与缝合

#视点与缝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视点1、视点的定义

视点是好莱坞经典电影语言体系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

在狭义上,视点是指摄影机的位置(point of view),在广义上,视点是指叙事、心理、文化和个性习惯等元素与观看角度综合的结果(perspective)。

视点在故事片中一定是交代人物关系的,可能是电影中人和人的关系,也可能是观众与剧中人的关系。

2、视点的分类

(1)客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记录再现连贯清晰的场景;但客观和不介入的态度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

(2)主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介入带着剧中人物情感倾向的视角,创造主观介入感,人物的主观视点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

(3)导演视点——引导观众怎么看通过某种画面造型技巧,导演强化课视觉形象的某种意义或感情态度,观众也被迫对看到的内容作出一定的情感反映

(4)间接主观视点——不提供参与者的视点,但使观众获得更贴近的代入感常用近景或特写镜头

3、热奈特的聚焦法(叙事学)——视觉聚焦

①未聚焦or零聚焦:叙述者是全知的

②内聚焦:固定的内聚焦:某个人的视点变化的内聚焦:焦点人物的变化多重的内聚焦:不同任务的视点交替

③外聚焦外部的和无知的见证者的视点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感情

聚焦法除了视觉聚焦,还有听觉聚焦、听觉聚焦、心理画面、认知聚焦,这里不作展开。

二、缝合1、拉康

精神分析学的缝合(suture)概念——将观众缝入电影文本当中

索绪尔语言学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漂浮的能指为了阻止能指不确定性的浮动,并使意义固定下来,一些“缝合点”被建立

缺席电影银幕与拉康的镜像阶段之间存在着相似性。银幕就像婴儿时期的镜子,在观看初期,观众与银幕中的形象产生自恋式的认同。随即而来的是,观众意识到自身与银幕中形象的区别,由此意识到缺席以及匮乏。

2、让-皮埃尔·欧达尔

将缝合的概念引入电影研究当中

①画框使观众感到焦虑,因为他/她无法辨别眼前所呈现的究竟是谁的视角,焦虑威胁着打破电影幻觉。(缺席)

②在一组正反打镜头中,观众不断拥有两个人的视点,在观看者与被看者的位置上不断转换。威胁在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中小时,因为这个镜头的出现使上一个镜头呈现为银幕中角色的视角,幻觉的完整性得以保存,观众仍然处在那个安全的偷窥位置之上,陷入“主体陷阱”之中。

③这正是缝合体系所要带来的效果:观众不再去注意机位、角度、画框等等,而是用自身的主体幻觉弥合了这些包含着诸多空间、叙事、意义的裂缝。

3、丹尼尔·达扬

《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加入了意识形态的讨论

缝合体系的存在可以成功隐藏影片中的意识形态效果,使观众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将其顺利接受。

电影将意识形态的暴力隐藏于“自然化”的表达里,观众的存在被剥夺,并被强制安插进与银幕的想象性关系之中,从而掩盖掉观众关于“谁正在看这个”“谁安排了这些影像?”的问题。

缝合体系使观众与摄影机认同,他无法意识到自己被设定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观众受到了电影文本的询唤,电影构建出主体。这一主体位置是意识形态的,只是经典叙事电影遮蔽掉了电影的全部生产过程,使得整个意识形态性成为不可见的。

达扬认为,电影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表现某种现实,而是为了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服务的,经典叙事电影正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操作者。通过缝合的技术性手段,经典叙事电影把自身表述成一个没有起源、没有创作者、没有意识形态的产品。

三、总结

缝合系统,让观众被催眠如梦,意识不到视点或无意识认同电影的视点,从而获得一种无意识的感动/认同。

间离效果,让观众主动思考,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引发观众的困惑与反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