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行码”注册人数已超400万!起源于宁波这位教授一次狼狈的经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申请甬行码的二维码 “甬行码”注册人数已超400万!起源于宁波这位教授一次狼狈的经历…

“甬行码”注册人数已超400万!起源于宁波这位教授一次狼狈的经历…

2024-07-12 08: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就在不久前,陈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宁波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平台启用。

出入证找到了,社工测温后用笔头记在纸上。

“工作人员很辛苦,但工作效率不高,现在手机应用这么广,完全有条件进行通过手机进行操作。”这是陈教授观察一圈得出的结论。

“这个数据在纸头上,是死的。它的用处就是,假如有人确诊翻纸头能排查,但这个太滞后了,翻起来也不容易。”陈教授最擅长的就是把死的数据给用活。

2月2日,陈根浪打电话给演武社区党委书记王凌,想为演武社区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帮助社工做好防疫,得到了支持。

2月2日晚上,他拉了个13人的群,这里面除了学院师生,还有3个从他的实验室走出去的毕业生。

陈根浪负责搭架子设计功能,师生负责产品开发和功能实现,当天晚上这群人聊到夜里三点。

从此,凌晨三点,成了这个团队的下班时间。

为了让产品更接地气,

陈根浪和社工志愿者打成一片

2月4日凌晨,这13个人的团队用了40多个小时,研发了“社区疫情防控及风险分析平台”1.0版,功能包括小区居民信息注册、小区居民出入登记和社区疫情风险分析等,这是“甬行码“的雏形。

2月5日,该系统率先在演武社区10个小区推广。

系统推广应用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功能没实现?陈根浪像个产品经理,到各个卡点去看去问,社工、志愿者都认识了这个陈教授。

“他们说老人、小孩不会用手机。“陈根浪当天晚上组织团队增加了家庭及同住人员信息填报的概念。

2月7日凌晨2.0版本推出,陈根浪在朋友圈为这个系统打call:“免费!欢迎下载”。

“一开始只是想减轻社工负担,后来想如果用的社区多了,数据达到一定量级,对分析研判疫情很有价值。“很快,这个社区疫情防控及分析平台被广泛使用。

为了便于下载,陈根浪又推出3.0版本,也就是二维码版。

陈教授研发的平台,也正是我市公安部门在着手做的事情,疫情十万火急,越快使用越能高效防控。考虑到陈教授的平台有一定基础,公安部门工作人员与陈教授对接上了,他们希望结合公安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并计划在全市推广。这个消息,犹如一剂“强心剂”让整个研发团队为之振奋,大家又开始夜以继日完善方案。

“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公益想法,没想到有机会在全市推广,帮助更多的人,这一点让我们团队更有动力了。我们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应优化调整。” 陈根浪说。

不到一周,该系统推广至宁波多个县区及杭州、丽水等省内数十个社区应用,有效提升了社区人员管理及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也提高了居民出入便捷性。

2月15日上午,该系统的“4.0版”,也就是现在宁波推广使用的“甬行码”(微信版)出炉。

对话陈根浪

“鼓舞士气,给团队发了两次红包”

记者:我注意到甬行码的诞生,关键在“快“和”稳“。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陈根浪:我研究方向是并行计算和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给大量用户同时涌入平台提供解决方案,专业对口。另外我们这个实验室一年要做10多个项目,简单的我们不接,接的都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师生在项目实操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短时间里开发这个系统,难度不大。

记者:这个项目的初心是公益,大家每天白加黑,夜以继日的干,有没有怨言?怎么鼓舞士气?

陈根浪:哈哈,能用学有所长为疫情做贡献,大家没啥抱怨,不过为了给大家打气,补补身体,我也给大家发过两次红包。

“拉来的毕业生薪酬很高,

我可开不起”

记者:你还拉了三个毕业生?

陈根浪:是的,他们在杭州、上海的大公司干,在开发这个程序上有经验。

记者:那你要给他们开工资的啊?

陈根浪:哈哈,他们薪酬很高,开不起的。

记者:你的毕业生工资有多高?

陈根浪:从我的实验室里走出去的学生,大部分去了杭州、上海,本科第一年能拿到二三十万,有的工作三四年后,在杭州知名互联网企业拿到了七八十万年新。

记者:在IT行业里这个工资怎么算高呢?

陈根浪:211、985高校毕业的本科生IT行业薪酬大概在15-20万,这样比较算是高的。

“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才接,

四年培养60个学生”

记者:为什么你的毕业生可以拿到高工资?

陈根浪:大数据这块技术更新非常快,大学四年如果光学课本,毕业后这些技术就落伍了,很难适应行业发展。我们学校数据学院注重专业特色,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以及运用大数据系统进行海量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教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方式。

我们在五年前成立了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工程应用团队,9月份开学,10月份招新,这个团队接的项目都是一定技术难度的,从开发项目中,学生学的内容都是比较领先的技术,这保证了学生的视野能跟着行业不断迭代更新,也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

记者:大学四年你实验室能培养多少学生?

陈根浪:60个,我带本科和硕士。

记者:这个学生数量不多。

陈根浪:优秀IT人才的培养是艰辛和复杂的过程。

记者:如何看到宁波IT人才的短板?

陈根浪:受到上海和杭州虹吸效应的影响,宁波IT人才短缺是政府、行业共识,但是我对未来三年IT人才回流充满信心。因为杭州、上海生活成本增高,宁波与上海的交通辐射圈变大,通行时间缩短,再加上宁波有制造业智能化的需求,以及宜居环境,我们的IT学生,还有一些优秀的IT人才会留在宁波。

给陈教授和他团队点 致敬!

来源:宁波晚报

免责声明:宁波移动电视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宁波移动电视”或“宁波移动电视”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宁波移动电视”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