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考申论押题作文30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申论10000篇 2023国考申论押题作文30篇

2023国考申论押题作文30篇

2023-04-13 2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 年国考

 

最新押题作文 30 篇

目 录

主题一:“城乡互补” 1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要互补发展》 1

主题二:“文化自信” 2

《昂首阔步新时代 文化自信正当时》 2

主题三:“乡村振兴” 3

《以文化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 3

主题四:“不忘初心” 5

《坚定青年初心 实现人生价值》 5

主题五:“文化建设” 6

《凝心聚力筑国魂 铸就文化新辉煌》 6

主题六:“信息安全” 7

《建好隐私屏障 共筑平安家园》 7

主题七:“疫情下城市治理” 9

《疫情之下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关键》 9

主题八:“打造宜居城市” 10

《让生态宜居留住美好乡愁》 10

主题九:“文化传播” 11

《立足文脉 文化出圈》 11

主题十:“平安中国” 13

《构建平安中国 奏响幸福乐章》 13

主题十一:“珍惜青春” 14

《不畏老去 留住韶华》 14

主题十二:“青年干部” 15

《新青年新作为 宏图大展向未来》 15

主题十三:“数字经济” 16

《发展数字经济 绘就发展蓝图》 16

主题十四:“教育” 18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18

主题十五:“红色基因” 19

《深挖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19

主题十六:“基层减负” 20

《基层减负 从心开始》 21

主题十七:“绿色发展” 22

《绿色发展成就诗意中国》 22

主题十八:“乡村振兴格局” 23

《共创乡村振兴新格局》 23

主题十九:“文化强省” 24

《建设文化强省 提升文化影响力》 24

主题二十:“科技” 26

《科技为桨 市场为帆》 26

主题二十一:“经济发展” 27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铸经济发展新时代》 27

主题二十二:“创新” 29

《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前行》 29

主题二十三:“生态文明” 30

《树立新时代生态观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30

主题二十四:“基层治理” 31

《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基层治理》 31

主题二十五:“生态文明” 32

《推进绿色建设 共建美丽乡村》 32

主题二十六:“文化传播” 34

《厚植文化根脉 构筑民族底座》 34

主题二十七:“公共安全” 35

《保障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底色》 35

主题二十八:“保障民生” 36

《用心保民生 织出善治“花”》 36

主题二十九:“国潮文化” 38

《国潮经济彰显文化自信》 38

主题三十:“科技创新” 39

《让科技创新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39

23 国考申论押题作文 30 篇

 

主题一:“城乡互补”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要互补发展》

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高歌猛进的时代, 我们在城乡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一样化”的误区,这让乡村振兴的美景变成了“一枝独秀也是春”;或是一味坚持将农村人口接到城市里来,以此来完成城镇化发展的目标,然而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导致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还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为了让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带来更大更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坚持城乡文明互补发展。

城市文明是乡村文明的资源保障,为乡村文明发展“输血”。城 市文明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其强大的物质基础、技术力量、专业人才等都是乡村文明发展的有力保障,能够为乡村文明建设输送 其需要的“血液”。十九大精神中不仅强调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还强调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如何发挥城市“输血”功 能这一方面,成都东郊“五朵金花”的发展成为了典范,城市为乡村 输送经济、技术的“血液”,打造了“荷塘月色、幸福梅林、东篱菊 园、花乡农居、江家菜地”五个生态休闲旅游胜地,不仅改善了乡村 面貌和村民的生活,也丰富了乡村文明的精神。我国著名实业家卢作 孚在乡村建设中提出“以工辅农”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正是符合了 当下中国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城乡文明发展的道 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城乡文明互补发展,发挥城市文明的“输血” 作用,为乡村文明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乡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精神归宿,为城市文明发展“塑根”。乡村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能给城市文明的发展塑造根基。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乡村文明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城市发展因为没有乡村文明这一“根基”,缺乏了精神归宿,进而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让城市文明变成一条腿走路的“残疾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一个想要

成为真正意义上强国的国家,就必须坚持让乡村文明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根基”。为了更好的让城市文明发展有“根”可循,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好乡村文明凝聚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和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如刘永好所说:“把传统留住,把文明留住,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合则利,分则避”。一个国家文明体的构建需要“两条腿”并 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发展也不能只是一方面求“外”发展, 或是求“内”提升,二者要互补发展形成合力,才能让城市文明和乡 村文明实现双管齐下、双翅齐飞

 

主题二:“文化自信”

 

《昂首阔步新时代 文化自信正当时》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各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而这种底气,更有赖于在发展中的传承。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文博类影视节目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从

《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文物也从“沉睡”到“再出发”, 从“束之高阁”走向“大千世界”,令人眼前一亮。一系列文博节目也激起了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无疑是文化自信引领文艺破圈的成功范例。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今,人们不仅有更高的物质需求,也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自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数字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2021 年政府白皮书也指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

和服务供给。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走红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夜校激活了更多年轻人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是立好中华 文明的“主心骨”。

扩大对外文化交往,唱响中国声音。目前,我国已经与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合作,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在世界各地建立了 350 多所孔子学院。在一系列扩大对外文化交往中,增强了文化的话语功效。此外,互联网作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走向海外不失为一个好的契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网络小说,是唱响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但对外文化交往时,也要设置文化高门槛, 不能无条件地迎合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应该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蹚出与时代、与新媒体接轨的新路子。

借助信息科技创新,彰显文化自信。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

举办,让世界在这场“冰雪之约”中读懂一个开放、创新、热情的中国。其中,有许多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冰立方”的冰壶赛道上响起古老乐音,运动员可以在中医药体验馆跟着人工智能学打五禽戏…… 智能技术与冬奥会的完美结合,既能够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正在加速推动着这些被运用于冬奥赛场的“黑科技”,普及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赋予数字化以文化的底蕴,也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融入当代生活。而冬奥会将中国的文化观与数字科技的完美结合,难道不正是是“一起向未来”的很好诠释吗?

文化的发展就像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说着中国的博大精深,有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要勇于以创新的技术语言去表达和呈现。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新的精神状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继续奋进!

 

主题三:“乡村振兴”

 

《以文化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很大程度

上,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乡村文化振兴不易, 传统乡风民俗面临失根危机,移风易俗阻力重重,送文化下乡与百姓需求不匹配 点燃文化振兴乡村的火种需要守住文化传承,推广

乡村阅读,真正让文化的微光照亮荒芜的土地。

守住文化传承,要留住乡风民俗的文化之根。“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绿树村边绕,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好的乡村是我们心中的净土,走到哪里都渴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蓦然回首,乡村不再是记忆中的梦中田园,千村一面减少了心中乡村的独特美感,而情感寄托的乡风民俗的缺失则让乡愁似乎也没了味道。根不稳魂不在,乡村如何还能守住其独特性,更何谈真正的振兴。斑驳沧桑的乡土建筑里只剩残砖断瓦;传承千年的民俗家训只剩只言片语;成就孩童童年美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依稀还有轮廓,却经不起细细追忆;让人赞叹惊奇的民间技艺也似乎与这片大地失联已久,大多生活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乡风民俗,民间文化就是乡村赖之以生,文化赖之以兴,人们赖之以情的深入骨髓的血脉基因。因此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高重视,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创新手段守住文化传承,在乡土中培育文化发展的根基。

推广乡村阅读,营造文化氛围驱赶心灵的荒芜。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地在送文化下乡上铆足了劲。“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服务站”等工程纷纷落地。然而,有群众反映农村书屋借书难、看书难,不能满足老百姓“想看就看”的愿望。很多书籍也不是百姓真正需求的书籍。可见,不仅要把文化“送下去”,还应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推广阅读,让村民成为主角。河南黄县村民李翠利在自家超市建立微光书苑,多年来坚持推广公益阅读,还组建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感召更多群众自发捐赠书籍,自发推广阅读,参与阅读。形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既驱赶了百姓心灵的荒芜,也推动了乡村的文化振兴。百姓最知百姓心,每一个群众的涓滴之力汇聚就是无穷的力量。由此可见,推广乡村阅读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大力支持,更需要百姓主动参与,让人民成为文化振兴的主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跋涉, 离不开资金、政策、人才,也离不开乡土文化的代代相传。守住文化传承的根脉,推广乡村阅读营造文化氛围,让文化的火种成燎原之势照亮广袤的大地。

 

主题四:“不忘初心”

 

《坚定青年初心 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现在的青年人已经接过历史重任,担负起时代使命,用火热的青春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青春里拼尽全力,做自立、自强、自信的时代弄潮儿。因此,青年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行稳致远,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不忘初心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无数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秉承着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投身于疫情防控的一线。在脱贫攻坚期间,有无数的像黄文秀,李忠凯,吴天洋一样的大学生秉承着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地返回乡村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信念,疫情才会遏制,乡村才会发展。因此,广大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理想,不忘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让青春无限绽放。

不忘初心需要担当时代责任。生逢其时是最大的机遇,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时代赋予青年重任,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当代中国青年具备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投入本职工作,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让杰出青年成为驱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青年人不改初心,敢于在新时代迎难而上,方可为国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需要勇于砥砺奋斗。时代是青年的广阔舞台。回顾党的 百年历史,就是党带领着一代代青年不懈拼搏奋斗的历史,也是广大 青年在拼搏奋斗中成就人生价值,实现光荣梦想的历史。被誉为“中 国天眼”的望远镜,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 而这个运行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用两年时间研制出超高耐劳钢索,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以“中国天眼”团队年轻人为 代表的我国广大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奋斗 中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理想境界,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 的风采。青年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朝着初心奋力前行,让 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 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奋斗就要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执着追梦,永不低头,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在青春里拼尽全力,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

 

主题五:“文化建设”

 

《凝心聚力筑国魂 铸就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 效继承和传播。不可否认,过去的社会结构已然解体,传统生活方式 必会随之消失,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陈代谢过程。但我们理应铭记历 史,传承、创新文化,实现文化走出去。

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传承,保护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赴广东考察时强调,潮州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建设好她。他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其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因此,每个人应成为传播者和建设者,让非遗走进生活,贡献于未来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创新,促进融合。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源泉。当前不少“非遗”项目,一方面濒临消亡, 另一方面遭受市场化浪潮的猛烈冲击。反观佛山的非遗传承,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木版年画成“网红”,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被各地读者点击传阅;剪纸艺人登上央视,获得一片赞誉。可见,创新对于传统文化延续至关重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生命和前进动力。政府既要给予资金扶持,也要落实跨界融合,把非遗元素和现代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推广宣传。

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吸收外来,放眼全球。“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文化发展路上的一盏明灯。古往今来,广州一直是中国的世界之窗。不论推进人文湾区共建,还是连续五年举办广府特色项目,广州都致力于讲好广州故事,发出广州声音。目前,仍在努力连续举办国际会议,加强世界合作,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文化交流, 增强影响力和辐射面。唯有睁眼看世界,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是保证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根脉。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勇于担负文化传承责任,书写时代华章, 开辟文化新纪元,使人民精神焕发,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峨耸立。

 

主题六:“信息安全”

 

《建好隐私屏障 共筑平安家园》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5G 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信息传输,电脑手机快速升级换代方便交流,交友 APP、直播平台、短视频遍地开花让信息传播进入多元快车道,信息传播正展现出其最为兴盛德时代特征。然而令人焦虑的是,骚扰电话、信息诈骗、冒名信贷等一系列信息安全也接踵而至,令人们寝食难安,甚至给个人、

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安全已成为最为令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强隐私保护势在必行。

提高防范意识,为隐私保护练就金钟罩。与个人信息安全最息息相关的还是个人行为,提高防范意识是做好隐私保护的第一关。从网上的求职简历广撒网,到带有个人信息的随意丢弃,从游戏的QQ 帐号随意转借,到大街上扫码换礼品……一系列暴露个人信息引发隐私安全隐患的行为都归结于个人对信息安全的轻视。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行为,个人的住址、姓名、电话甚至是银行账号都“裸奔”在各大信息平台,成为商家进行商业行为的工具,更严重的则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重要依据。可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广大群众应慎重对待自己的信息使用和流动去向,注意使用代称和隐匿重要信息,切实提高防范意识,才能让隐私舒适地生活在自家的摇篮里。

完善信息技术,为隐私保护织密安全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黑客可以用来违法犯罪,而警察可以保护公民,通过提高信息技术保护公民隐私已经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题中之义。“黑客”一词已经是被广为熟知,指那些利用高超的技术翻墙进入管理后台获取信息或攻击网站的一类人。黑客的威胁很大程度上都来自网站自身的保护技术不到位,致使懂一些互联网技术的人都能攻克其防护措施与技术, 进而获得非法信息,让企业及个人隐私暴露。而解决此类问题则必须要提高运营技术水平,完善相关平台的信息技术,高效应对外界的技术攻击行为,为隐私保护提供技术安全保障。

健全法制保障,为隐私保护撑起保护伞。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既定

方针,司法也是隐私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违法诈骗频频发生让百姓苦不堪言,侵权争利更破坏了社会公平。在信息化时代隐私信息成为了不法分子获取非法利益的新的关注点,通过窃取个人信息、商业资源谋取暴利益。在依法治国的方针下不法分子通过法律灰色地带打擦边球、钻空子,让司法部门难以应对。这不仅为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挑战者法律建设的初心和尊严。因此,必须要加强社会法律漏洞的弥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的隐私穿上防弹衣, 提供坚实保障。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人民不仅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放心、舒适的信息环境之中。加强隐私保护势在必行,必须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解决隐私安全问题,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安全的美丽中国。

 

主题七:“疫情下城市治理”

 

《疫情之下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关键》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既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情感温度; 也需要政府改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理彰显情感温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 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城市治理要将 人民放在心上,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圳卫健委面对群众急切需求,快速响应, 得益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放在心 上,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城市治理的高赞答卷,不仅获得群众点赞, 也为其它地区树立典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群众共克时艰的信心。因此,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有温度城市,就需要各级政府坚持民 有所呼、我有所应,把为人民服务切实体现到群众关心的小事上、贯 穿于城市治理的细节中。

改善政府工作作风,治理彰显担当智慧。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 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即需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需要政 府部门治理能力的提升。当前,全国范围内面临疫情的复杂局面,保 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无可厚非,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照顾现实复 杂性、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的现象普遍,遇到突发情况,总以“规 定不准”或“领导不让”为由推脱,这样的工作作风反映的是地方政 府或部门的不敢担当以及治理能力的不足。有些部门积极为民服务, 想人民之所想,彰显的是政府部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担当,高效 的反应速度和处变能力则体现出其完备的应急机制和工作能力。因此,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需要各级政府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疫情之下, 善治至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将城市治理与社会应急能力的短板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建设充满温度和政府工作作风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健康、安全、善治的城市才是公众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主题八:“打造宜居城市”

 

《让生态宜居留住美好乡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古中国人就有寄情山水向往田园的美好生活憧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田园山水占据了诗词的惊鸿一角。醉情山水源于美景,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破坏。一片片污染的河流再无往日的清澈;树木砍伐严重,光秃秃的山再无往日的生机;农村和城市都被垃圾环绕, 污水横流……乡村再也不是人们向往的无我之地,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才能留住美好乡愁。

打造生态宜居需要树立环保意识。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显然国家也意识到这点。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速度变缓, 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乡村环境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农村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秦岭一带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于坐吃山空挖矿损毁大山转为养山这一行为大加赞赏。朱家村真正做到了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靠着农家乐和高端民宿走出了爱护环境的先遣之路。不同于先前的坐吃山空,发展的转变源于村民的意识转变。因此,人人树立环保意识才有利于生态宜居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需要发展产业。经济是发展的唯一动力,产业促使

经济振兴。黑龙江伊春,又叫天然森林氧吧,有着全中国最清新的空气。林都伊春早年的大树四五个成年人都没法抱下,近年来树木砍伐严重也很少能见到大树了。生态环境对于地方发展太重要了,本就无人问津,旅游是它唯一的名气,没有工业,若再继续下去,不仅当地

居民无法享受良好环境,地方发展也无以为继。但环境与经济发展要平衡,也不能一味保护环境,要在环境与经济间找到平衡点。就像哈尔滨,作为美丽冰城,每年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给哈尔滨带来可观收入。可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自从高污染项目相继撤出后,再无经济来源。冰天雪地虽好,可也受季节限制,只能在冬季发展旅游,夏天的经济就又恢复平淡。长此以往没有经济发展渠道, 人才外流,当地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国家当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与经济要平衡,而不是一个迁就另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总会暴露弊端,均衡发展才是王道!因此,产业是生态宜居的底气。

打造生态宜居需要政府重视。自习总书记执政以来,深刻意识到

了环境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党中央对于生态作出重要指示。浙江 余村也好,敦煌、宁夏沙漠也好,以及我省的冰天雪地也好。都在中 央政策重视下逐渐向好发展。有了政策支撑,地方生态发展就有了底 气。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生态正在恶化的及时止损,保持美丽面貌 的越来越好。经济发展竟然还可以借助生态。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也感 受到了乡村的美好。环境对于人民幸福感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政策让人们意识到并付诸行动。因此,生态宜居需要政府添砖加瓦。

生态与经济发展缺一不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都最终会付出代价。环境好,人才才会返乡,才能更好建设家乡。只有坚持唤醒人民环保意识,发展产业, 政府支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乡村人美、景美,终有一天要实现乡村振兴!

 

主题九:“文化传播”

 

《立足文脉 文化出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渲染下焕然一新,无论是做工精细、彰显国风的故宫文创,还是细粉无数、布景华丽的大唐不夜城,统统掀起了一波“文化新潮”,渐渐融入了人民的生活圈,这一“入圈”的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悠悠历史的认可,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信念。以此,让文化日益“火”起来,开始破壁出圈。

文化出圈,以真诚用心积淀文化情感。当下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却也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而只有动人心弦、饱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真正的脱颖而出。《建党精神》的影视作品当中,无数中华儿女在祖国生死存亡的档口奔走疾呼,无论是面对多灾多难,体现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带领工人阶级罢工游行,激发起国人蓬勃朝气、进取精神的李大钊;还是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起而读书”,积极成立学生联合会喊出“拒绝巴黎和会签字”的周恩来;抑或是那些寻求救国道路上不畏牺牲,勇敢的为革命事业而英勇就义的有志青年。正是他们的爱国之情、自强之路,催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挽救中华民族的新道路。影片中激扬澎湃的民族大义,让人肃然起敬,深深传达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动容情怀,将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文化艺术作品,用真心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感悟历史,在真情中洗礼心灵。

文化出圈,以求新求变创新文化表达。古语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陷入了低潮期,想要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就要唤醒传统文化的活力,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演绎。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游览莫高窟,与敦煌文化亲密接触;我国新时代曲艺工作者也摆脱传统思维,推陈出新,将传统京剧与科学故事融为一体,创编了新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分享诗词之美,赋予诗词新内涵新意义;上海 M 游戏公司让全世界的游戏爱好者在《原神》里听京剧《神女劈观》,技惊四座,外国友人纷纷拍手叫好,并开始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创新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优秀传统文化要经过创新的“加工厂”,打破桎梏,才能真正出圈。

考古盲盒供不应求、汉服文化周名气响当当、文化类综艺掀起全面观看热潮都印证着文化正突破”圈牢“ 实现”圈粉“无数。步入新时代,中华儿女尤其是年轻人更应当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以至真至诚的态度、守正出新的魄力让更优质的文化”出圈“,擦亮文化记忆、点亮文化奇迹,助力文化强国!

主题十:“平安中国”

 

《构建平安中国 奏响幸福乐章》

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了重重风险和挑战:国内洪涝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局势波诡云谲,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频频抬头……面对这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从未缴械投降、畏缩不前,而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指示精神,把守护好中国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平安中国、幸福中国。

划出红线,夯实共建共享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上的改变才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哪怕再困难也要努力去做。只有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才能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重要群体,加强宣传教育,利用三微一端等现代化设备扩大宣传范围, 逐渐树立起“抵制黑恶势力,打击违法犯罪”的全民安全意识,群策群力,拉紧安全这根神经,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共同守护美好生活。

拉起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是情况反复的新冠疫情,还是突发难测的自然灾害,亦或是乱盖乱建造成的房屋坍塌,仿佛在天灾人祸面前,人类都会变得不堪一击。面对这些“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防范危机,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加快检测防护系统的迭代升级,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遏制危机。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展开行动,防止问题的蔓延,尽可能降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居安而思危,方能临危不乱,提高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才能筑牢守护祖国和人民的万里长城。

守好底线,用好法律国之重器。法律是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

前提。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治国良方。无一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的约束,罪恶就会肆无

忌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 问题:部分偏远地区的群众违法而不自知,被侵权也不会用法律来维 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种现象都在向我们警示,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维欠缺等问题仍亟需解决。法律法规是守护人民幸福生活的底 线,需要牢牢守住,我们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做到科学 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驶向灿烂未来的同时,也伴随着泥泞和泥沼。如今和谐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细心谋划,统筹安排,也需要我们提振精神,时刻紧绷“安全”这根神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好法律武器,提高斗争本领,转变思想观念,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主题十一:“珍惜青春”

 

《不畏老去 留住韶华》

时光荏苒,我们每个人都禁不住时间的洗礼而老去,在这样的时 光里衍生出各种因衰老而焦虑的人们,通过各种方法证明自己还年轻, 不愿承认时光在身上留下的岁月,殊不知这样的思想正在摧毁着人们 的心理承受能力,衍生出焦虑心态,引发社会普遍跟风,不仅对于心 理带来影响,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一种不良导向。因此我们必须正视 岁月,不畏老去,留住韶华。

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不惧时光。时间是人们成长最好的记录,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见识更多,让自己变得更好。正是这样的宝贵的时光却在当下被形容成一把杀猪刀,无情的让人面容老去而引发一系列焦虑出现,很多女明星为了证明自己依旧年轻各种外在保养,殊不知却忘了最重要的内涵。究其原因是社会资本的一种不良导向,向人们贩卖社会焦虑,甚至催生医美行业的鱼龙混杂,不利于社会价值导向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时光,不惧时光第一步就是要不畏老去。

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正视时光。我们渴望长大,长大的时光可以做自己阶段该做的事。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类似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处于什么阶段就要做好什么阶段该做的事,童年时我们尽情玩耍、青年时我们不断学习、中年时我们不断展现能力、老年时我们不断发

挥余热。正是因为在时光中我们不畏老去,在时光中做我们该做的, 实现自己的价值,价值的展现不正是韶华的流露么;在社会中我们要加大宣传时光韶华,正确认识时光,尽展时代芳华。因此正视时光是不畏老去留住韶华的前提。

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用诗句讲述时光的重要性,时光不可复制不可倒流,要学会珍惜每一寸时光。试想一下在人们生活中都不去珍惜时光会是一个什么场景,想必会是每个人都在浪费时间,在时间中得过且过的麻木自己,如果真的变成现实,必将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国家的强大,被时代发展所淘汰。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必须学会珍惜时光,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做无限的事,展示自身价值,让时光与价值相匹配,留住韶华。因此珍视时光是不畏老去留住韶华的关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必须正视岁月, 不畏老去留住韶华。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不惧时光,才能在时光中自信的向前、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正视时光,才能在时光中认识自己、不畏老去留住韶华要珍惜时光,才能展现无限价值。相信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时光不再是拦路虎而是青春记录册,展现人们无限的美。

 

主题十二:“青年干部”

 

《新青年新作为 宏图大展向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党中央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国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们应化之于思、成之于悟、见之于行,心系为民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勤政务实,展现干部新风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太行山区到沂蒙老区,从零下十几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海拔数千米、致力西部计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思想充盈老少边穷。更有启迪青年干部柴生芳急民之所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心系百姓安危冷暖。走进农民的院子,

柴生芳心交心地讲,脱贫攻坚不再成为梦想;走进农村的厂子,柴生芳手拉手的帮,乡村振兴不再成为期盼。

审慎用权,展现干部新作为。不可否认党政机关内部确实存在: “发号施令、纸上谈兵”的“不作为”式挥手干部,“走马观花、推脱责任”的“不愿为”式甩手干部,“端着架子、难解难题”的“不能为”式背手干部于推杯换盏间放松了警惕、于奢靡享乐间丧失了官格、于轻歌曼舞间迷失了方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 在于察其苦,广大干部们应以“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为政不以公仆之心”的慎独心态,审慎用权。

创新服务,展现干部新气象。“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定力、增信心,育“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突围”之机;观大势、寻新路,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型”之机;练内功、提素质,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涅槃”之机。另一方面,要在“开”字上下力气。固底板、补短板,开“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之新局;抢先机、抓良机,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新局;优体系、强能力,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新局。只要用心去“育”、尽力去“开”,“先机”就一定会不断呈现,“新局”就一定会早日到来。

从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到十九届六

中全会总结“强国有我”建设发展经验,走过百年建党壮阔征程、躬逢中共二十大召开,时代向青年干部证明“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党员干部必将展现新作为、新气象、新风貌,为现代化中国的伟大事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主题十三:“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 绘就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

赢得主动”。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至今日, 它已经融入社会治理、生活生产、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促进经济发展迈向了新的蓝海。进入新的时代,数字经济更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要继续释放数字红利,绘就新发展格局的壮美蓝图。

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政府新趋势。随着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增加,对于政府的职能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需要政府变得更为高效,而数字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从广州推出移动端适老化服务专区,为老人提供便利化服务,到打造政企互动平台,优化涉企政务服务,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再到搭建粤澳互认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防控,保障居民通关日常化……近年来, 广东省不断引入数字经济的力量,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高效政府,可以说成效显著。因此,其他地方政府也要重视数字经济,让其成为政府发展的得力助手。

发展数字经济,激活“数字+”乡村新活力。乡村犹如一汪平静的清水,而数字经济就是激活这一汪清水的强劲动能。目前,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走进千村万户,手机、电脑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让农民能够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利用新技术融合智慧农业发展,实现科学种田;更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成为乡村“网红”,站在手机面前,热情投入展示乡村风采、产品, 打造了中国农货的上行体系,重塑了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推动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在乡村发展中,数字经济展现出极大的魅力,让其成为了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关键之举。

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数字+”产业新业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

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回顾过去我国产业发展的漫漫长路,对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核心技术的不重视,制约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而今,我国诸多产业能够将数字经济融入发展之中,小到家居家电的便捷化,大到产业加工的智能化,既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更打造了产业发展的新结构,实现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来,我国的产业更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这个牛鼻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背景下,虽然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同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就需要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让数字经济拓宽经济发展的阳光大道,绘就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主题十四:“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刚国家强。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保障,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关键。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人才短缺、教育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制约教育发展。长此以往,教育会失去育人立德的初心,失去教育本源意义。因此,要将教育放在首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铸牢“主心骨”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发挥家庭主力作用。“子不教,父之过”。古往今来,家庭教育是个人教育的第一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德礼相随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回顾前人,无论是“孟母三迁”、“画荻教子”或是曾国藩家书, 都证明良好的家教世代相传,家庭陪伴至关重要。而当下“乡村空心代”让留守儿童失去了第一次教育:父母忙于工作成为家长逃避家庭教育的“借口”,“重德轻智”、“重健康轻教育”的思想传播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只有改变家长观念,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才能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先手”。

画好“同心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桂梅深入基层,投身教育、创办学堂,创造大山里的“奇迹”。张玉滚,扁担窄窄,担起山村的未来。板凳宽宽, 稳住孩子的心。蒙晓梅学成归来,重返讲台,躬耕三十载,只为大山孩子能读书。无数优秀的人物、事例都体现了教育人才的不可或缺。但当前,教育人才紧缺,“薪资低压力大”的现象导致教师资源流失。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常常一人身兼数职,也阻碍教育现代化发展,无法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因此,留住人才,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提

高教师薪资水平,培养号召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跑出“加速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是实现教育资源公平,满足教育行业需求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当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教育资源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归根结底就是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乡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的贫富差异,也拉大了教育资源的差距。人才分布不均,进一步地扩大地域经济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公平,不仅关乎民生根本、更关平社会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补齐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短板,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我们要在新

世纪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新蓝图上,将教育蓝图一绘到底,坚持正确方向,肩负起崇高使命,将传教育人,修德习礼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让教育发展逆水行舟,为教育事业推波助澜。

 

主题十五:“红色基因”

 

《深挖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国家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搏与奋斗,正是红色血脉的绵延传递,给人民、干部、国家以奔涌不绝的前行动力。因此, 唯有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血脉,方可继往开来,一路向前。

唱响红色旋律,激扬红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从建立红色师资库,发掘一批优秀专职教师队伍,到开展师资培训,着力讲好红色故事;从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增强红色旋律的感染力,到红色旋律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一系列有力举措, 都是全国各地为唱好红色旋律,增添的美丽音符。从红色旋律中看到了抗战斗士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看到了油田工人拼搏进取的奋进精

神,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等。因此,唱响红色旋律, 在人民、干部心中厚植红色血脉与精神,方可让红色基因得以“显性” 遗传。

铭刻红色记忆,汲取红色力量。借助党的一百年契机,各地纷纷开展学习党史,铭刻红色记忆的系列活动。为响应号召,天津市海滨街道,精心谋划,选取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故事,着力“以故事唤记忆”,通过在乡村文化矿场开展系列讲座、专题电影展等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唤起群众对党发展历史的记忆。无独有偶,十堰市为引导干部群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开展红色记忆知识问答, 同时通过重走革命足迹,探访革命圣地等形式,让参与者能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党力量。多彩生动的红色主题活动,将红色记忆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窝里、脑海中。因此,唯有讲好红色故事, 唤醒红色记忆,方能从中汲取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让红色基因世代传递。

发展红色旅游,激发红色动力。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时代花朵,祖国未来的新时代青年,也积极投身于红色事业,打卡红色旅游圣地一时间成为 90 后、00 后的热切向往,让红色旅游的热潮不断升温。红色旅游的发展也迅速展示出其独有的力量,依托红色旅游, 带动了乡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农村新兴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村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更为年轻人提供了能实现个人价值、承载个人梦想的就业岗位。正是因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才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民从党史学习和红色资源中汲取了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从党史中看到、感悟到、汲取到了红色力量,正是无数党员凭借舍生忘死的报国之志,迎难而上的拼搏之心, 脚踏实地的务实之行,助推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未来,只有不断地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才能让给红色精神、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主题十六:“基层减负”

《基层减负 从心开始》

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是党和国家同基层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他们奋战在改革攻坚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基层遍布荆棘事,是个矛盾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山会海、“5+2”白+黑等不良之风也充斥在基层之中, 令基层干部压力重重,为此,亟需实行基层减负之举,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

以为民的初心,树立广大干部的实干导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中流砥柱,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百姓讲实话,办实事。部分基层存在以“数据留痕取代实绩”的做法,不但污染了为民干事的环境, 也给基层增加了不必要的额外负担。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减负不等于减责,基层工作不是保轻松、镀金身,干部应扑下身子,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明确初心使命,广大干部一定要脚踏实地,以一切为了人民为目标准则,将求是务实精神落在实处。

以坚定的决心,破除形式主义作风。无论任何主义水来,都把它

土掩。种种形式主义把一群本来满怀初心,实干干部逼成了演员,上级演完到群众中演,实实在在地损耗了基层部门的公信力。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格,回不完的消息,令本就捉襟见肘的基层干部身心俱疲。为此,上海一街道首次探索推出“一表通现”,让获得数据难度降低,使得大量基层干部从报告和台账中解放出来。集中整治,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在向形式主义等不良之风亮剑,让广大基层干部解放身心,抽出身心,为群众办实事 ,也让百姓看到新气象、新变化。体现了政府和国家,破除形式主义作风的决心。

以温暖的爱心,浸润广大干部的心灵。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基层工作的苦和累是有回报的。为此最近几年,各地积极探索出激励基层干部的举措,不断在物质、精神方面给予双重保障, 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却深深的滋润了干部的心灵,表现优异的干部,得以重用提拔,为基层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血液,消除干部的多

重顾虑。让每一个干部才有所用,用得其所。为此,广大基层干部即使工作再累,生活再苦,也依然心中有力量,有坚实靠山,有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提出给基层减负,并明确提出将 2019 年作为基层减负年。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基层作为整个社会的地基,关乎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要以为民服务的初心,破除形式主义之风的决心,为基层干部保驾护航,增添力量,让广大基层干部在基层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主题十七:“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成就诗意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一再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面前,生态建设却频频失守。长此以往,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必将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的眼中再也不会出现这绿意盎然的家园。可见,我们必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以绿色生产,为发展注入澎湃新潜力。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生产”往往意味着排放,意味着污染。然而,鞍钢以减量集约智慧创建“绿色钢厂”,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鞍钢股份开展基于资源——能源——工艺深度耦合的低碳路径研究,全面分析鞍钢生产全流程的碳足迹,摸清碳排放的堵点、痛点,实现复杂钢铁生产系统碳排放“算得清”、模糊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管得住”等一系列技术突破。为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价值。因此,要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生活,为发展注入鲜活新动力。绿色生活,体现在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论在家还是去饭店,要根据食量和用餐人数确定饭菜数量,不讲排场,不攀比浪费,不暴饮暴食,珍爱粮食, 尊重劳动,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是绿色生活的体现。减少添置不必要的衣物,废旧的衣物争取循环利用,可以把旧的羊毛衫裁成方形,当成坐垫填充物;把旧毛衣毛裤拆后的毛线织成小毛毯等,也是

绿色生活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生活不断呈现新亮点。

以绿色生态,为发展注入环保新势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依托技术创新构建生态环保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了部分行业上、中、下游的绿色低碳循环;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了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等多样化绿色产业模式; 发挥了市场型政策工具,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排污权交易试点和绿色金融等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支持作用。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产业生态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大有可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美河山,万物皆灵。绽放的美丽中国,正在为全球生态保护注入“绿色养分”。踏歌而来, 向绿而行,让生态赋能未来,让绿色发展成就诗意中国的美好明天。如此般绿色诗意的未来,怎能不让我们心驰之、神往之、践行之!

 

主题十八:“乡村振兴格局”

 

《共创乡村振兴新格局》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振兴至关重要点,这也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更高的重要举措。只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才能真正提升农民获得感,而这样一个宏观的目标需要团结才能取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乡会振兴才能实现。因此,要融合各方力量共创乡村振兴新格局。

汇聚党员干部之力,引领乡村全面进步。在乡村振兴中党员干部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在文化建发展中,党员干部通过建设文化礼堂、中心广场完善相关设施,对提升村容村貌有重要的作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下,各地党员干部能大力宣传环保护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进而有效的遏制了一些农村中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员干部手中有群众赋予的权利,通过为农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传承乡风,家风遏制农村不良风气 ,能够对农村的产业及乡村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汇聚党员干部力量引领乡村全面进步。

调动乡村群众之力,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基层是最活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乡村振兴,以人为本才是关键。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打造共享、共治、共建的当下,如何发挥好利用好群众的力量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只有真正用好人的因素、振奋人的精神,动员起群众的力量,才能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融入社会组织之力,扶持乡村向好发展。乡村发展,不仅要依靠党员干部,社会组织力量也很重要,产业资金如何分配,专业人才返乡如何发挥作用,产业融合如何发展……很多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组织参与。如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很多地方引入专业旅游公司, 通过“公司+基础+农户”的模式,成功把乡村农业与旅游第三产业融合,这对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再比如,疫情当下,A 集团开展“爱心助农”,通过多方合作破解滞销农产品难题。引入社会力量,是彰显智慧的选择,更是坚定走下去的道路。

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需要融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力发挥每个人的关键作用, 真正地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

 

主题十九:“文化强省”

 

《建设文化强省 提升文化影响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是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远景目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 必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全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奋斗拼

搏的干劲、振奋了全省上下一往无前的精神。实践证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将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奋进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扎实做好延安精神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深入领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净化政治生态;积极传承“西迁精神”,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念。要深化“厚德陕西”“诚信陕西”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要弘扬革命文化,深入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支持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加强黄帝陵、延安宝塔、秦岭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标识保护。要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快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提升,加强汉长安城、古芮国、石峁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守护好兵马俑、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推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推动文化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

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引导激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抓好重大历史节点和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做强“陕西戏剧”“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等文化品牌。要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引领时代、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具有陕西特色、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与科技、金融有机结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响区域文化产业带、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品牌,打造传承中华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要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做强“国风秦韵”“丝绸之路万里行”和文物外展等外宣品牌,提升陕西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陕西文脉悠长,人文荟萃。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陕西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财富、独特鲜明的文化气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生机无限、前景广阔。让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三秦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三秦人民精神力量,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主题二十:“科技”

 

《科技为桨 市场为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塑造着人类社会, 疫情期间滞销的瓜果作物得益于互联网技术流通售卖;相隔千里的亲朋好友得益于 5G 技术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世界各地的游客得益于发达的海陆空交通得以领略相隔万里的奇观异景……这一切的背后,无不彰显着现代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既体现在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也要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平台为科技找到用武之地,将科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瞄准市场需求,科技助力经济转型发展。木桶法则告诉人们补齐短板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从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最大的短板便是科技支撑力偏弱。近年来,发展科技事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政府、社会各界都为此努力奋斗,也结出累累果实, 然而,应该看到我国科技成果很大一部分因为与市场脱节而沉淀,成

果转化率偏低,实用性不强,最终造成我国经济转型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而困难重重。由此可见,科技发展过程中,从科技的研发、推广、应用都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带动科技发展,以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结构的不断优化,助力我国经济成功转型。

瞄准市场需求,科技惠及社会民生福祉。科技虽然是第一生产力, 但一旦脱离市场,社会大众就难以获益,可以说市场化的科技是提升民生幸福的重要推动力。纵览中外,例子不胜枚举。以国内光伏发展为例,青岛积极推进光伏技术与农业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市场空间, 不仅节省土地资源,更实现了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再看国外也是如此,美国的光伏地砖,广泛应用以后,切实降低恶劣天气的车辆危险系数,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由此不难看出,科技唯有不断地开拓市场空间,与市场结合才能不断地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造福人类。

瞄准市场需求,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实现。自 2012 年十八大将生 态文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共 识,环保成为了中国社会民众讨论最多的民生话题之一。但显然生态 理念树立容易,难在执行。光伏等科技的发展为生态理念落地带来了 新机遇,例如光伏科技的运用,催生出带太阳能充电设备的书包、帐 篷等产品越来越多,它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也很好地宣传 了低碳环保理念,民众在使用这些太阳能产品中也在不断地践行环保。可以说,正是科技在市场中的运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 明真正落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国家倡导“双创”的带动下,我国科技

创新定会实现新的突破,科技发展定会迈上新台阶。然而,脱离市场的科技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枯萎、没落,唯有将科技根植于市场沃土,才能永葆科技创新之花绽放艳丽光彩,结出助力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主题二十一:“经济发展”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铸经济发展新时代》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指导未来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唯有以前瞻性思考,明确发展方向, 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才能真正赢得经济发展之未来。

创新发展新思想,赢得经济永动发展。《礼记》中说“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思路决定出路”, 科技公司在面对云谲波诡的行业市场变化中,通过超前研发,不断尝试与改进,提升差异化竞争力,抵御风险,赢得优势,成功构建了一套数字化协同研发机制,聚集全球智慧,为新产品研制提供优质资源, 实现了传统制造技术的创新飞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强劲。

绿色发展新理念,赢得未来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

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新理念,赢得未来健康发展。立足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收入差距大,贫富差异明显,激化不同阶层的社会矛盾;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贫瘠,让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人们难以获得幸福感;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使得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至此,协调发展的新

思维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出解决新思路:收入分配调节、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一体化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未来健康发展奠定了总基调,为未来经济健康发展树立新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立足新发展阶段,党中央纵观历史全局、世界视野,以前瞻性思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舰树起灯塔,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终将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主题二十二:“创新”

 

《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前行》

从载人航天到“蛟龙”入海,从 C919 国产大飞机到高铁复兴号, 从华为的鸿蒙系统到小小圆珠笔尖……,从仰望太空到俯瞰大地,从 大型装备到核心零部件,我国制造业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 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大国制造,步履铿锵。制造业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用 创新引领制造业奋力前行,助力我国制造业向更高更强的新台阶迈进。

创新引领,攻克技术难关,摆脱大而不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 年的积淀,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如何摆脱“大而不强” 的问题仍面临重重难关。因受到核心技术掣肘,中国曾一度受到国际 社会的诸多压力,唯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冲破技能壁垒,实现自力 更生。程开甲扎根无人区数十载研制核武器,通过反复试验攻克技术 难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为国铸力盾;黄旭华隐姓埋 名,致力科研创新,为核潜艇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让国之重器“于无 声处起惊雷”。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唯有拿 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挥创新之笔,点科技之墨,才能让中国制 造强起来。

创新引领,积极转型升级,探寻崭新路径。破旧立新需告别传统陈旧模式,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升级,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才不会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诸多企业抓住数字化机遇, 探索线上平台,与智能化相结合,掀起一片市场蓝海。反观 N 手机集团延续传统塞班系统,不屑于同行的革新,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之下,终将淘汰;K 公司曾在胶卷市场独占鳌头、缔造龙头企业神话, 因忽略数码相机这一新兴事物,最终跌落神坛,不得不由辉煌走向没落之路。时代不会眷顾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者,机遇更青睐于勇于创

造创新、善于突破革新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要以转型升级为导火索, 串联起创新发展的绚烂篇章。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经济、政治等多领域交织让全球时刻面临风险挑战,制造业的发展强大是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要以锐意进取、探索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前列,让中国制造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主题二十三:“生态文明”

 

《树立新时代生态观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百姓的“金饭碗”,守护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让百姓的“生态饭” 吃得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现如今雾霾、工业废料乱排乱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树立新时代生态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凝聚环保意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更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关键。曾经土地沙化是困扰百姓的世纪难题,曾经的毛乌素沙漠让榆林地区几代人摆脱不了穷根,时刻都在与环境做抗争,导致居住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石光银带领广大治沙人积极投身治沙实践,先后治理荒沙、盐碱地面积达 25 万亩,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构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正是人民的“治沙英雄”石光银老人,他凝聚环保意识,祖孙三代投入治沙斗争, 即使儿子为治沙事业牺牲,也不屈不挠,带领群众治沙斗沙,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

+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凝聚环保意识。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勇担社会使命。“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后果是我们承担不起的。很多企业都是抱着“先污染后治理”“偷污染不治理”等错误经济发展理念,来一味的发展经济,以自身利益为主,让曾经青山绿水被雾霾天气取代,让曾经的山清水秀变成了污水横流,完全忽略了生态价值,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导致人居环境恶化,生态屏障消失。为此,如若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发展, 不但会影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有损害自身形象,导致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企业勇担社会使命。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环保制度。“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事情要想做好,事先就要把赏罚的标准明细列明。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没有科学的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一种规范和规则,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许做什么,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具有导向功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更需要不断完善环保制度。要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保障环境保护攻坚行动落实到位;要加强指导落实责任,要注重宣传引导,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动员全民共同打好“蓝天保卫战”;要加强调度强化考核,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全面治理重点污染项目。由此可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完善环保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立在千秋。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立新时代生态观,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主题二十四:“基层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欲茂其枝,必固其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不强,安全感足不足,获得感多不多,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然而基层矛盾多发,情况复杂,仅靠

政府大包大揽,往往会力不从心,效果也可能差强人意。因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思路便应运而生。

共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任务的艰巨,需要基层干部实事求是,苦干实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倾情参与,倾力相助, 更需要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充分自治。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各方的责任。实现“共建”,需要明确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职责,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政社互动、政企互动、政民互动的联动机制,汇聚一股强大治理合力。

共治。社会治理怎么开展?需要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基层治理中,有了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曝光台、群众议事厅等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日渐多元且成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思维越来越深入人心;执法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执法能力明显提升……显而易见,共治是整治当前基层社会顽疾的不二法门。

共享。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治理的初心,亦是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主题二十五:“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建设 共建美丽乡村》

漫步浙江安吉余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茶山竹海间,游 人入画来。谁能想到 15 年前,它还是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污水横流的“灰色”村庄。之所以实现从“灰色”到“绿色”的蝶变, 还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

断。余村的成功,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即将山水保护好,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保护打开“生态宜居”之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是当下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高家堂村以生态建设为重要抓手,实施封山育林,保护生态原貌,同时实施垃圾分类并进行污水集中处理, 被誉为“画卷里的村庄”。无独有偶,白龙沟村注重生态保护,复垦土地,拆除违建别墅,打造出一幅美丽画卷。可见,唯有重视生态建设,才可使祖国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才能实现“蓝天、碧水、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我们要以一以贯之的决心,一脉相承的信念持续推进生态建设,让绿色持续蔓延。

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产业转型打开“兴业富民”之门。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期,我国依托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毁灭式”发展,给我国的生态带来不可逆的破坏。实践证明,破坏生态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是不可持续且得不偿失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我们不能走向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以生态保护切入点,推进产业转型,实现经济高质发展。在社会转型关键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只有算对生态账、环保账,才能谋得大发展。

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公平公正打开“乡村善治”之门。乡村治则天下安,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然而走一条什么样的乡村善治之路,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告诉我们,社会治理不能脱离社会经济,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决定用什么样的治理方略。立志生态优势,走生态振兴之路,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另一头连着生态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这就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治理举措,而余村的村民自治、村务公

开的治理,正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形成一条有特色乡村善治之路,对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千百年来,一幅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在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的今天,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以良好生态为支撑点,打造让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主题二十六:“文化传播”

 

《厚植文化根脉 构筑民族底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所言掷地有声。的确,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先哲的精神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座。中华文化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历久弥新。当文化已然成为一国软实力之时,我国却面临传承与创新错位的尴尬,导致传统美德式微的同时文化糟粕却甚嚣尘上。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文化传承、创新与融合的工作,厚植文化根脉,让中华文化在方今之时传唱不息,在方今之世流芳不止。

厚植文化根脉,应以坚守与传承的姿态立足本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沉淀。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有利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利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反之,则将失去民族崛起的根基。无论是网络主播树立文化自信,利用新兴媒体, 展现民族“孝道”的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返璞归真的质朴, 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深入人心的同时,也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是河南卫视复兴传统,弘扬文化,精心制作“奇妙夜系列”, 让传统节日收获年轻群体的认同和喜爱……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而,厚植文化根基必须以坚守本国文化为前提。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守住自身底线,提升文化自信,走好、走稳、走远文化复兴之路。

厚植文化根脉,应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诚然,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发展、繁荣的文明,也是在与其

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吸收外来、推陈出新,才能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和活力。正如某著名日化用品老字号,其顺应时代潮流,利用网络技术,创新销售渠道,由此扩大消费群体,让老字号品牌在当下熠熠生辉;而后更是借助政府组织的境外展,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让中国传统品牌赢得世界的青睐和赞誉。显然,革新作为文化最基本的生理机能,中华文化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创新,主动对外,方能享受时代的馈赠,勇立发展的潮头。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文化自信”加入“四个自信”中,可见,延续中华根脉,复兴中华文化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目标和核心内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是国人之骄傲、民族之瑰宝。我们有责任立足本源、与时俱进、兼收并蓄,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底座。

 

主题二十七:“公共安全”

 

《保障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底色》

公共安全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刚需,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和谐以及维系社会矛盾不在发生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在我们的公共安全事件频发,面临突发信息的束手无策,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企业的不重视也是引起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见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企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转变发展,保证安全是现在目前的现实之需和发展之要。

确保公共安全,需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政府“包打天下”的保姆式安全监管理念,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误 区和条块分割的盲区。只要不被蒙上眼睛,群众的十双眼睛总是比政 府的一双眼睛更管用。近年来,“朝阳群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 多名人涉毒涉黄落马,就是因为公众的举报。这充分说明了群众的力 量。无处不在的公共安全,呼唤着安全管理的转型,形成“社会共治” 的局面,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确保公共安全,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理念与安全意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安全从来没有得到应有重视,逃生演习嘻嘻哈哈、安全教育搪塞敷衍、违规操作熟视无睹……对学习安全知识的敷衍,实质是安全意识的淡薄。公共安全意识薄弱,那么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慌乱,影响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事态扩大化,影响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拖慢了和谐安全平稳社会的建设脚步。反之, 如果公共安全意识强化,那么会提高个人文明素养,促进人全面发展, 避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群众生活和谐稳定,增强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加强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 安全教育应当引起空前重视,切实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入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人们意识到,现代社会必须更加珍视生命、珍视安全。

确保公共安全,需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

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 无疑给公共安全事件埋下很大隐患,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多少由最短的短板所决定。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我们要尽快补齐短板,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主题二十八:“保障民生”

 

《用心保民生 织出善治“花”》

“留心在庶绩,厉精思治纲。”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勉的诗在今天仍因其深刻的内涵发人深思,意指做好各项工作都要用心、励精图治,

谋划治理之策。而做好社会治理工作亦是如此。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国家兴旺之本。唯有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纯挚初心,方能踏实尽心地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担当起“实时为民利民”的深沉使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善治的红利。

坚持党建引领,切实保障民生。正所谓“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 部”,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直接关乎群众是否能够实现增收致富, 直接关乎能否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在实处。试想,若社会治理中基层 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那么关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问题 则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使得人民群众质疑政府的民生 工作,让治理之路难以扬帆前进。反之若多措并举、严抓党建,发挥 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则会更精准地把握民生工作的难点痛点, 进而拉近干群关系,推进社会治理蹄疾步稳。可见,社会善治能否实 现关键在于民生工作能否落在实处,而做实做好民生工作要靠党组织 的引领来实现。

强化干部担当,维护民生福祉。群雁高飞头雁领,所谓“头雁”, 即在雁阵飞翔中起到带头、率队作用的榜样。正是有了头雁的带领, 雁阵才得以在长时间、长距离的飞行中把握正确的方向,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样对于基层治理而言,亦需要“头雁”带头,即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好“头雁”使命。从担当凿石修道,用心助力“三色”经济发展,终让贫穷落后的下庄村变为增收善治的模范村的毛相林;到担当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用心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组织架构,终走出科尔沁右翼中旗致富治理新路子的白晶莹。一个又一个模范干部用实践充分证明:社会治理需要广大干部强化为民之心,担当好维护民生福祉的时代使命。

凝聚社会力量,改善民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进,打赢了一场场硬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胜利与奇迹背后,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汇聚而成的磅礴社会力量。放眼我国治理现状,不少地方仍停留在政府主导民生工作,未有效发挥出社会各界的磅礴动力。这不仅让强大的社会力量资源束之高阁,未得到有效利用,且单方主体的力量有限,拉低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效率。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善治,需要进

一步政府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政策扶持,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充分激活各方力量,投身民生建设。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关键阶段,回首过去,我们依靠用心保民生,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新征程上, 我们要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干部头雁担当,积极动员社会参与,以用 心为桨,助力国家治理行稳致远,以用心为针,织出民生幸福之花。

 

主题二十九:“国潮文化”

 

《国潮经济彰显文化自信》

圣人诚不欺我:道隐无名,大音希声。用“国潮”彰显文化自信的真谛,不下一番苦功,只能是玄之又玄。当前,国潮被打上雷同的标签、缺乏创新,抄袭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质量互变”规律为据:国潮发展问题虽小,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若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必将“决堤”。当务之急:必须让国潮彰显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国潮经济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现在社会上文化传承的这个领 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只是一味复制粘贴和传统图案复刻等现象。究其原因都在于文化传承这方面的事没做好。此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 视,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国潮内涵的传承,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 新,甚至危害文化自信的树立,以及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因此我们应 该履行在国潮文化体系传承中接力者的职责。

国潮经济成为文化创新的推进者。形式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群 众的期待,都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如果能够意识到国 潮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其在文化创新领域的潜在价值, 就可以发挥其在文化自信建立中的巨大作用。倘若不能进行文化创新, 那么就意味着不仅文化发展处于停滞,而且文化产业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国潮的文化创新是现实之需,发展之要。文化创新在人生阶段 中,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在文化自信这条奋斗之路上,国潮文化创 新发展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

国潮经济成为文化传播的倡导者。有一个名为“蝴蝶效应”的理论:南美洲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有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大陆形成一场龙卷风。它启示我们,小的、好的机制或事物应及时正确引导,为社会发展服务;小的、坏的机制或是事物应及时改正或是消除,避免危害社会。在文化自信的国潮领域,文化传播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他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不仅会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还会制约文化影响力的形成,甚至对于国潮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必须让国潮成为文化传播的倡导者。

骏马飞驰,非一足之力,大鹏展翅,非一翼之功。必须让国潮彰显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唯有国潮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成为文化创新的推进者、成为文化传播的倡导者方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进而增进民生福祉,让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主题三十:“科技创新”

 

《让科技创新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后疫情时代,经济不振, 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唯有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企业突破固有思维,树立科技兴企理念。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仍执着于传统的煤炭钢铁这种高污染、高耗能的领域,不仅收益不高, 还造成严重的污染。其实,像高端化工行业、新材料领域、绿色循环经济等领域一直都面临着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却无人问津。反观LC 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等举措,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正是这一观念的转变,才让LC 集团通过布战略、想策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加快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企业引进科技人才,提升技术创新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不止国家如此,企业的创新同样需要人才。Y 止痛丸的成功研发,背后是企业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其技术带头人为 L 市科技功臣提名奖获得者、G 省第一层次人才,中坚力量由多名L 市领头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组成,可以见得优秀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和佼佼者,企业应实行校企合作、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政府提供政策优惠,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全国政协委员江委员指

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难匹配、产学研用融合不够、科研成果难转化、创新效益不显著、自主创新产品市场空间难拓展等问题。诸多问题的存在让科技创新的道路变得遍布荆棘。也就是说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是如今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方能为企业发展释放空间。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曲折通岩巅。科技创新看似有重重困难,但是只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布局,借助政府扶持,积极向上,总能实现创新,找到通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