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的原因 橡树

橡树

2024-07-01 0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甲午战争示意图。战争,由若干国情和后勤保障下进行的若干战役、战斗组成。

在近、现代化战争,每一次战役和战斗已经不再是传统冷兵器战争依靠统帅拍脑门决策,而是在现代战争观念及科技基础下,交战双方智囊团队及司令部动员己方战争力量,进行系统的战略对抗。

战场瞬息万变,双方司令部必须高效和尽量准确去作战时决策。

同样,双方作战单位也要及时、高效执行作战命令。

战争既是人类最为极端、复杂的社会活动,更是人类文明演进所衍生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故而,参战双方在装备、后勤、政略、战略等等因素之外,是否接受与时代对应的军事思想,军事意识,是否建设了对应近、现代化军队的参谋部,以及是否按照近、现代化战争要求,进行相应的军队编制改革、官兵军事素质教育、训练等等,都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

国产评书那些赵云独闯长坂坡,岳家军八大锤大闹朱仙镇等故事,终究只是故事。

故事永远和战争无关。

故而,如是站在军事科学与战略层面回望甲午战争,不难发现满清惨败原因诸多,但是究其战败核心原因,并非网传各种装备、物资、气象等等原因装备,而是清军当年在军制、教育、训练等等军队近代化改革方面,早就远远落后日军。

直观可见,抛开双方装备原因,甲午战争实则就是一支中世纪游牧概念军队与一支近代化军队的对抗。

满清在甲午战争惨败,本就毫无悬疑。

现代史学者可以在政治、外交、装备、后勤等等方面去寻找原因。甚至,角度只要足够刁钻,甚至还可以得到日本是“赌国运”,偶然胜利等等原因。

无疑,如是了解当时清军与日军的思维、状态等差距,即可明白,即便清军在甲午战争换个姿势再打100次,最终惨败,还是没有悬念。

彼时,满清陆军纸面强大,和北洋舰队毫不逊色日本海军一样。

甚至于清军陆军武器装备、兵员数量相比日军,更强更多。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情报机构汉口“乐善堂”成员。

不过,与满清李鸿章等淮军高层茫然于日本国情、军情相反,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对清军就有清晰的全局认识。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大已经招到第12期,使得更多的少壮精英进入了日军中枢参谋本部。

经过高级军事严格培训的百余名职业军人进入日军,进入自大本营至作战军、师团的各个参谋部里。

他们作为日军战略、战役及战术的智囊,早早就开始对满清军队、以及可能爆发的两国战争,进行全面评估和推演。

通过间谍和其他情报刺探,日军了解到满清八旗军约30 万人;绿营约40 万人,其中练军约10万人; 蒙古军约10万人;各地勇兵约30万人;合计约120万人等详细数据,即进行反复推演。

最终,他们在日军实现25万战时军队总动员的基础上,得出战争结论:

清军总数庞大。

然而,清军120万总兵力仅有40万左右完成近代化装备。

同时,这些精锐军队没有战略目标,而是随机分布全国卫戍,一旦战争爆发,满清方面无法动员与日军相当的近代化陆军兵力。

了解清军陆军现状的日本陆军精英们,都是有着高级职业军事教育背景。

他们频繁出访、考察欧美军队,他们了解欧洲军队发展,更了解清军的现状。

他们认为清军即便有相当数量的精良装备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分属各省督、抚统领,并没有现代化的统一军令、军制,同样也没有统一的装备、后勤,军事教育和战训更是零零散散……

如是一盘散沙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能够打仗?

日本人对满清新式陆军满脸鄙夷。

就此,日本陆军成为战争的狂热推动者。

当然,更让他们蔑视的,还是满清陆军的将领和军官。

他们认为:

(满清)将校虽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学,只图利己。

由此可知,将校实无指挥此兵临阵对敌之技。

此40 万兵员配置于十倍于我国之面积上,道路粗劣,交通不便,即使一方告急,也不能从邻省调兵。

当然,在日本海军提示下,日本陆军看不起满清陆军,而在多次战前推演时,也仅把世界排名第九,号称远东第一满清舰队,作为有威胁的目标。

号称11万吨,拥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以及远东海洋巨无霸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被日军看着是满清唯一具有战力的威胁。

不过,自信心爆棚的日军更相信其陆军可以在朝鲜半岛决胜清军。

甲午战争时期正在行军的日本陆军。

大约在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汇总日军各级参谋、以及正在当间谍的参谋们雪片似的策划、情报等资料,日本自伊藤博文到日本陆军、海军,还真的开始研究起对满清发起战争的战略。

这一战略,及《征清作战构想》,来源于日本陆军最早提出的打到北京城,活捉光绪帝的构思。

这是集日本军政大员、海陆军高级参谋人员群策群力的一个战略构想。

为配合这次空前野心勃勃的战争策划,日本对沙俄展开外交,促成日俄达成朝鲜半岛脱满独立的协议。

满清颟顸,对此完全茫然。

彼时,满清帝国洋务运动推行多年,帝国流光溢彩,歌舞升平。

此外,满清练军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将星闪烁。

清廷、大臣和民众们对此心满意足。

民情如此,当时有着开明看世界的郑观应先生,也在其所著的《盛世危言》里,信心十足认为满清已经有了与欧美列强全面对抗的实力。

光绪盛世,朝野醺然。

然而,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满清帝国的空前威胁,正是来自于身边的这个蕞尔小岛。

战争陡然爆发了。

1893年,历时四年,在日军参谋部授意下,日本陆大毕业生小川又次带领日军少壮参谋们完成了日本陆军的《征清作战构想》案。

《征清作战构想》案对与满清作战,提出激进而不乏稳妥的战略主张:

首先,派遣第5师团先期出兵朝鲜,牵制驻朝清军。

然而再视黄海、渤海海军作战状况,采取或进攻、或防守的战略。

如是日本联合舰队战胜北洋舰队,取得黄海、渤海制海权,日军陆军便向朝鲜纵深作战,攻至鸭绿江,同时登陆北直隶,寻求与清军陆军决战。

如是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舰队战成平局,日军陆军在朝鲜击败清军陆军,力争朝鲜独立。

如是日本联合舰队被北洋舰队击败,失去黄海、渤海制海权,则援助第3师团撤退朝鲜半岛,同时,完成日本本土防御。

在1890年代,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正风靡全球。

此刻,满清上下既不知马汉为何人,更不知海权为何物。

北洋舰队平时疏于训练、维修,外貌看上去威武壮观,其实,在满清和李鸿章眼里,北洋舰队部署旅顺和威海,实则就是摆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拱卫渤海及京畿要地的“石狮子”。

摆设而已。

那一年,满清帝国GDP据说占世界首位,是29%。是日本的十倍。

不过,日军少壮参谋们调查分析认为:

清国十倍于我国之面积与人口,岁入却不到我国之一倍。

财政困弊,可想而知。

满清与日本在战前准备大致如此,现在回望历史,即可明白满清当年闭门自大,一脸茫然,岂有不被挨打的道理?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炮兵大多配有进口德式、英式山炮,均为世界一流装备。

甲午战争实为满清为中国的历史遗留下来的隐痛。

当年,满清朝野、军队一盘散沙。

清廷既有帝派与后派之争,使得朝政散乱,军队更有派系之争,军令散乱。此外,还有清廷与民间分心以及其他种种人心之散。

显然,装备之外,清军全面落后日军,既成事实。

日本设置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出版现代化日本海、陆军大学,使得日军在军事思维、理论方面已经跻身世界一流。

反之,在洋枪洋炮规模化装备军队,完全实现船坚炮利的表象下,清廷及满清精英们尤其满足洋务运动在师夷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时,和数十年前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内战时期的军令、军制相比,清军即便完成近代化装备,但是军令、军制等,却几无改观。

清军将领、军官各种忙着升官发财,遑论学习先进军事理论?

如此对比可见,日本以政略、战略相济,苦心经营四年,一旦爆发战争,满清弱旅如何能敌?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最初的战略目的,是企图促使朝鲜摆脱满清实现独立,继而,寻机全面控制朝鲜。

然而,清廷在军事、外交上对此一无所知。

战端一开,日本明治天皇、首相伊藤博文等迅速组建战时大本营,实现了日本政军、政令、陆海统一,集举国资源高效投入战争。

然而,满清方面八旗军、绿营、蒙古军、勇兵各行其是之外,即便李鸿章淮军系统及所谓的北洋陆军、海军,看似属于同一山头,却没有共同的战略。

大战爆发,各军只能各自为战。

几轮激战下来,满清朝廷、北洋大臣、前方提督、作战官兵,无不满脸懵逼。

甲午战争时期赴朝清军在大沽港出发前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陆军作战中,因为没有明确战略目的,清军即便持有更先进装备,人数更多,却总是没有战略、战役的方向,甚至小到战术方面,清军都没有统一的军令、条令,激战之下都是见子打子,添油上阵。

从最初的成欢之战,再到平壤之战、鸭绿江之战、辽东半岛战役及旅顺口沦陷,清军偶尔取得小规模战术性胜利之外,至始至终,一败涂地。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尚未被击沉。

理论上,北洋舰队依然存在对日军海运陆军的威胁。

由此,日军自渤海湾登陆直隶,在京津附近与清军决战的计划无法实施,不得不再次调整作战计划。

在伊藤博文主持下,日军大本营那些陆大毕业的参谋们为战况之变,很快策划出辽东半岛战役。

日军以预备登陆的部队全部划拨陆军第1军3万人,全力推向鸭绿江沿线。

在国内迅速动员、编成第2军共约2.4万余人,预备由海路攻击旅顺。

敌情频变,军情如火。

此刻,毅军、盛军、奉字练军、盛字练军等等这些看起来灰尘满面的番号,以及统帅他们的将领,犹如隔岸观火。

他们没有得到朝廷圣旨,北洋大臣谕令的明确命令,既没有自己的作战方案,只得一味呆守阵地,惶然无主,无法整军主动出击。

被动挨打,屡战屡败……后人读书多埋怨甲午战争最为重要的平壤战事,因为清军先后有陆军统帅叶志超、宋庆等人溃逃,最终酿成大败。

实则他们不知,以清军当时浑如散沙状态,换上谁去当统帅,结果可能还不如叶志超、宋庆等人。

平壤战事,清军装备不弱日军,弹药相比日军更是充足。

两军远远放枪打炮煞是热闹之后,日军却激战之后弹药紧张。

最后,日军不得不发起步兵冲锋……

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清军坐守阵地,看到日军端步枪冲锋,居然自上而下就是掉头便跑。

此后,清军与日军交战,各营每遇日军端枪冲锋,几乎每次都是全军逃跑。

如此每战溃败,说来,这肯定不是哪一位官兵的素质问题。

日军野战医院里的清兵负伤俘虏。

日军作战,有作战预案,有友军协同,有统一的旗语、军令,更有相对科学的进退秩序、路线、战术。

反观清军,恍然来自中古时期的军队。

即便给他们配备更先进的武器,更充足的弹药,遇到以师团、旅团、联队的近代化军队的正面冲锋,岂有不溃散的道理?

后来,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部署了两路兵力,右翼为宋庆指挥,左翼为满将依克唐阿指挥。

大敌当前,两人争权夺利,各不相让,使得他们统辖各部也是各自守护自己堡垒,彼此不相往来,绝不协同作战。

于是,虎山一战,粮弹吃紧之下,日军被迫发起一波白刃冲锋,数万清军照例又是一哄而散。

清军连续丢失九连城、安东两座重镇,遗弃大量武器、弹药、粮食。

靠着这些九连城、安东仓库的武器、弹药、粮食,已经频临弹尽粮绝而无法继续作战的日军第1军,就此吃饱喝足,战力恢复,顺势跨过了鸭绿江。

后来,李鸿章调集练军多部主力预备在旅顺与日军决战。

同样,因为军令、政令散乱,统兵诸将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争来争去,最后,大家在争论里纷纷萌生退意。

于是,甲午战争最后的决战,再次演变为溃逃。

如此战例,如此溃逃,泛见甲午战争。

其中,历史书专门提及平壤战败,狠骂了传闻淮军名将叶志超的仓惶逃窜。

然而这些历史评论不过是文人关门“幽想”。

试问,遇到这样的部下、同僚,换谁不跑?

你不跑?

在枪声一响全军溃逃态势下,作为主帅,如不开跑,等各路部下跑完,只能原地被活捉,当战俘。

日军拍摄的威海卫阵地,清军溃逃后的空空如许的炮兵阵地和先进山炮。

1894年11月,山县有朋指挥的日军第1军攻到了鸭绿江边,原陆军大臣大山严指挥的第2军占领旅顺。

至此,日军已经完全占据陆战优势。

不过,日本当时国小力弱,作战部队大战数月,粮弹产量匮缺,疲惫不堪。因而,日军在朝鲜作战后期的给养、军火,几乎依赖对清军的缴获。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以战养战的战例奇迹。

是时,大本营的参谋们多出自日本陆大早期,他们在考虑日军是否该就地筑营过冬,积蓄战力,等来春发起直隶决战。

然而,出自日军陆大的更年轻的一批的第1军的参谋们,则热血沸腾,急于建功立业。

他们根本不把清军放在眼里。

为此,他们制订了不顾后勤线而攻击海城,一鼓作气寻求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在甲午战争时期,早期的日本陆大毕业生,多在大本营受到伊藤博文等明治维新元老们的亲灸,相对而言,对战争尚有几分政治层面的理解。

然而,才毕业的热血沸腾的陆大毕业生则不然,他们不把清军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大本营持重的方略看在眼里。

势如破竹的攻势,使得这些日军少壮军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冲动之下,他们制定了速战计划,并且争取到第1军司令,日本现代陆军元老山县有朋的认可。

于是,在没有得到日本大本营命令情况下,日军向海城扑来。

——这是日军靠精神去打仗的滥觞,也是日本陆军下克上的滥觞。

海城是山海关的屏障,山海关失守,则危及清廷祖陵。

眼看日军像似扛着锄头要来挖祖陵了,清廷立刻急眼,严令死守。

两军海城激战,一来二去,僵持不下,日军伤亡惨重,满清也打出了甲午战争的一缕胜机。

日本早年的甲午战争宣传画。

然而,胜机来临之际,完全中古风格的清军却并没有看到胜机。

当时,海城激战,清军有枪有粮,以逸待劳,而日军过了鸭绿江持续作战,缺粮少弹,人困马乏。

最后,在弹尽粮绝之下,日军仿效平壤会战,集中兵力发起最后一次冲锋……

可惜,清军在战场目睹日军再次呼啸而来,坐拥机枪、山炮,根本不知道日军弹尽粮绝的底细,又被日军白刃冲锋震慑。

大部防线官兵再次转身溃逃。

不过,这次海城得失相关满清祖陵,督战死守之下,剩余少数精锐还是据守不退,日军几番冲锋,伤亡惨重,又受兵力不足,弹药匮缺限制,最终还是无法突破清军防线。

胜机出现。

可惜,在兵力、弹药完全占优之下,清军躲在工事,却再无反击勇气。

战至这时,不仅日军在陆战的海城战场精疲力尽,日本拼尽举国资源投入战争,也是熬到了极限。

日本大本营的首脑们和参谋们当然对此非常清楚,如是一、二个月间不能停战谈和,日本将无力维持战争,只能退兵。

届时,拥有百万军队的满清如是以第二轮军队支援,就算用大刀长矛,锄头镰刀尾随追击,日军粮弹耗尽,也无法反抗,只能跳海逃跑,前功尽弃。

就此,日本大本营迅速进行战略调整。

于是日本大本营下令,撤销山县有朋职务,要求他交出前敌指挥权回国休息——这是日本天皇和陆军第一次对日军下克上的将领的处罚。

至于这道命令,以及日本陆军元老山县有朋顺从命令,远不是当时尾大不掉的满清军头们所能够理解的。

清军将情报报到北京,清廷一番分析,居然认为日军过鸭绿江作战为山县有朋的主张。

碰巧,日军撤换山县有朋,放弃山海关方向作战,向清廷发出和谈信号,更让清廷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茫然中的清廷在海城主战场完全占优情况下,却为日军在海城战场的停战、求和,表示出真诚的感恩戴德。

于是,在清廷太后、皇帝和李鸿章们一脸懵逼的瞬间,日本大本营很快做了战略调整,在最紧张的山海关方向停战,却又在清军无法及时增援的方向到处用兵。

为促使两眼一抹黑的清廷于手忙脚乱答应和谈,日军将最后的物资和有生力量孤注一掷地投放在日本海军方面。

日军转而进攻威海卫,对困守军港的北洋舰队残部发起歼灭战。

同时,日军海陆军分兵一股,突然向台湾、澎湖发起袭击。

清廷君臣,包括李鸿章在内既被日军虚张声势的攻势震慑,也为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绝望。

至此,清廷还是不了解日军战略底牌,不了解日军继续作战的终极战略目的。

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只知争吵。

北洋舰队的威海卫军港。

吵到最后,君臣大乱,失去分寸。

于是,就在日本物资耗尽,前线日军面临弹尽粮绝前夜,以及伊藤博文等日本军政强硬派为战争态势惶惶不安,密议停战之关键时刻,清廷“及时和果断”地举起了白旗。

满清战败了。

满清在甲午战争表现,确实太过蹩脚。

然而,至今很少有人知道,即便甲午战争战至威海卫失陷,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满清帝国也并没有失去最后的机会。

其时,清廷如果睁眼看清战争全局,再坚持最后一把力气,死耗数月,即便连战连败,筋疲力尽的日本困于国力,也必将无力再坚持、维持这场战争。

届时,吞象之蛇,旷日持久,结局难以预料。

最差,不过就是日俄战争之沙俄态势。

威海卫附近,日军和清军战俘。

后来,1937年爆发的抗战,中国国力、军力更为远逊日本,既有明确政略、战略应对,又以万众一心苦撑八年,最终苦撑赢得抗战胜利,也侧证这点。

不过,当年满清既然是睁眼的瞎子,清廷太后、皇帝和李鸿章们当然都是一片惊惶,没有逃脱日本大本营的算计。

他们如是乖孩子,按照日本人的算计坐到了谈判桌边,在日本人最为惶恐的时候签署协约,让日本轻松实现其战前设计的战争目标:

朝鲜独立。

清廷赔银二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当然,在随即发生德、俄、法三国联合干涉还辽事件中,日本并没有吞下预期之外的辽东。

但是,日本也获得赎辽3000万两巨款,并且实实在在吞下了台湾、澎湖。

1895年,日本鲸吞台湾,位于台北的日本总督府成立典礼。

实现了发起甲午战争寻求朝鲜独立的战略目的之外,意外的收益更让日本惊喜交加。

这也是传说中伊藤博文以李鸿章遇刺,大笔一挥即做让步的理由。

日本太需要《马关条约》了。

甲午战争,日军前后耗用战费日洋2亿,获得赔款23000万两,折日洋3.4亿,战争赢利1.4亿。

其中,陆军分得战争赔款5400万,海军分得1.25亿。

日军得到充分、巨量资金,发展就此更为迅猛,即在此后三五年间,跻身进入世界军事大国。

(甲午战争、日军迅猛发展和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为后来日俄战争爆发,埋下伏笔。)

然而,经此一战,满清之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文化全面受挫,数代人对现代化的梦想、奋斗化作飞烟,就此,清廷江河日下、积贫积弱,直至灭亡……

多谢三点一转支持,多谢与橡树网络同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