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监管 全程追溯 “甬砼码”开启建材数字化监管新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甬砼码APP “一码”监管 全程追溯 “甬砼码”开启建材数字化监管新路径

“一码”监管 全程追溯 “甬砼码”开启建材数字化监管新路径

#“一码”监管 全程追溯 “甬砼码”开启建材数字化监管新路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日报报道 一份信息详实的“出生证”,一套全流程闭环的监管系统,数据互通、多跨协同……当前,宁波在全省率先推出的“甬砼码”应用,正为建筑材料行业带来一场重大变革。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建筑材料的优劣,关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百姓的切身利益。去年5月,作为全省住建系统首批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项目,“甬砼码”应用上线试运行,并于去年10月在全市范围正式推广,为预拌混凝土的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宁波经验”。截至今年2月底,宁波全市133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2531个在建项目已全部纳入“甬砼码”精准监管,累计发放预拌混凝土电子合格证355.3万份,有力护航了建筑质量安全。

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眼下,宁波正加快“甬砼码”迭代升级,拓展应用覆盖面,逐步延伸至与预拌制品、预制部品(件)等关联的建筑材料产业链,争取更大成效,进一步擦亮“甬砼码”品牌。

多跨协同,整体智治

若将一座建筑看作生命体,预拌混凝土则是这个生命体不可缺少的内在肌理之一。“推行‘甬砼码’,就是为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建材追溯、保障质量安全,尽最大可能避免因混凝土构件强度不达标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谈起这项数字化改革的初衷,宁波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什么是“甬砼码”应用?

简单地说,就是以打造市级预拌混凝土产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场景,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工厂端”全面启用电子合格证作为认定混凝土“出生证”的唯一依据,通过“甬砼码”实现生产、销售、运输、使用、检查等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追溯。

预拌混凝土属于特殊的“生产资料”,使用领域广,关联部门多。为此,“甬砼码”在设计时,就横跨了数字政府系统中的“浙里工程建设现场监管应用”“浙里人防工程监管应用”“浙里城市生命线及地下空间综合治理应用”“浙里无废城市应用”“浙里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应用”“浙运安应用”“浙里海上安全智控应用”等7个跑道,并向交通、水利、人防等多个部门开放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了跨系统、跨跑道、跨部门、跨平台应用。

在具体应用场景方面,“甬砼码”以预拌混凝土这一建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按照“V”字模型,既涵盖预拌混凝土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检查等环节,构建“数据融通、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预拌混凝土产销全链路安全风险智控场景,又逐步向产业链前端的建设用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和产业链后端的混凝土预制管桩、PC等装配式部件延伸,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材产品、数字工地等关联领域拓展,形成了全链协同的新格局。

数据全透明,监管更精准

“这段时间雨水较多,砂石含水率较高,出厂坍落度一定要注意。”在宁波新星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每批预拌混凝土出厂前,品管主任李杰明都会来到出料口,检查产品性状,核对配料参数,详细记录到宁波市建筑材料全过程在线监管平台上。不一会儿,这些信息均在“甬砼码”上一一呈现。

宁波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由于无法实时掌握某个建筑项目预拌混凝土的方量、强度等级,以及浇筑时间、部位等信息,故而对于混凝土质量的监管,往往只能通过现场翻阅台账、比对资料、事后抽查等被动方式,效率较低,漏洞也较大。

“甬砼码”应用推行后,每一盘混凝土搅拌的工控情况、每一次检测的原始记录、每一辆车的运行轨迹等全过程、全链条数据,都变得透明、准确。宁波新星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小平介绍,首先,“甬砼码”应用要求生产企业实时采集、填报原材料进场、检验等信息,有效杜绝了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及“未检先用”的现象;其次,“甬砼码”应用需要实时采集、填报预拌混凝土生产数据,比对生产配合比和设计配合比的一致性,并生成电子合格证,强化了企业的质量管控;再次,“甬砼码”应用还将每辆混凝土搅拌车都纳入监管,要求携带电子合格证出厂,并实时定位。

“每辆车运载了多少混凝土、用哪批原材料生产而成、最终用到了哪个工地的哪个部位,与工程设计要求是否一致等问题,全部一目了然。”宁波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精确地掌握预拌混凝土的来源与去向,精准监管、精准追溯,实现了问题发现在萌芽、处置在当下。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