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业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猪期货价格波动趋势 生猪行业分析

生猪行业分析

2023-03-12 2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短期来看,受稳猪价、保供应的政策组合拳托底和生猪出栏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猪价持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将呈区间震荡趋势,同时伴随季节性消费需求提振,三季度有望迎来猪价反弹行情。从中长期看,随着生猪产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猪价正处于下行周期中,具备低成本核心竞争力的规模养殖企业有望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穿越猪周期,并顺势扩张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强者恒强的竞争局面。建议重点关注生猪出栏数量增速确定性高、现金流稳定、成本控制优秀的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风险提示:非洲猪瘟加剧风险、生猪产能恢复不及预期、产品销售不及预期。

正文

1、生猪行业规模庞大,猪周期深刻影响行业景气度

我国生猪行业规模庞大,需求量和供给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生猪产业链产值已突破万亿,2020年受猪价大幅上涨影响,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产值高达1.54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猪肉产量基本稳定在5000-6000万吨左右,正常年份的生猪出栏量约为7亿头,即使在受非洲猪瘟困扰的2019年出栏量也达到了5.44亿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景气度主要受供给端的猪周期价格波动影响,由于猪肉属于刚性消费需求,因此需求端相对保持稳定,长期呈稳步增长态势。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居民的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动物性蛋白食品等消费明显增加。猪肉是我国第一大动物性蛋白消费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9年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占人均肉类消费量的比重皆在70%以上。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猪肉消费需求与供给将保持同步波动,预计2029年猪肉人均消费量达到42.3千克。

猪周期一般指的是猪价周期性波动的市场规律,一般历时3-5年。2006年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四轮猪周期。猪周期轮动受生猪供需关系变化影响,而猪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则是养殖利润变化对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影响。供过于求时猪价跌破成本价,养殖户大幅减产,供应逐渐减少,资金链断裂的散户甚至被逼退出养殖业;而供不应求时猪价大幅上涨,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大幅提升,供给又逐渐增多,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猪周期。鉴于规模化养殖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具备成本优势且生产具有惯性等因素影响,其受猪价下跌大幅减产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占比约50%的散户对猪价波动的影响更大,很大程度上猪周期的轮动取决于散户的养殖积极性。

当前第四轮猪周期主要是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生猪养殖企业的生猪存栏损失惨重,去产能化现象彻底,导致生猪出栏量急剧下滑,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迅速攀升。从2019年1月开始,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滑,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历史低位1913万头。高企的猪价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2019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8年的22.83千克下降至20.28千克。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猪肉需求进一步压制,猪肉消费量继续收窄。猪价从2019年3月开启上行周期,至2021年1月中旬达到本轮周期的最高点,此后随着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猪价开始回落,逐步进入下行周期。2019年9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持续上升,截至2021年3月底,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上升至4.16亿头和3218万头,同比增长29.%和27.7%。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9.3%,相当于2017年底的98.4%,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20个月环比增长。随着生猪存栏数量持续上升,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提前实现了三年目标,已逐步恢复至非洲猪瘟前正常年份的水平。受生猪产能恢复正常水平、进口冷冻肉增加和季节性需求萎靡等因素叠加影响,2021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呈持续下滑态势。根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统计,2021年6月25日22个省市的生猪平均价已跌至12.73元/千克,外购仔猪和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分别下降至-1570.78元/头和-526.36元/头,同比下降235.58%和123.52%,为近三年的新低。

2、猪价短期震荡调整,三季度或迎来反弹

短期来看,受稳猪价、保供应的政策组合拳托底和生猪出栏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猪价持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将呈区间震荡走势,同时伴随季节性消费需求提振,三季度有望迎来反弹行情。

2.1、季节性消费需求

由于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一般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根据历史经验,每年春节过后的3-5月份是猪肉消费需求最低的时期。而三季度开始步入猪肉消费旺季,肉制品加工厂为迎接国庆和中秋节积极备货,消费者制作腊肉的高峰期在年底,随着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逐渐回暖,需求端对猪价形成支撑作用,生猪养殖企业的业绩通常在第三季度呈现回升趋势。三季度猪价的表现将明显优于二季度,但由于生猪供应已恢复正常水平,因此猪价暴涨的可能性较小,猪价比较倾向于呈震荡回升态势。

2.2、政策为猪价托底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将利用猪肉储备调节机制为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坚持对生猪及猪肉价格“调高”与“调低”并重。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料比价跌至4.9,已跌破5:1,触发过度下跌一级预警,根据规定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收储工作。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多部门于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2021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为猪价托底,以维持猪价稳定并保障猪肉供应。受政策性猪肉收储消息提振,7月2日猪价反弹至16.04元/千克,生猪市场开始出现小幅回升的趋势。根据《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因此年内大概率仍有猪肉收储的工作。除了政策收储之外,农业农村部也准备制定生猪生产调控方案,对养殖户及时提供预警信息,并对重点养殖户进行救助以避免过度淘汰母猪,进一步维持猪价稳定。

2.3、生猪出栏结构优化,供应端压力有望缓解

大猪出栏占比呈下滑态势,根据涌益咨询数据,150公斤以上的大猪出栏占比已经从最高点24.71%回落至16.41%。与此同时,生猪出栏均重也明显回落,根据五矿期货研究中心和涌益咨询数据,在2021年5月生猪出栏均重突破2019年的最高点135千克之后,全国肥猪出栏均重已出现拐点,从最高点的136.88千克连续七周下降至132.14千克。经过前两个月的恐慌性抛售之后,前期压栏惜售的大肥猪被逐步释放,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大体重猪库存逐渐出清,生猪出栏均重将回落至正常区间,生猪出栏结构持续优化,有望缓解猪价跌势。一般而言,仔猪从出生到育肥成生猪出栏需要历经6-8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规模种猪场出生的仔猪数量环比分别减少1.9%、2.2%、4.7%;此外行业在加大淘汰低效母猪力度,根据一季报和公开调研情况来看,规模养殖企业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出现下降趋势,规模养殖场正置换落后母猪产能,优化种猪结构,因此预计三季度生猪出栏数量相比二季度将有所下降,有望缓解生猪供应持续增加的压力。与此同时,养殖利润深度亏损沉重打击了散户的补栏积极性和二次育肥积极性,二元能繁母猪价格从75元跌至7月初的57元,未来一段时间内供应端将逐步恢复正常。

3、中长期猪价处于下行通道,头部企业或将迎来扩张红利

在猪价下行周期中,成本优势成为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养殖企业更能抗住猪价下跌风险并顺势扩张。产能扩张能力越强、生猪出栏增速确定性越高、成本控制能力优秀的规模养殖企业有望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穿越猪周期,形成强者恒强的竞争局面。未来随着生猪行业规模化进程加速,头部养殖企业将迎来扩张红利。

规模化是生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猪价处于下行通道时,成本较高的外购育肥模式使中小养殖户大幅亏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局面,中小养殖户加速出清,被逼退出养殖业。成本优势是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越低意味着养殖企业的超额收益越高,当养殖企业获得充足收益后顺势扩张产能,抢占散户退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在下一轮猪周期中将受益于产能扩张的红利,规模养殖企业的利润随猪价上涨而大幅提升。因此伴随着一轮轮猪周期的产能扩张,养殖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我国生猪养殖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行业集中度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庞大,但市场竞争格局分散,头部养殖企业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参考美国企业,规模排名前二的养殖企业Smithfield和Triumph Foods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15%和6%,而我国生猪养殖企业CR10仅为12%,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各生猪养殖企业的目标出栏数据来看,我国前10家头部养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30%,行业规模化进程快速推进。

规模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长期方向,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中长期转型。2016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明确提出“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主要任务,且提出到2020年我国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要达到5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9月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到2022年达到58%左右,到2025年达到65%以上。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的市占率从2005年的13%提升至2020年的52%,规模养殖企业持续扩大。

非洲猪瘟和环保要求提升生猪行业门槛,散户被迫退出市场,龙头企业迎来扩张红利。根据国外防控经验,规模化企业的生物安全隔离方式防控效果最佳,规模以上养殖场的防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散户,因此非洲猪瘟疫情变相提高了行业的生物安全壁垒,进一步加速了散户的退出。而大型企业受益于自身养殖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顺势扩张,在本轮猪周期加速提升生猪出栏规模和市占率,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加持下实现快速扩张,加速抢占市场份额。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前10家头部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量合计5496.02万头,同比增长35.30%。伴随规模企业产能扩张,在规模效应下其养殖成本持续降低,进一步拉大了规模企业与散户的成本差距,倒逼散户退出养殖业,预计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

生猪期货有助于养殖企业规避风险,加速规模化进程。生猪期货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填补了我国畜牧期货品种空白,其将发挥期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波动剧烈且频繁,猪周期困扰着我国生猪养殖、贸易、加工企业。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波动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企业的利润,因此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生猪期货进行生产与销售风险管理,锁定公司利润。长期来看,由于参与生猪期货交易的企业有规模和交易保证金门槛设置,因此资金充裕、养殖规模大的规模养殖企业最为受益,有利于加速养殖企业向集约化转型,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生猪养殖行业良性发展。参考美国经验,自瘦肉猪期货推出以来,美国5000头以上的特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存栏量占比从1992年的20%迅速提升至1997年的43%,到2017年其存栏量占比已达74%。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程度相当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水平,随着生猪期货日趋成熟,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进程将快速推进。

生猪行业下游成长空间广阔,垂直整合是发展趋势。在生猪养殖规模化持续推进的同时,头部企业可以向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下游屠宰、食品深加工环节延伸,成长空间十分广阔。根据美国经验,当生猪养殖规模化提升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养殖企业将面临业务增长的瓶颈。鉴于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有限,其收入占猪肉产业链的比重稳定维持在23%左右,因此向下游垂直整合、形成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是规模养殖企业打开新增长空间的必然选择。此外,国家政策也鼓励养殖企业向屠宰和食品加工延伸,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主产区形成与出栏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肉制品的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短期猪价震荡回升,三季度有望迎来反弹行情,中长期看生猪产业正步入下行周期,建议重点关注生猪出栏数量增速快、现金流稳定、具有成本优势的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非洲猪瘟加剧风险、生猪产能恢复不及预期、产品销售不及预期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