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物入侵将产生两种值得关注的全球效应是什么 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2023-05-05 2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JAMA:菌群药物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复发,再取新进展!

JAMA——[157.335]

① VE303是一种由8个共生性梭菌菌株组成的成分明确的混合菌剂;② 开展一项2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范围研究,纳入79名艰难梭菌感染(CDI)复发高风险受试者,分别服用高剂量VE303、低剂量VE303或安慰剂,每天1次,持续14天,研究VE303预防CDI复发的有效性;③ 第8周时,高剂量VE303组的CDI复发率为13.8%,低剂量VE303组为37.0%,安慰剂组为45.5%;④ 与安慰剂相比,高剂量VE303可预防CDI复发(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显著)。

【主编评语】

JAMA最新发表了一项菌群药物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高剂量(8.0 × 10^9 CFU)的VE303(一种含有非致病性、非致毒性、共生性梭菌菌株的组成明确的口服混合菌剂),可以在艰难梭菌感染(CDI)复发高风险成人中有效预防CDI复发。未来需进一步开展3期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mildbreeze)

【原文信息】

VE303, a Defined Bacterial Consortium,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23-04-15, doi: 10.1001/jama.2023.4314

NEJM:幽门螺杆菌、同源重组基因与胃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76.079]

① 纳入日本生物银行中10426例胃癌患者和38153例对照者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APC、ATM、BRCA1、BRCA2、CDH1、MLH1、MSH2、MSH6和PALB2等9个基因的种系致病性突变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② 另纳入1433例胃癌患者和5997例对照者,发现致病性突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风险存在加性相互作用;③ 同源重组相关基因ATM、BRCA1、BRCA2、PALB2与Hp感染的加性相互作用更显著,且Hp感染者中,上述基因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胃癌累积风险更高。

【主编评语】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癌基因的种系致病性突变也显著增加胃癌风险。然而,二者的相互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综合医学科学中心研究人员近日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文章,纳入日本生物银行队列和爱知癌症中心医院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队列参与者,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同源重组基因中种系致病性突变相关的胃癌风险,进一步阐明了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强调了同源重组基因致病性突变携带人群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性。(@芥末)

【原文信息】

Helicobacter pylori, Homologous-Recombination Genes, and Gastric Cancer

2023-03-30, doi: 10.1056/NEJMoa2211807

Cell:膳食色氨酸+罗伊氏乳杆菌,帮助小鼠抗肿瘤

Cell——[66.85]

① 小鼠模型中,口服的罗伊氏乳杆菌(Lr)可移位并持续定植于肿瘤内,以依赖于产IFNγ的CD8+ T细胞(Tc1)的方式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② Lr释放的色氨酸代谢物吲哚-3-乙醛(I3A)是该作用的充要条件,I3A通过激活CD8+ T细胞的AhR信号,促进转录因子CREB磷酸化,从而增强IFNγ生成等Tc1效应功能;③ 小鼠吃高色氨酸饮食可增强Lr和ICI诱导的抗肿瘤免疫;④ I3A在促进黑色素瘤患者的ICI应答和生存方面有潜在作用。

【主编评语】

共生菌可以影响宿主的抗肿瘤免疫,通过补充特定的益生菌或共生菌,能否帮助提高肿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效果,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Cell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在荷瘤小鼠模型中测试了多种常用益生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发现口服的罗伊氏乳杆菌能迁移到黑色素瘤肿瘤中,其在肿瘤中释放的膳食色氨酸分解代谢产物吲哚-3-乙醛(I3A),可通过激活CD8+ T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hR)信号,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疗效。该研究还通过分析患者样本和数据,探索了这些发现的临床相关性。尽管仍需更进一步研究验证,该研究为开发特定饮食和益生菌组合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线索,并提示微生物产生的AhR配体(如I3A)或有助于患者对ICI的应答。(@mildbreeze)

【原文信息】

Dietary tryptophan metabolite released by intratumoral Lactobacillus reuteri facilitate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reatment

2023-04-06, doi: 10.1016/j.cell.2023.03.011

Science:巧妙改造皮肤菌,激活免疫助抗癌

Science——[63.714]

① 设计制备表皮葡萄球菌工程菌,使之能分泌或在菌体表面表达黑色素瘤肿瘤抗原;② 将活的工程菌定植于小鼠局部皮肤,可在不引发感染的情况下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D4+和CD8+ T细胞(包括效应记忆T细胞);③ 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工程菌诱导的T细胞可迁移并浸润到远端皮肤和肺转移的肿瘤中,展现出强抗肿瘤活性;④ 工程菌的皮肤定植可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发挥协同作用,在侵袭性黑色素瘤形成后开始治疗也能有效诱导肿瘤消退。

【主编评语】

皮肤菌群通常不会诱发炎症或感染。然而,某些皮肤共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以诱导高度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反应。Science最新发表了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遗传改造的方法,使其工程菌能表达肿瘤抗原。给小鼠皮肤局部定植这种工程菌,可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进而有效抑制局部和远端肿瘤生长,并且能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对已形成的侵袭性肿瘤都有明显治疗效果。这些技术方法和发现对于其他共生菌的工程化以及研究宿主-共生菌互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说明,利用量身定制的共生菌疗法来诱导特定的宿主免疫防御,这一思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mildbreeze)

【原文信息】

Engineered skin bacteria induce antitumor T cell responses against melanoma

2023-04-13, doi: 10.1126/science.abp9563

Nature子刊:肠道菌、饮食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宏组学研究(综述)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宏代谢组、单细胞组和培养组、病毒测序以及动物模型等技术极大的推动了肠道菌与心脏代谢病(CMD)的研究,但有效整合组学数据阐明菌群-宿主-饮食的关系仍是挑战;② 饮食直接影响肠道菌组成,应开展饮食干预宏组学研究;③ 饮食中化合物、菌群代谢产物、菌群药物代谢产物的追踪可有效探究饮食-宿主-肠道菌的互作关系;④ 针对CMD肠道菌群干预应关注人群健康、精准营养、益生菌、益生元开发,及粪菌移植领域。

【主编评语】

心脏代谢性疾病(CMD)包括有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心脏病、中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较重,CMD已经成为全球引发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吸烟、喝酒等已经明确的与CMD关联的诱因外,肠道菌群异常与CMD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心脏代谢表型与个人饮食以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表现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理解其潜在互作并进行整合利用仍是巨大的挑战。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的综述回顾了非靶向的高通量基因组以及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分子方法(宏组学方法),并讨论了其在解决CMD中微生物群落、宿主代谢和饮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的潜力。(@Zhonghua)

【原文信息】

Cardiometabolic health, 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me: a meta-omics perspective

2023-03-17, doi: 10.1038/s41591-023-02260-4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双向互动如何影响体重管理(一图读懂)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47.564]

① 宿主饮食习惯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膳食中脂肪、蛋白质、纤维等因素塑造肠道菌群;② 反过来,肠道菌群对肠道环境和肠外组织发挥保护、结构和代谢作用,调节宿主能量代谢、食欲、激素和免疫系统,影响宿主的体重;③ 减肥反应的个体间差异可能部分取决于肠菌组成,通过饮食干预、药物、减肥手术、粪菌移植等方式改善菌群组成或有助于体重管理;④ 证明特定微生物对体重的影响尚存挑战,如何在个体化基础上调节肠菌以管理体重仍需研究。

【主编评语】

肥胖是由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长期差异引起的。然而,很多人无法通过增加运动和减少能量摄入实现体重控制。研究表明,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宿主的代谢健康和体重管理。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综述文章,回顾了肠道菌群与肥胖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宿主与肠道菌群间的双向互动如何影响宿主代谢,并给出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改善个体体重管理的潜在策略。(@芥末)

【原文信息】

The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and weight management: microbes as friends or foe?

2023-01-17, doi: 10.1038/s41574-022-00794-0

Lancet子刊:早期较低的营养供给可能对危重症患者更有利!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102.642]

① 在ICU的前7天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休克成人被随机分配到低或标准能量和蛋白质目标的早期营养支持;② 截至第90天,早期低能量和蛋白质组1521例患者中有628例(41.3%)死亡,标准能量和蛋白质组1515例患者中有648例(42.8%)死亡,两组无统计学差异;③ 然而,与接受标准能量和蛋白质的患者相比,接受低能量和蛋白质的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肠缺血和肝功能不全的比例分别低23%、17%、50%和8%,且预备转出ICU时间更短。

【主编评语】

国际相关指南通常建议ICU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如无禁忌,可通过肠内喂养途径,目标为急性期每天摄入能量20-25kcal/kg,每天摄入蛋白质1.2-2g/kg。但这些目标很少在严重危重症患者中实现,因为这些患者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内喂养不耐受。此外,过去10年进行的研究数据对这些“标准”能量和蛋白质目标的适当性也提出了挑战。近期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NUTRIREA-3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证据表明,对于危重症急性期患者的营养支持,限制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优于“标准”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NUTRIREA3提供了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证据,并可能改变重症监护室的营养实践。注:NUTRIREA-3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早期低能量、低蛋白质喂养(6kcal/kg.d和0.2-0.4g/kg.d)和标准能量、标准蛋白质喂养(25kcal/kg.d和1.0-1.3g/kg.d)在危重疾病急性期的效果。(@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原文信息】

Low versus standard calorie and protein feeding in ventilated adults with shock: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trial (NUTRIREA-3)

2023-03-20, doi: 10.1016/S2213-2600(23)00092-9

华西医院BMJ:食糖摄入可能影响45种健康结局

British Medical Journal——[93.333]

① 纳入73项荟萃分析(包含83项健康结局);② 食糖摄入与18种内分泌/代谢结局、10种心血管结局、7种癌症结局、10种其它结局之间存在显著的有害关联;③ 高食糖摄入与体重增加及异味脂肪堆积相关,含糖饮料摄入增加与痛风、冠心病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果糖摄入增加与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④ 建议将每天的游离糖或添加糖的摄入量减少到25克以下,并将每周的含糖饮料摄入量限制在一份以下,以减少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主编评语】

华西医院的柳良仁团队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伞状综述,总结了73项荟萃分析的数据,食糖摄入与45种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包括内分泌/代谢、心血管、癌症等。(@aluba)

【原文信息】

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

2023-04-05, doi: 10.1136/bmj-2022-071609

Cell:一文读懂噬菌体疗法(综述)

Cell——[66.85]

① 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使得噬菌体疗法的研究重新活跃地来,其可联合抗生素使用;② 噬菌体分为裂性或温和性噬菌体,广泛存在各种环境,有宿主特异性和长进化跨度;③ 噬菌体特性需被解析并考虑其制备安全性、纯度、效价、一致性、给药途径和副作用,并被实时监管;④ 利用天然噬菌体存在潜在障碍,需利用基因组工程和合成基因组学设计新噬菌体;⑤ 噬菌体疗法可应用于医疗、兽医和畜牧业和环境等领域,但使用规范和效果仍需被标准化。

【主编评语】

噬菌体是细菌的天然捕食者,近年来抗菌素耐药率激增,使得科学家对噬菌体的研究重新活跃了起来。优良的噬菌体首先应该能溶解细菌,其次可有效地杀死细菌的宿主细胞,最后应该充分地被研究其特性以排除其副作用,因此开发噬菌体治疗发需要多方利益的协调努力。近期Cell重磅发布的一篇综述,系统低回顾了噬菌体治疗法的最新进展,包括生物学机制、临床应用、目前的挑战以及涉及天然和转基因或合成噬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值得相关人士阅读!(@邓敏)

【原文信息】

Phage therapy: From biological mechanisms to future directions

2023-01-05, doi: 10.1016/j.cell.2022.11.017

Nature子刊:剖析不良饮食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2018年,饮食的不良摄入与1410万T2D病例有关,占全球新病例的70.3%;② 饮食相关T2D负担,主要原因是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精米和小麦摄入量过多以及加工肉摄入量过量;③ 比例负担最高的是中欧、东欧和中亚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南亚的比例负担最低;④ 饮食相关T2D,男性比例通常高于女性,且与年龄呈负相关;⑤ 高收入国家、中欧和东欧以及中亚,农村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负担更大;⑥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负担大。

【主编评语】

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对1990年和2018年184个国家的成人2型糖尿病(T2D)发病率,与11种饮食因素的直接以及体重介导的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章台柳)

【原文信息】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

2023-04-17, doi: 10.1038/s41591-023-02278-8

BMJ:糖尿病患者该喝什么饮料?

British Medical Journal——[93.333]

① 纳入15486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18.5年,分析饮料类型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CVD)的关系;② 多喝含糖饮料(SSB)与较高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病(CVD)发病和CVD死亡风险相关(HR 1.20, 1.25, 1.29);③ 多喝咖啡、茶、白水或低脂牛奶的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HR 0.74, 0.79, 0.77, 0.88);④ 人工甜饮料(ABS)、果汁或全脂牛奶与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关联;⑤ 糖尿病确诊后增加咖啡或茶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⑥ 用ABS替代SSB可降低全因和CVD死亡率,用咖啡、茶或白水替代SSB、ASB、果汁或全脂牛奶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主编评语】

BMJ最新发表的这项基于NHS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揭示了2型糖尿病患者饮用不同类型的饮料与早死间的不同关系。其中,含糖饮料摄入量会增加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而咖啡、茶、白水和低脂牛奶则呈现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2型糖尿病患者选则更加健康的饮品提供了重要依据。(@mildbreeze)

【原文信息】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2023-04-19, doi: 10.1136/bmj-2022-073406

武阳丰团队Nature子刊:降低老年人血压,代盐vs限盐谁胜出?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纳入我国48家养老机构(1612人,≥55岁)采用2×2析因设计进行整群随机对照试验,为期2年,探究两种减钠干预策略(代盐、逐步减少供盐)在降低血压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 与普通盐相比,代盐显著降低了收缩压(–7.1 mmHg)和舒张压(-1.9 mmHg),并减少了心血管事件(HR=0.60),但对总死亡率无显著影响;③ 安全性上,代盐导致血钾升高和更频繁的生化高血钾,但与不良临床结局无关;④ 逐步减少供盐未能取得成功,24小时尿钠、血压及心血管事件在限盐组与不限盐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主编评语】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吃盐太多会导致血压升高,而减少膳食钠摄入和增加膳食钾摄入被证明可降低血压。然而,目前对于减盐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缺乏高质量证据,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48家养老机构中开展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使用代盐(含62.5%氯化钠和25%氯化钾)可以有效降低养老院居民的血压,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相较之下,试图减少盐或代盐的供应未能取得成功。这些结果支持推广代盐以促进高血压防控和预防心血管疾病。(@mildbreeze)

【原文信息】

Salt substitution and salt-supply restriction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in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 cluster-randomized trial

2023-04-13, doi: 10.1038/s41591-023-02286-8

Nature Reviews:全球胃癌的流行趋势及风险因素(综述)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65.011]

① 2020年全球确诊胃癌109万例,并有77万例胃癌死亡,预计到2040年全球胃癌负担将增加62%;② 胃癌分为非贲门和贲门两种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贲门胃癌相关,肥胖和反流与贲门胃癌相关;③ 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90%的远端胃癌的风险因素,其它风险因素:体脂过多、吸烟、高盐饮食、高加工肉类摄入;④ 胃癌的其它可能风险因素:EB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Ménétrier病;⑤ 高蔬菜摄入、非甾体类抗炎药、他汀类药物可能是胃癌的保护性因素。

【主编评语】

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见的恶性肿瘤及第四癌症死因。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总结了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以及胃癌的流行趋势变化,并概述了胃癌的风险及保护因素。(@aluba)

【原文信息】

Global burden of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ical trends,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2023-03-23, doi: 10.1038/s41571-023-00747-0

Nature子刊:间歇性禁食+早限时进食或有助于糖尿病风险人群更好控制血糖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纳入209名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成年人,2:2:1随机分组,iTRE组间歇性禁食加早限时进食(每周3天仅摄入30%热量的4小时窗口进食+20小时禁食,其余时间自由进食),CR组仅热量限制(70%热量),标准护理组作为对照,持续6个月,随访12个月;② 6个月时,iTRE组和CR组体重减轻类似,iTRE组糖耐量(以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计 -10.10 vs -3.57)、餐后胰岛素和空腹血糖改善较CR组更显著,但18个月时以上差异均消失;③ 各组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

【主编评语】

适当的热量限制(CR)是常见的体重管理策略,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但长期CR较难坚持。间歇性禁食被认为是CR可能的替代方法,而限时进食(TRE)则更强调每天更短的进食窗口。目前多数间歇性禁食策略仅考虑了每周禁食期间的能量摄入限制,未关注禁食期间的进食时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 Medicine发表文章,建立了一种间歇性禁食加早限制进食(iTRE)方法,通过每周3天的仅摄入30%热量的4小时窗口进食+20小时禁食,可以较常规热量限制更显著的改善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成年人的餐后血糖控制。该研究强调了进食窗口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为改进间歇性禁食策略提供了参考。(@芥末)

【原文信息】

Intermittent fasting plus 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 versus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standard care in adults a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23-04-06, doi: 10.1038/s41591-023-02287-7

Nature子刊:高精度去污方法SCRuB助力微生物组数据分析

Nature Biotechnology——[68.164]

① 开发出一种高精度去污方法(微生物组污染物去除的来源追踪;SCRuB),通过结合多个样品和对照的共享信息,进而精确识别和清除污染;② 在多个数据驱动的模拟和实验数据集中,SCRuB的准确性比最先进的方法(microDecon及decontam等)平均高出15-20倍;③ SCRuB在多个生态系统、数据类型和测序深度方面均展现出较好的稳健性;④ SCRuB可从血浆DNA中改善黑色素瘤分类,并利用被净化的肿瘤微生物组数据对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行较好预测。

【主编评语】

基于测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污染,这可能会掩盖生物信号或产生假象。使用对照组进行计算去污染的方法是常规使用的,但不能最佳地利用不同样品的共享信息,也不能处理来自污染或生物材料泄漏到对照组的分类群。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高精度去污方法SCRuB(https://github.com/Shenhav-and-Korem-labs/SCRuB),通过结合多个样品和对照的共享信息,可精确识别和清除污染,值得关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Contamination source modeling with SCRuB improves cancer phenotype prediction from microbiome data

2023-03-16, doi: 10.1038/s41587-023-01696-w

Cell子刊:口腔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和宿主健康(综述)

Cell Host and Microbe——[31.316]

① 口腔菌群形成复杂有序的空间结构,物种间存在物理、化学信号系统进行互作,并调节整体功能以及适应环境;② 口腔菌群失调与宿主炎症反应之间的互作可驱动牙周炎的发生;③ 牙龈孤立化学感应细胞可响应细菌代谢物维持菌群稳态;④ 牙周炎状态下的口腔菌群失调可能引起系统性炎症,如结直肠炎、神经性炎症等,还会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等合并症;⑤ 补体靶向药物和氧化铁纳米颗粒是口腔菌群失调和牙周炎的潜在疗法。

【主编评语】

这是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的一份综述工作。作者讨论了口腔微生物组复杂多样的空间构成,以及种内和种间多重互作模式,并以此调节群落整体功能。作者也阐述了口腔菌群失调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关系,同时菌群失调也会造成超越口腔的系统性影响。作者在最后探讨了针对口腔菌群失调和炎症的潜在治疗策略,包括使用补体靶向药物和氧化铁纳米颗粒。(@Johnson)

【原文信息】

Oral poly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embly, function, and impact on diseases

2023-03-17, doi: 10.1016/j.chom.2023.02.009

房静远等Nature子刊: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大肠癌?肠菌色氨酸代谢物或是关键

Nature Microbiology——[30.964]

① 回顾性队列分析表明,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降低相关;② 小鼠模型中,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肿瘤;③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肠道Ido1,从而提高肠腔色氨酸水平供菌群利用,促进了罗伊氏乳杆菌生长;④ 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产生色氨酸分解代谢物吲哚-3-乳酸(ILA)抑制结直肠肿瘤发生;⑤ ILA通过靶向RORγt减少Th17细胞分化,抑制Th17反应、下调IL-17信号,并通过激活肠上皮AHR改善屏障完整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主编评语】

结直肠癌是一种由腺瘤-腺癌缓慢进展的恶性肿瘤,多项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有关。因此,进一步了解他汀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助于更好预防结直肠癌。近日,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陈萦晅、熊华及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试验、体内外实验、细菌突变体、代谢质谱、转录调控等资源及技术,证实了罗伊氏乳杆菌-吲哚-3-乳酸-TH17轴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可使用共生菌或其代谢产物作为目前结直肠癌预防策略的补充。总之,本研究为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奠定了新思路,值得关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Microbiota-derived tryptophan catabolites medi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statins on colorectal cancer

2023-04-17, doi: 10.1038/s41564-023-01363-5

朱书团队:IBD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Cell Research——[46.297]

① 通过对IBD相关基因精细定位,在其风险基因座上识别到一个与IBD密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Carinh;② 临床大样本分析发现Carinh基因座上遗传突变位点rs2188962,从C突变为T会显著增加IBD风险;③ Carinh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分泌调控因子IL-18BP,阻断肠炎中IL-18促炎功能,抑制肠道炎症,在Carinh缺失的肠炎小鼠中回补IL-18BP可显著减轻肠炎;④ Carinh缺失会改变菌群特征,相比定殖野生型小鼠菌群,定殖Carinh缺失的菌群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肠炎。

【主编评语】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慢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局限性,存在药物应答率低及耐药性等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哈佛医学院黄海亮、上海交通大学李华兵及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动物实验证明Carinh是IBD的新型易感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其可作为靶向IL-18精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敏感标志物,值得关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A lncRNA from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isk locus maintains intestinal host-commensal homeostasis

2023-04-13, doi: 10.1038/s41422-023-00790-7

Cell子刊:肠道微生物的通讯方式——群体感应(综述)

Cell Host and Microbe——[31.316]

① 群体感应(QS)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菌与细菌之间进行化学信号交流的方式,可产生自体诱导物(AI);② 肠道共生菌可通过AI-2 、自体诱导物AHL和DPO、AI-3或新的信号分子,依赖不同的受体及机制调控细菌行为;③ QS可被工程化对抗病原菌感染,也包括基于AI的调控寡肽策略;④ 肠道共生菌可通过酶的分泌、生物膜形成、接触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抑制其他菌调控细菌行为,但机制尚不明确。⑤ 未来,需要发现新的QS信号分子及其受体、QS系统。

【主编评语】

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的长期共存导致了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关系。在这个复杂的多物种环境中,细菌可以通过化学分子进行交流,感知周围环境的化学、物理和生态特性并做出反应。群体感应是细胞间通讯机制之一。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在肠道微生物群共生体中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目前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需要发展的新的技术和方法。(@Zhonghua)

【原文信息】

Deciphering the quorum-sensing lexic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2023-04-12, doi: 10.1016/j.chom.2023.03.015

Lancet子刊:补充维生素D不会增加老年人骨折风险,长期服用或有益处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44.867]

① 纳入澳大利亚20326名60至84岁的参与者(平均69.3岁,45.7%为女性),1:1随机分组,维生素D组每月服用60000IU的维生素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② 中位随访5.1年,维生素D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两组分别有5.6%、5.9%的参与者发生过骨折,维生素D组总体骨折风险较安慰剂组下降6%,但没有显著差别;③ 相比对照组,尽管不明显,但是维生素D组总体骨折风险随随访时间增加而有所降低,且男性相对女性降低更明显。

【主编评语】

老年人的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并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有观察性研究表明较低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总体骨折风险增加有关,然而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却表明补充维生素D反而可能增加骨折风险。澳大利亚科研人员近日于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发表了基于维生素D补充试验the D-Health Trial的研究结果,发现长达5年的每月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没有增加老年人骨折风险,长期补充可能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并阐明这种影响。(@芥末)

【原文信息】

The effect of monthly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fractures: a tertiary outcome from the population-based,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Health trial

2023-03-31, doi: 10.1016/S2213-8587(23)00063-3

李娟+周宏伟+陈世贤Cell子刊:具核梭杆菌如何加重关节炎?

Cell Host and Microbe——[31.316]

① 具核梭杆菌(Fn)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肠道菌群中富集,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正相关;② 在小鼠模型中,Fn可加重关节炎,其分泌的含毒力因子FadA的外膜囊泡(OMV)可转移至关节,引发局部炎症反应;③ 机制上,FadA进入滑膜巨噬细胞,上调GTP酶Rab5a水平,并增强其与转录因子YB-1的互作以及YB-1入核,从而促进炎症因子表达;④ RA患者滑膜中,含FadA的OMV增多、Rab5a和YB-1水平升高。

【主编评语】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与肠道菌群存在关联。然而,肠道菌群在RA中的潜在因果性作用和致病机制仍待探索。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娟、周宏伟、陈世贤与团队的研究论文,通过分析患者样本,以及小鼠、细胞和分子实验,发现肠道中的"坏家伙"具核梭杆菌可通过分泌并向关节输送含毒力因子FadA的外膜囊泡,活化滑膜巨噬细胞的Rab5a-YB-1轴,从而促进关节炎症。这些发现为具核梭杆菌促进RA提供了重要的因果性和机制性证据,也为改善RA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mildbreeze)

【原文信息】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ggravates rheumatoid arthritis through FadA-containing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2023-04-12, doi: 10.1016/j.chom.2023.03.018

Cell子刊:母亲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增加婴儿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Immunity——[43.474]

① 低纤维饮食(LFD)喂养的母鼠哺育的幼鼠感染小鼠肺炎病毒(PVM)后,发生严重的下呼吸道炎症(sLRI),暴露于低剂量蟑螂提取物后,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② LFD使母鼠乳汁中产丙酸盐菌减少,改变幼鼠肠道菌群并减少丙酸盐产生,使幼鼠肠上皮细胞分泌的树突细胞(DC)生长因子Flt3L减少,导致幼鼠DC和Treg细胞发育受损;③ 补充高纤维饮食母鼠乳汁中产丙酸盐菌或丙酸盐可增加幼鼠肠道Flt3L表达和DC生成,增强幼鼠对sLRI的抵抗力。

【主编评语】

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sLRI),如肺炎和细支气管炎,影响婴儿肺部发育和功能,并增加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也是造成婴儿或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有证据表明,母亲怀孕和哺乳期间的不良饮食是后代sLRI的风险因素,或与菌群有关,但潜在机制尚不明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Immunity发表文章,揭示了母亲低纤维饮食(LFD)通过干扰婴儿肠道菌群而影响婴儿树突细胞发育进而增加婴儿sLRI风险的新机制,建立了菌群-丙酸盐-Flt3L-树突细胞的肠道-免疫轴,强调了母亲在怀孕及哺乳期间适当饮食的重要性。(@芥末)

【原文信息】

Maternal diet modulates the infant microbiome and intestinal Flt3L necessary for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and immunity to respiratory infection

2023-03-31, doi: 10.1016/j.immuni.2023.03.002

龚神海+陈鹏等Cell子刊:肠菌释放大豆素,减少药物性肝损伤

Cell Host and Microbe——[31.316]

① 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改变可加重其肝毒性,阴道乳杆菌的减少有部分介导作用;② 阴道乳杆菌可通过其β-半乳糖苷酶从饮食中释放异黄酮大豆素,从而增强小鼠对APAP肝毒性的抵抗力:β-半乳糖苷酶抑制剂或其基因突变(缺陷型)可消除阴道乳杆菌的肝保护作用,补充大豆素可改善;③ 机制上,大豆素通过降低肝脏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dps)表达,激活AKT-GSK3β-Nrf2通路,从而减少肝细胞铁死亡,保护肝脏。

【主编评语】

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龚神海、陈鹏、赵晓山、曾振华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小鼠的一种肠菌——阴道乳杆菌(L. vaginalis)可以通过其β-半乳糖苷酶从饮食中释放“隐生元”( celobiotics)大豆素(daidzein),而大豆素能通过减少肝细胞铁死亡,减轻APAP引发的肝毒性。这些发现为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干预思路。(@mildbreeze)

【原文信息】

Liberation of daidzein by gut microbial β-galactosidase suppresses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mice

2023-04-25, doi: 10.1016/j.chom.2023.04.002

肠菌代谢物TMAO如何促进腹主动脉瘤?

Circulation——[39.918]

① 纳入2个独立队列的2129人,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腹主动脉瘤(AAA)发病和进展风险呈正相关;② 两种AAA小鼠模型中,口服广谱抗生素可逆转膳食胆碱导致的血浆TMAO增加和主动脉扩张,与肠道菌群的清除有关;③ 膳食胆碱或TMAO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通路,可部分解释AAA的发生原因;④ 氟甲基胆碱靶向抑制肠菌产生三甲胺,敲除小鼠肝脏的黄素单加氧酶3则减少三甲胺转换成TMAO,二者均可缓解并预防胆碱诱发的AAA。

【主编评语】

腹主动脉瘤(AAA)起始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加,表现为主动脉壁的进行性扩张,影响约5%-10%的人群,尚未有可有效缓解其进展的药物。已有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进展相关,但其与AAA的关系尚不清楚。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Circulation发表文章,在美国和欧洲的两个独立患者队列中证实血浆TMAO水平升高增加AAA风险,并通过小鼠实验阐明了肠道菌群来源的TMAO增强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导致AAA发生的机制。本文指出了抑制肠道菌群相关TMAO产生而降低AAA风险的新策略,或对AAA的预防和治疗有所启发。(@芥末)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Derived Trimethylamine N-Oxide Contributes to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rough Inflammatory and Apoptotic Mechanisms

2023-04-03,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0573

JAMA子刊:对老年人结肠镜检查的随访建议应考虑预期寿命

JAMA Internal Medicine——[44.409]

① 纳入9831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人(平均73.2岁),预期寿命<5年、5到10年、≥10年的数量分别为739、3443和5649;② 分别有7.8%及0.2%的老年人检查出进展期息肉或结直肠癌;③ 86.9%的老年人被建议接受进一步结肠镜检查,寿命预期更长或有进展期息肉/结直肠癌的患者更有可能被建议接受进一步检查;④ 在无息肉或仅有小增生性息肉者中,预期寿命<5年、5到10年、≥10年的老年人被建议接受进一步结肠镜检查的比例分别为58.1%,74.8%和95.2%。

【主编评语】

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在近万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人中,8%被发现进展期息肉或结直肠癌。大多数老年人被建议在未来接受进一步的结肠镜检查,即时部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已不到5年。(@aluba)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 of Life Expectancy With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Findings and Follow-up Recommendations in Older Adults

2023-03-13,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3.0078

幽门螺杆菌如何促进大肠癌?

Gut——[31.793]

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加速Apc突变小鼠的肿瘤发展,表现出独特的Hp驱动的免疫改变,其特征是调节性T细胞和促炎性T细胞减少;② 在小肠和结肠上皮中,Hp诱导促致癌的STAT3信号和杯状细胞减少,这些变化与促炎和粘液降解的微生物特征相结合促进肿瘤的发展;③ Hp感染患者的结肠活检中也发现类似的免疫和上皮改变;④ 将Apc突变小鼠进行无菌化饲养,或Hp感染早期进行抗生素根除都可使肿瘤发病率降低至未感染对照的水平。

【主编评语】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癌发展的最重要风险因素,同时流行病学显示,Hp感染者罹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也几乎增加了两倍。然而,Hp感染和CRC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Gut近期发表的文章,证明了Hp感染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剂,应考虑将消除Hp感染纳入预防CRC发生的方法。(@章台柳)

【原文信息】

Helicobacter pylori promotes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by deregulating intestinal immunity and inducing a mucus-degrading microbiota signature

2023-04-04, doi: 10.1136/gutjnl-2022-328075

Gut:胖子的肠道菌群如何促进肠“漏”和炎症?

Gut——[31.793]

① 肥胖小鼠/人中肠道菌群代谢乙醇胺能力降低引起肠道中乙醇胺积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② 升高的乙醇胺通过增强ARID3a与miR启动子的结合,增加microRNA-miR-101a-3p的表达;③ miR-101a-3p的增加降低了紧密连接蛋白Zo-1的mRNA稳定性,使得Zo-1形成减少,进而削弱肠道屏障,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和葡萄糖代谢异常;④ 益生菌HL-200可纠正ARID3a/miR-101a/Zo1轴,恢复乙醇胺代谢活性,减少肠道通透性升高、炎症和葡萄糖代谢异常。

【主编评语】

肥胖中肠道菌群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增加,导致肥胖患者糖代谢异常,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特定的益生菌疗法可以降低肥胖和T2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和炎症,但这些疗法大多缺乏作用机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肥胖中菌群代谢乙醇胺的能力下降会导致肠道通透性、炎症和葡萄糖代谢功能障碍,而通过一种新型益生菌疗法(补充鼠李糖乳杆菌HL-200)来恢复乙醇胺代谢能力可以逆转这些异常。(@RZN)

【原文信息】

A mechanism by which gut microbiota elevates permeability and inflammation in obese/diabetic mice and human gut

2023-03-22, doi: 10.1136/gutjnl-2022-327365

刘恩岐+陈育庆+郑乐民等Cell子刊:在猴模型中有效的NASH新药

Cell Metabolism——[31.373]

① 三肽DT-109(Gly-Gly-Leu)可剂量依赖性地减轻小鼠的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② 开发了一个NASH猴模型,其在组织学和基因表达上可模拟人类NASH;③ 采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多组学方法,发现DT-109能通过诱导肝脏脂肪酸降解和抗氧化防御(谷胱甘肽合成),以及改变肠道菌群(增加普氏粪杆菌)调节其胆汁酸代谢(使在患者中升高的具有肝毒性的石胆酸水平降低),从而逆转NASH猴的肝脂变性并抑制炎症和纤维化进展。

【主编评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疗法。西安交通大学刘恩岐、密西根大学陈育庆、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与团队近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重要研究,建立了用于NASH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的猴模型,并发现三肽DT-109能减少NASH猴模型的脂肪性肝炎、炎症和纤维化,为进一步在临床上研究DT-109对NASH的疗效提供了重要依据。(@mildbreeze)

【原文信息】

DT-109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nonhuman primates

2023-04-13, doi: 10.1016/j.cmet.2023.03.013

黄秀娟+吴开春等GUT:用无创生物标志物诊断大肠癌(指南)

Gut——[31.793]

① 对结直肠癌(CRC)进行筛查能有效降低CRC相关死亡率;② 本实践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使用无创生物标志物进行癌症筛查提供循证指导;③ 该指南涉及使用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基于血液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基于粪便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或微生物标志物来检测CRC和腺瘤;④ 针对每一种筛查方法的适应症、目标筛查人群和优缺点,本文件均提供了最新且全面的指导;⑤ 此外,还讨论了无创生物标志物筛查CRC的最新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主编评语】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吴开春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Raja Affendi Raja Ali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Gut上发布了亚太胃肠病协会(APAGE)-亚太消化道内镜协会(APSDE)关于使用无创生物标志物诊断结直肠癌的联合临床实践指南。(@章台柳)

【原文信息】

Joint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PAGE)–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PSD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non-invasiv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2023-04-05, doi: 10.1136/gutjnl-2023-329429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参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

Nature Microbiology——[30.964]

① 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梭菌属等多个菌群类群改变,与饮食和精神健康评估相关;② AN肠道病毒组改变,病毒-细菌互动减少,神经递质降解相关的细菌功能模块富集,细菌结构的多种变异与AN代谢特征相关;③ 食物摄入减少相关的吲哚-3-丙酸等血清代谢物增加,血清细菌代谢物或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对AN行为的影响;④ 移植AN粪菌到低热量喂养的无菌小鼠,体重增加减少,诱导的下丘脑和脂肪组织基因表达与异常能量代谢和饮食有关。

【主编评语】

神经性厌食症(AN)是一种高死亡率的进食障碍。大约95%的病例是女性,其人口患病率约为1%,但缺乏循证治疗。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对77名患有AN的女性和70名健康女性的粪便和血清样本进行了鸟枪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破坏或促进AN的发病。(@章台柳)

【原文信息】

The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norexia nervosa in humans and mice

2023-04-17, doi: 10.1038/s41564-023-01355-5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芥末,DM,Jenny,注册营养师陈彬林,阿童木,Jack Chen,章台柳,Sunflower,九卿臣,往、昔℡,阿当,一只豆豆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