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老道外的烟火气息,百张照片讲述市井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活气息的照片 回望老道外的烟火气息,百张照片讲述市井生活

回望老道外的烟火气息,百张照片讲述市井生活

2024-07-15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冰城馨子,黑龙江自媒体旅游宣传第一人。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前段时间发了篇《》,朋友@雪流木留言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愿住回这样的老楼,那种酸甜苦辣的记忆,才是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是的,上篇“老时光”主要展示的是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继续介绍的便是老百姓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子。

朋友@刘博颖留言说: 老道外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老字号、老味道、老建筑、老故事,这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带来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息。 今日道外的老建筑或破败,或拆迁,或改造,或坍塌,留下的很多都已斑斑驳驳,感谢赵老师珍贵的照片! 这是道外人的记忆,也是哈尔滨人的记忆,有时间去看看,去见见昔日的老友!

其实很多照片在这十几年中陆续发过,但回味中却仍然在感动着,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的消失,越来越感觉到这些影像的珍贵。 重新编辑几组“老道外”是为了给自己留份纪念,也是给这个城市留下很一份历史的印迹。

那几年去道外拍老建筑,老房子,有幸走进了一些百姓家中。 来到这里,笑容就是名片,过去礼貌的打声招呼,人们都会热情相待,有的还会邀你进屋坐坐,喝点水,歇一歇,那种感觉真是难得。 我走进过这位老奶奶家两次,现在她老人家如果健在的话,已经一百多岁了......

2006年的初冬,我第一次来到道外的老院子,这位大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在摇晃的楼梯上行走我很害怕,但这个老大娘却揣着水盆下去倒水。

大妈告诉我,她二十岁就住在这里,现在八十岁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真的离开了还舍不得呢。

这个镜头一直难忘。雪后,一位老人扶着铺着清雪的外楼梯艰难的下楼。

我特意走上楼感受了下,很陡很滑,得小心扶着楼梯走。

但我看到这位大妈提着一个脏水桶从楼上辗转下来,这一桶水付出的辛苦......

这里很特别,有两个门牌号,一定有故事吧?

在道外北五道街33号的大门前(过去的老号是245号),和这两位老哥聊了聊,他们说就生在这个院子,住了五十多年了。左边的老哥说爷爷辈就住这儿,现在家里有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母亲。当我提出想到他的家里看看老人和他的房子的时候,他没犹豫便同意了。

跟着他走进院子的深处的胡同转了好几个弯进了一个只能转过身的院子,然后进门,这里是我们东北人说的门斗,也是他们家的外屋,很黑。“外屋”是后接的,原来他家五口住的地方只有十八平米,后来接了一个小屋达到三十多米。画面右侧的台子是当年他结婚时住的床铺。

进门后又是一片黑暗,但有人说:“谁啊?”打开灯后,才看到一个月白色大襟衣服的老人家坐在床上,这是她和孙女的小屋,我站的左侧有台电视机。

老人住的屋子没有窗子,两张床,另一张孙女住。这是床边上的唯一的桌子。

里屋是儿子俩口子卧室兼客厅,老哥很得意地让我拍拍窗前的鱼缸,我说真的好亲切呢,我小时候家里哥哥自己做的鱼缸和这一样的,还有那假山,他笑了。

我和老人家商量想请她到外面给她拍点照片,老太太耳朵稍有点背,我说如果你不愿意动就不出去了,可她说自己能走,天天出去呢。这就是他们家的院子。

转过一个弯,我很担心她的小脚走在这样的石头地上去扶她,老人说说习惯了,没事的。

转弯又是一个窄小胡同,老人每天就是这样的进出。冬天呢?完全不能出门,就要在那黑屋子里呆着。

这一路看得我非常难受,缠过的小脚和步履60多年来已经将这石头磨得光滑了。

老人说,这些花都是她养的,地瓜花年年开呢。13年过去了,看着当年娘俩幸福的微笑,我的眼睛都湿了。

2007年时老人家九十四岁,她说当年从山东来哈尔滨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在这个院里住了67年。

这是我在对面的楼上回头时看到的情景,这幅画面那么美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有上海、浙江的朋友来哈尔滨,特别提出要上这个院子,希望能邂逅到老人,他们都如愿以偿了。

也是在道外北五道街33号(过去的老号是245号)的院子里,我与对面楼上的老乡们聊天,她们说这里还住着个大妈,是院子里的老住户。我说可否找她一下,结果真把她找来了。当听说我要给拍照的时候,她换了这件花衣服喜气洋洋地过来了。

猜猜这位大妈多大年纪?83岁!(2007年),真是年轻硬朗啊。大妈说结婚后就住在这里,她的五个儿女都住进了楼房,争着接她去住,但她搬出去住了一年后实在不习惯,还是回来了。

这是她们几家合用的厨房,她说还是习惯这老房子的生活,自己也能照顾自己,这里的邻里交往令她高兴。

这就是她的家,遇到她的儿子周末过来陪她。

拍照的时候,我一直和她聊天,老人的恬淡让人感觉到一种高贵的气质游离在她的身上。看得出来大妈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我这样对她说。她只是淡淡地笑着。

邻里融洽的感觉真好!

记得2007年这个夏日的午后,我先后走进了五个家庭,院子里的人都出来热情的关照,那种感觉你就像回到了自己家的老院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老邻居。这是2012年夏天我朋友们再次来到这个院子,近年有些院子的住房统一搬迁了,不知道现在这个院子的情况怎样。

我来到了大院的组长大姐家。问她在这住多少年了?她说不长,才三十多年。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此度过的,还不长吗?我说,她笑了。

她家的吊铺,老人在的时候这里都住着人。这让我想起了《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看到我从邻居家出来,她主动邀请我去她家看看。

她告诉我是从外县来找工的,住的是出租屋,已经来了好几年了,对自己的这个小家很满意,喜欢这院子里的气氛。

这几位老兄都出生在这里,见证了这里的变迁。他们主动为我一一的介绍院子里的住户,很多发展不错的都出去买了新楼,将这里租了出去。

这个院子我记不清门牌号了,但这个中年人给我的印象挺深刻的,因为当时要这里见到的多数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轻的干部模样的人还真少见。他们告诉我这里来拍过几次电影电视了,老人挺自豪地说赵宝刚都说这里有味道。我问中年人在这住了多少年,他在思考时老太太说你家儿子就是在这生的啊,十多年了啊。

我注意到她们脚底下的那块广告布“地毯”,为她们撑起了一片洁净的天地。我竟然有些羡慕她们的和谐,有多少年没了这样的邻里感觉。

长廊里到处养着盆花,那花在破旧的环境里,分外的温馨。

我非常喜欢道外老院子里阳光的色彩,那年,参加“发现哈尔滨摄影大赛”,一组反映老道外生活的图片获奖。去送展出照片做图的小伙子给我讲了个故事: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的两位士兵在战败国一个炸得不成样的家中走出来,一个士兵说:“用不了多久,这个国家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另一个士兵问:“为什么?”“你没看到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个家庭依然养花,足以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不放弃让自己振奋的亮点。”小伙子说:看了你这组照片,让我想到了这个故事。

听到这个年轻人对那组老道外照片的解读,让我非常欣慰。因为在道外的那个午后,我就是一直被老院子里的那些绿叶红花感动着,那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我说你的花养的真好看,你的地板擦得那么的干净。她说让自己住的地方洁净,那是她的生活习惯。

在鱼市胡同遇到一位道人,他是专程回来看自己过去住过的老房子的。

鱼市胡同,道人说过去这里是专门卖鱼的,胡同上方都是玻璃罩着的,下雨天也不影响买卖。

道人会武术,这是他的徒弟。师徒切磋了一番技艺。

这是道人住过几十年的老屋子,我进去看了看,没有窗子,一片漆黑,无法拍照。他说有十四平米,当年全家就住在这里,2001年才搬出去,现在闲置着。

见到老邻居,想留个合影。 不知道现在这院子是否还在。

了解老道外的没有不知道松光电影院的。没在这里看过电影,但这条胡同里的美食一条街很有特色,至今中华巴洛克美食街上的名店好都是从这里起家的。

我第一次来道外就是朋友请我来这家吃大骨棒的,小店只有几个油腻腻的小桌子,但桌桌都满,据说一天做的骨棒有限,卖完关门,那味道确实地道。

2012年夏天来时见到的情景,好热闹。

绝对的有气氛,供不应求的样子。

这位姐姐说一家人专门来这里周末聚餐的,原来家就住附近。

“磨剪子喽,戗菜刀!”熟悉并几乎消逝了的行当在道外也可以见到的。

瞧这家什儿,好专业啊!

北三道街农贸市场是最有市井特色的市场,小街的卫生很糟糕,但却不减它的热闹。最近去道外发现这个市场已经关闭了。

曾经打击几乎没影了的街摊,现在开始渐渐恢复,一来是疫情的需要,二来这也是一个城市民俗风情的一个部分。可惜,最有烟火气息的道外北三道街的市场再也见不到了。

回望这些走过的老院子,似乎每一个情景都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几个朋友来到这个院子,被他们的惬意日子打动。

细细的看这张照片,黄花、雕栏、红窗框、砖沙发,还有主人脚边趴着的小狗。最喜欢这样的抓拍,没有做作的姿态,真实的安详。

中华巴洛克老院子有些房子实在是不适合居住了,但这样的风格、格局、装饰真是非常的有特色,至少应该保留一些建筑的原状,重新修缮,哪怕就是作为博物馆也好,完全重新建的怎么都缺少感觉。

秋储大白菜,先晾晾,这个不陌生,但已经有点久远了感觉。

左邻右舍就是这样边干活、闲适、边聊天。

手里的报纸是《生活报》,那时我也订了好几种报。

这就是市井生活,百姓的日子。若干年回眸,有一种诗意充塞其间。时间可以把生活打磨成一道诗。

就像这里,有菜、有柴火、有鲜花,还有一院子的乱糟和破败。就看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观察,现实总是与期望有段距离的。

浪漫需要一份营造和感觉,就像这满墙的藤蔓,你有什么感受?

雕廊顶端的雕花好漂亮啊!

这些简单的小细节很打动我。这破旧的地方有了这爬山虎,给人绝对不一样的感觉了。

洁净不一定需要豪华。

这盆兰花在角落里独自盛开着。家乡的老屋当时就养着这样一盆兰花,当时我把它摆放在我门斗的“闺房”里。很多年没有见到过这种兰花了。

花与蔓的装点,真的让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扇老门,你熟悉吗?

这些雕花,这样的斑驳,这份岁月的痕迹,我们该去如何解读?

当年看似很平常的场景,若干年后再看到真有隔世的感觉。

当年的哈勒滨饭庄。

当年的哈勒滨小铺。前些日子去复建的中华巴洛克街区,这两个名字的建筑已经改头换面,很阔气了。

回望当年走在这老院子的身影竟然是那么年轻,时间流失得真快,好在,我们有很多美好的记忆留在了这里,不负韶华。

100张照片,一大番唠叨,看得够辛苦吧?所有的照片都是我心中的故事,所以尽管已经减了不少,但依然还是一个长篇。只想把这一个个小故事、小感受留存并分享。如果能与你产生共鸣,那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上篇老道外朋友们的留言很珍贵,在此留存几个:

@晴妈

虽然没有找到我家楼梯,但每张照片又那么熟悉,每一个镜头又似曾相识感谢作者帮我们记录下来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冥想

我们总是希望留住那曾经过往的一瞬,历史的车轮却将这些渐渐推走,抛掷身后。现在回头看作者拍的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心中无限感慨。感谢作者的先知先觉以及精准的慧眼视角,让我重温老道外巴洛克曾经独有的风采。

@乔

我看到了我太爷爷当年建的楼房—道外纯化医院。谢谢作者,让历史有了图片和文字,至少让我们这些后人,没有忘记我们的先人,记住了当年他们创业的艰辛。

@玲子

太亲切了,木楼梯,青砖墙,在老道外生活了三十五年。昔日的光阴,在您的镜头中重现,收藏起来慢慢欣赏。

@赵赵

这里哈尔滨人的历史,是记忆。我也曾去拍过,不过没有你的耐力,拍了十几道街,语言也显得苍白,索性就没有文字记录,看到这篇,勾起了我也要一拍为快的冲动,找个日子,出发!

@会飞的猪

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少了,新巴洛克街区,总感觉少了历史的气息!但愿那个百岁裹脚老奶奶健在,衣着朴实干净…

@张蕾

姐姐用镜头记录了“圈楼”的兴衰,每张画面都弥足珍贵,曾经的美好已成回忆!愿老道外的居民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幸福感,愿中华巴洛克的明天更加辉煌!

@张弘

富有生活气息,如果能修旧如旧,我愿意住在这里,邻里之间无障碍沟通,站在或是坐着小板凳在长长的走廊里唠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