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灵魂下的生死挣扎:《生死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死场女主角 麻木灵魂下的生死挣扎:《生死场》

麻木灵魂下的生死挣扎:《生死场》

2023-03-13 1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有着许多解读的空间。本文形式上探讨了萧红的独特语言以及《生死场》整个小说的断裂感,从内容上分析了人们空洞的灵魂、苦难的命运,以及他们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

Abstract:XiaoHongisoneofthemostliterarywriters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Herwork"LifeandDeath"hasmanyspacesforinterpretation.ThispaperexploresXiaoHong'suniquelanguageandthebrokenfeelingofthewholenovelof"LifeandDeath".Itanalyzestheemptysoul,thefateofsufferingandtheirstrugglebetweenlifeanddeath.

关键词:灵魂空洞;苦难根源;文本断裂

Keywords:soulhollow;rootofsuffering;textbreak

一、空洞的灵魂与永远的愚昧

1.生命的麻木

灵魂空洞是乡村里的人的一种普遍的状态,在第四章《荒山》之中,有一句话很恰当地描述了这群人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

这句话写的是在大雪之夜,女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男人,通过彼此之间言词的引诱,都在幻想着自己,填充她们雪夜寂寞的,只有对于肉欲的幻想。这句话不仅仅是描写女人们的心理状态,更是在普遍意义上刻画了挣了乡村人的精神状态。在字里行间之中,可以体味到萧红对于乡村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乡下人混沌木讷的精神状态的鞭挞。没有灵魂的躯壳,只能用空虚来填充,用无止尽的牢骚来装扮,用性欲与物欲来充斥,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灵魂对于自己的状态完全是不自知的,这样的灵魂真是可笑又可悲。

鲁迅也批判人的麻木,但他更多是站在国民性反思的立场上去谈,萧红所揭示的这种精神麻木,是属于生命层面上的,是从生活之中开启对于人生存的本质意义的追问。没有灵魂的人类,好像和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与动物一起忙着生死,漫无目的地去消耗着生命与时间。

2.与文明隔绝

人们的愚昧还表现在与科学和文明的隔绝,这种愚昧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人们心灵深处的顽疾。在疾病面前,乡里人还用着一种非常原始的思维去看待疾病,企图把健康寄托于鬼神。月英本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可是在婚后不久却患上了瘫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请神、烧香,跑到土地庙前索药,“但是奇怪的是月英的病并不为这些香烟和神鬼所治好”,最后月英的丈夫直接放弃了她并且不停地埋怨、责骂她。最后月英被疾病拖入死亡的深渊,埋葬于荒山之下。

除了将健康寄托于鬼神之外,村里的人们还表现出一种对于西方医学的畏惧。在传染病到来的时候,平儿整夜呕着黄色的水、绿色的水,白眼珠满织着红色的丝纹,村外来了两个“鬼子”给平儿治病。隔壁院子里的人都来围观,既是好奇,也想来了解“鬼子”治病究竟有多么可怕。人们对于疾病,依然是持着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即对于疾病充满恐惧,也对于现代医学充满恐惧,封建迷信的思想始终扎根在他们心灵的深处,构筑成了这群人空洞的灵魂与永远的愚昧。

二、底层人民的苦痛和悲凉

1.亲情关系

《生死场》中所展现出来的亲情关系,并不是亲人之间的温情流露,更多的反而是一种疏离与淡漠。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接着她便要吐痰,通夜是这样,她吐痰,可是她并不把痰吐到地上;她愿意把痰吐到女儿的脸上。?

一个正常的母亲,怎么可能会往女儿的脸上吐痰,在这里却成了一个简单的、毫无感情的、甚至已经习惯了的动作。萧红小时候调皮捣蛋,外婆便拿针在她的手上扎,这种伤痛的记忆一直保存,并且流露到了萧红的小说之中。

母亲拿着金枝的一元票子,她的牙齿在嘴里埋没不住,完全外露,她一面细看票子上的花纹,一面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地说: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

母亲收到金枝赚的钱,当然会感到愉快,可是她对于金枝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也没有从心理上去体谅女儿,她一面开心地看着钱,一面又催促着女儿到城市去继续赚钱,女儿对于母亲来说不像是至亲骨肉,而像是赚钱的机器。母亲不懂金枝的苦痛,不知道她在城市里忍受饥饿、遭遇排挤,不知道她为了赚钱甚至出卖了自己的肉体,更没有去试图理解她地孤独与痛苦。

小说中所描的写亲人之间的淡漠,投射出萧红对于亲情的深层理解。萧红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人世,继母待她刻薄,父亲对她冷漠,唯一的慰藉就是她慈祥的祖父。在祖父去世之后,她更加感受到在这个家庭的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萧红就从家庭之中感受到了这种世态炎凉。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透露出了这种亲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比如平儿和父亲吃豆腐脑的场景,父亲不想让孩子多吃,孩子也不愿意把食物多分给父亲一点。在《生死场》之中的亲缘关系,更多的呈现为一种冷漠、疏离、孤立的状态。

2.阶级压迫

这些底层人民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便是地主们的残酷压迫,对于这些穷苦的人民来说,有些时候“生”甚至比“死”还要充满磨难。王婆去屠宰场卖马的场景,令人印象格外深刻。老马因为没有办法再拉磨,所以要被送到屠宰场宰杀。王婆与老马已经建立了多年的情感,老马在整个过程中都不愿意向屠宰场走去,王婆在带老马去屠宰场的过程中,内心也非常的痛苦。在老马死的时候,王婆都不忍心看,要知道老马劳苦一生,最后却只能变成一张马皮。马皮换了钱也不属于王婆,而是最终到了地主的手里:

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的。

在这里,王婆似乎是在哀叹老马的命运,想必她也从老马的命运之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自己穷其一生的劳作,也就仅仅会换来一个和老马一样悲惨的下场。《生死场》中还有许多描写坟场的画面,死人住的坟场和活人住的人间形成了一种的对比:

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提着小孩,从破房子再走进更破的房子去。

在胡风看来,萧红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很深刻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些人物在被剥削、被压迫中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们的故事都是“带血带毛”的故事。萧红在对二里半、麻面婆、金枝等一个个人物的塑造之下,展现了对于生命的沉思。

3.抗日战争

《生死场》的重点不在于写抗战,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之中也有一些关于抗战的书写,《生死场》即可以看作是与政治无关的、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的探究,也可以被放入抗日站在与民族解放的整体架构之。萧红用“年盘转动了”来形容日本人对于这个愚昧落后的乡村带来的变动,他们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女人被强奸,男人被杀害,整个村庄弥漫着血腥和恐怖的氛围。在描写抗战的时候,萧红并没有去直接描写战斗激烈的场面,左翼批评家反复阐释这个部分,认为这是《生死场》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实际上村里的人们并不知道什么叫“抗日”,什么叫“救亡”,站在一个阶级立场上来看《生死场》中的抗日话语未免过于牵强。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他们这种盲目的、没有组织的反抗才真正体现这些出一种苦痛和悲凉。

三、小说形式的讨论

1.感叹号的使用

《生死场》在标点的使用上比较独特,主要体现在文中对于感叹号的运用上。这些感叹号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的恳切、自然,情感抒写更加直、浓烈。也让整篇小说有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不过也带来了一种疏离和生涩。以下是小说中的几个片段:

并且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会诅咒丈夫,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

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

现在它是老了!秋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

但是王婆永久欢迎夏天......今夏她什么也不说了!

在这些感叹号的背后,暗藏着一种深沉的哀叹。有对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哀叹,有对于生死轮回的无奈,也有对于人类个体内心永痕孤独的迷惘。老马走进屠场之前的这几个短句,将愤恨、哀伤、无可奈何的情绪融合在一起,直观而又深刻地流露出来,这种悲哀好像是属于老马地,也好像是属于所有人的。

2.文本的断裂感

《生死场》有三分之二的文本在写人们的生老病死,后来的三分之一又笔锋一转,开始努力转向抗日战争,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两部分的衔接之间,有一种断裂。第十章和第十一张的内容是非常简短的,却描述了一个很大的时间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思想的改变。这两张的出现显得比较突兀,但也从中可以看出萧红意识到了这部作品在内容上的断裂。

萧红在《生死场》的创作之中,好像有意向抗日话语去贴近,这样的转向在阅读的时候未免有一些突兀。在后半段的文本之中,乡村人们的麻木意识好像忽然就开始褪去,一种觉醒的意识开始慢慢呈现,给人一种前后失调的感觉。

四、站在生死的边缘

1.生命的坚强

在小说之中,萧红揭示了这一群人物的愚昧、麻木、懒惰等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充满生命的张力,彰显出东北人民独有的一种坚韧和顽强。比如王婆在服毒自杀之后,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并且男人们开始为她操办丧事,王婆的丈夫也为她娃好了坟地,谁知王婆又突然活了回来,口中喃喃地道着要喝水:????

将送棺材上坟场! 要钉棺材盖了!

王婆终于没有死,她感到寒凉,感到口渴,她轻轻说:

“我要喝水!”

但她不知道,她是睡在什么地方。

这一奇异的“死而复活”的情节透露出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生命力量并不是想要和某种文化进行抗争,或者说是王婆个人顽强信念所致,而是彰显出了一种原始的生命气息,是对于生命本能的一种书写。

2.死亡的冰冷

萧红一生不幸,一生都在逃亡,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之中,体味到了生命的大苍凉。萧红最初给小说命名为《卖场》,后改为了《生死场》,在小说之中“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是两条非常明晰的主线,人活着不是为了生,就是为了死。《生死场》中有许多对于死亡血淋淋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死亡所带来的恐怖,以及人在死亡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月英惨死之前的画面是多么触目惊心:

她的腿象两条白色的竹竿平行着伸在前面。她的骨架在炕上正确的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借着火盆边的火光去细看,知道那是一些小蛆虫,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虫在那里活跃。月英的身体将变成小虫们的洞穴!

这段细节描写可以说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月英的腿像“竹竿”。头像一个灯笼挂在杆头,蛆虫已经将她的下半身腐烂。曾经多么美丽善良的姑娘,现在被疾病糟蹋的不成人样。《生死场》之中,有许多描写死亡的场面,无论是月英病死或者王婆服毒,抑或是乱葬岗里面野狗四处游荡的场面,都展现了一个与死亡零距离的画面。(文/山东大学(威海) 赵杨璞静)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胡风:《后记》,见《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10).

[5]郭冰茹:萧红小说话语方式的悖论性与超越性——以《生死场》和《马伯乐》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6]萧红: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