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视野下的《野性的呼唤》再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态文学欣赏野性的呼唤 生态文学视野下的《野性的呼唤》再解读

生态文学视野下的《野性的呼唤》再解读

2024-06-19 0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从现实背景上看,今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既是生命体验的结果,也是理性和科学认识的结果。现实生态的巨大破坏已经直接对人类和生命的存在产生了危害,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由于自然生态的急剧恶化,大自然已经丧失了为生命提供支撑的能力,成为没有生机的污秽和苍凉之所,自然生态的保护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着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终于开始刺痛作家们的心,悲悯的情怀指向所有生命,话语的锋芒指向对人类文化的反思,目光也超越个体的悲戚而投向整个世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写作是站在当代生态科学和生态文化整体上的写作,他们以鲜明的生态立场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视野。而这些作家的写作目的就是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保护环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得到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笔者认为《野性的呼唤》这本书中,虽没有提到关于生态方面的词,但小说始终关注着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并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因此,笔者通过细读文本和生态文学的相关理论,尝试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分析这一力作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物欲横流、生态危机严重的当今社会,这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研究者们把生态文学研究和评论称作“生态批评”。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如果单从狭义上来理解,即把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或者作为一种批评流派来看待,应当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有人具体考证出“其标志是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但如果我们从更为宽泛的广义上来理解,把生态批评当做一种批评特征、批评倾向,那么,则又可以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产生生态文学那天起,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对此,鲁枢元的《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有一番考证:

大陆文学理论界对于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的关注,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刊文章。如赵鑫珊:《生态学与文学艺术》(《读书》1983年第4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关于近年小说创作中的人类生态学意识与一种美学情致》(《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於可训的《关于人的生态、心态及其他》(《奔流》1986年第5期),司马云杰:《论文艺生态学研究》(《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张松魁:《文艺生态学——一门孕育中的新学科》(《艺术广角》1987年第4期),夏忠义:《文学生态最优化的逻辑起点》(《艺术广角》1988年第1期),高翔:《刘勰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黑格尔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

我国对杰克·伦敦及作品的介绍与翻译、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30年代达到高潮。《野性的呼唤》是最先被翻译到中国的杰克·伦敦的作品之一,作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以后80余年的历史中被学者反复的翻译和研究,可见它的重要性。最早翻译到中国的有关杰克·伦敦的传记是美国欧文·斯通(Irving Stone)著、慧秋斯先生于1948翻译的《杰克·伦教传——马背上的水手》。另外由天虹辑翻译、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书末附有《杰克·伦敦自述》、辛克莱的《关于杰克·伦敦》以及译者后记,这两者是较早的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在国内还可以看到的有(美)弗农·路易斯·帕灵顿的《美国思想主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关于杰克·伦敦思想的论述;英国考尔德一马歇尔(Calder—Marshall,A.)著,刘榜离、乔法州翻泽的《孤狼——杰党·伦敦轶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美国麦吉尔编、王志远翻译的《整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小说卷(中)》有专篇对《荒野的呼唤》一文的鉴赏(中圈书籍出版社,1993)。

在国内的专著有漆以凯著的《杰克·伦敦和他的小说》(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版)详细介绍了杰克·伦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并就“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和“艺术成就和特色”进行了专章论述;另外还编写了杰克·伦敦的年表附在书后。这在国内是开创性的工作。李淑言、吴冰编选的《杰克·伦教研究》(漓江出版社,1988)主耍编选了国外学者有关杰克·伦敦的论文,体现了当时的研究状况。

    24所高等院校合编的《外国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提到杰克·伦敦的作品“强有力的东西里面参杂了一些非常软弱的东西,有些作品浸透潜着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从阶级的观念出发解读了杰克·伦敦的作品。国内另外还翻译了美国威勒德·索普著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为大学教材,其中把杰克·伦敦归入到“自然主义小说家”一节中。毛信德在《美国小说史纲》中认为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显然是一种讽喻和影射的手法,目的在于透过动物世界中‘人’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及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残酷争夺来揭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巴克实际上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拜金主义毒气吞噬了人的基本理性的受害者的象征。王长荣在《现代美国小说史》中认为“《荒野的呼唤》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现了完美结合。它的主题是爱的价值和按公平的规则比赛”,“巴克的驯化而服务于人类。以及最嚣后野性复归,逃回荒野成为狼,其决定条件无非是环境与条件。这也是自然主义小说真谛所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都生动体现在《荒野鹃呼唤》的始终。朱维之、赵澧在《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穆睿清、姚汝勤在《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下)》,傅景川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中用“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观点来解释《野性的呼唤》的主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