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36本经典地学著作,你读过几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命进化简史王章俊电子书 强烈推荐:36本经典地学著作,你读过几本?

强烈推荐:36本经典地学著作,你读过几本?

2024-02-26 1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套书是很严谨的科普读物,大多数时候在用数据和图片说话,通过生动、专业、简明的语言解读了图像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讲解翔实,并不因专业而晦涩。这套书又极富人文精神,既带领读者获知我们家园惊心动魄的过去,又辅助人类审思自己家园的未来;既向读者展现了人类上下求索的不易,又展示了我们在拓展知识疆域时的勇敢无畏和不懈努力。有时候,引起兴趣并不需要煽动,只要给人呈现物质的本来样子。这个世界本身已经足够神秘,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寻觅。跟随这套书,来体验一场波澜壮阔的发现之旅,来享受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

“踏上云端,俯瞰家园,

欣赏《地球》不为人知的异域之美。

遍历太阳系各大《行星》,

见证波澜壮阔的天体发现之旅。

化身光子,飞向《宇宙》深处,

目睹星辰的衰亡与新生。

从地球出发,旅行到宇宙尽头。

以巨大的时空尺度爬梳

从地球到宇宙尽头的万物与星辰;

不止是漫长的旅行,更是世界的美妙律动。”

(推荐人:张岳)

地球+宇宙+行星(从地球出发,到宇宙尽头:地球—行星—宇宙)

作者:[英]尼古拉斯·奇塔姆(Nicolas Cheetham) 译 者 克 留 [英]贾尔斯·斯帕罗(Giles·Sparrow) 译 者傅圣迪

当当 广告

购买

BBC科普三部曲

(地球+生命+海洋)

02

BBC标杆之作,科普典范!《地球:行星的力量》由地质学家,苏格兰皇家地质学会会长伊恩·斯图尔特(Iain Stewart)主笔,以最新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运用高端拍摄科技,历时三年,远赴世界各地,探索地球如何运转,生命如何孕育,逐一介绍塑造地球的四种力量:火山、大气层、海洋与冰川。《海洋:深水探秘》是BBC最新的海洋探索作品。由考古、探险、海洋、环保、生物、潜水等专家组成的一支阵容强大的科考队,对地球上的7大地区海洋的1000多处海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记录下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发现:红海的荧光珊瑚、科特斯海罕见的抹香鲸、巴哈马水域的“黑洞”、还有北极冰团下的不明生物。

摒弃碎片化阅读,系统理解地球科学! 内有有声书并且包含200多幅高品质图片,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是一本可听可看的地学科普读物,给你视觉听觉的享受。之前北京理工出版社版本错误比较多,重庆出版社2017年经过精校重新排版的版本修订了很多错误,是10岁以上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看的地学入门科普读物,小心变成地质学家的迷妹迷弟呦~(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赵亚楠)

BBC科普三部曲--地球:行星的力量

作者:伊恩·斯图尔特 约翰·林奇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千面地球》

03

本书讲述了地球46亿年的传记。地球诞生于原始太阳系的尘埃云盘之中,历经星尘、烈火、汪洋、沙漠、寒冰的无数磨难淬炼,终于进化成蓬勃绚烂的生命星球。46亿年里,地球不断变化着,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多副面孔:布满陨石坑的蜂窝地球、满是岩浆流淌的熔化地球、玄武岩覆盖的黑色地球、汪洋无岸的蓝色地球、冰盖包裹的白色地球、铁锈遍布的红色地球、硫化气体熏蒸的恶臭地球、大沙漠绵延的棕色地球、植物疯长的绿色地球……直到今天海陆相间、地貌多样、生机勃勃的生命地球。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研究、考察的经验,生动地讲述了地球进化的故事,提出了震动科学界的地球理论:大部分矿物是生命活动的产物! 这种矿物-生物共同进化理论认为,地球出现了生物之后,生物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大大改变了地表形态,改变了地壳矿物的组成,目前发现的五千种矿物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离不开生物作用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矿物种类最丰富的星球。 黑森的共同进化理论,让我们大大加深了对地球和生命的理解,生命不只是被动的产物,而是充满了适应和创造的能力,因为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该书出版后,《纽约时报》、《自然》、《科学》、《新科学》、《发现》等权威媒体都刊发了书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推荐人:微信网友“永远的蝴蝶”和科学出版社韩鹏)

千面地球

作者:(美)罗伯特·黑森

当当 广告

购买

《地球之美》

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04

翻开这本书,如同乘上时光穿梭机,亲身经历这颗美丽星球令人惊叹的阶段。全书系统讲述了45.7亿年前开始至今,地球的每一个故事。从形成到构造,从植物到动物,气候到矿产、湖泊到海洋,随后还记录了人类诞生之后的历史,人类的形成与演变、人类文化的进步与衍生,人类最重要的关于地球的发现,以及现在地球的处境与环保,甚至还有对于50亿年以后地球的预测,是一本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

作者帕特里克·德韦弗,算得上绝对的权威,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法国地质学会主席、法国国家地质遗产清单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专家,身兼数职的他花费数年编撰了这本重磅之作。

书中的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由拥有世界最丰富、最罕见动植物和矿物标本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不止如此,提供素材的还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说是强强联合,让人目不暇给。另外《地球之美》中文版还聘请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费杰特邀审校,力求做到翻译的专业到位。(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宋帅华)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作者:帕特里克·德韦弗 文,让- 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 绘

当当 广告

购买

《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

05

结合最新的科学发现,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勾勒了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再现了科学发展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从宏观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建构,到微观的夸克粒子理论创立;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从莱尔地质渐变理论的形成,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完善;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提出,到人类基因工程的实施;从冰川理论的出现,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探讨……作者谈天话地、说古论今,引领你进入天地万物的深处,欣赏大千世界的神奇与美妙。此书还有一版《万物简史-文库版》,是由《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中的文字汇总而成,属于口袋书类型,便于携带。(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翟吉璇)

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当当 广告

购买

《从一到无穷大:

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06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是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G.伽莫夫(美国)。该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全书图文并茂,幽默生动,深入浅出,适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阅读。

真正优秀的科普著作应该能向读者传达一种精神,一种思考方法,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角,以及一种科学的品味,一种人文的观念。伽莫夫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作者是想到哪说到哪,将叙述的内容信手拈来。事实上,仔细思考,就会感觉到其中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紧密关系。我们在读一本好书时,未必需要在一开始就读懂所有的内容细节。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新的观念,获得对科学和数学的一种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作者:[美]G.伽莫夫著 / 暴永宁, 吴伯泽

当当 广告

购买

《时间简史》

07

《时间简史》是1988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作者是斯蒂芬·霍金,译者吴忠超,许明贤,原版出版社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作者尽可能的将当时高深的物理前沿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详尽讲述给读者,将读者引进物理的世界。

本书主要讲述了宇宙的起源、黑洞、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等,同时作者也对物理学前沿的大一统理论以及M理论做出了讲解。图多漂亮,但公式少。他自己说过,每多一个公式,销量就要大打折扣。

《大嚼科学·

开往月心的列车》

08

作者毕业后一直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经常跟孩子们打交道,还给中小学生们上科普课。在给孩子们进行地学科普方面,是绝对的行家。

在这本书里,他以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让小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观察世界,认知科学,对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颇有帮助,在读者那里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最后摘了几个章节名:“取名就是这样任性”“月溪里流淌的是什么”“月海是不是海”“‘嫦娥’落在虹湾里”“月球最深的‘伤疤’”“月海盆地的下面有‘肿瘤’吗?”“月球火山砰砰砰”“发现裂谷是件稀奇事儿”。(推荐人:张岳)

《DK地球大百科》

09

《DK地球大百科》是Dorling Kindersley品牌EYEWITNESS系列的精华版,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90多个国家。该书选取了精彩的五个主题:海洋、火山、天文、晶体和宝石、自然灾害,分别介绍和展现了海洋的浩瀚壮观、火山的力量与无常、天文的神秘、晶体和宝石的璀璨,同时见证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不同于其他百科类图书注重词条编排,该书是以主题为编排参考,知识丰富有趣,配以大量的精美图片,是轻松阅读的最佳百科全书,是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科学类拓展读物。(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翟吉璇)

DK地球大百科(精装版)

作者:(英)利宾考特

当当 广告

购买

《美国科学·地球》

《美国科学·太空》

10

这套书是美国小学的标准科学教材。虽然是教材,但讲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作为课外读物也毫不逊色。又因为是教材,所以书中的内容设置非常合理,系统性很强,适合在没有太多知识基础的小读者心中打下科学精神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

但这本书目前只出版了一年级的,只适合小朋友阅读。(推荐人:张岳)

《矿物和岩石的识别》

11

《矿物和岩石的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主明研究员撰写的一本科普图书,2017年5月印刷出版。该书包括矿物、岩石和陨石三部分,共24个章节。本书包含400多幅矿物和岩石的照片,能够给读者非常直观的认识;此外,还有80多个“知识链接”,不但给读者提供相关知识,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的特点鲜明,具有内容的系统性、知识的科学性,也有表达的直观性,就像一个虚拟的矿物和岩石标本陈列室。本书适合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作者:杨主明 编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岩石与矿物》

12

《岩石与矿物》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的“自然珍藏图鉴丛书”中的一本科普图书。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以及系统的论述方法,使本书成为关于岩石与矿物的颇具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本书收录了500多种岩石与矿物,配有600多幅彩色图片,在作者的精心编纂下,使读者能轻松地掌握识别各类岩石与矿物的知识和技巧。本书对收录的每一种岩石与矿物均有准确的论述和说明,使其特征和特性跃然纸上。本书向岩石与矿物的爱好者介绍了岩石与矿物的概念以及如何分类和收集的方法,还用图表清楚地列出了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区别,并详细记录了书中所收录的各种矿物的特征。书后还附有简明扼要的专有名词解释。(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石头记》

13

《石头记》一书受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资助,全书共计18万字,通过科学与历史、技术与传说相融合的行文,以及500多张全彩图片讲述了45种宝石、金属矿石、药物矿石的知识,揭示了一个奇妙的石头世界。作者马志飞曾荣获中国科协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杰出原创空间奖”和“最佳博客文章奖”、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客文章奖”等多个奖项。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1)宝石矿物,主要是钻石、红宝石、祖母绿、水晶、碧玺等共计17种生活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常见宝石;(2)金属矿物:主要是自然金、自然银、黄铜矿、赤铁矿和磁铁矿等15种与人类生活及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矿物;(3)药用矿物:主要是辰砂、滑石、石膏、硼砂、芒硝等7种可入药的常用矿物种类;(4)传奇矿物:主要是自然硫、黄铁矿、方解石、萤石、云母和磷灰石6种具有较强的传奇色彩的矿物种类。

作为一本讲述岩石的科学读物,该书是为这些宝石和矿物“立小传”,其中既包括钻石、红宝石、祖母绿等璀璨夺目的宝石,也包括黄铜矿、锡石、黑钨矿等金属矿石,还有辰砂、滑石、芒硝等药用矿物的知识。每一种都有自然造化之神奇、纹理色泽之美丽、历史际遇之斑斓,每一种都是结合了科学性与人文内涵的列传。(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杨翔棹)

石头记(全彩)(一本书带你走进宝石、矿石、药石的疯狂世界。)

作者:马志飞

当当 广告

购买

《世界矿物精品2017》

14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矿物来装饰自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学会了从自然界中寻找漂亮且具有一定硬度的矿物,并逐渐掌握了利用晶莹剔透、色泽鲜艳、硬度较高、相对稀有的矿物晶体琢磨成饰品的技巧。相应地,形成了宝石及宝石矿物的概念,分别用来称呼这些饰品及其矿物晶体。

现在通常所说的“宝石”,也称珠宝玉石,是天然珠宝玉石和人工宝石的统称,泛指一切经过琢磨、雕刻后可以成为首饰或工艺品的材料。其中,天然珠宝玉石包括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和有机宝石。而天然宝石即由宝石矿物加工而成。目前,自然界发现5000多种矿物种,其中超过300多种矿物种可用作宝石矿物。

《世界矿物精品2017》是“世界矿物精品(2017)”展览同名图册。“世界矿物精品(2017)”展览以宝石矿物为主题,重点展示了自然金、自然银等2种传统首饰用贵金属矿物和金刚石、绿柱石、刚玉、电气石、锂辉石、黄玉、黝帘石等7种高、中档宝石矿物;此外,还有自然铂、石榴子石、橄榄石与菱锰矿等4种常见或稀少首饰用贵金属矿物及宝石矿物。为了普及宝石矿物知识,本图册不但荟萃了参展矿物标本的精品,而且按矿物种名称进行了分类和知识介绍。

晶莹剔透的矿物晶体是自然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又是人类自古钟爱的自然瑰宝。我们将继续举办“世界矿物精品”和“中国矿物精品”等专题展览并编著同名图册,与大家分享自然之美、科学所在。

《世界矿物与宝石探寻鉴定百科》

15

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宝石及化石,揭示了这些自然现象的精美和奇特,同时也揭示了它们非比寻常的价值和用途。岩石、宝石、矿物和化石是我们所在的这颗古老星球上众多伟大事件的证明,几千年来始终被视为充满魔力的护身宝物,成为神话和传奇的焦点本书展示了这些宝物的奇特之美,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所占的地位。

世界矿物与宝石探寻鉴定百科

作者:(英)John Farndon 著,马小皎 译

当当 广告

购买

《生命进化简史》

16

初等知识水平就可以读懂的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宇宙天体讲到生命细胞,以大进化的视角,阐述宇宙和生命的演化。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讲述了宇宙的诞生、恒星与太阳系的形成、原始海洋的形成。将天文学、地学与生物学融会贯通,把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动物的四肢、嘴巴、耳朵、眼睛、心脏、授精与生殖等方面讲述了动物器官的演变与进化。

《化石与生命:

生命的进化》

17

《化石与生命:生命的进化》采用科学的语言、中动逼真的图像,让读者了解137亿年前的宁宙大爆炸如何产生了时间、空间和基本的物质;35亿年前,初的生命形式是如何诞生的,生命是如何从单细胞生物→多细胞动物→脊椎动物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恐龙与鸟→哺乳动物→人类一步步进化的(共分8个生命时代)。

5.3亿年前,在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生命大爆发,原始脊椎动物昆明鱼如何一步步进化成肉鲔龟,并在3.7亿年前登上陆地,进化为两栖动物,从此拉开了陆生脊椎动物繁衍的序幕。两栖动物又进化成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成哺乳动物,5500万年出现的阿喀琉斯基猴又经过复杂的进化,终出脱人类;通过展现我国1.3亿年前闻名中外的辽西热河动物群,展示了长毛恐龙是如何慢慢演变成鸟的。

《罗平、关岭生物群》

18

回到2.45亿年前的罗平,我们看到海洋里形态各异、小巧灵活的鱼儿在来回穿梭,背鳍、臀鳍和尾鳍好似长长的飘带的长奇鳍中华鱼、外形近圆形的格兰德拱鱼、近似三角形的高背罗雄鱼、体表几乎无鳞的马可波罗鱼和意外裸鱼……捕食小动物的混鱼龙、原龙和凶狠的初龙生活在一起,巨型捕食者张氏幻龙时不时地会爬回岸边……鲎、千足虫等足类都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海生小动物。

2500万年后,关岭地区的海洋也繁盛起来,因此我们又看到了不同的景象:长着两排平坦牙齿的楯齿龙类、“海洋中的蜥蜴”——海龙、当今已知古老的龟等,来回游弋巡洋,捕捉鱼类并咬碎带壳的无脊椎动物;优雅有长长根茎的海百合,把它们的须根和蔓枝固着在随河流冲入大海中的浮木上,随着海水微微摇曳。除此之外,在这两片海洋中,大量繁殖的浮游微生物以及藻类是海洋中的“粮仓”,双壳类、腕足类、头足类等无脊椎动物也很繁盛,还有一些随河水流入大海的植物。关岭生物群被誉为世界罕见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之后,在我国古生物调查研究中的又一重大发现。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两个生物群来一探那个遥远的三叠纪的神奇生物世界,在三叠纪的世界里遨游。

《热河生物群》

19

《热河生物群》是生活在东亚地区1.35亿~1.12亿年前早白垩世的一个古老生物群,其分布范围包括了现今中国的东北部、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以及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如果对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范围与地球的表面积相比较其实非常小。而1.35亿~1.12亿年前的时限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假如我们把地球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热河生物群出现的时间就是23点17分,在7分钟13秒后又悄悄离场。

时至今日,国内外古生物爱好者熟知的中华龙鸟、羽王龙、小盗龙、孔子鸟、热河鸟等,已经成为热河生物群新的标签,因为它们的发现将迷人的恐龙和让人困惑的鸟类起源问题有趣地联系起来。在这里,很少有大家印象中的恐龙形象,相反,众多小巧敏捷、身披羽毛的恐龙在当时的丛林中穿梭,满口利齿和钩曲的指爪暴露了它们作为掠食者的天性。飞行能力还欠发达的鸟儿甚至会因为来不及快速起飞而成为它们的餐点,而且它们在树上生活时似乎仍难以逃脱被恐龙撕咬的命运。

除此之外,生活在淡水中还有众多的腹足类和双壳类动物,比起鱼和龟鳖,离龙无疑是当时水中的捕食者;生活在阴湿湖岸的蜥蜴也时常可以见到从水中探出脑袋的蟾和蝾螈;陆地上除了活跃的恐龙外,还有一些原始的哺乳动物,而后者不甘心于生活在前者的淫威之下;各种各样的翼龙盘旋在湖泊上方,以优美的滑翔姿势与鸟类共享一片蓝天。研究表明,这里可能是白垩纪翼龙的中心栖息地。在陆地、天空和湖泊中还生活着不可计数的昆虫,被子植物也静静地生长在光照充足的浅水水域中。

《热河生物群》全面展示了热河生物群各门类的物种,向读者较为完整的介绍了热河生物群的全貌。

《海洋传奇——原始海洋》

20

《海洋传奇----原始海洋》是2017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海洋传奇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可将其归为科普普及书籍,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科普类书籍,因为书中既有地球演化及生命起源的概述,又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科普适合小朋友,理解适合大朋友,因而这本书也算老少皆宜吧。

《海洋传奇--原始海洋》对地质历史演化的介绍是客观且全面的。此书对我来讲,看点在于,作者在整理浩渺史料的烦劳之余的那些见解。海洋发展史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作者把整个过程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串联起来,这才是本书真正的闪光点和价值所在。

细读完这本书,在我感兴趣的部分:“古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书中在对此描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古生物学对大家来说,可谓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对三叶虫、恐龙等古生物都耳熟能详;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古生物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而且古生物学较为冷门,而书中对菊石、鹦鹉螺、腔棘鱼、三叶虫、硬骨鱼、珊瑚等化石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我认为如按出现早晚顺序则更加便于加深理解,从寒武纪起小壳生物突发辐射式地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海生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类在早古生代均有发育。寒武纪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所以也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重要生物化石主要是树形笔石和头足类。早志留纪出现单笔石,晚志留纪出现颌类和裸蕨类植物等,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和广泛发育的时代。(推荐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黄志伟)

《D叔一家的探秘之旅》

21

《D叔一家的探秘之旅》是一部纯粹的原创地学科普文学作品。

它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全国生物进化学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章俊先生和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恐龙猎人邢立达先生。王章俊先生担任这部作品创作团队的领衔作者,邢立达先生担任这部作品的形象大使。“D叔”就是以对科学探索执着而又可爱十足的邢立达先生为人物原型设计的。

这部作品自创作到出版,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历时近3 年,书中文字和图画精心撰写与绘制,包含了每一位参与创意与创作成员的无数心血和努力。更为贴心的是,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章俊先生,将他亲自设计的“脊椎动物进化示意图”“地球生命进化历程图”随书赠送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对生命演化有一个更全面立体的了解。(推荐人:张亚男)

《地理学与生活》

22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推荐人:张岳)

《气象学与生活》

23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寂静的土壤》

24

《寂静的土壤》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3位著名土壤学家共同创作的国内首部大型土壤科普著作,于2015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举行了首发式,目前第3次印刷版已上市。

被我们踩在脚下并不起眼的薄薄一层土壤,与人类的关系极大。土壤是人类的“摇篮”,是农业之本,也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3位作者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根据自己对土壤和土壤科学的认识、反思和感悟写成此书。本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土壤的前世今生,从叙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生物基因库功能等8大功能开始,解析土壤形成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土壤学的历史文化,论述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其在土壤学发展过程中淀积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我们的土壤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当前土壤面临的挑战和美好的未来。

本书内容充实,富有理念,也很实际,同时包含大量土壤景观和土壤剖面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推荐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杨顺华)

《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25

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是2017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周川闽、高志勇、罗平译自英国地质学家Dorrik A.V.Stow原著,斯托教授将其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和沉积岩照片汇编成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大量彩色露头照片和高度概括的图件。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地质相关专业人士,同样也适用于对沉积岩感兴趣的高中生和爱好者,通过前言了解到本书共包含露头及岩心彩色照400余片幅,图表50余幅,照片拍摄自30多个国家,几乎包含了全部地质年代。

细读完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3章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部分,该部分对遗迹化石介绍较为详细,包括遗迹化石的命名方法、不同生物活动形成的遗迹化石及遗迹相实例图表、遗迹化石分带及大量遗迹化石属种的珍贵彩色照片,使大家对遗迹化石有了一个直观了解。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就被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刚刚入学三个月的古生物专业学生,看到此书如获至宝,在与师兄师姐数次出野外中,看到的地质现象与书中相互对照,受益匪浅,强烈推荐此书。(推荐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黄志伟)

《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

26

“经‘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领导小组批准,地球科学编委会由102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大多活跃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各自的研究领 域都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熟悉各分支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方向。编委会委员在征集、撰写和审定地球科学选题和文稿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引文摘自《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前言部分

《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籍。整本书并没有用一个特有的故事链来阐释问题,而是由我国工作在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第一线的地球科学专家及一些海外学者分篇进行撰写。虽然每一篇文章都是以难题的形式呈现,但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又都能以清楚而有趣的方式叙述难题的来龙去脉。不管是对读者地球科学知识框架的建立,还是对读者地球科学逻辑思维的训练,本文都有其独到的方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趣而精准的硬科普书籍,不管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能从这本书中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张晓燕)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

27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此书实际上并不能看作一般的科普书籍。本文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科研人员阅读,尤其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但是由于参与编辑和创作作者对此书的浅显易懂的诠释,对于想要了解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读者来说也是十分不错的阅读材料。尽管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若能理解透彻,将会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张晓燕)

《大洋传送带

——发现气候突变触发器》

28

《大洋传送带——发现气候突变触发器》是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专业委员会翻译的一本科普图书,于2012年7月出版。此书是国际著名的海洋古气候研究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ally Broecker教授介绍他发现气候突变触发器——大洋传送带的科学历程。如果看过科幻电影《后天》的人们肯定记得大洋传送带停止运行之后,北欧、北美气温骤降的灾难后果。这本书就是布洛克教授回顾他发现大洋传送带对末次冰期中气候突变时间的触发作用的历程,不但是一部科学自传,而且故事情节精彩纷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或者对古气候研究有兴趣的人员阅读。(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气候创造历史》

29

《气候创造历史》是由国际知名的瑞士籍华裔地质学家许靖华先生所著的一本科普读物。该书的封底上对该书的评价是“雅利安人的故乡在哪里?北方蛮族的疯狂入侵是为什么?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多久?玛雅人由数百个城市大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还是被融合了?阿勒曼尼亚又为什么被称为‘十分之一之地’?”。这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作者从气候变迁的角度系统解读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全书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内容则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语言、政治、军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等领域。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作者最后感慨:“小冰川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气候创造了历史,但人类的痛苦永远挥之不去”。虽然该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通读全书,对于认识地球的自然气候变迁历史、气候与历史演化之间的关系仍有裨益。(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火山与火山喷发》

30

《火山与火山喷发》是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若新先生和李霓研究员编著的一本火山方面的科普读物,2005年3月出版。该书的编写目的是比较全面地叙述全球火山、火山喷发和火山减灾方面的知识,希望读者能从中更为全面地认识火山和火山喷发这一自然现象,唤起人们关注我国仍然存在潜在火山喷发危险和火山灾害威胁这一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圣海伦斯火山、鲁伊斯火山喷发和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及火山灾害实例中汲取教训,从而使公众和有关部门不至于忽视对中国活火山的监测和研究。全书分为十章,但是文字并不多,32开本一共107页,总字数约9万。本书可作为大、中学生的科普读物,也可作为关心火山活动和灾害的大众读物。(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31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是由加拿大籍华裔嵇少丞教授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撰写的地震科普图书,2009年5月出版。本书是作者实地考察“5.12”地震灾区后撰写的科普力作,他想从地质学家的视角去解读一下中国地震,其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多地、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地震,了解中国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了解如何预防地震、抵抗地震,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尤其强调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书可供任何对地震感兴趣的人、任何想知道他或者他的亲人居住的地方是否位于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人、任何想知道中国哪些地方历史上曾经或者今后还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人阅读。(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天外来客——陨石》

32

《天外来客——陨石》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撰写的一本科普佳作,2015年11月出版。徐伟彪研究员长期从事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研究,曾任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具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和学识来写陨石方面的科普读物。本书详细阐述了陨石的重要特征、种类和基本知识,汇集各类陨石的鉴定标准,阐述科学的陨石鉴定方法。书中包含大量精美的陨石图片,并点评了国内外的著名陨石,介绍了如何识别真假陨石、怎样寻找陨石和陨石收藏的相关知识。全书分为十章:第一章 陨石简介;第二章 陨石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如何鉴定陨石;第四章 中国陨石谱;第五章 国外陨石精品选;第六章 常见貌似陨石的地球样品;第七章 罗布泊猎陨(作者:中国陨石网创始人赵志强);第八章 陨石的收藏(作者:柯作楷);第九章 陨石价格的形成机制(作者:中国陨石网原站长曹宇);第十章 国内18块普通球粒陨石的岩石矿物学研究。本书可作为陨石爱好者的科普读物。(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搏击沧海

——地学革命风云录》

33

《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是国际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的一部力作。全书以流畅的语言和通俗的笔法叙述了“深海钻探计划”的主要过程和重大发现,围绕“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深刻地刻画了地球科学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总结了这场革命的主要历史经验和教训。1982 年,该书的德文版问世。1985年,中译本自地质出版社出版,取名《地学革命风云录》,是译者在瑞士学习期间根据作者的英文原稿,参照德文版翻译。第一版2300册,销售一空,遂成绝版。在尔后的若干年中,再版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岁月如流,时隔20年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地质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并命名为《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地球科学界的一代经典科普书籍,终于迎来了生命的升华。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经历了一场科学哲学的重大革命。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海底磁异常条带、转换断层和贝尼奥夫带,证明了海底扩张,在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孕育了板块构造理论,直接挑战并战胜了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地槽论”的百年统治。在不到20年的光阴里,在以哈里·哈蒙德·赫斯等一系列地球科学学家的推动之下,“深海钻探计划”和“格洛玛·挑战者”号用经典的地质学方法逐一证实这些新的思想,最终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场革命便推枯拉朽一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宋帅华)

本书的作者许靖华先生是“深海钻探计划”的许多重要航次的参加者和领导人,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的金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一名“固定论者”到“新思想旗手”的转变。全书以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叙述了地球科学史上许多重要发现的来龙去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本书适合地质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对于夯实基础,强化地球科学哲学思想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对于非地质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本难得的高级科曾读物。

学科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读学科史会让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学科史研究,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规律或趋势,而且对于科技工作者开拓科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建设创新型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

34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由中国地质学会编著,2010年4月出版。本书以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为主线,综述学科形成发展的客观性,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展示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全貌,力图对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作出较完整、较系统的梳理。全书除前言、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七章:第一章 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第二章 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第三章 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初创;第四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第五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拓展与深化;第六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第七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展望。书中所附的“大事记”只编录到2000年。(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

35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著,2012年4月出版。本书除概论外,共分三篇十二章:第一篇 中国古代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第二篇 孕育中的中国地球物理学(20世纪初—1949年);第三篇 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第三篇中按照地震学、地磁学、地球电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勘探地球物理学等10个主要分支学科为撰写重点。书中所附的“大事记”编录到2010年。(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

36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编著,2015年1月出版。本书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力图对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作出较完整、较系统的梳理,综述学科形成发展的重要历程,展示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概貌,总结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和基本经验,展望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全书除前言、绪论和大事记外,包括七章:第一章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前史;第二章 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萌芽(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第三章 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奠基(1912—1949年);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1949—1978年);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1979—2014年);第六章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第七章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展望。书中所附的“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大事记”编录到2014年。(推荐人: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刘强)

以上的书单是我们微信后台的小编精心推荐哒,希望以此为引子,抛砖引玉,请读者们踊跃推荐你们认为非常靠谱的科普图书,提供封面、封底或者目录信息,300-500字左右的推荐语,我们将汇总后发布第二批科普图书推荐呦!

美术编辑:张志越

校 对:黄志伟

公众号: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ID:dizhidiqiusuo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