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代推荐|生命与自然碰撞的艺术(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命主题插画 艺术当代推荐|生命与自然碰撞的艺术(上)

艺术当代推荐|生命与自然碰撞的艺术(上)

2024-06-23 1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面对传染

这里聚焦于黑死病和艾滋病,同时涉及梅毒、霍乱和伤寒等传染性疾病。将一幅由格林维尔·东多所作的油画《圣塞巴斯蒂安》作为开场,表现了这位早期基督教的圣徒与其在抵御黑死病中所扮演的保护者的角色。作品以黑色为背景,用理想化的描绘方式展现人物,从而暗示观众人物所代表的神圣角色,而塞巴斯蒂安的腹股沟旁却被一支箭刺入,艺术家以象征性的宗教角色给予深受黑死病折磨的人民以心灵的庇护。同时展出的还有大卫·沃伊纳罗维奇和詹姆斯·罗姆伯格创作的回忆录中的一张彩色版画,该回忆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描绘了沃伊纳罗维奇这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与艾滋病抗争的一生。尽管沃伊纳罗维奇在这本书完成之前就不幸去世,但罗姆伯格还是坚持完成了书本的制作,并于1996年出版了《每秒7英里》(7 Miles a Second)。书中的场景传达了艾滋病的肆虐和带给病人心理的重创,人物之间的感情温馨动情,感染着读者,波普风格的明亮色彩更象征着艺术家的炙热情感。

格林维尔·东多 圣塞巴斯蒂安 木板油画 1500-1510 Photo Bruce M.White 图片提供: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心理状态

该部分的作品侧重于艺术家自己的精神挣扎和对他人经历的反思。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媒介揭示了艺术品在传达自我内心混乱,以及引发观众共鸣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莱昂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的彩色石版画《克鲁基大厅》(Crookhey Hall)以灰绿、墨绿等冷色调描绘了一群逃亡的精灵和阴郁的宫殿。这一作品和艺术家的著作《下面》(Down Below,1944年)相关联,讲述了她在避难经历的各种苦痛。女性艺术家莱昂诺拉·卡林顿能将自身的情感和对周遭的理解细腻地融入作品,借助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与观众互动共鸣。

莱昂纳多·卡顿 克鲁基大厅 石版画 1987 ©Leonora Carringt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图片提供:普林斯顿美术馆

世界的关怀

该主题将用于治疗的药物与提供精神慰藉的艺术作品共同陈列,并使反映自我关怀的作品与治疗师或医生关怀的物品相互“交谈”。戈登·帕克斯的摄影作品《伊莎贝尔与生病的父亲》 拍摄于里约热内卢贫民窟。1961年,《生活》杂志派帕克斯去巴西写一篇关于拉丁美洲贫困的报道,特别关注了里约热内卢规模庞大的贫民区,他花了数周时间记录达席尔瓦一家的生活。照片中的人物被黑影淹没,仅有脸颊迎着墙缝中射出的光线,小女孩稍显模糊的脸以及微张的嘴唇将贫民窟深处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作品贴切地演示了艺术作品如何同时表达痛苦并带来治愈。

戈登·帕克斯 伊莎贝尔与生病顿父亲 摄影 1961 ©The Gordon Parks Foundation 图片提供:普林斯顿美术馆

公园里的少年 木板坦培拉 1430 Photo Bruce M.White 图片提供:普林斯顿美术馆

新生的叙事

作为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分娩所带来的希望与危险,涉及了各国文化中围绕新生而进行的仪式。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尼日利亚的约尔巴哈是世界上双胞胎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失去双胞胎胎儿的父母通常会委托工匠制作ÈreÌbejì雕塑。这些精致的木雕既不是孩子的肖像,也不是对孩子的纪念,而是他们不朽的灵魂。约尔巴哈选择将胎儿的离开描绘成“前去旅行”或“去了一趟市场”,而非简单的死亡。父母或幸存的双胞胎会按照约尔巴哈的传统仪式对木雕进行清洗、喂食,并为逝者的灵魂佩戴衣物,从而导致雕塑表面磨损、老化。这一传统仪式在延续约尔巴哈文化的同时,为逝者的亲人带来心灵的疗愈。木雕作为载体,缓和了生命离去所带来的伤痛。

母亲与孩子陶塑 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200年 莱需帕拉出土 Photo Bruce M.White 图片提供:普林斯顿美术馆

森美术馆:灾难与艺术的力量

Catastrophe and the Power of Art

从20世纪末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阪神淡路大地震,到在21世纪初的911恐怖袭击、泥沼化的伊拉克战争,抑或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伤亡惨重的印尼大地震——不论是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还是恐怖袭击、战争等人为悲剧,“灾”似乎如同逃不掉的厄运,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灾难和危机可能使我们感到绝望,但是,当我们试图恢复时释放的能量可以同时激发想象力并提高创造力,这也是事实。自2011年地震以来,来自日本和其他地区的众多艺术家正在为改善社会做出努力;试图提出新的愿景,描绘理想和希望,包括重建和重生的愿望。

“灾难与艺术的力量”探讨了艺术如何应对打击社区的重大灾难以及个人悲剧,以及艺术在身心治愈、社会修复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在当今战争,恐怖主义,难民人数迅速增加和环境破坏日益加剧的危机中,人们正在考虑将动态的“艺术力量”从消极变为积极。

“ 灾难与艺术的力量”展览现场 森美术馆 2018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为“艺术如何描述灾难?”尽管所有作品都涉及灾难,但它们使用的视觉语言从现实主义者到虚构小说再到极其抽象的作品。主题涉及例如21世纪全球化虚拟资本的扩散(造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在探讨艺术将美感和幽默融入灾难表达的能力的同时,研究艺术家如何记录并重现灾难和恐惧的恐怖,并通过与他人分享来保存他们的故事以备将来之用。

宫本隆司 2005年神户地震后——永田町 明胶银印 51cm x 61cm 1995 森美术馆馆藏

展览的第二部分主题为“从破坏中创造艺术的力量”,即从破坏中产生创造力。灾难和悲剧会使我们陷入绝望,但灾难无疑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催化剂。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产生的产品,显示出复兴,复苏和更美好的社会,进而帮助我们想象理想的未来。与医学不同,艺术可能无法为灾难提供快速的补救方法,但是也许它可以替代社会的长期疗法。艺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力量:作为传递希望的工具,或作为面对压迫的团结的工具;以慈善形式捐款,治愈受伤的心灵。艺术具有将负面性转变为积极性的潜力。

小野洋子 添加彩绘(难民船) 尺寸可变 1960/2016-2018

日本当代艺术家田中功起在欧洲发起了一场研究讨论项目,以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反核运动为启发,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重新谱写现代反核主题曲。展出的影像记录着当时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对话,记忆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延续。田中功起通过一系列艺术项目,探讨着时间与人的关系、现象到行为的转化以及共同体的记忆。出生于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的摄影家畠山直哉,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用相机拍摄下被海啸席卷的城镇。平静的城市被撕成了碎片,住宅、车站、学校毫无例外地被大浪冲击成毫无边际的废墟。摄影师镜头下的惨状和个人回忆交叠在一起,海啸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

台北当代艺术馆:

艺术与灾难的缠斗

Co-inspiration in Catastrophes

在展览“灾难的灵视”(2019.11.23—2020.2.9)中,艺术家们关注到了艺术与灾难的缠斗,人们如何在灾难过后重振旗鼓,用艺术治愈自我,拒绝内心被灾难吞噬。在当下,灾难不再是人类未知的恐惧,艺术家们不是为了用艺术来记录,而是试图对灾难做出创造性回应,使得自己以及观者的内心都得到愈合。

“3.11”东日本大地震舢舨渔船 2019 图片提供: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入口处的一艘编号为MG3-44187的舢板渔船,曾在2014年3月搁浅于中国台湾台东达仁乡的南田海岸,经查证,这艘渔船是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海啸时被卷入海中的日本宫城县气仙沼市的渔船“富士丸7号”。经过推断,其破损的船身应该已在海上漂流了三年。这艘渔船由于灾难从日本漂流至中国台湾,它投射出一个自然流动的法则,在洋流效应的推移下,对于地域的思考不再是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关系的,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也曾说过:“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即今日当人类面对各种极端的气候,包括各种灾难的发生,都是共生共灭的,如同人无法离开与空气、水、土地的紧密联系。

艺术家曾湘淇则以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灾难为蓝本,结合当地民俗和仪式的想象,构建了几种人与灾难对抗的图景。作品《锡安之祈》以2009年8月莫拉克风灾造成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灭村的灾难事件,结合中国台湾的传说生物“旋风蛟”和“赤虬”,代表夏秋台风之飓风与洪水。旋风蛟是栖息在台湾南部山涧的幻兽,拍动翅膀即可引来回旋飓风,凡经过之处,房屋、树木皆毁坏。赤虬则为掌管风雨的龙,与雷电之神嬉游于云间,能引发洪水,造成溪水泛滥、淹毁田舍。而位于小林村更深处的锡安山上,有三百多位居民以虔诚的祈祷,平安度过了这场风灾。《釜石之钥》则以日本“3.11”大地震以及古代传说生物“地震鲶”的象征,描绘了“鲶鱼闹,地震到”的日本俗谚。日本人曾认为地震是巨型鲶鱼在地下活动所致,故名为地震鲶。在日本“3.11”大地震的重灾区岩手县釜石市釜石小学,学童在独自面对地震海啸时,因危机管理和防灾教育,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家人,使得一百八十四名学生全员生还,被称为“釜石奇迹”。

加藤翼 311光屋计划 2011 图片提供:Kei Miyajima, Courtesy of MUJIN-TO Production, Tokyo

《311光屋计划》录像装置作品是艺术家加藤翼在“3.11”日本大地震后所进行的艺术行动。在该展中,借由在台北捡拾、收集弃置的木头废料作为堆砌灾后废墟意象的墙隅,并结合数件印制在木板上的影像作品,透过这些碎片式的灾难图景,以及影像的叙事串联,转译出一种灾难后复振的精神重建。“3.11”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加藤翼和友人在福岛受灾区展开支援工作,他们协助拆除被海啸摧毁的房子,并将拆迁的废木材料收集堆砌。他们最初并无创作的想法,而后来为考虑如何将废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载体,才将废料重组为象征性的结构体,制作了福岛的地标—灯塔,并聚集当地居民,合众之力,用绳索拉起这个糅杂着崩毁的过去,又象征着心灵曙光的精神雕塑。在群策群力之中,渺小的人类用合作改变了现况,也似乎为未来发出了希望之光。

The Warehouse:心灵伤口

Psychic wounds:on art & trauma

The Warehouse在2020年的展览“心灵伤口:艺术&伤痛”(Psychic wounds:on art & trauma)中聚集了六十多位国际艺术家,共同来探讨关于创伤、治愈与艺术的关系。发现了这些艺术家们对创伤的记忆给予他们以独特的力量来创作艺术作品。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针对“创伤”的研究热潮,这其中更包括了关于心理分析、重大灾害、全球冲突、种族、性别等全球化议题。虽然在20世纪,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皆有涉及到心理创伤、伤痕和愈合。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暴力图像的涌现则导致了众多新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整理并反映了人们对创伤的意识和文化理解。

“心灵伤口:艺术&伤痛”展览现场 2019 图片提供:The Warehouse画廊

*本文刊登于《艺术当代》 2020年第5期

《艺术当代》2021年征订

图 书 推 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