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解决第二轮的生产过剩,依然离不开“三农“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产过剩为什么会导致经济危机 温铁军:解决第二轮的生产过剩,依然离不开“三农“问题

温铁军:解决第二轮的生产过剩,依然离不开“三农“问题

2023-06-27 2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今,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突飞猛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本来,中国经济应该是欣欣向荣的,但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第二轮生产过剩危机。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依靠农村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成功渡过难关。但现在,农业专家温铁军认为,要解决第二轮生产过剩,仍离不开“三农”问题。

生产过剩的意义

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机械化程度很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物品的生产效率,以至于大量生产的社会物品远远超过了社会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生产过剩。早在1933年,由于生产相对过剩,美国爆发了第一次金融危机。

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导致汽车、牛奶等农产品相对生产过剩。这里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当时农牧业大量生产。以牛奶为例。因为价格高,普通人买不起,有钱人也喝不了那么多牛奶。结果,不得不将成吨成吨的牛奶倒入河中,使奶牛场附近的河流变白。其本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生产过剩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的经济危机,在中国这样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下是不会出现的。然而,这种刻板印象是非常错误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以来,中国很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得单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零点几甚至几分之一之前的百分比。

但是,商品的生产时间并没有缩短,生产效率的提高,让工厂和农场相信,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所以他们没有减产,而是增加了对商品的投资。这种不看市场需求而盲目生产的后果就是货卖不出去,也就是货过剩。

中国第一轮生产过剩

其实早在2008年,华尔街海啸就起源于美国的住房信贷危机。受此影响,2009年全球需求下滑,甚至一些原材料生产国都无法销售原始生产材料,更不用说制成品了。

三年后,经济危机导致几乎所有原材料生产国破产,世界进入大萧条时代。这个时候,不仅是中国,全世界所有实体产业都没有市场。老百姓看到金融投资全部打光了,就更不敢动用自己的积蓄进行投资和消费了。

温铁军在公开课上指出:针对第一次生产过剩,中国的措施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温铁军认为,“三农”就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让路、电、水利进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每个村庄都变成新的开发区,让村民从原来的农民身份转变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同时,温铁军还提到:国家出台政策,一年内将出口退税的13%转为农民购买消费品的13%优惠。虽然这13%还需要国家补贴,但原来给外国人的钱,实际上已经补贴给了中国农民。

这样,有了财政补贴的中国农民,当然会有采购的需求。中国通过加强农村建设的方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带动了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创业,带动了内需的增长,成功解决了第一轮生产过剩问题。

评价中国对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反应,温铁军说:这样的方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以其他国家为例,同样占据农村大面积的印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说别的,光是基础设施进入农村,对印度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印度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公路,更别说其他基础设施了,根本进不了农村。

因此,依靠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消费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匹配,有效缓解了华尔街海啸带来的全球需求下降。然而,中国面临的第二轮生产过剩更为严重。

中国第二轮生产过剩与“三农”问题

7年前,更大的金融危机出现,这次我们面临的是全球需求下降的更严峻形势。温铁军表示,现阶段中国工农业生产严重过剩,其中工业过剩代表钢材年产量6亿吨。

这意味着中国人均每年生产半吨钢材,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建设需要。巧合的是,在农业生产上也很有代表性,就是生猪养殖,中国农业生产每年7亿头生猪的产量也远供大于求。

这次面对生产过剩,中国更加强调城市的市场化。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经济,但环境污染已成为主要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中小企业无法保持良好的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更多的民营民营企业选择法人资金与实体分开,大量资金离开产业生产,大量资金涌入虚拟经济进入期货、基金,甚至房地产市场。

温铁军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周期短、回报高的行业。而不是像农业那样周期长、收益低的行业,还有“三农”问题。

在没有新的定向逆周期调节政府政策的情况下,按照一般的市场经济教科书,这些问题都是市场化不完全造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在中国首次出现“去——产业化”出现。

后来,国家针对这种生产过剩提出中国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后是三去一补一降,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都是从供给侧入手,扩大内需。

这一政策提出的这几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也有明显下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家终于明白,要想成功度过这场危机,就应该像第一次那样关注农村,关注“三农”问题。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开始强调加强对农村的投入。

国家三年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规模投资涌入农村。在加强对农村投入的同时,还强调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第一次生产过剩还是第二次生产过剩。

解决经济危机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好“三农”问题,可以带动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发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