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内涵重释:从价值增值到价值创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产制造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包括 制造业服务化内涵重释:从价值增值到价值创造

制造业服务化内涵重释:从价值增值到价值创造

2023-11-03 0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述三个视角分别从服务业在制造业中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而界定,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经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的新基础设施,原有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叠加互联网实现自身的升级和进步。因此, 上述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影响下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缺乏有效的动态分析和完善的逻辑框架。基于此,本文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出发,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内涵、阶段特征以及价值创造的体现,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02

制造业服务化的逻辑起点

人类工业生产的特征、分工的安排及产品的形态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化[14]。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分析,周静(2014)认为,工业化前期,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独立,工业化中后期,两者交叉互动;后工业化时期,两者融合互动[15]。这一观点在学界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本文认为,关于产业的划分变化及融合的问题都可以转换为经济组织模式的问题,而经济组织模式发展转变是技术变革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价值和原因,并指出:“凡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旦采用分工制,便会相应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各种行业与职业的分类,似乎就是这种好处划分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改进程度极高,则各行业的分工通常也会达到极高的程度”[16]。随后分工的思想在阿克塞尔·莱琼赫夫德、杨小凯等学者的努力下进一步深化。其中杨小凯的细化分工理论提出交易费用是制约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因素,虽然分工的深化会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会加速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改进,但是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会增加交易费用。分工带来的效益须超过交易费用带来的损失,分工才会进一步深化。因此,从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对交易成本的降低出发,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发展变化。

在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的影响下,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规模化生产和生产线操作成为制造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规模经济优势下,制造业在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分工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逻辑下,服务业进一步细化并独立出来辅助制造业发展,此时,服务业主要起到辅助的非核心功能,为制造业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提供服务。因此,这一阶段产业分工表现形式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产品是国际分工的最小单位。

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普及,电报、传真和信息通信互联网的使用大幅度降低了沟通成本,这一阶段,国际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下,管理不同地点生产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单。技术的发展为分工的深化提供了基础,交易费用的降低为产品内分工提供了条件,产品的内部生产可以进一步细化打包,中间品贸易和加工贸易崛起以充分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 此时服务业已经渗透到制造业的全部生产活动和整个产品内部之中,并在核心环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交易费用的降低促使制造业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到纵向分工,嵌入式服务成为常态,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概念产生并随之发展。

如今,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开始崭露头角,智能工厂和利用大数据为产品赋予新的价值成为制造业领域的新现象。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瞬时高效流动提供了技术条件,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又保证了经济主体接收各类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两者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和业务边界在制造品中融为一体,由信息服务、知识技术服务、数据服务等构成的科技服务内化为制造业的价值构成部分。

03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重释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重释

传统工业化时代划分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它们之间界限分明的学科分类是适合大机器生产的需求。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方式,因而传统制造企业以“产品”为核心,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中心,以产品售出为过程的终结。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环节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随着服务业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参与程度的逐步细化,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产品+服务”为核心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在互联网革命和当前正在进行的数字革命影响下,分工逻辑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在制造业内部出现了变化。

一是技术支撑的变化。数字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特征呈现为数字化、跨界化、协作化、用户参与和生成化以及个性化特点。产业间跨界融合加速发展,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17]。由分工发展出现的各种专业化知识交叉重叠,并产生新的学习效用。

二是竞争模式的变化。制造业由产品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竞争。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如今制造业细分领域已经形成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制造业企业之间不仅仅是产品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

三是消费市场的变化。产品质量、相应的服务及整体价值成为消费者需求升级考虑的重要内容,制造业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产品的需求从只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物理价值的“产品只是产品”的阶段,转移到注重观念价值和情感价值的“产品不是产品”阶段,如今到达“产品还是产品”阶段,即产品是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的统一体,物理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统一体[18]。

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理基础设施之上的,如铁路、公路和机场以及围绕上述项目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铁-公-基”的基础设施建设转换为“云-网-端”的建设,计算机、互联网、宽带速度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投入。IDC的数据预测表明,预计2025年全球将创建163ZB的数据(1ZB=1万亿GB),相当于2016年所产生的16.1ZB数据的10倍。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资料,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生产函数Y=A∗F(L,K)转化为Y=A∗F[L(D),K(D)],其中A代表技术、L代表劳动力、K表示资本,新进入函数的D表示数据,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转化为大数据的函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并提高生产效率。徐振鑫(2016)指出,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方式于一体的高级产业形态。如今在制造业领域中,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服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s,IoS)等技术融合发展。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计划、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的颁布,上述战略理念体现着借助信息产业的优势实现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相互融合,对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升级和改造,代表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互联网由消费领域、虚拟经济向生产领域、实体经济领域深度拓展,工业经济向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的交汇。互联网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它不断借助自身的优势渗透到传统制造业中,改变了其生产和组织方式。基于此,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动力支撑,借助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一种路径选择。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数据化的服务投入实现价值创造的功能,服务化从制造业增值环节和服务增值环节向产品价值创造环节转移。服务化的功能由价值增值转变为价值创造,服务成为产品价值构成的核心组成部分。未来产品的理解和管理方式将发生以下变革:企业可以通过对制造产品的联通和软件升级,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甚至,当产品软件升级的价值大于产品硬件贬值的价值时,产品价值不仅不会贬值反而有提升的空间。

04

制造业服务化的阶段特征

从服务价值的表现形式看,制造业服务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制造业服务化的初级阶段: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现实情况出发,服务业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进行专业化运作,制造业从外部购买服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了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外包”业务,服务业提供符合制造业横向分工的适应性服务,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人力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一阶段,服务业处于附属地位,制造产品的价值为V=VP,C=P+S,服务只是制造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产品的价值表现为生产价值 VP。

制造业服务化的中级阶段: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价值增值。该阶段发生的重要前提是以产业链为组织模式的横向分工被产品价值链为组织模式的纵向分工分割。在此阶段,研发、制造以及产品销售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竞争需求,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定制以及综合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服务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一部分。例如,耐克公司逐步把重心放在产品设计和品牌维护和管理方面,借助产业链重组把加工制造环节外包和转移出去。这一阶段,制造行为过程中服务性收益比重不断扩大,服务成为产品价值增值的一部分,此时产品的价值体现为V=VP+Vs,服务(Vs)成为产品价值V的一部分,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制造业服务化的高级阶段:该阶段制造与服务完全融合,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价值创造功能。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慢慢形成,出现了以平台为核心的企业,通过对各种要素流量的控制,实现万物相联,这时的制造过程就是服务过程,消费过程也是服务过程,制造与服务完全融合在产品中,贯穿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过程。这一阶段形成了现在人们都在讨论的制造型服务业,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价值创新设计、信息技术开发、知识管理、制造网络开发与维护、产品服务系统管理、需求管理。这一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界限被打破,没有工厂的制造企业和没有制造业的工厂成为制造业的新形态,此时产品的价值体现为V=Vp+s,此时制造价值和服务价值一体化融入在产品内,服务成为制造企业的价值核心并具备价值创造的功能。

05

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体现

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也是服务内容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端到高端的过程。知识、信息等逐步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并形成无形价值链[19][20]。把制造业服务化和价值创造结合起来,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完全脱离生产制造,而是把服务内化到产品中,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以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为例,以iPhone为平台提出“内容服务套餐”的盈利模式,为公司开辟了新的价值创造领域。根据苹果公司2015—2017年年报显示,APP Store,iTunes等服务业收入增长和业务占比不断提高,服务化呈现出价值创造的作用。

二是制造业服务化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智能互联服务成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一环。物联网应用使得制造业服务化呈现一种新特征,物联网将制造产品、虚拟网络和人建立起一种关系,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在这种技术的影响下,生产制造过程和产品都可以装上体积小、反映灵敏的传感器,借助大数据的处理,制造业的服务化体现为一种对产品和活动的监督和优化,呈现智能化特征。随着传感器和处理器技术的长足进步,消费物联网硬件成本正持续显著下降,互联网连接成为智能硬件产品的标准功能。以小米集团为例,它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给自己的定义是“小米集团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制造业服务化呈现集制造、服务和互联网融合一体的表现形式。小米公司的智能手机终端搭载由公司基于安卓内核所自主研发的MIUI操作系统,该系统将公司的智能硬件与互联网服务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小米公司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小米应用商店以及智能互联服务平台)和智能硬件产品(小米运动手环、小米扫地机器人、小米AI音箱和小米电脑等),互联网服务产品和硬件产品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为客户提供了完整的制造服务生态链。

表:制造业服务化的阶段特征

图:苹果公司服务业务的收入和占比

资料来源:苹果公司财报(单位:百万美元)

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被彻底破除。数字技术为产品和服务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颠覆性方式。在汽车领域,汽车制造在服务科技的影响下,汽车的价值逐步由制造硬件和服务软件共同构成,产品中服务软件的价值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汽车产品变成数字化载体,车载软件及相关的电子软件成为汽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斯拉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和传感技术成为其产品的重要竞争力,而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宣布进入汽车行业,意味着汽车的价值构成中软件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科技公司可以转型成为汽车公司是对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的颠覆。

06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创造的建议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周名丁和胡查平(2016)提出“制造业向以增值服务提供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新的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路径选择[21]。刘斌等(2016)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并具体分析了运输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分销服务化的价值链提升效应[22]。徐振鑫(2016)提出借助大数据产业、信息通讯产业、智能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赋能”。制造业服务化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23],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升级的有效途径(黄群慧、霍景东,2014)[24]。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如何进一步通过制造业服务化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我国制造业被跨国公司“低端锁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服务化是一种价值创造,而这种价值创造意味着制造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功能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制造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跨界融合和价值创造的关口,本文认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服务化的价值观。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角度观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4D打印、无人驾驶、无人工厂、生物革命、新能源开发,凡此种种,都意味着在制造业领域将出现一种很难预测的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企业内部创造价值和外部创造价值实现联通,借助大数据处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进一步被挖掘并可以顺利转化。因此,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产业,把互联网革命转化为互联网红利,制造业借助服务化可以实现价值创造和升级。面对融合颠覆的发展趋势,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中只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占比的指标略显单薄,探讨产业融合效率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二是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制造业服务化意味着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制造产品变成“制造服务”产品,制造环节、客户需求环节、服务环节以及数字化改造和反馈环节都需要考虑在内。这种情况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愈发体现。为此,要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增加制造业生产中的服务要素投入,制造业企业应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上游扩展;要改变制造企业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现状,同时也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过度服务化;在顺应服务趋势的同时,还需分清主次,树立“主辅分离”的理念,集中力量做大主力业务,实行整合发展。

三是注重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区域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壁垒被打通之后,年轻的企业、成熟的企业、智库机构和研究中心以及大众之间都可以产生联系。在这种紧密联系的引导下,有优势的城市和区域会成为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创新实验基地和动力中心,其完善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服务业配套,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大学、研究中心,也会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供基础和条件。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并不意味着只有新生的、初创的企业才有活力进行颠覆和创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特征,以及大数据的正反馈机制的影响下,传统的成熟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已有的产品基础和客户基础,进行跨界融合,发挥规模+数据化的优势实现创新和颠覆。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依然有效,在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规模经济叠加正反馈机制成为成熟大型企业的竞争新优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