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腾飞的中国薯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甘肃省土豆生产基地地址 【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腾飞的中国薯都

【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腾飞的中国薯都

2024-07-07 0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追溯定西马铃薯种植史要从安定刘氏家族说起。刘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刘晟,字孔昭,明成化年间户部主事。史料记载,他曾奉命监督临清仓储,据说给家乡送来马铃薯种子万余斤,是把马铃薯引进定西种植的第一人,这在其家族流传下来的家谱中就有记载。

定西曾是我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在写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曾经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982年,一位世界银行专家到定西考察,认为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1996年,定西根据马铃薯不怕旱、经济效益高、适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特性,果断提出发展洋芋产业,建设洋芋工程。其后几十年,定西紧抓洋芋不松手,一张蓝图绘到底,终于使定西成为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之都。如今,定西每年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河南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吨,占鲜薯总产量的35%以上,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另外,每年还有30万吨的马铃薯产品漂洋过海,销往国外。2020年,定西市马铃薯原原种和精淀粉加工年产量双双创全国约1/3的记录。2022年,定西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225亿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3%。

(二)

1965年,甘肃省农科院在会川设立“甘肃省会川洋芋实验组”。1975年,渭源县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甘肃省第一个洋芋原种生产基地(全国只有3个)。历经50多年,培育出了胜利1号、渭会1-8号、陇薯1-6号等良种,其中陇薯3号以高淀粉、高产量等优良品质被广泛种植。

说到洋芋育种,一个叫王一航的人功不可没。王一航的家乡在渭源。1968年,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王一航高中毕业,当时大学停招,他只能回家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后,王一航怀揣理想,走进考场,被当时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录取。1982年毕业后,王一航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但王一航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期盼,主动申请到渭源县会川镇的一个马铃薯育种试验站工作。从小吃着马铃薯长大的他,对马铃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一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在会川试验站呆了26年,研究马铃薯37年!37年里,由他主持培育的陇薯系列的马铃薯种子广受农民欢迎,在西北地区年推广面积达到六七百万亩,陇薯系列较其他品种平均增产10%-15%以上,部分品种增产达30%-40%。为破解马铃薯种性天然退化问题,从1994年到1995年,王一航展开了马铃薯薯种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由他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遍布全省和西北地区,开创了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

说到洋芋品种,就不得不提全市几十个品种中名气最大、老百姓最爱的品种——“新大坪”。“新大坪”的诞生与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密不可分。

上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种子管理站在定西、天水、庆阳、陇南、临夏等10个地州市进行区域试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三年一轮换,一轮10个品种,总共试验了30个品种。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在碾盘社冉珍等农户的承包地里开展试验。资料显示,1995年由于干旱,区域品种种植不理想,试验种植的洋芋种子没有回收,次年,冉珍等农户在没有回收的种子里挑选了一些洋芋进行种植,秋收后,又照样留种,打算来年再种。

后来,安定区白碌乡的刘显白、王鸿斌多方打听,得知大坪村有一种洋芋薯形好、味道好。他们来到大坪村,找到冉珍后,表明想要一些洋芋种子。当时,冉珍家的洋芋还没有开挖,第二天,两位北山人在冉珍的地里试探性地挖了几个,心里就更有底了。随后。他俩和冉珍一起挖出了2000多斤洋芋并全部拉到了白碌。“无名无姓”的2000多斤洋芋就这样在来年的北山上开花结果,一下子成为抢手货。

再后来,刘显白又带人到大坪碾盘社,希望大量引进。从此,这个洋芋品种就在安定生根发芽。这时候,还没有人知道这个品种叫什么,连“原产地”的大坪村人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刘显白又能说什么呢?

“新大坪”就这样诞生了,但究竟是谁第一个喊出这么响亮的名字终究无从考证了。

每年来白碌、来安定、来定西指名要“新大坪”的客商云集,它在市场上不仅卖得快,价格比其他洋芋也高出15%左右。

(三)

“千年的大山,万年的沟,祖祖辈辈都做着一个梦,土疙瘩变成了金豆豆……”由甘肃省定西市新创的大型现代秦剧《泛金的黄土地》是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兴起、发展、壮大为主题,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艺术地再现了甘肃省陇中地区贺家湾村群众在贺维民为首的村委会带领下,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

在陇中大地,杨学文是倡导马铃薯文化的文化人之一。他在《一个叫御风的地方》的诗中写道:“土豆隐居了身世,浆水修炼了百载”,后创作了报告文学《土豆天下》和《土豆随想录》。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原《飞天》主编阎强国创作了报告文学《土豆的微笑:定西洋芋的故事》,被称为“农业产业化的颂歌”。

(四)

定西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过去,“苦甲天下”,吃洋芋,不挨饿;如今,全面小康,种马铃薯,稳致富。1996年开始,定西实施“洋芋工程”,把马铃薯作为一项脱贫致富工程来培育和推进。产业影响力由“中国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提升,功能效用也由解决温饱向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转变。从自给自足到产业扩张。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定西马铃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目前,定西全市培育种薯生产企业36家,年生产优质种薯200万吨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300万亩,产量500多万吨;加工龙头企业28家,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96万吨以上。近年来,定西市把聚力发展“定西宽粉”产业作为马铃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的突破口,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不断提升。

目前,定西已经形成了“两个全国最大”和“三个区域最大”,即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马铃薯科研育种基地,北方旱作农业区规模最大的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带,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从2008年开始,连续举办14届的“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已成为全方位宣传展示“中国薯都”发展成就、推动定西和甘肃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刘居荣)

来源:新定西

监审:张晓娟

审核:王 颖

编辑:祁 秦(实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