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经历几千年变迁,其民族特色却从未丢失,值得我们深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瑶族猎装什么样 瑶族服饰经历几千年变迁,其民族特色却从未丢失,值得我们深思

瑶族服饰经历几千年变迁,其民族特色却从未丢失,值得我们深思

2024-07-12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起瑶族,大家或许了解不多,在清代以前,对于瑶族记载的史料也极少,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造成,没有文字自然就无法记载历史。如此一来,瑶族服饰的变迁,想要弄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但是根据有限的史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依稀还是可以抓住一丝瑶族服饰变迁的脉络。

瑶族服饰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蛮”时代、“徭”时代和“猺”时代。

其实这个“蛮”也不难理解,相对应我国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时期,指的是一段时间。那么,为什么这段时期的瑶族被称为“蛮”时代呢?这主要是因为我朝在这段时期的史料中,称呼化外的瑶族先民为“蛮”。

我朝对于瑶族先民“蛮”时代的记载,是从瑶族始祖盘瓠开始,称为盘瓠蛮。在《后汉书·南蛮 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这里是对盘瓠女儿的一段描写,在盘瓠死后,其女儿以树皮制衣,再以带颜色的草木果实为染料,将制作的好的衣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这就可以说明,在汉代或汉代以前,瑶族就已经会以树皮制衣,并且还会以果实染色。正是“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

瑶族其实不仅会制衣染色,甚至还会刺绣,有“衣刺绣,亦古雅”的说法。而且,瑶族在制衣上还有自己的想法,并不完全与汉族服饰相同,他们有自己的设计在其中,例如,瑶族制衣“裁制皆有尾形”,既然有“尾”,其象征的含义自然是与动物有关。那么是什么动物让瑶族如此着迷呢?这里猜测应该是“狗尾”,因为有这样的记载,“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盘瓠作为瑶族的始祖,后人的制衣难免会循照盘瓠的样子,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瑶族在“蛮”时代的“裁制皆有尾形”,而且其“尾”类于“狗尾”。

由此可以看出,瑶族在“蛮”时代,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服饰的独特性,与汉族服饰有着明显区别。

《东汉观记·茨充传》中记载,茨充任桂阳太守时,“俗不种桑, 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缊著衣,民堕 窳,少癞履,盛冬皆以火燎。充令属县教民益种 桑柘,养蚕桑织履,复令种纻麻,数年之间,人赖其利,衣履温暖”

瑶族当时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瑶族山地民族,所以一直都是赤脚生活。随着“元和中,荆州刺史上言: ‘臣行部入长沙界,观者皆徒跣。’”瑶族赤脚而行的形象从此就在我朝史料上开始频繁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瑶族先民在《晋书》中被称为“赤髀横裙子孙” ,也就是说,在东晋时期或者更早,瑶族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裙装。瑶族出现裙装,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南方的气候炎热,着短裙适合生存;再一个是南方蛮族的纺织技术有限,无法满足更多形式的需要。

《南齐书·蛮传》载:“蛮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此记载中的“布”应该为麻,因为棉布的普及在明代才开始,所以当时瑶族虽然有纺织技术,但是不应该有棉布,应该为“麻”。瑶族“徒跣、椎髻、剪发”的造型,成为了当时瑶族的形象特征。

“蛮”时代的瑶族服饰,有狗尾之形,而且赤脚,着短裙、喜欢五彩斑斓,椎髻或剪发,生存与深山密林。

到了宋代,瑶族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其民族服饰特点也已经很明显,“斑斓、椎髻、跣足。”宋代的到来,让瑶族的服饰更加丰富起来,《岭外代答》载“:徭人椎髻临额,跣足带械,或袒裸,或鹑结,或斑布袍袴,或白布巾。”其中的“鹑结”是代表鸟的形象,这是新增与瑶族服饰中的元素。此外,瑶族人喜爱斑斓的习惯继续延续下来,《方舆胜览》载:“(融州) 皆椎髻罽衣,以青红染纻,织成花幔为服。”

最有意思的是,瑶族长期的“跣足”,尽管到了宋代,依然是“徒跣,不识鞋履”。不过,此时的瑶族已经开始使用金属饰品,“以银、锡或竹为钗,其长尺有咫。”“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至此,瑶族服饰有了明显的性别之分,随后又出现了身份区分。“酋官入郭,则加冠巾,余皆椎髻”;“其酋则青巾紫袍”。可见,丝织品成为瑶人中社会地位较高者用以彰显身份的服饰元素,而紫色则在瑶族中成为尊贵的颜色。

在宋朝,瑶族的纺织业有很大进步,这从瑶族当时的贡品都是纺织品就能看出来。在《岭外代答》中,首次详细记载瑶人的蓝染和蜡染技术:

“徭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 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徭人若也。”

通过《岭外代答》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瑶族在当时的印染主要是以蓝(青)色和白色为主,这一特点应该是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技术的限制。瑶族自古喜“斑斓”,所以那些多彩色的织品应该是来自刺绣、织锦等服饰工艺。

在“徭”时代,瑶族的服饰相较于“蛮”时代元素更加丰富,“礼”的观念开始强化,更加注意男女的区分,等级观念也逐渐加强,瑶族服饰在这一时代,更加丰富、成熟和完善。

“猺”时代主要指的是元、明、清三代。单单从这个“猺”字,就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对于瑶族满满的恶意,甚至有歧视。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瑶族服饰的发展进程,在“猺”时代,瑶族服饰又迈出了“一大步”。

明朝时期,瑶族的织锦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精制的手工艺。《赤雅》记载瑶族“锦有鹅头锦、花蕊锦。 蛇濡锦,以蛇膏泽之,辟毒雾,入水不濡,亦名龙 油锦。簇蝶锦,以熟金为之”。这种色彩斑斓的织锦,不仅瑶族人喜爱,周边的汉族人看了也十分喜爱。“猺妇善织徭锦,色美而耐久用。 汉族嫁女之被面,小孩之襁褓,多均用之。”此时瑶族的服饰,已经渗入了民族文化意识,对汉族的服饰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技艺发展的同时,瑶族的服饰在等级分化上也更加明显,例如:“……两耳穿孔,富者贯以金银大环,贫者以鸡、鹅毛杂棉絮绳贯之。”

到了清代,瑶族由于迁徙,分散成为了很多支系,对于瑶族服饰的记载也丰富起来。根据文献记载,此时的瑶族服饰又有新的元素加入,例如:“短衣绣领”、“衣领绣花”、“女则以绣缘领”等等,而在此之前,对瑶族服饰的记载从未出现过领和缘的描述。

除此之外,瑶族的服饰还增加了很多的新样式,例如:“百褶裙”“妇人加折裙”、“双节裙”“妇人则以红绿两截作裙”、“窄摆长裙”“妇女则小袂长裙”等等。这里可以看出,瑶族女人的裙子,已经不是单一的短裙样式,出现了更多款式,同时也开始着长裙。

瑶族在头饰上,也有了新元素加入,除了传统的椎髻外,增加了不少的新花样,例如:“以黄蜡胶红于首”、“以髻中挽木梳”、“顶饰项圈”等等,这些都是分部各地瑶族出现的新样式。除了头饰外,“跣足”这一传统也开始有人突破,尽管大部分瑶族人仍然选择“跣足”,但是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尝试穿着草鞋“或著布履”。

“猺”时代的瑶族服饰因为瑶族支系众多,大有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瑶族各个分支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衍生出来的民族元素就更加丰富,在瑶族“斑斓、徒跣、椎髻或剪发”的传统之上,增加了丰富的新元素,使这一时期的瑶族服饰,民族特点更加鲜明。

瑶族作为一个山地民族,瑶族的服饰从无性别之分、无等级之分到性别意识建立和等级意识产生。瑶族的服饰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发展进步,民族文化特点逐渐增强,随着瑶族和汉族之间文化的不断交流,瑶族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衣”和“裙”,到上衣出现了领子和各种缘饰,头饰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随着织染技术的发展,瑶族崇尚斑斓的瑶族传统审美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瑶族服饰从“蛮”到“猺”的变迁,经历了建立、完善、丰富三个阶段。瑶族先民在瑶族服饰之中融入了民族信仰,形成了与中原汉人迥异的瑶族服饰。随着瑶族服饰中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等级体现,瑶族服饰系统的结构已经开始完善。到了“徭”时代,瑶族随着迁徙,增加了众多的支系,瑶族服饰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百花齐放。重要的是,瑶族服饰尽管受到汉族文化深远的影响,但是瑶族人始终追随祖先的神话和民族的信仰,瑶族服饰也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瑶族风格,无论形式如何丰富变迁,但是瑶族服饰的内在却从未改变。

《后汉书》、《东汉观记》、《岭外代答》、《隋书》、《南齐书》、《晋书》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