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文学短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琵琶行文学短评500 《归园田居(其一)》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其一)》文学短评

2024-07-03 0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诗是选自《陶渊明集笺注》中的五首《归园田居》中的第一首,这首五言古体诗中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的平淡心境。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首先,本诗的开头十分耐人寻味,起首四句,先说诗人本性与诗人现实生活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适应世俗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而现在突然回头想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而到诗的中段便大量出现了意象。诗中的丰富意象和写景的部分我认为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诗人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例如:表现出对自由迫切向往的羁鸟和池鱼,表现田园生活恬淡闲适的方宅与草屋、户庭和虚室……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让人感受到了田园风格的清新美好。同时,在这些意象中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那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误入官场的悔恨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在诗歌的末尾,诗人又再一次直抒胸臆,寓情于安静的户庭和虚室,这里的“虚室”可能就是诗人真正的理想之地的写照。诗人在繁杂的官场社会中待的时间太久了,需要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并过着平静的生活,进而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点明诗人归向的是何处。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纵观全诗,通过白描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但这首诗中的思想情感真的止步于此吗?我认为这首诗中除了写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向往,还有着对现实、对社会的不满。正是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让陶渊明心生厌恶,正是这样的一种不满情绪让陶渊明选择回避现实,去追求理想的田园生活。同时我认为,在另一方面看来,陶渊明真正的理想或许不只是田园生活,田园只是他真正理想无法实现而寄托情感的地方。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关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到底着重于什么,可能要问问陶渊明才知道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