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琵琶作胡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琵琶名称的来源 千载琵琶作胡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

2024-05-09 11: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秦琵琶)

由此得知,汉至魏晋时期中国人已经在使用的这种圆体、直项、四弦,以右手的推却(类似今天的弹跳)而命名的乐器。在唐代杜佑编撰的《通典》中称之为“秦琵琶”(用此名以区别于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的半梨形琴体、弯曲向后的琴头、用拨子弹奏的四弦、四柱的琵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秦”字并非指秦国或者秦地,而是汉代外国和外域人对于中国的称谓。汉代相和大曲的表演中,琵琶(指秦琵琶)与筝、节、笛等同是伴奏乐队的乐器。

(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中弹奏琵琶的阮咸)

后来,这种“秦琵琶”不断发展,为了有所区别,唐代文献中已将三国时期文人音乐家阮咸善于弹奏的那种直项、圆盘琴体的通品(中国琵琶的“品”是中原文化的传统。)四弦琵琶,称之为“阮咸”,后世简称“阮”。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发掘的南朝墓,出土“竹林七贤”的画像砖,其中阮咸弹琵琶的形象清晰可辨。

(敦煌莫高窟112窟中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神)

由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形状各异的多种琵琶,“琵琶”一词几乎成为所有弹拨乐器的统称。曲项琵琶是公元四世纪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后来逐渐汉化。文献中将这种琵琶称之为“胡琵琶”,它最早的发源地是波斯。曲项琵琶作为龟兹乐的主要乐器,在中国影响深远、声名远播是在龟兹乐传入中原以后,尤其在唐代极受欢迎。

(明 郭诩 《琵琶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故事)

最初曲项琵琶主要用于歌舞音乐中,作为乐队的核心乐器,体现出节奏刚健、音色宏亮等特点。当在中原音乐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后,汲取容纳了秦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不仅延续着右手拨弦时对于力度、速度的娴熟运用,而且在左手指法方面也愈加细腻而精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听曹纲兼示重莲》,张祜《王家琵琶》,元稹《琵琶歌》等唐代诗歌将曲项琵琶的演奏手法、艺术风格、音响效果描述得非常生动传神。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 “离垢地菩萨洞”中演奏乐器的天宫乐伎)

从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留存的壁画中,能看出曲项琵琶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常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刘再生先生曾撰文将我国琵琶艺术的高峰期总结为两个阶段:以横抱、拨弹,四弦四柱为标志的外来形态阶段(高峰时期在唐代)和以竖抱、手弹,四相多品为标志的民族形态阶段(发展高峰在明清)。

因此,琵琶的传入及其在中原的充分发展,可以说是中原乐器和西域乐器相互影响的典型例证。

(莫高窟第220窟中弹奏琵琶的乐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高手如星,名曲如云,见于记载的知名琵琶演奏家有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李管儿、康昆仑、曹保、曹善才、曹刚、裴兴奴、李士良等一大批人,他们的演奏达到出神入化,使人惊心动魄的境界。唐代的琵琶演奏常常使用移调的手法,使其艺术表现力十分丰富。移调是把同一首曲调移在不同的调高、指法或弦法上演奏,现在我们将这种手法称之为移调指法变奏或移弦指法变奏。当时的演奏家以此作为表现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之一。《乐府杂录》中记载了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和段善本在长安东、西两市的祈雨活动中,展现高超的演奏技艺的生动故事,他们用了不同的“新翻羽调”和“枫香调”演奏同名乐曲《绿腰》。

(日本正仓院螺钿紫檀曲项琵琶)

日本的古都奈良珍藏着许多传自中国唐朝的乐器,如古琴、箜篌、阮、琵琶等,它们成为今天了解唐代器乐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盛唐时期,大量唐文化和西域文化由中国传入日本,音乐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正仓院琵琶局部)

传入的乐器和乐谱被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其中螺钿紫檀曲项琵琶就是其中的文物精品,它是我国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五弦琵琶传世杰作。从嵌螺钿工艺,到琴身造型、图案纹样等特征都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华丽的气息和审美风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陈洪、徐兴无主编“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金声玉振——黄钟大吕的古乐》,司冰琳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