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琮王”首次来沪展出20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琤琮怎么读音 良渚“琮王”首次来沪展出20天

良渚“琮王”首次来沪展出20天

#良渚“琮王”首次来沪展出20天|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解放日报

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 资料照片

  良渚,为何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6月20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将向公众开放,记者提前来到布展现场,见证几件重磅文物“开箱”。

  体量最大最精美“琮王”

  昨天13时许,工作人员在铺好缓冲软垫的点交台上,再垫上防滑硅胶软垫,从30厘米见方的锦盒中捧出一件文物,拆开层层叠叠的保护装置,终于露出了玉琮的面目。

  这件1986年在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通高8.9厘米,直径约17厘米,上下略有差别,整件文物重达6.5千克。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这件文物不仅器型有代表性,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因此被称为“琮王”。

  说“琮王”雕刻最精美,此言不虚。玉琮转角处为对称折面,上面饰有兽面图案,难得的是中间竖槽处,皆有上下两个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纹饰图案上部为人像,脸呈倒梯形,重圈圆眼向两侧延伸出细而尖的眼角,宽鼻大口,露出的两排牙齿清晰可见。人像头戴宽大羽冠,双臂抬起弯曲,双手扶在兽面眼眶两侧。中部的兽面双目圆睁,周围是细密的线条,“一毫米大小就有数条线条,细密到需要借助放大镜观看”。

  “这个神人兽面纹,相当于良渚文化的神徽,从良渚文化早期到晚期一直存在,是精神上的统一信仰的象征。”陈杰介绍,以这件玉琮上的神徽为标志,早期文明从崧泽文化时期的多神信仰转入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神信仰。“这件玉琮除中间的主神外,转角处的纹饰还有鸟的造型,在古人看来,鸟可以飞翔于天,超越人的能力,是沟通天神的辅助。这件文物上集合了良渚文化时期宗教信仰多重元素。”

  据悉,这件文物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可谓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极少出借,此次是首次来到上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放在即,上海博物馆与其反复协商,这件文物将在“实证中国”展展出20天。

  随后,另一件同样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的玉钺被放上了点交台。玉钺其实是当时的权杖,一般为素面,但这件文物与“琮王”相似,上部饰有神人兽面纹,下部则是鸟造型的纹饰。“玉钺上再饰以纹饰的,目前也只发现这一套。”陈杰表示,权杖代表世俗权力,而纹饰似乎期望赋予其“神力”。

  “反山遗址12号墓随葬品非常丰富,权杖象征世俗权力,玉琮、玉璧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些文物上雕刻了神人兽面纹这样的神徽符号。”陈杰说,这些器物属于当时的皇族,而良渚遗址也发现了中国最早城市的遗迹、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遗迹,代表了国家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时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这里就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这里为我们铺下文明火种,我们现在要接续文明,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展出珍贵文物超过90%

  “原本我们预计展品数量超过320件(组),但实际展品数量将达到358件(组),是展品非常丰富的一次展览。”此次展览协调人周云介绍,展陈方式也将有所突破,观众能非常近距离欣赏并用手机拍到精细的纹饰。

  “此次展品虽然登记在册的一级品是40余件,但我们认为珍贵文物超过90%。”周云介绍,因为很多考古所新发现的文物、尚未入藏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览涉猎范围,这些尚未定级的展品很多都能达到一级文物、珍贵文物级别,将在上海博物馆首次向公众亮相。“我们把一些考古单位从未露面的‘家底’都借来了。”

  周云是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此次将展出的数十件上海博物馆馆藏,有不少是最新考古发现,也是首次跟公众见面,她曾参与发掘。“如果说后世是中原文明影响了长江地区,那更早前长江下游区域曾为中原王朝建立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我们的祖先交流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而这些新发现,都将融入展览。”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推出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上海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文明的殿堂,更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文化会客厅。”(记者 简工博)

  原标题:

  “何以中国”第二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布展,重磅文物陆续开箱

  良渚“琮王”首次来沪展出20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