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三版(蒙吉军)知识点整理(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理想大陆气候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三版(蒙吉军)知识点整理(四)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三版(蒙吉军)知识点整理(四)

2024-04-30 0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地域分异、地域组合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地域分异regional differentiation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至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完全一致的区域。

地域分异不仅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在社会经济环境中亦有表现(如农业区位论的杜能环)。其中,自然地域分异是地理环境的背景,社会经济人文地域分异都在此背景上发生,所以自然地域分异往往是整个地理环境分异的主导因素,或者是与之保持密切关系的派生现象。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研究是地理环境综合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     地域分异因素

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zonal factor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

能量来源为太阳辐射能

非地带性因素azonal factor

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能量来源为地球内能

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

温带干湿变化

地方性的分异因素

地方气候

3)     地域分异的尺度

大尺度

全球性分异、全大陆(或全海洋)分异和区域性分异

中尺度

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垂直带性分异

小尺度

地方性分异或局地分异

由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土质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产生的分异

关系

互相间密切联系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

通过某地小尺度区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出高级的大尺度分异规律

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等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

大尺度——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四种表现形式4)     海陆分异

海洋和陆地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通过海陆间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地域分异

全球大陆分布呈相对的三对——欧非、亚澳、南北美,南极大陆独立分布

形成原因——地幔软流圈长期对流

基本因素——地球的内能(非地带性分异)

海陆分异的全球规模表现

海洋面积比大陆大得多

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不均匀,陆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造成南北气候差异

若把地球表层也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也比陆地所占面积大

分异方向

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近于南北走向,所以由海陆引起的分异主要是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从沿海向内陆发生变化

5)     热力分带性

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入射角与纬度关系大,在高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分布不同,因此形成热力分带,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热力分带性)

基本因素

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地带性分异)

分异方向

按纬度方向延伸、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6)     海陆起伏分异

概念

不同高度形成起伏

六种地壳形态——山地和高原、平原和丘陵、大陆棚或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深海沟

非地带性分异

7)     大陆外形格局

所有大陆的外形多呈三角形,且尖端指向南方

环太平洋构成地震-火山带

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

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

南北大陆之间基本为地中海带

非地带性分异

大尺度——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8)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zonality

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分异因素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这些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在自然地理学中很早就称之为地带性规律,所以地带性(zonality)就是指纬度地带性。

大陆的地带性规律在海洋被切断,为大洋地带性规律所代替,代之以海洋自然带

纬向的地势构造常常与气候生物土壤地带结合,成为地理上的重要界线(界线划分的标志是土壤和植被)

在热量带基础上的进一步分异,是比热量带规模小的分异,但其内部生物、气候、土壤比热量带更趋统一

9)     经度省性longitudinal provinciality/干湿度地带性

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都各自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或地带谱,据此,在大陆范围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大区sector,是大陆范围内经度省性的反映

按经线方向延伸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往往成为气候干湿的重要分界线,因而常常成为大陆东岸大区、西岸大区和内部大区的明显界线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划分的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是经度省性的表现

基本因素——地球的内能(非地带性分异)

存在的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

大地构造-地势及古地理条件加强分异

先决条件是海陆的分异

10)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的关系

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地带界线除在大平原区基本上与纬线方向平行外,在某些地方可以与纬线斜交,地带宽度也可以变窄或变宽,在地貌变化急剧处,或者大陆性地带转变为海洋性地带的地方,地带将发生尖灭或间断

某些经度省性表现明显的地区也包含着纬度地带性的表现,形成不同热量带的自然地带的南北组合,如中国东部季风区

11)  水平地带性horizontal zonality

实际表现的地带性分异,并非纯粹的纬度地带性,而是不可避免地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的影响,所以称为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布图式

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

干湿度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省性

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量分异和干湿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可与纬线斜交

大尺度——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2)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地带性分异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以下200m深的范围;绿色植物集中带,是大洋的基本生产部分,也是大洋的消费者(动物)最集中的地方

主要是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的地带性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由于大洋表层水平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有很大的运动性,使大洋纬度地带性不如大陆纬度地带性清楚,尤其是界线具有很大的变动性,甚至随季节发生一定的南北移动

划分标志是大洋生物群

划分为7个自然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13)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非地带性分异

指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分异的直接因素——海底地形

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表现

在底部中央为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岩浆溢出带,而两旁为大洋盆地

大洋底部从海平面到海底分化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由此导致海洋景观发生相应变化

大尺度——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14)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

非地带性分异

对区域性分异作狭义理解,可称为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

相对于大地构造分异而言,地势地貌分异对地表及其他组成成分具有更直接的影响,更能形成景观的差异性

可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

15)  省性分异provincial differentiation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省性——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即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尤其偏重于自然地带范围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可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因此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性

地带性单位内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是地质地貌的省性分异,一方面常常强化气候省性分异,另一方面又常常与气候省性分异相结合造成综合性省性分异

洋流的分布差异,实际上也可视为大洋热量带内省性分异的表现

在自然地带内也有明显表现

16)  带段性分异belted zone differentiation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在自然地带内有明显的表现,故称带段性

不能横跨整个大陆,仅能成为自然带的一段,因此不是整个大陆的地域分异,而是大陆内部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在温带纬度上最典型,在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都有不同的表现

大陆东岸的带段性十分明显,与大陆内部和西岸的地段性都不同

大陆西岸由于海陆相互影响的性质不同,带段表现较为特别

大陆内部地段性围绕大陆的干旱中心,大致呈马蹄形分布

中尺度——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大高原、平原和山地内部仍然有分异。

任何大平原和大高原都绝不可能具有几何平面性质,其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地势起伏。同样,任何高大的山系,也都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的海拔、相对高度和完全一致的山体特征,也会发生地势地貌分异。

中国的许多山系,如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等都具有海拔高度向东递降的趋势,这一分异最终导致了山地东部和西部的许多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带谱结构和整个自然景观的显著差异。

中尺度——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可以引起其他自然地理成分及自然综合体的地方性分异,甚至可能会起主导作用

海岸气候——相对湿度较高,可以形成相对湿润的特殊海岸气候

湖区气候——湖泊的存在,由于蒸发的影响使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同周围陆地的局地性气候不同

森林气候——森林地区可以使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虽然不一定增加降水量,但森林可以通过保持水土、调节河流流量以及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等的影响而在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中起重要作用

城市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下垫面发生了变化,绿色植被大部分被建筑物、沥青或水泥路所代替;气温高,形成城市热岛;形成乡村风;产生雨岛效应

地方性风——影响地方气候,区域在平流天气下,受到地形影响,可以产生特殊的地方性风

中尺度——垂直带性vertical zone17)  垂直带性vertical zone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部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形成的根本前提是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才可能有垂直带的表现,如果山地隆起的高度不足以引起自然综合体及其要素的急剧变化,就不可能出现垂直带

直接原因是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  垂直带性vertical zone与纬度地带性对比

两者的直接原因都是因水热对比关系不同而引起的变化

产生的原因有差别:

太阳辐射入射角随纬度发生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按纬度分布差异是地带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热对比关系随绝对高度发生变化是垂直带产生的主要原因

垂直带受纬度地带的影响,表现为每一纬度带只要山势隆起达到一定高度,都可以是垂直带的基带

19)  垂直带谱

山体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形式

既反映纬度地带性的影响,又反映经度省性的影响

不同的纬度地带,垂直带的数量及同一类型的垂直带出现的高度不同——低纬数量多

高山冰雪带的出现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

在每一个纬度地带内,山体的高度超过雪线以上者,才能有本纬度地带内完整的垂直带谱

20)  雪线snow line

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气温与降水综合作用的结果——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

21)  树线tree line/森林上限

郁闭森林分布的上界

在其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

高度决定于气温和降水,受强风影响

22)  中国垂直带结构类型的特征

东部季风区

垂直带均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而且一般由两个以上森林类型所组成。植被多属中生类型,生物化学风化占优势,发育各类森林土壤,呈酸性反应;每一个温度带的垂直带谱结构都反映着该水平地带的特征

西北干旱区

由于水分状况的不同,垂直带带谱结构的基带由灌丛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而山顶都有草甸。土壤由栗钙土向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过渡。植物种类中,旱中生或旱生种类逐渐占优势,土壤黏化过程明显,碳酸钙累积更丰。垂直带的阴阳坡之间的差别很明显。在这些地区,针叶林常常形不成完整的林带,森林和草甸、草原植被交替存在。这是大陆性垂直带结构类型中的特征之一。在半干旱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带和草原带各占一定位置;干旱区以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占优势,森林除针叶林带外,没有落叶阔叶林带出现;极干旱区则以荒漠带和草原带为主。

高寒区

青藏高寒区以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为特点,垂直带与水平自然地域紧密结合,独具特色。东南部山地,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垂直带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与东部季风区相类似,不同的是由于海拔较高,森林以上各分带发育。腹地和西北部,寒冻、干旱剥蚀作用普遍,物理风化强烈,发育着高山草甸土、草原土、荒漠土等高山土壤,质地粗疏,呈中性至碱性反应;植被以寒旱化或旱生类型为主,以高山草甸、草原或荒漠带占优势。各垂直带类型有一定的区域变化。从边缘至内部,随着海拔增高,垂直带结构由繁及简,分带数目由多至少。深入高原内部,随着海拔的增加和干旱的增强,垂直带的基带和优势分带为山地-高山草原带。可以看出,由于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温度水分条件的不同,青藏高寒区的山地发育着不同的垂直带,其优势垂直分带或基带在高原面上连接、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域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其上垂直带的一系列特点。

中尺度——隐域性23)  显域性zonality

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24)  隐域性intrazonality

地表那些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某些低平地域,如荒漠、草甸、沼泽、盐碱地的分布规律,为隐域性。

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在各种水平自然地带内,地势相对高度的变化可直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潜水的分布状况,引起一系列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相应发生地域差异,从而形成隐域处境。

受非地带性因素控制,同时也受地带性因素影响——沼泽在不同地带的具体属性不同

可以看作是水平地域分异中派生的规律,是叠加了地带性因素影响的非地带性现象

垂直带性也可视为另一种隐域现象,因为由于地势起伏引起的垂直地带性本身是非地带性现象,而各带谱的特征又反映出水平地域分异的规律

小尺度——地方性分异25)  地方性locality

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中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是由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及垂直带性“三维规律”支配的,而在局部地区的小范围内,其分异则突出地受到地方性所支配

地方性分异因素——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人类26)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通常也称地貌形态部位,在局部范围内地下的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决定了不同地貌部位环境的差别

可以导致物质与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着植被和土壤的地方性分异

对植被分布影响明显,地形的细微变化会引起水分状况的差异,从而引起矿物养分、盐类等的变化

不同地貌部位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分异过程

27)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microclimate

地貌部位的差别对小气候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坡向和坡度的地貌部位会引起气温、降水、日照、通风条件和霜冻的差异;南坡和北坡、迎风坡和背风坡造成植物差异

可通过相邻环境的影响而引起

小气候引起的地方性分异不如地貌部位明显,但对地域分异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讲,地貌部位和小气候的结合构成不同的生境条件,演变成不同的生物群落,最终在空间上造成小范围地域分异

28)  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在剥蚀侵蚀的山地丘陵区,岩性的差异对小尺度地域分异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岩性不同,导致岩石风化后土质的矿物成分、机械组成、酸碱程度不同,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之间影响自然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的形成。

平原内沉积相和排水条件的地域差异,影响土壤的发育和自然植被的演替,形成不同的土地类型

29)  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城乡分异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方性分异现象之一,也是现代土地利用分异中最普遍、深刻的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30)  系列性seriality

指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凯勒尔,称为生态序列

波雷诺夫,根据化学元素的不同迁移条件划分单元景观elementary landscape基本类型,从另一角度反映地形的垂直分化——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

在不同自然地带内有不同的表现

31)  生境habitat

指生物及其群体定居地段的所有生态因子的总体,这些生态因子对生物生活起直接的作用,如光、热、水、空气

32)  处境place

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不同处境获得不同数量的太阳能,地面组成物质也不同,潜水深度、水分平衡、矿物质收支都不一样。虽然处境对生物生活起间接作用,但它会通过改变大气圈低层的光、热、水、气及土壤而影响生境。

33)  微域性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region

由于受小地形和成母土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明显

景观——最基本、最低级的自然综合体,是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或土质、地表或地下排水条件、土壤和生物群落等自然地理要素内在联系最紧密的地段,是一种综合性最强、差异性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

不同类型的景观在一定的地域内有规律地组合,便形成组合型景观——递变阶梯式组合、递变环带式组合

组合型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出现,就称为重复型景观,这种性质又称为复区性

微域性的这种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或呈斑块状均匀分布的组合分布图式,称为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即处境的组合方式)

质的对比关系

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类型组成,及土地类型之间的差别和关系

量的对比关系

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范围内所占的面积及其比例

34)  坡向性exposure

坡向分异对局地分异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涉及小气候,也涉及水文状况、植被及土壤状况。例如,北半球南坡比北坡能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融雪也比北坡早,使南坡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因而也较为温热干燥,形成的南坡植被比北坡稀疏,土壤覆盖较薄,含水也较少。

南北坡所组成的自然地理最小单元有明显的差异。南坡比平亢地具有更南方的特点,北坡比平亢地具有更北方的特点。这种现象不论在中纬度还是在高纬地区都有明显的反映。

坡向性分异在植物地理学中很早就有论述。阿略兴称这种坡向的作用为先期适应法则,这一法则指出:“北方的喜湿植物过渡到南方的向北坡和谷底,南方的植物在向北推进时过渡到更温热的向南坡地。”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35)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纬度地带性与经度省性的关系)

假定的两种理想大陆模式

卵性理想大陆,突出了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长方形理想大陆,马克耶夫,反映了大陆上地域分异的实际情况;以洋流流向为背景,揭示了暖流与寒流对自然地带空间格局的影响

 

大陆水平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l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地带谱基本是对称的

l  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限于赤道、高纬度和极地,其他纬度出现了东西递变的非纬度地带性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干湿度地带变化

l  海洋性地带谱中,基本上都是各种类型的森林地带,到两极过度为苔原地带

l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苔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严寒地带

l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地带,这里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硬叶林

 

大陆水平地带更替是纬度地带性与经度省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纬度地带性主要决定了温度(热量),经度省性决定了干湿度,因此水平地带更替与水热系数密切相关

布迪科和格里戈里耶夫,把净辐射与干燥指数结合起来,发现了全球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和地理地带周期律

水热对比关系是水平地带更替的主要原因

l  有些地方热力分异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水平地带具有更强的纬度地带性质

l  有些地方水分分异具有更显著的作用,使水平地带具有更强的干湿度地带性质

l  有些地方则存在着过渡状况,水平地带界线斜交于纬线和经线

36)  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统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

垂直带分异的基本前提是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且降低速度与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相比要快得多

水平地带的宽度以数百千米为单元来度量,而垂直带的幅度一般只有几百米

不同纬度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其中的基带把垂直带与水平地带联系起来,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况

37)  高原地带性分异规律

特罗尔·卡尔

三维带性three-dimensional zonality:以三维的坐标轴来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

高原的自然地带南北方向依纬度变化,东西分析依环流形式变化,垂直方向依海拔高度变化

陈传康

①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后者的热量状况决定于该地带所处的地理纬度,而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则同时取决于高原的海拔和纬度位置。因此,高原地带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总是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植物区系也表现出偏向极地的性质。

②高原地带乃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为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宽广的山间盆地或谷地面极大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例如,藏南谷地灌丛草原地带,无非是雅鲁藏布江两侧谷坡垂直带中的灌丛草原带在这个纵谷中的扩展。

③扩展了的垂直带,由于在地面上占据了比较广阔的面积,因而表现为水平地带,并成为高原内部山地进一步发生垂直分异的基础,即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例如,青南高寒地带即是唐古拉山北坡垂直带的基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是祁连山南坡和东昆仑山北坡垂直带的基带。

④既然高原地带在本质上是由山地垂直带在高原面上扩展而成,那么除了低海拔平原区的纬度地带和经度省性外,任何处于垂直带谱自下而上第二带及其以上的带,只要有可能扩展成为水平地带,即可视为高原地带。由此可见,就有一个高原地带最低高度限制问题需研究。

⑤在广大的高原上,打着垂直带烙印的高原地带,同任何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一样,必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异。这种分异的原因不是或至少主要不是因高度变化而造成的温度差别,而是纬度辐射因素和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因此,这是一种十足的水平分异。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地带性分异即属这一类型。

⑥高原地带的展布。既然所有高原地带都是边缘山脉垂直带扩展而成,它们就很少可能在单一方向上发生更替,而必然表现为自高原边缘向内部辐合。但是,因为任何高原都不可能是圆形,内部山脉走向不一致,地势屏障作用不同,大气环流系统存在区域差异等等,导致高原地带分布图式的复杂化,地带辐合中心不可能正好是高原的地理中心。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乃是高原地带性规律的重要特征之一。

38)  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

为不同地区规定粮食产量

山地利用

山体农业

集约型农业

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有利于倒场放牧

总之,处境的组合方式,即土地类型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对当地农牧业生产构成、土地利用方式构成、牲畜种类构成、土壤改良措施构成等都有影响。适于发展牧业的土地类型多、面积大时,牧业在农牧业生产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必然也大;适于种植业的土地类型比例大时,种植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重也将增大。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由单元景观合并成自然区,自然区组成自然地带,再由地带段组合成自然区域,这就是不同的低级区域单位合并成高级区域单位的组合规律

39)  地域组合与地域分异的对比

地域分异是从全球水平开始逐级分化成大陆(大洋)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

地域组合是从局部水平的组合开始,经地带水平的组合,到区域水平的组合,一直可以组合为全球水平

地域组合的规律包括了局部水平的组合性、地带水平的组合性和区域水平的组合性

40)  局部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区

指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各单元景观发生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不同单元景观的有规律的组合,其结果是形成一个比单元景观更为复杂的异质性单元——自然区

单元景观类别——残积单元景观、水上单元景观、水下单元景观

不同的单元景观是有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l  指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流动使各单元景观间发生的联系

l  指通过气流活动引起的局部环流带来的水汽在各单元景观间传输,包括空气迁移元素,以及花粉在各单元景观间的传播

l  也指通过水的活动引起的元素的迁移

l  植物种属在各单元景观间的传播及动物种属的往返活动

以物质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太阳能为动力基础,是太阳能量转换的不同形式

低级自然单元合并成高级自然单元的理论依据——局部水平的组合,是由物质和能量交换连接起来的残积单元景观、水上单元景观和水下单元景观的特有组合

41)  地带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地带

指根据自然区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把地带性部位上与大气候相适应的植被与土壤一致的自然区合并成自然地带

垂直方向上,实质是大气候和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水平联系和相互作用,主要是相邻自然区和自然区之间的热、水交换,以及动植物种属之间的传播和分布

自然地带是由不同自然区合并成的异质性更复杂的单位,而只在地带性部位才具有同质性

42)  区域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地域

指由于大规模的热量交换和水分循环的影响,使各不同的地带段发生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形成地带段的特有组合,其结果是组成比地带段更为复杂的异质性单位——自然地域

大地构造-地势单元往往加强这种组合性,使这种组合有更清楚的界线,也对这种组合的界线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