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国》:教育是促成灵魂的转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理想国sp 读《理想国》:教育是促成灵魂的转向

读《理想国》:教育是促成灵魂的转向

2024-07-11 07: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说起柏拉图的这本书,我们先都知道,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许多小说里面,在许多以前的散文里面,都有提到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一种灵魂之间的爱情。他很拒绝肉体,他认为欲望都是让人导向与堕落的。没错,我们去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灵魂。我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教育思想:就是灵魂的转向。

那我今天所拿到的《理想国》这本书呢,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的这个书。

一、洞穴寓言

那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柏拉图这位英俊帅气的哲学家。然后还有他的最主要的一个思想是灵魂,然后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它的一个最出名的寓言。这个寓言也是在《理想国》的第七卷里面所提出来的。这个寓言可谓是影响到整个西方文明,影响到整个西方思想史。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著名的洞穴寓言。

这个预言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里面。他也是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描绘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大概的意思就有一批人,他们就是好像囚徒一样。世世代代永远居住在一个洞穴里面。这个东西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而这些人们,他的脖子,还有他的脚被锁住,不能够环顾。他不能往后看,只能看到前面的墙壁。而在他身后呢,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一些器物走来走去。

这些火光把那些器物本来是不变的东西。生成了一种投影,投在了囚徒前面的墙壁上。而这些囚徒,他不能回头。也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他以为墙上的这些影子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于是。他把墙上的那些影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影子是树,他把他称为树啊,有些影子是人,他称之为人。但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其实是影子。

这个时候,偶然有一个人,他挣脱了身上的枷锁。他偶然回头看,怎么会有火?然后他再往前看,哦,原来的墙壁上并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火所投射出来的影子。所以他离开了人群,他开始转过来,转向往前走。让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的时候,他的眼睛受到阳光强烈的刺激,这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他只是看到一片虚无。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是他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更多的痛苦。

但是作为第一个看到真实的人。他感觉自己有一个灵魂的自由选择。就是必须回到洞内来,告诉那些还在洞内看影子的囚徒们,告诉他们真相。可惜的是,很多人,这些囚徒根本不相信他。甚至他即将面临的是要被那些洞穴人杀害的危险。可是这个第一个看到的真相的人,他还是选择回到洞内来告诉所有的人真相。这个人的勇气,他的真理,他就是被柏拉图,或者是苏格拉底称为哲学王。

二、《理想国》十卷概述

好,接下来呢,给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它的目录。从第一卷到第十卷,其实呢。目录上看不出来里面的内容啊。我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说,苏格拉底呢,他到了一个地方。然后那个地方的人不让他离开,问他一些问题,问他什么问题呢,关于正义的问题。由此,这个问题对话一直延伸到第十卷。所以他这本书就是用这样一个情景,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始展开的。这本书的写法我会到最后再来分析。

现在我简要的把这本书从第一卷到后面第十卷的内容简要的说一下。

第一卷呢,他讲的其实就是说,苏格拉底在看了一个节日庆祝仪式以后准备回去。然后被一个叫做波落马佛斯留下来对话。他们在探讨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正义,有的人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苏格拉底就反驳他说,正义啊,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与敌人。正义就是每个人有恰如其分的报答,给到每个人恰如其分的保障。后来呢,这个对话就把正义的观点引到了政治领域,探讨国家。

这个第一卷呢,他其实就是点明苏格拉底在城邦里,被困的一个处境。这个地方呢,叫做比雷艾夫斯港。这个地方啊,当时是一个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可能类似于今天我居住的广州,是个港口。然后,哲学家苏格拉底来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为了拯救这些堕落的灵魂。所以第一卷他点出了我们整个《理想国》的一个主题,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是一个理念上,追求至善的国家。

来到第二卷的时候呢,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两位人,一个叫格累孔,一个叫阿德曼托斯,这两个人对于正义和不正义依然提出了疑问。那么第二部分呢,这个苏格拉底呢,就为构建城邦来寻找正义。接着,第一卷第二卷对正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呢,有个人的正义,有城邦的正义。可以先从城邦的正义入手,我觉得苏格拉底很有智慧,他说,我们可以去讨论一个最小最小的城邦的建立。就好像我们今天这个群一样,他就是一个小小的城邦。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赋啊,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将自己的工作贡献出来。建立了以后,就会是一个健康的成长。最后变成一个繁荣的城邦。

然后从第二卷开始呢,书里面已经开始提到教育的问题。核心观点是,孩子的教育可以从讲故事开始。

好到了第三卷的时候,紧接着第二卷说。教育可以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那到底讲什么故事呢?在柏拉图的那个年代,关于神的故事是最主要的内容,那些诗人,荷马,他去讲他那些诗歌的时候,讲的也是神的故事。但是有个问题,柏拉图提出来这些神的故事,我们就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讲给孩子听,讲给城邦的人听人听吗?他说不应该。

那么不应该的话,那怎么办呢?柏拉图就认为啊,这个史诗神话里面,首先呢,要把这个故事的讲述两种方法区分清楚。因为有很多的那些诗人在台上啊,去演绎它的史诗的时候呢,他用的是模仿的方式。比如说,他模仿他是太阳神,他会模仿太阳神的语气,比如说他模仿他是雅典娜,他会模仿雅典娜的神态。柏拉图认为,这样是不行的,是不OK的。

柏拉图认为呢,模仿是一种虚假,它会导致秩序的混乱。而那些神背后的真实的理念必须通过叙述才能够呈现真实的模样。那所以从这个神的故事的选择上来说,他要选择真实的,并且是叙述的方式。那么有另外一个艺术手段就是诗歌。的另外一个侧面就是它可以唱。那他认为呢,应该要唱那种比较简单,比较平和的那种音乐啊,而不是那种非常非常复杂的东西。

所以这里有一句话,就是说古典世界,注重通过音乐培养灵魂。身体呢,需要体育和音乐来关照。但是他为什么不希望是那种非常纷繁的模仿的那种方式来做音乐呢?是因为灵魂,它是简单的。灵魂是从复杂里面一件事,培养出一种简单的这种精神出来,所以哲学王的教育呢,他是培养灵魂。所以他希望音乐是比较平和的。故事是要审查的,把那些虚妄的,虚假的东西要剔除掉。而且叙述方式要是简单叙述的方式不要模仿。

然后这里呢,顺着他的思路呢,这个柏拉图又说这个医生跟法官,他们是这个灵魂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为什么呢?你向医生,他是用心灵去医治人的身体的时候呢,他自己并不需要得病啊。医生他自己不得病,他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病痛。所以他是通过灵魂来学习知识,是一种理性的训练。法官比医生还要高明,你想想,如果他就判一个案子。有人杀人,他不需要杀人,他也知道杀人是怎么回事儿啊。所以他觉得法人法官判断好坏,他是通过学习才知道正义和不正义。并不是让他自己去杀人。

所以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法官一定不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因为学习永无止境。所以到现在呢,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啊,对于法官的观点依然深刻地影响到我们西方的司法。我们中国因为缺乏这种认识论的背景啊,往往导致对一些法律名言的误解。

比如说那个霍布斯,曾经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不是在于逻辑。那我们理解了刚才柏拉图的思想,在理解这句话,就应该比较懂得这个道理了。

紧接着到了第四卷。第四卷呢,分成三个部分了。一开始的时候呢,这个阿德曼托斯就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这个城邦啊,他的护卫者,感觉他们完完全全从这个城邦里面得不到任何好处,他成了一个完全没有幸福的人。因为他不能想着要去守护这个城邦的安全。那苏格拉底就认为呢。这个城邦的建立啊,不是为了某一群人的幸福,他是为了这个城邦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所以说,如果你要把金钱名誉得到这些东西的幸福,强加给一个城邦的护卫者。那这个护卫者就不能成为护卫者。

那么第二个部分呢,他是说这个贫富问题,他就说,这个城邦啊,要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城邦啊,就需要维持贫富之间的平衡,这个贫富差距呢,会造成城邦的害处。那么第三部分呢,他就说我们,建立这个理想的这个城邦,是要在这个里面去寻找这个正义。因为善的城邦呢,有四个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好,那么到了第五卷,因为在这个第四卷的末尾呢,这个苏格拉底就说呢,有多少种政体,就有多少种对应的灵魂。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玄奇老师做这个同修大学共建,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我们也暂且称为一个群的“政体”,这样的一种政体,他就对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灵魂。所以我觉得啊,玄奇老师他建这个群,他本身他的灵魂呢,就是一个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灵魂。

什么意思呢?因为在第四卷里呢,他提出了一句话叫做“朋友间一切共有”。这可不得了,这句话阿,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们伟大的马克思他提的那个共产主义是原创的。其实几千年来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一直有这样的思想,特别好。

第五卷里面有说有三个,第一个呢,男女平等。第二个呢,妇女儿童妇女和儿童公有。第三个有哲学王领导国家。

那么这里面可能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是所谓的妻子与儿童共有,这个思想还有优生优育的思想。共产共妻优生优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到,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好像也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呢,我们要理解他的提出的背景跟初衷啊,不要脱离它的语境看他的话。

他的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护卫者。他不仅是一个人啊,有很多很多护卫者,他们的天性就适合去护卫,这个城邦就变成了这是他的职业。他在经济上没有贡献啊,他是对经济没有贡献的,但是他在国防上有贡献。他没有时间去照顾他的孩子,所以生育的孩子呢,国家应该帮他抚养。你保证护卫者的全部精力要放在护卫城邦上面。这个是他的一个语境啊,所以他并不是无条件的说。所谓啊,女性与儿童啊,妻子与儿童共有,他不是无条件怎么说的。

大家可能稍微再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啊。就是西方的这个城邦啊,跟我们中国的天下这个概念,基于历史人文地理的一种条件的限制。大家要充分地去去理解背景,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吸取他的精神吧。

嗯,所以,这个柏拉图呢,他通过这样一种所谓的共产共妻的一种说法。他其实想让掌握公共权力的阶级保持纯洁。保持纯洁性,因为人类所有的纠纷与腐败都是源自于财产的私有,所以他的目的是要纯洁公共权力,防止政治腐败。所以他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这里呢,第三个点呢,就是说在城邦的统治或者是城邦的治理,由谁来治理?真正的哲学家来治理。那有真正的哲学家呢,就有假的哲学家。那他怎么区分呢?那么真正的哲学家呢,他的眼睛里面呢,是盯着真理,他们只看事物的本质。那些所谓的,有的人说我很好奇呀,我天性很好奇啊,我到处都去看,这些都不是哲学家。

反正那些所谓仅仅是好奇,他是还没有资格成为哲学家啊。他是对很多现象好奇。哲学家,他是永远不是因为出于好奇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是很清醒的。我还是提醒各位亲爱的学友啊,《理想国》只是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千万不要期待在这里拿到一个铁板钉钉的一个结论,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哲学只告诉我们怎么认识问题,绝对不会告诉你一个结论。

到了第六卷第,他是接着就把真伪哲学家的区别进行了一个区分。然后又说了,为什么很难培养真的哲学家。第三呢,他说,保护真哲学家的方法。第四个部分呢,就提出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划分。

紧接着就到了第七卷,第七卷就是我在整个分享最开头的时候,洞穴比喻的问题。

第八卷呢,他就是开始说这个政体。因为他说有多少种政体就有多少种灵魂。其实大家所熟知的什么寡头、平民、还有僭主啊,就是还有民族共和啊,这些都是。那《理想国》里面都有很详细的描绘,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什么样的政体。

好,然后第九卷详细讲了僭主政治。

这个僭主政治呢,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认为最不好的一种政体。为什么呢,因为僭主把哲学王赶下了台,然后他上来做这个君主,或者是做这个领导者啊,他不是基于理智和理性去进行领导。他只之所以要去僭越,她就是因为那种欲望,是从那种他睡眠中活跃起来,那种欲望是非法的,迫使、驱使他去获取权力。所以这样的人呢,他是被欲望控制的。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群啊,咱们一个社群被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控制,那就麻烦了,整体最优秀的部分,那就会被奴役了。这部分我们就不多讲啊,因为这涉及到一些政治的东西,那就不是我今天分享的。我是先把这十卷全部梳理完,我们最后回到教育的话题上面。

到了第十卷的时候呢,这个《理想国》里面就主要说两部分,一个是说诗歌。这个诗歌与至善,他能够赢得的报酬与奖励。

因为柏拉图呢,柏拉图本人本来就是诗人。但是很奇怪的,《理想国》里就讲了,我们要把那些诗人赶出去,不让他们在《理想国》这个城邦里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刚才讲这个诗歌,对于普通人,还有对于那种没有长大的孩子呢,他认为对于听众的心灵啊,具有腐蚀性。这个腐蚀性是针对于什么来讲呢?针对于理性来讲。就是诗歌,它能够把人的这种非理性感性受困于情感这种状态,把它展现出来。所以它与培养哲学王、培养理性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要拒绝诗歌。但是在柏拉图又提到就说,如果能够证明某些诗歌,令人愉快并且有意义,还是可以让他进入城邦的。

所以说柏拉图呢,对于诗歌的这个态度是辩证的啊。

第二部分呢,他就说这个至善。他能够赢得的报酬和奖励,那简直不得了。因为他提出,这个善的灵魂是不朽的。事物的毁灭,是因为一种特有的毁灭了这个事物。而灵魂中的善是没有恶的,因此不会被恶毁灭。这里面有很多的争议,这里面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这里不多讲啊,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啊,古希腊的三大巨头的很多的思想来自于东方。

这里呢,我给大家分享第十卷,里面有三句话特别有哲理的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话: 我们一定不能把对个人的尊敬看得高于真理。 第二句话: 替别人设身处地的感受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为自己的感受, 第三句话: 不是神决定你们的命运,是你们自己选择命运。

好,十卷的基本内容我就通读了一遍,给大家稍微作了一个小结。希望大家呢,没有时间看原著的朋友啊,根据这么短短的分享吧,能够大概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大概每一卷是说什么。

《理想国》的教育:灵魂的转向

那么我们回到教育的话题呀,我首先在前面已经说了。我认为柏拉图《理想国》对于教育的整个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教育就是灵魂的转向。

刚才我们看到那个洞穴寓言里面。那个偶尔睁开了枷锁,然后往洞口走,看到了蓝天看到的阳光的人。他回来告诉其他的人。这里面,首先他肯定了一个东西:

第一,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可能转向的。当他转向了以后,它就会向往这个知识,他想去了解洞口之外到底是什么。

其次,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公平与平等。教育本身,首先要区分出品质和高低。那种自由的东西,就是你要有看到外面,你才能够知道要教育的方向。而不是在一个洞穴里面去追求那种平等。

好,那我可能刚才没有太说清楚啊。教育有公平,教育也要有品质。那么灵魂本身是有公平,但同时也有高低之分,为什么。首先在洞穴里面。我们每个人都说束缚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均等的机会,均等的能力,均等的可能性往后看。不平等的东西是你在洞里面所看的东西,跟他洞口外面所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有引领, 这个引领呢,就是说我们要挣脱那个枷锁,走向那个洞口。

而我们呢,柏拉图呢,他认为身体是要规范地,体育需要训练的。但是逼迫学习是没有用的。灵魂要赋予自由。精神上,灵魂上的自由是柏拉图尊崇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从幼儿园。大中小学到大学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不是以灵魂转向为目的。这样的教育,他就能够造就出有知识的人才,但他造就不了真正有思想的人才。因为它可以造就很多很多洞穴里的人。他造就不出来,真正有思想能够看到洞口外面风景的。

他接着说,在这样一种灵魂的转向的教育思想下,那么柏拉图认为呢。要怎么样子去做教育呢?他首先,第一个就是说要因材施教,这个什么意思呢?要根据天赋去对号入座。哲学王,还有守卫者啊,不同的角色,他是有不同的教育方向的。

第二点呢,他认为教育是要分阶段的。那么在出生到六岁的时候,它是属于一种就是诗、音乐,广义的一种文艺教育的阶段。要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要用故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自愿的学习;并且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经历。

那么七岁到16岁呢,是体育。与音乐的强化阶段是什么呢?体育是用来锻炼身体的。音乐是用来陶冶心灵的,而且他认为柏拉图认为体育锻炼是一辈子的事情。

然后到了17岁到20岁呢。身体锻炼啊,从战争恐怖里面表现出来,把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考察他在体操面的表现,对他进行军事训练。

到了20岁到30岁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学课程的时候,他要选拔出一批青年。教他什么呢?教他几何数学,天文学,然后再教他辩证法。

然后35岁到50岁。就是要让这些人呢,去负责指挥战争,或者是适合年轻人干的那种公务。让他在这个城邦里的这种公共事务里面接受考验。

到了50岁以后,那他就是研究哲学,担任统治者。培养护卫者培养继承人的事情。

刚才我说的这个阶段呢,是柏拉图说怎么样培养一个哲学家,或者培养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一生的教育历程。大家对这个区分啊,要理解,他是在一个城邦制的一个环境下做出来的,但是里面的要素,确实是很有借鉴意义。

好,那么。在教育分阶段以后呢。我们又可以来看一下柏拉图整个《理想国》里面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在这本书里面是散落的,所以我再来尝试做一个总结。

那么,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强调,这个我不能保证啊,柏拉图应该是第一个提出了学前教育思想。并且强调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哲学家,他认为呢,儿童的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一个幼小的生物。他特别指出,玩游戏、听故事以及鼓舞人心的音乐,可以培养小朋友什么呢?正直、善良的道德品质。

另外,关于终身学习呢,他认为啊,教育不仅是越早越好,在有了工作以后呢,还要继续保持受教育的思想。而且在工作里面呢,要用接近于完美最高善的标准的武装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武装自己通过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武装自己,最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

第二个方面呢。音乐与体育的教育思想,这个柏拉图在很多篇章里面都有强调音乐和体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体操来训练身体,锻炼性格体格。通过音乐来陶冶心灵。

第三个思想呢,就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认为呢,就在天赋这方面,天赋能力男性与女性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不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呢,就是男性与女性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是相同的。

第四个呢,国家教育思想。就柏拉图啊,他整个的通篇都不是为了论述教育来写《理想国》,他是为了建设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所以他始终是把说我怎么样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一个国家怎么样的政体是好的,同时这个政体要实现需要什么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怎么样能够培养出来?特别是那个统治者,一位有智慧有能力能够真正关心国家,所谓国家的统治者,只有通过最后的教育才能够培养真正的这个统治者出来。

也就是说柏拉图呢,是在这个建立理想城邦的过程里,以及构建灵魂正义的过程里面,他把这个城邦和人整体的健康和发展,作为一个最终的目标。这个《理想国》里的人和灵魂,它是为了整个城邦,为了整个国家的灵魂去服务的。而一个好的国家,一个完整的国家,他又是可以让每一个人,得到他应该有的天赋的释放。那么城邦里面有严格的分工。大家依据自己的天赋来接受适当的教育,从事适合的工作。

可以说呢,这个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这个教育。另外一个就是学习,他认为这个学习呢,就是追求知识本身,去倡导教育要去功利化。所以这些关于。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灵魂,叫灵魂的转向。最关于灵魂、教育、学习的观点,在现在在当下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就说明柏拉图的这些思想啊,到现在,依然在许多地方闪耀着它的光芒。打你可能可以在很多教育理念里面看到他的影子。

最后呢,关于教育这部分。我觉得柏拉图其实让我挺意外的。说实在的,在我没有研究故事这个领域之前呢。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读过柏拉图的这些著作。那个时候我真的没有太留意。它里面有那么多关于故事这个词的论述。

柏拉图,对于故事story啊,对于故事的理解很深入,很深刻。他至少从几个方面说,

第一,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人的重要性,对于人理解世界的重要性,对于建立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故事的重要性是很充分的。

第二个,这些故事他是要有标准的,要挑选的。这个就是“审查”。审查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故事是有区分的,所以引发出来故事,他需要分类,需要有分类的方法。那么需要有各种理解故事的方法,所以引发出来后是我们的文艺理论,我们的文学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理解故事。

第三个故事和故事讲出来就是两个概念。我觉得柏拉图真的非常地有见地啊,在这个方面,他把故事的演绎,就是讲故事人storyteller,讲故事storytelling这个过程呢,它分为两种啊,一种是模仿,一种是叙述。从那个时候,就已经从这个诗学的角度就做了区分了。而且他能够知道,每一种方式对于人的影响是什么。

那么最后一点呢,柏拉图知道整个《理想国》这本著作要真正的去影响别人,或者是写出来之后,让别人可以理解,他没有采取那种很严谨的论文式的写法,我们现在来说在他是用一种对话式,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他整个《理想国》的这十卷。有角色有人物是吧,有情节,甚至里面有可能还是他虚构的,有一些东西是他虚构的。所以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来进行论述,我称之为,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一种修辞。

那么故事是一种修辞,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为了很好的说服。你必须要用到修辞,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说服。故事是最有效的一种修辞手段,就是说服手段。所以我觉得柏拉图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高手高手,高高手。

哈哈。刚才说的有点激动啊,因为说到我自己的专业了,接下来呢。这个是我不懂的东西,但是我稍微有一点点了解吧。就是周易的蒙卦,就我们发现呢,这个《理想国》里的一些东西呢,她的这些理念呢,在我们周易这个64卦里面这个蒙卦还挺相像,挺类似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可以去联系一下。

可以去百度一下这个文章,我也不读了。那个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蒙卦呢,他是排在周易卦数的第五。他是说这个万事万物很小的时候啊,蒙昧未发。所以他就开始诞生了,变无序为有序,变浑沌为和谐。所以他是事物发展初级阶段的蒙昧状态,需要启蒙发智。所以他这种教育思想啊,周易所体现出来这种教育理念呢,跟刚才柏拉图的分阶段重视早期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然后最后简要提一下,就是那个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在很早之前呢,看过一篇论文呢,很有意思,他说呢说我们中国的这些哲学思想啊,老子道教哇,还有儒家,就是孔子,反正就这些哲学思想吧,通过某种方式,这里面有考证,就是这个西方三圣啊,这个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跟苏格拉底,它有很多的东西呢,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有一帮人呢,就是后来才搞出来的。他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文艺复兴,就是中世纪完之后文艺复兴很晚的时候才总结出来的,所以其实有借鉴了东方的智慧。

权且当作一种观点存疑吧,所以就这个柏拉图的很多思想啊,跟我们的孟子也有很多比较相近的地方,你比如说吧,他那个善的理念,他说把这个哲学王作为统治者,然后正义的城邦里面呢,有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达到和谐。然后孟子也说呢,就是说应该是性善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那不就是各司其职嘛。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呢,就是说在我自己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啊,是抛出来给大家分享,为什么在大概公元前这个两三百年里面啊,在我们全世界的几大文明里面都出现了这样超越时间的思想家,无论是佛教,释迦摩尼还是到我们的老子与孔子,还是到我们西方的这些哲学家。我抛出来给大家,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啊。

关于这个柏拉图提出的,我们整个《理想国》一个最核心的意像呢,就是那个洞穴。有的人认为它只是一个比喻。那么是比喻的话呢,就意味着好像不重要吧,那只是个比喻嘛。但是我觉得呢,它是一半重要,一半不重要,我接受一半,一半不接受。接受的意思呢,就是说概念确实比表达更重要。但是在柏拉图的整个写作里面,这个洞穴的比喻,它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我觉得他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意像。而且这个洞穴根据考察呢,他并不是柏拉图的独创。在他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这个古希腊神话里面呢,这个大地往往代表着骚乱和邪恶。洞穴呢,一般代表遮风避雨,意味着死亡。所以走出洞穴呢,创造新的秩序。他是需要火,需要光明,这个火,它是用来打破洞穴的。从洞穴的禁止走向运动啊,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个火呢,我觉得它代表的就是有这种理性智慧的哲学王的眼睛。我觉得柏拉图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说法就是这个人哲学王是怎么走出去的:碰巧。

这个人是碰巧被解放的。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整个理解《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哲人所谓最厉害的责任,或者是有拥有最高智慧的责任,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哲人,他碰巧被解放。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而哲人,是有这种自由的能力,为什么,因为他有理性。理性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只有拥有理性,它才能够发挥知识的作用,走出去。所以这里的自由指的不是身体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一个人在中国,在北京,在广州,这里生活,身体。不是说身体的自由,是指理性跟意志上的自由,你是不是会随波逐流?

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各自的洞穴中。走不出来就是奴隶,被各种事物所奴役。走得出来就可以获得自由。

比如说在我们每个人都会去看手机。可能你可以刷到晚上两三点钟都不睡觉,但是有的人他就是可以。能够从这个手机的洞穴里面走出来。他可以有自由的意志啊,他可以有意志的自由。虽然她走出来以后啊,他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与之前习惯了的时间有强烈对比,比如说你习惯于刷抖音。哪一天突然不刷了,你很痛苦,你习惯去看手机,哪天不看了也很痛苦。当你习惯就吃很多东西,哪天不吃很痛苦,比如说你减肥减得很困难。总是不跑步,突然去跑步。这都是痛苦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从奴隶状态。走向自由状态,他感受到的绝对不是高兴,绝对不是快乐,绝对不是欣喜。那是痛苦和折磨。不要认为我们去解救一个奴隶,他会感谢你。

当一个人从一个被奴役状态。被人解放的时候,如果他自己。没有形成理性认识,他绝对不会感谢你。他反而会埋怨你。

因此啊,这个洞穴里的这个人走出来。就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和教育的一个理念。因为他可以获得自己的自由。同时,他走出去之后又回来冒着被洞穴里的人杀死的危险,还要回来。我觉得如果这种说法在中国,中国的文化说,他是大丈夫的担当。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教育最终培养的不是。为了集体主意,而且提出。他之所以有这种担当,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这是他离个体灵魂的自由抉择。你才成全呢。城邦的集体主意。

所以我最后的总结,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教育方面对我的最终启示:自由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教育的最终效果就是让人可以自己从洞穴走出来获得理性的自由。

好,谢谢大家。不好意思,严重超时20分钟。感谢全体老师给出一个平台,我是教育学的博士生。我喜欢研究故事,也喜欢研究教育、研究创新的教育。我现在非常感谢大家,期待以后还可以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附:3分钟精读《理想国》教育思想视频版本

“博士奶爸的共修教室”

扫码加入

教育者的学习共同体

刘映(微信号:storyedu)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博士生

(故事化教学;儿童研究;教育创新及变革)

广东故事专委会(筹)发起人

故事狸首席教育专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