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 ZOOM GT CUT 2,它和1代比,谁更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球鞋气垫是什么样子 深度剖析 ZOOM GT CUT 2,它和1代比,谁更神?

深度剖析 ZOOM GT CUT 2,它和1代比,谁更神?

2024-07-10 2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先表明一个观点:

  ZOOM GT CUT,绝对是耐克历史上,最重要的篮球鞋款之一。

  

  它会和喷泡,Shox BB4,Hyperdunk一样,跻身成为耐克篮球名人堂的一员。

  

  

  不单是因为销量和市场价,真正让它闪耀的核心,是它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Alphadunk,BB NXT等团队鞋款接连失利后,耐克篮球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期间也不缺PG4这样的代表作。

  

  

  趁着这个契机,国产品牌开始发力,让那些只穿进口品牌的朋友有了尝试和认可国产的机会,现在的球场上,穿国产球鞋的占比越来越高,即使在市场价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家也开始优先选择国产,改变了过往耐克独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后来者快速崛起的势头,给耐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GT系列,就是耐克在这样的强压下交出的答卷。一鞋难求的GT CUT,几乎凭一己之力,让大家再次认可了耐克的实力。

  论产品意义,GT CUT已经超越了很多经典鞋款。无论是职业球员,还是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街球手,GT CUT都是出境率非常高的产品。颜值,性能,热度,一应俱全。

  

  

  一年半之后,GT CUT 2发售了,发售价不变,还是1399,配置也没有太大区别。

  颜值倒是伤了不少鞋迷的心,毕竟花高价买GT CUT的朋友,很多是冲着造型去的。

  今天就通过拆解+深度剖析的方式,带大家细致地研究这两双GT CUT,看看耐克的王炸产品,到底能不能打。

  【鞋头翘度】

  

  鞋头翘度,2代明显比1代上翘一些,反应在实战中,2代的跑动感受更流畅,尤其是全场球局时,回防和加速启动的反馈都更加自如。

  而1代给我的感受,是更加的可控。

  

  

  在做急停跳投,刹车的一瞬间,1代CUT的感觉更加干脆,2代则需要一点时间进行调整,虽然体感差距不大,但两者的性能属性是有区别的。

  

  

  2代的CUT增强了跑动属性,在后卫鞋领域,会偏向欧文系列一些,而1代是比较扎实的门派,整体感受更像科比系列。

  【鞋面】

  

  

  鞋面用料,1代CUT采用多种材料拼接,缝合感明显,2代换成了多层织物叠加在一起,基本看不到缝线,鞋面的一体性更强。

  

  

  无论是拉扯测试还是实战体验,2代的鞋面强度都经得住考验,在做变向等动作时,得心应手,不会像LBJ20那样,出现夸张的外扩形变,只拿鞋面说事的话,GT CUT 2是可以胜任高强度的。

  

  

  1代就不用多说了,1年多的口碑积累,鞋面性能基本都是好评。少数的骂声,围绕在1代的鞋面寿命上,觉得穿着时间越久,1代的鞋头包裹就越空。

  

  

  对比测试过的球鞋,无论是皮质,塑料,还是编织鞋面,把球鞋穿开,穿得合脚,其实是必然的情况。不能指望一双鞋,从全新到退役,都带给完全一样的体验。而且大多数球鞋,都是磨合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挥它性能的上限。

  【中底结构】

  

  核心原因,就在2代的中底框架上。

  先来看下1代的中底结构,前掌外侧的上翻TPU,类似AJ34的设计,竖了一道墙。

  

  

  后跟处两道TPU加固,提供支撑和一定的扭矩范围,竖了一道墙。前掌内侧的橡胶上翻,竖了一道墙;后掌内侧橡胶上翻,俯视看的话,还做了外凸,加厚的处理,又是一道墙。

  

  

  

  前后掌的内外侧,GT CUT都做了明显的上翻补强。这四堵墙极大程度地控制了双脚的力线和侧移幅度。在实战过程时,任何角度,都能感知到墙的存在。

  

  

  而GT CUT 2代,直接舍弃掉了这四道墙。除了前掌外侧有TPU控制中底形变外,其余地方,都是偏软的泡棉材料外露。

  

  

  就拿大家比较关心的防侧翻来说,1代的TPU直接盖到了鞋面上,控制形变的同时,还能提供侧向支撑,让你的双脚有墙可靠。

  

  

  而2代就只有鞋面兜底,再加上没有防侧翻角的弧形外底,让GT CUT 2处于一种不太可控的状态,提升了移动时的侧翻几率。

  这也是GT CUT 2前期口碑不好的主要原因,它没有延续1代身上“竖墙”的理念,而是走向了更加小众,纯粹为灵动打造的设计思路。

  毕竟对大多数球友来说,安全性是不能忽视的。

  【“拆墙”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在1代身上“竖墙”是好设计,为什么2代要“拆墙”呢?

  它拆掉的墙,又补到了什么地方呢?

  

  

  比如在侧移时,1代外侧的TPU会压迫脚趾。包括内侧蹬地等动作,上翻的外底明显在主导鞋头的走向,这种竖墙的操作,偏向于鞋在控制脚,而不是脚在控制鞋。对那些倾向双脚自如的球员来说,GT CUT 2,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墙有了被拆的理由,即使有这类需求的人不多。对大众来说的“好设计”,对那些高阶玩家来说,可能就显得鸡肋了。

  【2代升级点】

  

  

  

  一番剖析之后,2代身上确实能找到一些升级点:

  比如内侧叠加的泡棉材料,相比1代的空旷,2代在足弓支撑上做了些文章。

  同时上翻材料的刚性不强,不会给足弓带来异物感,后跟的TPU也延伸到了这个区域,起到了双重支撑的效果。

  

  系带系统上,2代使用的是V字型系带孔排列,对脚型的包容性要远高于1代。

  高脚背可以让中间阔开一些,给脚背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不影响整双鞋的松紧。

  唯一的小缺陷,就是鞋舌的覆盖范围太窄,宽到一定程度时,袜子就露出来了,实战时还会有鞋舌跑偏的情况。虽然不影响性能,但是在移动时,偶尔会有鞋带压迫脚面的情况,这点需要留意。

  

  

  后跟区域,2代做了开口处理,让跟腱在起跳落地时不会受到额外的冲击,而且开口的位置,刚好够1代塞进去,填充满当。

  

  除了后跟可以合体外,两双鞋外侧的TPU也有联系。

  这样看的话,2代就像是1代的另一半,有点传承和延续的意思。

  【鞋垫】

  

  抽出鞋垫对比,大家吐槽1代最多的,就是鞋垫带袜子的问题,经常会让你的脚袜分离。到了2代,直接一块黑布给你盖上,穿脱确实方便了不少,实战过程中,除了穿薄袜时,趾骨处会有轻微的打滑情况外,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负面感受。

  

  

  1代和2代的鞋垫是可以互换的,适配性没问题,除了这层布能区分脚感外,其它方面,两款鞋垫的静态体验基本一致,后跟的六边形Zoom在全掌Zoom Strobel面前,有和没有,区别真的不大。

  

  

  在两款鞋垫身上,都有和鞋身呼应的设计元素:1代是内侧的上翻墙,呼应的同时,也能避免外底直接和脚面进行碰撞。

  2代也在呼应内侧的上翻纹路,V字口处于两种橡胶材质之间。红色的部分还被标注了科技名。

  

  

  现在能区分开两款鞋垫的设计点:鞋垫布,后掌气垫,以及呼应鞋身的细节。

  2代鞋垫真正的设计亮点,其实是内外两侧的纹路处理。

  

  

  

  1代的外侧纹路偏向于平整,没有明显的外凸,挤压时不会产生连带的形变,更多是作秀的设计。

  2代这种侧向的纹路,在挤压时,会出现明显的连带形变,通过比对能明显看出来,在侧向受到挤压时,鞋垫的厚度会有所降低。

  也就是说,在一些定点的移动瞬间里,GT CUT 2的动态重心是在降低的,而且是鼓励侧向移动时的重心下降,而1代的鞋垫还是维持着竖墙理念,能不多产生形变的地方,尽量不变。

  【中底布】

  

  

  鞋壳内部也有新操作,从1代直接外露的气垫,到2代身上,多加了一层中底布。原本我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弱化中底的异响,因为穿2代的时候中底相对比较安静,1代就一直嘎吱嘎吱响个不停,但这个结论很快就打脸了。

  

  把1代的鞋垫塞进CUT 2里,还是会出现明显的异响。

  把2代鞋垫塞进没有中底布的1代,异响也没那么明显了。

  用排除法来看的话,异响的核心问题是出在鞋垫上,不能证明和中底布有关。

  

  简单研究后,找到了无中底布的弊端:

  那就是中底的止滑问题。

  虽然气垫表面有一些纹理,可以吸附住鞋垫,但是两侧的气垫壁,处于非常光滑的状态,当泡棉鞋垫在内部发生挤压时,两侧的气垫壁,没办法提供额外的止滑效果。

  

  加上带格子纹路的中底布后,两侧能提供一定的摩擦力,从而控制鞋垫的打滑几率。

  而且相比1代的鞋垫,2代的鞋垫两侧更容易挤压出形变,因此会更加依赖中底和鞋壳之间的止滑系数,从这个角度去解释这块中底布的存在,就有一定的依据去证明它的价值了。

  【外底】

  

  

  除了中底结构外,2代的外底,也有着特殊的操作。

  声明一下:两双GT CUT,都是由果哥亲手拆解的,在他拆过的几百双球鞋里,GT CUT 2,是唯一一双在外底内部做了纹路切槽的篮球鞋。就工艺来说,这绝对是一项费钱的操作,而且你内部又没有抓地需求,气垫也被缝线给控制了,不需要摩擦力辅助,所以这几道纹路,能有什么意义呢......?

  

  

  

  和那块中底布的逻辑一样,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几道内部纹路的核心功能有两种:

  第一点,是放大Zoom气垫的弹性优势。

  过往穿一些内置Zoom的篮球鞋,刚上脚没什么感觉,甚至会怀疑里面有没有气垫,最好鉴别有无气垫的方式,就是在一块凸起的地面上,对着气垫踩压,基本就能感知到气垫的存在了。

  

  

  这几道外底的纹路同理,它给前掌创造了一个凹凸不平的表面,在做启动发力等动作时,拉伸的外底,会让气垫陷进分离的空隙中,从而让气垫产生额外形变,提升气垫的反馈效益,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偏高的重心,也会因为这几道纹路的空隙,把气垫吃到纹路里面,从而让球鞋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的贴地。这也是内部纹路的另一大优势:降低前掌的动态重心。

  

  

  保障了材料厚度,带来更高缓震极限的同时,又让球鞋在运动状态下,重心处于合适的水平,这个设计,真的很有新意,而且这种纹路的处理逻辑,应该是专属于Zoom气垫的,和Flightspeed一样,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放大Zoom气垫的优势,把它们用在泡棉材料上,就不是一个效果了。

  也别怪耐克把Zoom玩了这么多年,事实证明,它确实是最能打的中底科技,它的身边能穿插各种队友,而泡棉科技的上限,基本就是驭帅14Boom那样的操作了,当然啊,话也不能说死,也希望未来能被打脸,看看泡棉中底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

  

  

  聊回到正题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REACT鞋垫,还是内置纹路,它们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降低动态重心,而低重心,又是防侧翻的核心要素之一。

  可以说这一套操作,都是在弥补缺少侧墙引发的侧翻风险,并没有说为了极致的灵活,完全不考虑保护性的问题。

  

  

  这项被称作SMEAR TRACITON 1.0的外底设计,也是耐克在宣传照里的视觉核心,除了提升气垫的性能外,粗犷的纹路,配合里面细层的纹路延续,给2代提供了不错的抓地性,刚开始穿还谈不上惊艳,但是在磨合一段时间后,它的触地感是非常扎实的,无论内场还是条件一般的外场,都有着不错的体验。

  耐磨方面比1代要出彩一些,但是鞋头和后跟的箭头纹路,外场大概率是撑不久的。

  【中底科技】

  

  

  

  至于配置表上鼓吹的中底科技,可以这么说:

  2代的静态体验始终要比1代厚一些,缓震极限都没什么问题,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

  虽然有减配的设计,把小马蹄换成个更小的六边形Zoom,但是1399的价格,全掌Zoom Strobel+六边形Zoom+全掌React,按照耐克过往的定价策略,GT CUT 2的配置,依旧是BUG级别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