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珠珠手工艺品编织图片 【文化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7-11 1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朝鲜族手工稻草编技艺,历史悠久,它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水洗、浸泡、晒干之后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此项工艺始于19世纪70年代,历经坎坷,风风雨雨走过了孕育期。当时为求生存,朝鲜民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生活必须品和生产工具,流传至今。

草编工艺品

改革开放以后,延边朝鲜族人民立足市场,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前人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艺程序和手工技艺及品种开发,使此项工艺得以传承至今,如今挖掘和创作的有用稻草编织的簸箕、鸟巢、草鞋、鱼篓、花席垫、坐垫、鸡笼、动物模型等具有美观、经济、环保、适用等特点的工艺品,该工艺品加工不受任何场地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且加工程序简单随意,秋收之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随时都能编织,随着社会的发展,此项工艺品市场前景看好,是农民创收致富的好项目,稻草手工艺品是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上的特色纪念品,它经历了开创、发展、完善、再发掘直至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90年代初期稻草工艺品编织再次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稻草手工艺品更受广大群众青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既有观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的工艺品。90年代初期新民村在镇政府的倡导和鼓励下,在传统工艺制作流程的基础上,使之不断得以完善,并引进优良水稻品种进行繁殖,利用优质稻草进行工艺品加工,产品由原来的三种发展到十余种,其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全文

草鸟笼

朝鲜族稻草编制是2009年3月申报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6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初,头道镇新民村开始稻草工艺品加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该产品可依托头道镇的地域优势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开展此项发家致富的好项目。2011年6月10日,头道镇新民村开始稻草编制工艺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20日,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省唯一稻草工艺品传承基地,头道镇新民村一度曾备受关注。

簸箕

蓑衣

新民村于2002年与新光村合并而成。地处海兰江下游,位于和龙市头道镇东北部的平岗平原地带,依山傍水,气候适宜水稻生产。全村由10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组成。幅员面积887公顷,与头道镇龙水村和东城镇明新村相邻。耕地面积796.8公顷,其中,旱田面积396.8公顷、水田面积400公顷。在册532户1466人,其中,朝鲜族1359人,占92.7%,常住113户190人,外来27户74人。

下一步,新民村将积极谋划稻草编织项目,将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挖掘和培养稻草编制手工艺者,不断创新和发展编制技艺,培育新的稻草编制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和龙市乃至吉林省的招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村集体收入创收,让群众真正受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