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方式研究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浇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有 【技术贴】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方式研究综述

【技术贴】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方式研究综述

2024-07-13 19: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分类

2.1美国提出的连接方式分类

1997年的美国统一建筑规范(UBC97)[9],将框架连接简化为两类:整体连接(monolithic connection)和强连接(strongconnection)。所谓整体连接是将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或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连接节点用现浇混凝土灌注。所谓“强连接”,是指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的抗弯能力较强,地震作用下当构件中指定的非线性区域出现弹塑性变形时,连接部位仍能保持弹性[10]。强连接的做法分为柱面连接(column face connection)、柱-柱连接、锚接和拼接等。

而按照美国NEHRP(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Reduction Program)2000规范[11],预制混凝土框架连接又可以分为等效现浇连接和装配式连接,常用的等效现浇连接有后浇整体式连接和预应力拼接连接,常用的装配式节点有焊接节点和螺栓连接节点等。

2.2 新西兰提出的连接方式分类

新西兰将框架节点的连接形式分为四种[12]:

1)现浇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预制楼板放置在预制梁上,而在梁和楼板的表面、梁柱节点的核心以及下面一层的柱子位置上布筋,最后浇捣混凝土。归类为湿连接。

2)预制连续梁穿过现浇或预制柱,这种做法使用的预制构件数量较多,并避免了在梁柱节点不大的空间里布置钢筋、浇捣混凝土。归类为湿连接。

3)预制T型和双十字型构件,连接主要采用焊接或机械套筒连接。归类为干连接。

4)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对预制U型薄壁梁施加先张预应力,以张拉后的薄壁梁为永久性的底模再现浇混凝土。归类为干连接。

2.3 中国提出的连接方式分类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09年发布的《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13]提出的预制混凝土的连接方式分类为:叠合梁的连接,柱、剪力墙的连接,叠合板的连接,楼梯板的连接,预制外墙挂板的连接。其中以上连接中常用的方式有:浇注混凝土,机械直锚、钢筋窄间隙电弧焊、熔槽帮条焊、挤压套筒、套筒注胶、锁母套筒等。

2.4 预制混凝土的连接方式

预制混凝土中,连接方式决定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所以连接部分的研究往往最为重要,节点的连接主要包括梁柱的连接和墙板的连接[14]。由于各国各类规范的不同,连接方式的分类也各显不同,从施工方法上,大都归于干连接和湿连接两种[15]。干连接,即干作业的连接方式,连接时不浇注混凝土,而是通过在连接的构件内植入钢板或其它钢部件,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从而达到连接的目的;湿连接,即湿作业的连接,连接时浇注混凝土或水泥浆与其锚固。以下笔者探讨了框架结构中梁柱的连接方式和板墙的连接方式的分类,将两种连接的常用连接形式列入下表2。

3 预制混凝土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

3.1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连接方式

预制墙板结构与砖砌墙体结构相比,具有整体性好、结构轻、增大建筑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现场湿作业、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快施工进度等特点,是实现墙体改革,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16]。

连接节点是预制墙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墙板与墙板,墙板与楼板,楼板与楼板和其他构件之间连成整体,以传递内力,达到整体抗震的效果。本文将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列入下表3。

3 预制混凝土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

3.1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连接方式

预制墙板结构与砖砌墙体结构相比,具有整体性好、结构轻、增大建筑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现场湿作业、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快施工进度等特点,是实现墙体改革,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16]。

连接节点是预制墙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墙板与墙板,墙板与楼板,楼板与楼板和其他构件之间连成整体,以传递内力,达到整体抗震的效果。本文将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列入下表3。

3.2预制混凝土外墙连接方式的异同

从施工方式上来分,预制混凝土外墙与主体的连接形式可以分为外挂式和侧连式,分别具有以下特点[17~20]:

1 外挂式:

(1)对规范规定的主体结构误差、构件制作误差、施工安装误差等具有三维可调剂适应能力。

(2)能够满足将挂板的荷载有效传递到主体结构承载要求的同时,还可协调主体结构层间位移及垂直方向变形的随动性。

(3)对外挂板,连接件的极限温度变形具有变形吸收的能力。

2 侧连式:

(1)预制外墙对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相对较大,侧连式预制外墙上边与左右侧边与梁、柱或剪力墙相连,抗侧作用接近于剪力墙。但由于侧连式预制外墙下边只有限位连接,不能传递力,因此其与剪力墙的刚度相比有所减弱。

(2)如在整体计算模型中建立预制外墙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由于其与梁柱连接及对结构的影响相对复杂,因此,计算设计相对较困难。

3.3 预制外墙连接方式设想

除了外挂式和侧连式以外,预制混凝土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应有待进一步开发,例如:能否以插入式墙板取代外挂式和侧连式的墙板(即在主体结构周围安装插槽,墙预制混凝土墙板由上往下插入)。

4 国内外预制混凝土连接研究现状

4.1国外预制混凝土连接研究状况

1989年,Sami H. Rizkalla,Reynaud L. Serrette,J. Scott Heuvel,Emmanuel K等人测试了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板中常用的七种水平连接,从而确定多键连接的性能和承载能力,连接包括两个外形不同的多键及一个平面连接。试验结果用于推导预测多键连接的开裂,最大及极限抗剪力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反映了剪力键的外形及垂直作用于连接的压力大小[21]。

1990年,G. Annamalai,Robert C,Brown等人通过压出试验,研究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后张多键连接的剪力传递性能。试件的性能通过以下要素来体现:剪力-滑移关系,刚度,破坏机理及极限剪切强度[22]。

1993年,Cheok完成了10个预制节点和4个现浇节点的反复加载试验研究[23] 。预制节点全部为预应力拼接,在拼接界面填充纤维砂浆。10个预制节点的参数变化包括预应力筋位置、预应力筋种类、粘结和非粘结等因素。试验表明:预应力节点破坏特征为预应力筋屈服、梁端混凝土压碎、梁柱拼接界面开裂,界面开裂宽度与预应力筋种类和粘结或非粘结关系不大,但预应力筋位置对裂缝宽度影响较大。

1995年,为了评价多层预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半刚性节点的效应,Haluk Sucuoglu对预制混凝土结构和相应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做了计算。在分析过程中,把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的固定系数(fixity factor)作为变量。分析发现,当预制混凝土结构半刚性梁柱节点的固定系数大于0.8时,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的地震反应差异是很小的。并且通过试验再次肯定,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减少这种差异[24]。

199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Priestley对部分粘结预应力拼接节点进行了理论研究,他指出由于预应力筋在节点内和节点两边一定范围内不与混凝土发生粘结,因此在节点产生较大变形时预应力筋仍可保持弹性。这种节点在大变形后强度和刚度的衰减及残余变形都较小, 节点复原能力强,由于预应力的夹持约束作用,对节点区抗剪有利,可以减少节点区箍筋用量[25]。

1999年,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项目PRESSS进行了一个60%比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模型结构为5层2开间。一个方向设剪力墙,另一方向设框架抵抗地震力。这是PRESSS研究项目的顶峰之作,得到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并且被ACI采纳[26]。

2002年,Sergio M. Alcocer 等人曾对预制混凝土框架中的两类实尺梁-柱节点进行了试验[27],研究其在模拟地震运动的单向和双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两类节点都是按“强柱弱梁”的理念设计,一类节点用低碳钢筋箍连接,另一类节点则用一根穿过并嵌入重叠预应力钢丝束的钢筋来连接,其构造措施和所用框架的类型也不同。

2005年,Morgen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框架节点耗能较差的缺点,提出了在框架节点安装摩擦阻尼器的改进方案。其研究表明:这种节点由于附加了摩擦阻尼器,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同时由于预应力作用又具有很好的复原能力,节点残余变形很小。并给出了这种改进节点的阻尼器和预应力筋的设计方法[28]。

2007年,Dennis Lam对带栓钉的预制空心板组合梁结构提出标准的推力试验方法。一共进行7组测试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新方法符合钢筋混凝土楼板规范要求。在确定这个新的标准方法后对栓钉进行了72个足尺推力试验,确定了该类型连接件的性能,通过分析试验结果,还指出了各类参数对连接件强度和延性的作用。该文还提出了这种剪力连接件的设计公式[29]。

2008年,Sudhakar A. Kulkarni,Bing Li,Woon Kwong Yip等人提出一种用于钢-混凝土混合连接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和WK939程序的分析方法,有限元模型通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钢-混凝土混合连接的试验结果证实有效,对于影响节点性能的参数,如柱子的轴压力、连接板厚度、梁底部纵筋进行了研究[30]。

4.2 国内预制混凝土梁柱连接研究状况

1986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孙金墀针对预制混凝土钢筋的浆锚连接做了一系列实验,对锚固和锚固用砂浆的性能做了多方面探讨。例如,对比了不同直径钢筋的锚固强度,测试了钢筋浆锚与焊接结合的强度,模拟了节点实际条件下的钢筋浆锚连接等,并给出了一系列建议,为未来的预制构件的连接研究做出了贡献[31]。

1994年,东南大学于长海,吕志涛,冯健三人进行了两根外伸梁(整体和企口连接)、两根简支梁(整体和企口连接)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企口连接梁局部刚度下降,挠度、转角增加,但对构件的整体变形影响较小。该文提出了较精确的刚度降低的计算方法[32]。

1995年,章文纲,程铁生,迟维胜,邵式亮四人通过10个齿槽式节点足尺证件的试验证明,利用钢纤维混凝土作为齿槽的后浇混凝土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节点的承载能力,减小裂缝宽度和提高整体刚度,扩大齿槽式节点的应用范围,并提出了齿槽式节点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建议,供工程实践参考[33]。

2005年,同济大学的赵斌,刘学剑,吕西林三人采用端部带转动弹簧的梁单元力学模型,对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34]。

2006年,黄祥海对比了各种干式连接的优点和不足,改进了几种干式连接构造,并提出了新型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设想[35]。刘海峰,桂顺军,张红霞三人将现浇整体式混凝土节点J1、预制结构装配整体式普通混凝土节点J2和不同体积含量的钢纤维混凝土节点J3、J4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足尺寸模型进行了对比[36]。而东南大学朱洪进完成了三个不同键槽长度的世构体系中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试验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不同键槽长度的世构体系节点的滞回曲线、节点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强度退化等情况,对世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得出了一个大致的评价[37]。

2007年,黄祥海,梁书亭,朱筱俊三人应用拉压杆模型和剪力摩擦等理论对刚性企口连接中缺口梁的各种破坏形式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承载力公式,然后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连接中钢筋混凝土缺口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承载力公式进行了验证[38]。同济大学的范力进行了四个混凝土平面框架梁柱节点的拟静力试验,包括一个现浇节点,一个后浇整体式节点,两个采用橡胶垫螺栓连接的装配式节点。对比研究了现浇、后浇、装配式三种节点的抗震性能。接着进行了三个采用橡胶垫螺栓连接梁柱节点的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拟动力试验,验证了此类结构较好的抗震性力[39]。

2008年,李楠,刘波,张季超,楚先锋四人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采用新型连接方式的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40]。丁里宁等人为研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柱脚预应力节点在工业建筑中的可实现性,通过对两个柱脚施加预应力的节点足尺模型在水平低周反复荷栽下的试验,分析了柱脚节点的承载能力、破坏形态、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以及实际施工工艺流程[41]。而东南大学的汪梅则提出了以焊接为基本连接方法的新型全装配式柱-柱干式连接混凝土框架柱,并对齿槽式的连接进行了研究[42]。

2009年,李楠,张季超,楚先锋,刘波四人采用足尺模型对比试验方法,对梁底纵向钢筋采用对焊连接(焊点位置包括位于柱中和靠近柱边两种形式)的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43]。刘炯通过对新型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柱抗震节点采用五环螺旋箍、一笔箍和在套筒中灌注无收缩高强砂浆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为预制混凝土抗震节点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44]。而马修斯对预制再生混凝土的三种不同连接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完成了4个不同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在恒定轴向荷载和单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试验。通过不同钢筋布置方式下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对比分析,研究了预制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在受力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延性,刚度退化等问题[45]。

2010年,蔡建国,赵耀宗,朱洪进,冯健,刘亚非等人研究了一种采用U形钢筋来连接梁柱构件并提供抗弯能力的预制混凝土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主要分析了试验中测量的各种钢筋的应变[46]。闫维明,王文明,陈适才,李洪泉,高杰等人为研究多高层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选取某住宅楼的典型节点进行试验研究,并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结构底部高轴压、大尺寸的预制梁-柱-叠合板装配边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拼缝等进行了研究[47]。刘晓楠,郭正兴,董年才,张军等人通过5个足尺全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的T形外墙、梁、板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预制装配式节点与现浇节点的承载力、耗能、延性及滞回特性[48]。

2011年,姜洪斌等人为了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方法,在钢筋锚固试验结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108个预制混凝土结构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试件。依据搭接接头率为100%的要求确定了钢筋搭接长度,考虑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搭接长度等不同影响因素,完成了试件的单向拉伸试验,得到了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连接的破坏模式及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计算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搭接长度[49]。陈适才等人为研究多高层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式边节点的抗震性能,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高轴压预制梁-柱-叠合板装配边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与耗能等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同构件参数的整体现浇试件进行了对比[50]。

4.3 国内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研究状况

1995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王立忠,罗健两人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了纯钢框架和带外挂板钢框架结构的自振频率、周期和振型,计算了纯钢框架及带外挂板钢框架结构顶端位移时程反应和其在不同地震加速度峰值下结构顶端位移反应的最大值。各项计算结果均显示出外挂板对整个结构有不可忽视的减震作用[51]。

1997年,罗健根据高层建筑钢结构中使用的实体外挂板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反复荷载作用下外挂板与框架钢梁连接摩擦恢复力特性,提出了摩擦恢复力特性滞回曲线模型,同时给出了不同螺栓扭矩时滞回曲线的特性参数,并根据这一结果,结合工程实例对外挂板在高层钢结构中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52]。

2005年,同济大学李国强,王城两人介绍了三榀钢框架及六榀带ALC墙板钢框架结构的水平静力及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ALC墙板对钢框架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得到了横排外挂、竖排外挂和竖排内嵌ALC墙板钢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并在试验中发现,三种连接方式的ALC墙板和钢框架之间的连接性能很好,其中内嵌式ALC墙板对于墙体和框架之间的共同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带ALC墙板钢框架结构的设计建议[53]。

同年,李国强,方明霁,刘宜靖等人介绍了一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外墙板足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并通过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钢结构住宅体系外墙板以及墙板与结构构件连接节点处的抗震性能,了解了节点和墙板的破坏特征及墙板对结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对带墙板钢结构抗震设计有益的结论[54]。

2009年,李慧成,胡天兵,郁银泉,张庆江四人总结了钢框架内填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性能,提出了采用内置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的连接构造方法,进行了有限元弹性分析,得到了单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及应力情况,并结合已有研究结论对比分析了内置剪力墙改为预制墙体后的结构体系的性能,得出了一些结论[55] 。李久鹏则对外挂墙板的刚度和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墙板抗侧能力的利用建议;同时设计了一种能有效利用墙板抗侧能力的摩擦滑移连接件,并对该连接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56]。

2011年,钱稼茹等人介绍了5个剪跨比为2.25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其中1个为现浇墙,4个为竖向钢筋采用不同连接方法的预制墙[57]。张微敬等人通过3个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竖向分布钢筋与连接钢筋间接搭接、连接钢筋单排布置且数量少于竖向分布钢筋的预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58]。孙仁范等人分析了预制外墙与柱或剪力墙的连接的内力分部规律和连接配筋。研究发现连接底部内力相对较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59]。

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由上可知,国内外对预制混凝土的连接方式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对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情况进行研究,对外墙与主体,板与梁柱的连接方面研究不足。大多数节点的连接方式仅是常用的整体后浇式或干连接的方式,对新型连接方式研究较少。模型也需有更多的足尺模型的试验研究。

不管是哪种连接方式,在经济效益满足的情况下一定要能保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耐久性、安全性。如今各种连接方式的出现有了一定的选择,在施工时用哪种方式更简便快捷安全经济值得我们考虑,都应该将其逐一分析,各种连接的各项受力性能指标都应该用实践来检验。我国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方式的研究上很有局限,仅有以上的方法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施工出来的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紧密型、安全性、稳定性等性能,如何进行研究成为了如今首要的问题。今后有关人员应在各种连接方式上进行深入研究,用有限元软件并加以实际模型进行分析,探讨出到底何种连接方式最适合其对应的连接构件,从经济安全耐久等方面考虑,使得住宅产业化更深一步的完善。

6 结语

(1)预制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体系,由于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制作精确、施工简单方便、减少或避免湿作业,有利于环保等优点,许多国家以把它作为重要的甚至主要的结构形式。今后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未来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一定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形式种类繁多,目前并没有一个较好的统一的总结,各类规范的不同也导致各种连接形式分类的不同,不利于以后研究人员对其连接方式研究的深入,希望早日出台更完整的规范将其分类形式统一起来。

(3)关于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的研究太少,应多在此方面深入研究,提出新型连接方式,研究结构的整体抗震效果。

(4)国内外对预制混凝土连接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住宅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我们需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对此类研究必须不断完善深入,才能使住宅产业化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Tihamer Koncz.《预铸混凝土构造》[M].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匈]L.莫克,E.栗凯著,傅信祁,徐鼎新等译.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2月.

[3] 万科集团,预制混凝土结构房[J].城市住宅,2011,11:79.

[4] 武江传.混凝土预制装配框架结构梁柱柔性连接初探[J].安徽建筑2011,(4):159-161.

[5] 范力,吕西林,赵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07(8):90-97.

[6]王慧英,预制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7] Li Zhenqiang, Rigoberto Ramirez C. Precast Prestressed Cable2Stayed Pedestrian Bridge for Bufalo Industrial Park[J]. PCI Journal,2000(3):22-33.

[8] Howard Stewart, Steven M,Hamvas,Harry A Gleich. Curved Precast Façade Adds Elegance to IJL Financial Center and Parking Structure [J].PCI Journal, 2000(3)34-35.

[9] Ghosh S K, Suzanne Dow Nakaki, Kosal Krishman. Precast Structures in Regions of High Seismicity[S]. In 1997 UBC Design Provision. PCI Journal, 1997(6): 76~ 93.

[10] 雎文静.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接方法概述[J].四川建材,2011,(6):38-41.

[11] BSSC. NEHPR (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 Recommended Provis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Regulations for New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 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0.

[12]Robert Park.A Perspective on Seismic Design of PrecastConcreteStructuresin New Zealand[J].PCIJournal,May-June:l995.

[13]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2009,9.

[14] 郑海,预制预应力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ABAQUS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15]刘正勇,应惠清.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构造方法简介[J].施工技术,2008,37(增刊):26-29

[16] 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建筑施工手册(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7] 徐梅梅,窦祖融,孙仁范,预制外墙偏心影响的研究[J].深圳与土木建筑,2011,8(4):22-25.

[18] 刘跃伟,王森,魏琏,预制外墙结构抗震计算时的周期折减系数研究[J].深圳与土木建筑,2011,8(4):29-31.

[19] 刘跃伟,王森,魏琏,预制外墙按剪力墙计算时刚度折减系数的研究[J].深圳与土木建筑,2011,8(4):26-28.

[20] 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S].2008,9.

[21] Sami H. Rizkalla, Reynaud L. Serrette, J. Scott Heuvel, and Emmanuel K. Attiogbe.Multiple Shear Key Connections for Precast Shear Wall Panels [J], PCIJournal/March-April, 1989(1):104-119.

[22] G. Annamalai and Robert C. Brown,Jr. Shear-Transfer Behavior of Post-Tensioned Grouted Shear-Key Connections in Precast Concrete-Framed Structure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January 1, 1990:53-59.

[23] Cheok, Geraldine S, Lew H S. Model Precast ConcreteBeam- to-Column connections Subject to CyclicLoading [ J]. PCI Journal 1993(4): 80- 92.

[24] Haluk Sucuoglu. Effect of connection rigidity on seismic response of precast concrete frames[J].PCI Journal, January-February 1995.

[25] Priestley, M J Nigel Gregory A MacRae. SeismicTests o f Precast Beam- to-Column Joint Subassem-blages With Unbounded Tendons [ J]. PCI Journal1996(1): 64- 81.

[26] Sritharan S,Igarashi A·,Priestley M.J.N. Seible F. Test Design of the PRESSS Five-Story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C].Proceedings. 68thAnnual convention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nata Barbara.CA.1999:255-261.

[27] Sergio M. Alcocer,Rene Carranza etc. Seismic Tests of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in a Precast Concrete Frame[J]. PCI Journal,V47,No.3,May-June 2002,pp.70-89.

[28] Morgen, Brian G, Yahya C Kurama. Seismic Designof Friction-Damped Precast Concrete FrameStructures[C]. Proceedings of the Structures Congress andExposition, Metropolis and Beyond - Proceedings ofthe 2005 Structures Congress and the 2005 ForensicEngineering Symposium, 2005, p2007-2018.

[29] Dennis Lam. Capacities of Headed Stud Shear Connectorsin Composite Steel Beams with PrecastHollowcoreSlabs [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SteelResearch, 2007, 63(9):1160-1174.

[30] Sudhakar A. Kulkarni, Bing Li and Woon Kwong Yip.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Precast Hybrid-Steel Concrete Connections Under Cyclic Loading [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SteelResearch, 2008, 64(2):190-201.

[31]孙金墀.装配式结构钢筋浆锚连接的性能[J].混凝土,1986,04:24-267.

[32] 于长海,吕志涛,冯健.预制砼企口连接梁刚度的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1994(3):48-50.

[33] 章文纲,程铁生,迟维胜等.装配式框架钢纤维混凝土齿槽节点[J].建筑结构学报,1995, 16(3):52-58.

[34] 赵斌,刘学剑,吕西林.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反应[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716-721.

[35] 黄祥海.新型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36]刘海峰,桂顺军,张红霞.预制结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节点抗剪能力及其计算方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25-28.

[37] 朱洪进.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世构体系)节点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38] 黄祥海,梁书亭,朱筱俊.预制装配式框架干式企口连接中缺口梁的受力性能分析[J].工业建筑,2007,37(10):46-49.

[39] 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40] 李楠,刘波,张季超,楚先锋.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C].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41] 丁里宁,郭正兴,梁培新,涂雪松,姜太荣.预制装配式框架预应力柱脚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C].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10.

[42] 汪梅,新型全装配式混凝土干式连接框架柱的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

[43] 李楠,张季超,楚先锋,刘波. 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6):41-44.

[44] 刘炯.新型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测试与研究[J].特种结构2009,26(1):16-20.

[45] 马修斯.预制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7.

[46] 蔡建国,赵耀宗,朱洪进,冯健,刘亚非.预制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增刊.2010,42(9):113-118.

[47] 闫维明,王文明,陈适才,李洪泉,高杰.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12):56-61.

[48] 刘晓楠,郭正兴,董年才,张军.全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节点性能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2010(2):21-24.

[49] 姜洪斌,张海顺,刘文清,闫红缨.预制混凝土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10):18-23.

[50] 陈适才,闫维明,王文明,高杰.大型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叠合板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6):60-67.

[51] 王立忠,罗健.高层钢结构房屋中钢筋混凝土外挂板的减振作用[J].建筑结构学报,1995,16(02):70-76.

[52] 罗健.钢筋混凝土外挂板摩擦恢复力特性试验及减震效果[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13(02):44—54.

[53] 李国强,王城.外挂式和内嵌式ALC墙板钢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钢结构,2005,(01):52-56.

[54] 李国强,方明霁,刘宜靖.钢结构住宅体系加气混凝土外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02):27-3l.

[55] 李慧成,胡天兵,郁银泉,张庆江.钢框架内填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连接构造及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2009(4):488-492.

[56] 李久鹏.工业化住宅外挂墙板耗能减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7] 钱稼茹,杨新科,秦珩,彭媛媛,张景明,李建树.竖向钢筋采用不同连接方法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2011,32(6):51-59.

[58] 张微敬,钱稼茹,陈康,秦珩,刘国权,李建树.竖向分布钢筋单排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 建筑结构,2011,41(2):12-16.

[59] 孙仁范,窦祖融,刘跃伟,巍琏.预制外墙与柱或剪力墙连接的剪力研究[J].深圳土木与建筑,2011,8(4):32-37.

[60] 王文明.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61] 杨勇.带竖向结合面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62] 龚志宏.预制构件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63] 姚睿.预制预应力装配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2010,3.

《混凝土》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混凝土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科技期刊也是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周鹏志 手机微信QQ: 186 9880 2189

杂志订阅邮发代号8-110,全国邮局报刊处均可订阅,全年240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