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监都会受到哪些教育?内书堂是个什么机构?对于明朝的政治影响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在太监会有人当吗 明朝的太监都会受到哪些教育?内书堂是个什么机构?对于明朝的政治影响有多大?

明朝的太监都会受到哪些教育?内书堂是个什么机构?对于明朝的政治影响有多大?

2024-07-15 0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明宫史》

太监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们有着难以启齿的身体缺陷,技术上讲他们既不能算做男人,也不能算做女人。由于丧失了传宗接代的能力,他们也失去了男人的尊严,历来被知识分子乃至平民百姓看不起,从事的也是皇宫中最卑贱的体力劳动,地位本身极其低下。

但是,由于能够与地位无比尊崇的皇帝朝夕相处,他们又天然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攫取权力的便利条件。从小到控制帝王们的衣食住行,大到把持国家行政大权,甚至于废立皇帝,他们几乎无所不能,因此太监自古以来就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明朝自然也不例外,由于现代影视作品的大肆渲染,很多人甚至认为明朝是中国古代宦官之祸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有明一代,宦官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皇帝的授意下合法的拥有了堪比外廷大臣的国家权力,明朝皇帝们更是在皇宫中创建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内书堂来负责太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

影视剧《大明风华》中的太监形象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皇帝这么依赖这些地位卑贱的太监呢?为什么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教他们读书写字?内书堂究竟教一些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内书堂诞生背景

实际上在大明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后宫的管理极为有严格,就算是后宫之主的马皇后也不能过问朝政,而别提毫无地位的太监们了,传说朱元璋曾经在后宫中立下一枚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严禁宦官干政,因此洪武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宦官的名字,可见朱元璋治国之严。

但是这一情况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上位而有所松动,由于朱棣的皇位并非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他十分担心朝廷上文武百官乃至民间的平民百姓议论乃至反对自己,因此他迫切需要身边的太监帮助他侦缉百官,为此他不仅恢复了曾被他父亲废除的锦衣卫,更是设立了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并任命心腹太监提督东厂,自此开始太监重新回到了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

明成祖朱棣AI修复图

而到了仁、宣时期,由于皇帝无法像太祖以及成祖那样勤政不怠、事必躬亲,因此太监们越来越受到大明皇帝们的重用,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和权力。但是当时的太监们多是贫苦家庭出身,十来岁就被阉割送入宫中,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文盲。目不识丁的人怎么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甚至于批阅奏章呢?在这种背景下内书堂应运而生。

在正式介绍内书堂之前,我们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明的皇帝越来越需要宦官的协助才能处理帝国庞杂的政务呢?这一切都要从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说起。

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从小就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这也就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品格。他辛辛苦苦打拼十五年一手创建了大明帝国,当上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别人当皇帝都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少年时期受尽了社会的毒打,因此他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国”,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要再过自己当年那种穷苦的生活。

可是当时的中书省和丞相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掣肘。帝国的政令都归于中书省和丞相负责,很多事情丞相也不跟朱元璋汇报就擅自做主,这让朱元璋感觉如芒在背。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为什么要交给别人治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山河月明》中的胡惟庸形象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掀起“胡惟庸案”,诛杀了中国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并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并立下祖制严禁后世子孙再设立丞相一职。从此以后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皇帝一个人大权独揽,号令百官。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皇帝自己的工作量极大的增加了,设想一下把一整个中书省的工作全部甩给皇帝是什么概念!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这实在是一个恐怖的数字,纵然朱元璋宵衣旰食、勤政不怠,时间长了也无法处理如此庞杂的政务,因此他迫切需要另外一个机构来协助自己。他曾尝试设立过“春、夏、秋、冬”四辅官来帮助自己,但终因效果不佳而废除。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一职,作为皇帝的顾问或者秘书班子协助处理政务,但是终洪武一朝并未形成特定的秘书机构。

这个问题在明成祖时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明成祖固然跟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勤政,但是首先他精力没有他父亲那么好,其次他英勇好战,常年在外领兵打仗,因此他更迫切需要别人协助他治理国家,此时内阁应运而生。

今故宫博物院文渊阁

内阁在明成祖时代终究仍然是一个顾问机构,当时名义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只有正五品,可以看出地位并不是很高。此时的内阁大学士仅仅是皇帝的顾问,在皇帝有需要的时候帮助皇帝起草公文或者提供建议,并无实际处理政务或者批阅奏章的权力。

可是随着“促织天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朱瞻基不同于他祖父朱棣以及曾祖父朱元璋,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三十一年了,当时是太平盛世,“富四代”朱瞻基从小养尊处优,根本不可能像他的祖父和曾祖父一样勤勤恳恳整理国家了。艰苦创业对他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了,他要开始享受了。

他特别钟爱于斗蛐蛐,而且喜欢画画,进行文艺创作。对于这么一位爱玩的皇帝来说,这么庞杂的政务是他不愿也不能处理的了的。因此他开始赋予内阁更大的权力,让他们参预机务,批阅奏章,但是受制于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他又不可能完全由内阁代替皇帝批阅奏章,于是他将百官章奏都交给内阁,让内阁大学士们讨论后给出处理意见,并用小纸条贴在奏章上然后一并递交给自己,由自己进行“批红”,这便是后来的“票拟”制度。

《大明风华》中的明宣宗朱瞻基形象

虽然内阁已经给了处理意见,但是皇帝仍然需要用朱笔在百官章奏上“御批”,当皇帝觉得内阁的处理意见不妥时,还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批上处理意见,因此这仍然是一份庞大的工作。久而久之,皇帝有时候甚至连“批红”也懒得自己亲自批了,开始让太监根据自己的口述或者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这样一来皇帝的工作量终于算是减轻了,朱瞻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斗蛐蛐或者进行艺术创作了,而由内阁进行“票拟”,皇帝或者太监进行“批红”的公文处理制度则自此确定了下来。

一言以蔽之,明朝太监参与政治可以说是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太监之后的必然结果,皇帝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处理大明帝国庞杂的政务,因此他们需要内阁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但是为了约束内阁乃至百官的权力,皇帝需要太监作为自己的“左右手”与外廷的文官集团抗衡,宦官集团成为了皇帝钳制文官集团的有力工具,宦官的权力也只是皇帝权力的一个延伸。

《大明风华》中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宫中大多数太监连字都不认识的话,他们怎么能够为皇帝所用,帮助皇帝“批红”呢?正是基于这种需求,明宣宗朱瞻基才开始在后宫中设立内书堂,教这些小太监们读书写字,以便他们“毕业”之后能够帮助自己处理帝国庞大的政务。

内书堂教育内容

讲清楚了内书堂设立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内书堂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以及内书堂都教些什么东西。

明朝的宦官人数众多,管理机构十分庞大,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为“二十四衙门”,这24个衙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以司礼监地位最高,权势最重,为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掌印太监及秉笔太监掌握着帮助皇帝“批红”的权力,是皇宫中所有太监的首脑,位高权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明朝素有“内相”之称,与外廷的宰相或内阁首辅对等,可见其权势之高。

《大明王朝1566》中的司礼监衙门

内书堂就隶属于司礼监,成为了司礼监培养“皇帝秘书”的教育机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关于内书堂的设立,万历年间的宦官刘若愚所著的《明宫史》有以下记载:

“(内书堂)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可以看出内书堂的招生规模大概在200-300人之间,入学的小太监们大多数十岁上下,明宣宗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专门任命内阁大学士到后宫给他们上课。

内书堂的最高负责人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下设6-8名年纪稍大、能力较强的太监为学长,负责处理日常学习及管理事务。

《司礼授书》所反映的明代内书堂

同民间的官办学校一样,这些小太监们入学也要参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以及任课的老师,同时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礼品,作为自己入学的学费。如果家庭实在贫寒连这点学费也拿不出的,可以跟其他太监借贷,日后加倍偿还即可。

内书堂平时学习的内容既包含基础课程,也包含“专业课”。基础课程包括诵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以及《孝经》等启蒙读物,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时所学的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专业课”则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要学习历代皇帝对宦官的诫谕《内令》、历代宦官奉公守法的事迹集《忠鉴录》、以及万历年间编纂的《貂珰史鉴》等,以此来教育小太监们要像外廷的大臣一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内廷里的“贤臣”。

除了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有“实习”课程。为了培养这些宦官以后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在内书堂学习之余,这些小太监们还要模拟对朝臣的奏章进行批答,以及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训练,以此让他们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清朝时百官所上的奏折

内书堂的教师安排也是很讲究的,上面提到过,内书堂的教习多是翰林院编修、检讨、修撰等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翰林院学士担任,他们可以说是全国知识水平最高的老师。其中不乏名士,比如陆深、钱溥、倪谦等人,这些人在在宫外都是闻名天下的知识分子,被选入宫中内书堂从事教育宦官的工作,由此可见明朝皇帝们对于宦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少人也因为在内书堂教书而进入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也有少部分人因为看不起太监而以此为耻的,比如万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少保、礼部尚书的沈鲤,他为人正直,十分不喜欢这份工作。虽然被皇帝皇帝任命为内书堂教习,但他并不尽心教书,也不愿意与自己教出来的太监们来往,因此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他曾短暂入阁,但后来又被内阁首辅沈一贯排挤而去。

除了任用的老师十分讲究之外,内书堂的学习纪律也十分严格。当时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十五和节令才能放假,其他时间无论寒暑都需要入学读书。对于学习内容,

“凡背书不过,写仿不堪,或损污书仿,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

对于背不过书、写不好字,或者犯错误的,轻者由学长用戒尺打手掌,重者罚跪,再重者要面向孔子牌位直立弯腰,双手扳着脚成180°,如果双膝弯曲,则会受到学长的暴打。罚站的时间一般以一炷香(大概15分钟)的时间为准。这种体罚十分严格,很多小太监半炷香时间不到就扛不住了,头晕目眩,呕吐不止,体质不好的甚至会晕倒在地。因此他们大多十分用功的读书,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

内书堂的影响

明朝的内书堂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态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如前文所述,虽然内书堂的纪律十分严格,学习十分辛苦,但这些小太监们为了获得“批红”的权力,无一不是十分用功刻苦的。除了内书堂日常教授的内容之外,志向远大的小太监甚至还自备一些其他教材,比如《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进行自学。

而内书堂出身的最著名的“毕业生”当属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冯保。冯保早年就曾就读于内书堂,文化水平相当之高,能琴能书,十分有才。早在嘉靖年间冯保就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后宫太监中的首脑人物。到了隆庆年间更是提督东厂,权势很大,当时掌印太监出现空缺,论资历应该轮到冯保担任。

《大明王朝1566》中的冯保形象

但是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不喜欢他,推荐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陈洪上位成为掌印太监,因此冯保只能屈居于陈洪之下。后来明神宗万历皇帝即位,冯保与张居正联合起来扳倒了高拱,自此才得以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明朝即位年龄最小(9岁即位)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大权独揽,大刀阔斧的开启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由此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乃至中国古代流芳百世的一代贤相。

而张居正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他在司礼监的坚实盟友冯保的大力支持。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的明朝的皇帝们无力承担如此庞杂的政务,只能依赖于内阁帮助自己分担压力,但是皇帝又不可能眼看内阁一家做大,皇权旁落,因此他必须依靠内廷的司礼监太监们依靠“批红”来制衡外廷的文官集团,内阁和司礼监成为了既需要密切配合,又需要分庭抗礼的一种复杂的“伙伴”关系。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在皇帝无法亲政或者皇帝荒于政事的时候,一旦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勾结起来,那么皇权就有被架空的危险。万历前十年大明的政治局势就是如此,尚未成年的万历皇帝基本没有自己的施政纲领,国家大事通过百官的章奏发到内阁,内阁按照张居正的意志进行“票拟”,然后再递交给冯保“批红”,最后加盖大印下发给六部或都察院等机构执行。张居正的个人意志也就代表了皇帝的个人意志,进而成为了整个大明帝国权力中枢的意志,这是张居正能够大刀阔斧的推行他的政治理念的必要条件。

《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形象

通过万历年间张居正与冯保联合控制朝政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司礼监太监在明朝整个政治制度下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司礼监之所以随着明朝的发展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宦官二十四衙门的统领,进而能够与外廷的内阁联合在一起掌握国家大权,这都与内书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这么说,外廷的文官进入仕途的唯一通道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而内廷的小太监们如果想要出人头地,进入帝国的权力中心司礼监,则几乎必须要通过内书堂的洗礼,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及“批红”等专业技能才能够进入这个圈子。内书堂的“学历”成为了宦官进入司礼监的敲门砖,乃至进入大明帝国权力中心的一张“门票”。

大家对于明朝宦官参与朝政有什么看法?这究竟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大明皇帝荒于政事的恶果?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我是明史大观,专注明史研究的历史爱好者一枚。创作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学习明史,传承传统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