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未来:重庆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灯具的发展史简介怎么写好 从历史到未来:重庆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从历史到未来:重庆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2024-07-14 2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川盆地基本地形(图片来源:百度地图笔者截图)

与成都城长期稳居四川盆地中心城市、发展总体上顺风顺水不同,江州城的名字屡有变化,城市的政治地位也屡有升降。直到南宋时沾了宋光宗的“光”,被赐名为“重庆”并升州为府后的八百多年里,重庆逐步恢复了显赫的城市地位,主要原因是重庆与世界建立了连接。

在重庆得名的四十余年后,它迎来了一次“大考”,即蒙宋之战。当时,蒙古大军攻破成都,重庆成为南宋方面的四川地区行政军事中心和国防前线,数任地方官扩大和加固了重庆府城的城墙,并修筑了钓鱼城(在今合川)、多功城(在今渝北)、天生城(在今万州)等要塞,形成了一套山城防御体系。这套防御体系让蒙古大军在四十多年里顿足不前,中间还发生过蒙哥大汗命丧钓鱼城之战的事件。

因为重庆府城及周边区域的顽强抵抗,蒙古帝国早先制定的西征西亚和北非等地的计划流产,其内部的权力争斗加剧,帝国走向分裂,在欧亚大陆的扩张势头锐减。后来,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元朝建立,重庆所在的川东地区逐步被元朝所统一。

当蒙哥汗向重庆府城及周边区域发起进攻时,他可以调动的是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广大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蒙古方面从欧亚大陆腹地而来的诸条物流补给线在重庆附近汇聚,南宋方面沿着长江的补给线也支撑着重庆等川东城市的战斗。

这场战争中,小小的重庆及周边区域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也为重庆与世界相连接埋下了伏笔:重庆将有一天,能通过自身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汇聚全球资源,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并且通过与全球的广泛交往来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二、卢作孚史迹:一个重庆人的现代化思想

如果重庆人有稍安定的环境,他们也会致力于美好家乡的建设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在距离重庆府城约80公里的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依托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自晚唐至南宋连续开凿的佛、道教石刻,就是这里的人民热爱安宁、希翼和平的体现。

田园牧歌式的日子总是难得,1890年,英国等西方列强已经取得在重庆通商的权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更是无论是“西洋人”还是“东洋人”的轮船,都可以在宜昌至重庆段的长江里通航。

开埠之后,一系列现代化因素聚集到重庆,重庆争分夺秒地发展自己,冥冥中,它将迎接四十多年后的“大考”,也就是抗战的烽火。为了推动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再也不因落后而“挨打”,重庆的先贤们做了不少探索和思考,卢作孚先生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重庆开埠伊始的1893年,在曾经令蒙哥汗含恨折戟的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卢作孚出生了。34年后,在相传为蒙哥汗病逝之地的温泉寺附近,卢作孚主持了乡村现代化实验,其重要成果是建设了一座城乡一体化的新城——北碚城。

他在北碚建设了天府煤矿、北川铁路等经济事业,医院和图书馆、学校等公共事业,公园和街道等市政事业,并推动了配套的社会改革,这已经走在当时国际上关于“田园城市”等城市和区域现代化探索的前沿。

卢作孚

同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也在与外国航运公司的竞争中逐步壮大,完成了对长江上游的航运业整合,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并以此为基础,在重要性不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1938年“宜昌大撤退”期间,卢作孚临危受命,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将大量的战时物资和人员抢运到重庆等地,保住了中国民族工业和现代科研、教育等事业的血脉。

与卢作孚在城市建设、实业发展等现代化事业上的成就相比,他的现代化思想也毫不逊色,而且很有前瞻性,与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有不少相契合的地方。

如他在1934年作的《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一文中,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人,这就与我们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恢复高考、公派留学和“干部四化”、培养国民的公德意识等政策有相通之处。

卢作孚先生在1936年写的《如何加速国家的进步》一文里,提出了“我们尤其相信最落后的民族最幸福。 一旦他们有了觉悟,他们的进步应比任何先进国家更迅速。”的思想,这比哈佛大学学者亚历山大·格申克龙1962年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要早二十几年。

在1944年写的《论中国战后建设》里,他认为各项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卢作孚先生的这一愿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正在持续得到实现。

三、今日的重庆与世界:“百年变局”下的“变”与“常”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暨重庆解放70周年的今天,重庆已成长为2018年常住人口超过3100万人、城镇人口超过203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5200亿元,2018年12万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城镇就业超过75万人的超大城市。

摄影丨新浪微博@三慢子

这样规模的一个城市经济体,其内部的复杂程度和受外部的影响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也增加了这个城市谋划现代化战略的难度。

那么,重庆目前的现代化程度如何呢?由于目前没有较权威和完善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测评报告,对现代化程度的某些方面的测评散见于各类城市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营商环境综合报告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笔者经过对比研究,认为由普华永道会同数联铭品、财新智库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由于其测评体系包含了政府服务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完善、人力资本集聚等方面的指标,涉及了城市现代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姑且拿来做重庆现代化水平的参考。

重庆的总得分是75.8分,跻身全国十强。就成渝区域来看,重庆在财政能力、产业环境、工作环境、人才发展等指标上,重庆要优于成都,而短板主要在创新实践(重庆为0.16,成都为0.34),生活环境(重庆为0.44,成都为0.66),人才吸引(重庆为0.53,成都为0.60)上,显示了重庆在人居环境打造、创新生态培育、引才能力建设上需要继续努力。

以上尚属于枝节,我们回到重庆现代化的主干路径,会发现它起始于开埠时期,正是由于与全球资源的对接,才加快了重庆从工业到教育到城市建设的一系列现代化发展。从百余年的时间线条来回看,重庆与国际深入交往是常态,即使是六七十年代的相对封闭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也用好先进地区的资源进一步夯实了钢铁、汽摩、电子等工业的基础,这一基础在当今和平发展的年代里为重庆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打下了“家底”。

对于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涉及国际主导权转移、国际分工体系变化等的深层次变革的时代,重庆最重要的是要识别和发扬好自己的真正优势,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要继续推进川渝合作,这是重庆的“基本盘”。从秦国设立江州和成都这两个郡治城市开始,重庆和成都就对四川盆地的开发和发展负有责任,携起手来就能共赢。

图源:四川在线

近年来,川渝合作的程度正在加深,上个月,重庆高层赴成都与四川方面对接了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事宜,并商谈了不少合作的“干货”,两地高层力推,事情就好办了不少。

由成渝两地的“点开放”,到成渝之间节点城市的“线开放”,再到今天的成渝城市群的“面开放”,这样川渝区域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才能实现能级的跃升,成渝两地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有“溢出效应”,普惠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成渝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才能有 “大体量”。

要继续夯实开放通道建设,这是重庆的“生命线”。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中国所有的海岸线皆被日军封锁,深处大后方的重庆主动开发了南向走印缅、北向走甘肃新疆直至苏联的商路和物资运输通道,再加上驼峰这一空中运输航线,以及由卢作孚先生所探索的沿着长江等内河的航运事业,重庆在历史上为大通道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庆要发挥好“三个作用”等要求,发挥好重庆先贤们的开拓精神,基于重庆自身的特点,以及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中新合作示范项目等政策的叠加,细化深化各项开放和区域合作机制。

上月重庆高层赴广西对接了“陆海新通道”建设事宜,带头做了表率。“陆海新通道”将有力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促进重庆在既往的江海联运优势外,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能力进一步加强。

要创新提升资源吸引能力,这是重庆的“杀手锏”。创新和发展,靠闭门造车的“宅”式方法是行不通的,要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压力中学会创新。在开埠时期,外国来重庆直接设厂,对重庆的民族工商业是个打击,但客观上也给重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民生公司等有着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就是这样产生的。

抗战时期,一大批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青年学子来到重庆,“飞虎队员”们、西方记者们也云集重庆,这对重庆的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是很大的压力,但重庆扛过去了,重庆今天的国际都市的底子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逐渐攒下的。

我们如今的内陆开放中,要根据国际国内机遇,把优质资源积极吸引到重庆,这里面人才机制、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要定期做好政策调整更新。

要创新做好旅游升级版,这是重庆的“聚宝盆”。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现代性”课题,重庆突出表现为如何从文旅资源中发掘城市的独特内涵。文旅资源的开发能力也是重庆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摄影丨新浪微博@三慢子

正如陈敏尔书记所言,旅游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日益成为一种生命体验和生活方式。如果从“现代性”的角度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将带来城与人从外在气质面貌,到内在心灵涵养上的更加阳光美丽;城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都可以通过文旅的发展得到提升。近期各区县委书记牵头大力做好区县文旅“双晒”工作,重庆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推介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重庆富有特色的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等文旅资源,也是国际交往的资源。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就是在颇具山城民居特色的曾家岩 “周公馆”里,会见了来华造访的文化名人欧内斯特·海明威夫妇,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等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我们今天在国际交流、外宣、统战等工作中打好“文旅”牌很有启发。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巴渝十二景”“老城墙”“老城门”,以及迷宫一般的老城街巷等,有不少已经消失或者濒于消失,要多搜集它们的历史影像和文字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复建或者通过3D投影等技术进行声光还原,留下一段段珍贵的山城记忆。这也是重庆现代化进程中不忘城市文脉、永葆城市初心的体现。

最后,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往往来源于农村,城市的发展与农村发展并不对立,需要协调统一。重庆的城市现代化到了这个程度,也有条件、有责任促进库区、山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新时代的现代化也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这些年重庆力推的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对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发展质量更高的重庆,将更有信心有底气地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