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青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印发《青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青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4-07-10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青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22日

青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青浦服务落实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战略,加快青浦新城建设,打响“上海之门、国际枢纽”城市品牌的决定性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长三角数字干线”,不断巩固和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青浦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根据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机遇(一)取得成绩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占比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浦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浦服务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482.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64.42亿元,增长282.32亿元,年均增速12.2%,高出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速2.25个百分点。“十三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约是“十二五”期末的1.8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从“十二五”期末的1.0∶50.5∶48.5调整为0.7∶35.3∶64。第三产业在“十三五”初期超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中,青浦服务业规模处于中间位置,上升趋势明显。

图1  2016-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特色日趋明显

“十三五”期间,青浦在交通运输、软件和信息、会展服务、现代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保持快速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特色鲜明。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2020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34.57亿元,占上海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9.1%,在服务业构成中占比最高;全区139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营业收入1789.28亿元,增长14.8%;完成快递业务总量11.86亿件,是“十二五”期末的3.2倍;快递业务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比重达77.0%,占全国比重为12.5%,成为青浦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华新镇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61.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全区31家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8.75亿元,同比增长1.1倍。加快推进市西软件信息园规划建设,集聚了“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等一大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会展服务业呈现规模化发展,进口博览会效应持续放大。2019年,会展业平台展览面积为573万平方米,客流为700万人次,分别增长3.0%和3.5%,引进英富曼和绿地汉诺威等会展产业链企业24家,实现税收1.5亿元。云上会展、国际展览公司等企业落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会展新业态。自2020年7月1日复展,全年共举办展览活动44个(除进口博览会),展览总面积428.8万平方米,观展近300万人次,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疫情防控零报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微增态势。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销售达519.08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6.0%,年均增速1.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销售254.37亿元,下降5.1%。

金融服务业贡献度明显提升。2020年,全区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全区28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200.62亿元,比年初增长10.9%;全区共有备案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36家,数量排名全市第4位,初步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并存的金融产业体系。

3.空间布局优化,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浦服务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青东、新城和青西各具特色、集聚发展的服务业功能圈。

青东——形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西虹桥商务区围绕会展服务、总部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端要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泾镇以“双临双创”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转型,打造高端、智能、现代化的“临展生态创智港”;赵巷镇集聚现代商业商贸基础上,布局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快速聚集。

新城——形成产城融合经济发展新动能。“一园三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了青浦新城的产业服务功能;沿轨道交通17号线和公园路的6大智慧商圈,大大提升了青浦新城的服务功能。

青西——形成文化健康绿色发展新底色。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形成科创、文化、健康、旅游休闲等融合发展态势。金泽镇打造“生态旅游型科创特色城镇”;朱家角镇发挥历史文化古镇特色,成为旅游重镇,文化创意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吸引力逐步增强;练塘古镇旅游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推进文旅健康融合发展。

4.服务业固定投资较快增长,带动作用愈发显著

“十三五”期间,青浦不断加大服务业固定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70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稳步提升,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了服务业进一步集聚。

5.总部型企业集聚明显,大项目入驻加速

“十三五”期末,经市级认定的总部企业3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外资研发中心3家,贸易型总部8家,民营企业总部25家。一批科技创新类、外商投资类的总部型项目入驻,有力推动了总部型企业加速集聚。

表1  2016-2020年市级认定总部企业情况

序号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

天田(中国)有限公司

2

希悦尔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3

尤妮佳(中国)有限公司

4

奎克化学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5

上海银天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6

英富曼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序号

外资研发中心

1

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

上海大昭和有限公司

3

日立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序号

贸易型总部

1

圆通速递有限公司

2

申通快递有限公司

3

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4

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

5

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

6

上海安能聚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7

壹米滴答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

8

上海则一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序号

民营企业总部

1

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

2

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

3

申通快递有限公司

4

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5

圆通速递有限公司

6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7

上海创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

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9

亚士创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0

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上海福寿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2

上海永茂泰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14

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

15

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

16

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8

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19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

上海全筑建筑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2

书香门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

南极电商(上海)有限公司

24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5

上海则一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二)存在问题

1.服务业总量偏小,与周边差距逐渐拉大

与嘉定、松江、闵行相比,青浦服务业总量偏小,在“十三五”期间差距逐渐拉大。青浦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还不够大,占比从2016年的2.49%提升到2020年的2.70%。

表2青浦区与嘉定区、松江区、闵行区服务业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青浦区服务业增加值

482.10

533.70

597.50

724.96

764.42

嘉定区服务业增加值

575.30

615.60

750.00

1037.6

1007.3

青浦与嘉定的差额

93.20

81.90

152.50

321.64

242.88

松江区服务业增加值

491.85

518.72

657.06

770.88

805.46

青浦与松江的差额

9.75

-14.98

59.56

45.92

41.04

闵行区服务业增加值

1068.43

1137.22

1123.44

1596.27

1651.67

青浦与闵行的差额

586.33

603.52

525.94

871.31

887.25

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

19362.34

20783.47

22842.96

27752.28

28307.54

青浦区占全市比重

2.49%

2.57%

2.62%

2.61%

2.70%

 

2.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形态单一

青浦服务业以传统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为主,金融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直接融资比例仍然偏低,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不够,金融对实体经济以及物流、会展、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高西缺”

青浦服务业表现为“东高西缺”。青东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以徐泾镇104地块加速转型,推进“退二进三”;青浦新城打造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地;青西受制于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欠缺、生态湖区发展服务经济受限等因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4.公共服务在全市地位不突出

“十三五”期间,青浦引进了世外、平和、协和、兰生复旦等一系列学校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冬雷、德达、长三角互联网医院等医疗机构,在郊区中公共服务水平大为改观,但整体青浦公共服务在硬件上仍有欠账,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部分指标在全市处于中下游。随着轨道交通17号线开通,为青浦经济发展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沿线商业综合体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管理模式未有较大变更,差异化竞争不足。

5.会商旅文体联动不深入

青浦发挥江南人文、生态绿色优势,形成了以朱家角古镇文创休闲、金泽古镇桥庙文化、练塘古镇红色文化及艺术体验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游,打造上海“实景版”的“古文化”“水文化”展示、交流、宣教、旅游融合集聚区,并成功举办环意自行车赛、全国赛艇锦标赛等重大体育活动。但各类元素处于点状分布,缺乏串点成线,没有与青东大会展、大商贸形成联动,将人流转化为消费人群的能力较弱。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的机遇

随着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战略同时实施,青浦站上了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舞台。进口博览会与“6+365”交易服务平台,将形成完整的具有世界级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端服务业产业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推动产业、科技、交通、能源、环境、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推动高端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功能深度融合。三大战略为青浦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建设高能级、高品位“上海之门”带来重大机遇。

2.新城发力的机遇

青浦新城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城”之一,围绕新城发力要求,将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率先建成江南文化新形象、枢纽门户新格局、数字经济新高地、幸福社区新场景、韧性城市新典范,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青浦新城将大力发展智造和服务经济,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布局,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3.产业变革的机遇

“新基建”对传统基建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将有力推动产品智能化和制造服务化进程。“新基建”在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布局,直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的新基石。“新基建”将给青浦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机遇。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电子政务等市场需求,为青浦发展在线经济、智能制造经济、无接触经济带来新机遇。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战略的重大机遇,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以“321+X”(三大主导服务业、两大支撑服务业、文化创意新业态和若干新兴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体系和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新经济形态作为青浦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方向,大力推进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数字干线”,大力推动青东联动发展、青西协同发展、新城创新发力,全力助推青浦建设“上海之门、国际枢纽”。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与重大战略相结合。紧紧把握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青浦新城规划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服务业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坚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骨干企业总部化,总部企业科技化,用科技引领服务业提质发展。

坚持与区域联动协同相结合。对内形成“青东、新城、青西”服务业一体化高质量均衡发展态势,对外形成串联吴江、嘉善、湖州等地服务业一体化协调发展态势。

坚持与重大项目相结合。以开放枢纽、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聚集高端要素,提升服务业能级和水平。

坚持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源动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和国际化水平;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支撑,增强服务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提速、提质”服务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高,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培育3家服务全球、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的旗舰企业,打造信誉度高、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功能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功能的显示度明显提升,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青浦“上海之门、国际枢纽”城市品牌。

——服务业能级持续增强。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左右,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总部型企业(含国际贸易组织机构)引领能力继续增强,快递业务收入实现翻倍。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1200亿元左右,总部型企业和国际贸易组织机构数量达50家,快递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服务业数字化全面推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地改造和提升服务业,大力推进三大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力推进支撑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领域等数字化应用,强化与张江科技城联动、与长三角沿线城市对接,构建串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新城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万亿级数字经济发展带。

——服务业结构实现新提升。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高效发展,基本形成由主导服务业、支撑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6%左右,其中大物流、大会展、大商贸位居上

海市前列,国际展览面积占比80%左右,限额以上社零占社零总比重49%左右。

——服务业质量不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税收、就业的贡献度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取得成效,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企业。到2025年,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比重75%左右,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区新增就业的比重大幅提升,人均货物贸易总额14亿元/万人左右,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760万美元/人。

——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服务业东、中、西发展格局、发展特色进一步显现,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不断凸显,服务业集聚功能显著增强。到2025年,形成百(千)亿级产业平台(集群)6个。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持续深化。服务业赋能制造业,以高品质现代服务业助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特色载体。到2025年,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15%左右。

表2青浦“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属性

单位

基准值

(2020)

目标值

(2025)

1

服务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764.42

1150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

预期性

亿元

519.08

762

3

总部型企业和国际贸易组织机构数量

预期性

31

50

4

快递业务收入

预期性

亿元

1100

超过2000

5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

预期性

亿元

--

1200左右

6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

64

66左右

7

限额以上社零占社零总比重

预期性

%

49

49左右

8

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比重

预期性

%

71.7

75左右

9

百(千)亿级产业平台(集群)数

预期性

--

百亿3个

千亿3个

10

国际展览面积占比

预期性

%

--

80左右

11

人均货物贸易总额

预期性

亿元/万人

--

14左右

12

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

预期性

%

--

15左右

13

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

预期性

万美元/人

--

760

三、重点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业

(一)提质发展大物流

作为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按照“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的思路,依托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火炬上海青浦智慧物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夯实新基建、连通长三角、打造平台群、延伸产业链、推动国际化”推进大物流产业提质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领先的上海快递业,勇担我国快递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夯实新基建。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快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国家实验室向研究中心转变,推进物流供应链数字基建。推动冷链仓储中心、快件仓储中心、分拨中心、转运中心、配送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支持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等物流配送模式,鼓励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健全“无接触”配送终端,开展仓储、分检、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广全时空响应物流,提供特殊时期和行业定制化物流配送方案,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和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高效整合线下运力资源,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实现物流服务全天候、广覆盖。

——连通长三角。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功能,借助长三角城市群的腹地支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建设创新枢纽协同网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与长三角区域物流节点开展合作,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以绿色配送和多式联动完善“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务体系,构建以上海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为核心,高度融合实体物流网络与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区域商贸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打造平台群。搭建全球快递物流价格指数平台、快递物流企业担保交易平台、快递物流人才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建立快递物流服务标准化和企业人员信用体系,开展与国内外大型金融资本、行业协会、高校、职业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打造全球快递物流智慧金融中心、以物流技能为核心的实操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现代物流企业专业标准化体系,解决快递物流金融资本瓶颈、创新人才瓶颈和标准化服务瓶颈,助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向信息技术应用、供应链提升、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RFID、卫星定位等物流技术研发,聚焦智能仓储、智能物流、集成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物流产业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支持和壮大第三方物流,支持发展专业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提高面向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加快物联网在工业品、大宗商品物流中的应用,提高面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推进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国际化。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优势,利用跨境电商进出口多元化需求,鼓励企业积极拓展东南亚地区、欧美日韩、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鼓励企业利用共建、加盟、收购等方式,积极拓展商业渠道,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国际寄递物流网络。拓展物流信息数据挖掘、全球快递枢纽结算等增值性服务功能。进一步鼓励企业与航空货运企业合作,与境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盟协作关系,拓展海外仓配体系和海外网点建设。争取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提高国家物流枢纽通关和保税监管能力。探索搭建海外业务专业服务平台,提供海外法律及政策咨询与援助等服务,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步伐,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

(二)开放发展大会展

依托国家会展中心打造“国际会展之都”重要承载区,以“优化运行模式、注重品牌引领、夯实产业园特色、加强产业联通、探索区域协同、推进云上会展”开放发展大会展服务业,加快形成大会展产业集群效应,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经济典范。

——优化运行模式。积极争取优化服务进口博览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开展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政策创新。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核心区,全面提升安保、交通、住宿、餐饮、消费、窗口服务等保障水平,确保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安全、有序、高效,形成成熟的运管模式。进一步提升会展业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绿地贸易港保税展示展销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和提升“6+365”交易服务平台,充分扩大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着力推动消费升级,带动更多的国际优质品牌、产品和服务从青浦进入国内市场。

——注重品牌引领。构建和开发以“四叶草”为标志的会展产业生态、衍生项目和特色产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组展商、展览专业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增加经国际组织认证的会展机构数量。争取落户一批国际性会展项目和知名品牌展会,积极承办联合国采购大会、中国国际公共采购论坛等高端国际性活动,加快推进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等项目落地见效。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办展规模、办展质量和组织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业集团。

——夯实产业园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会展产业特色园,重点加快西虹桥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会展服务配套建设,强化会展核心产业链中展览主办、会展场馆、配套服务的能力,做强会展核心产业链。大力招引和培育会展产业链企业,推进会展产业园建设,不断提升会展服务能级。

——加强产业联通。以轨道交通17号线为发展带,串联区域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等各类资源,促进“会商文旅体”联动发展。鼓励园区、企业主动对接各类展会,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招商、技术对接等活动。针对不同的展会、节庆等活动的客商人群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购物、休闲、旅游、活动指南,强化消费指引、信息互通和活动共享,促进会展、购物、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联动。

——探索区域协同。以长三角举办重大展会活动为契机,加强信息互动、平台搭建、渠道通畅,合力提供消费促进、旅游推广、金融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形象推广等。探索建立长三角城市会展业发展合作促进机制,提升长三角会展业竞争力、影响力,探索互邀和组展模式。

——推进云上会展。积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等打造虚拟会议会展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突破展会场地和时间限制,促进供求双方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垂直接触,以便双方更快捷、更深刻、更细致地增进了解,增加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

(三)提升发展大商贸

顺应消费新趋势,依托高水平服务业集聚,以“转型升级提能级、创新模式强功能、优化供给创品质”提升发展大商贸服务业,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建设特色商业地标,打造长三角消费中心城市。

——转型升级提能级。以城市建设、智慧化改造带动重点商圈提质增效。沿轨道交通17号线建设“上海购物”青浦实践区,以“最江南”为底色,布局新商业模式生态圈、营造主题街区及特色文化艺术商业街区、打造商业情感空间,形成富有创意的“沉浸式”新鲜体验及引领商业新文化发展的大商贸。西虹桥核心商务区加快商业配套、文化功能等项目建设,打造时尚消费集聚区。赵巷镇推进商贸消费升级和商圈能级提升,打造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区。青浦新城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提升商贸设施配置和服务功能,完善青浦工业园区商业商务配套。淀山湖地区布局一批商贸配套设施,打造若干高品质国际化消费商圈。

——创新模式强功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基础,完善消费便利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和服务化为突破口,构建体验性服务圈,推进消费升级换代。加快推动商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智慧商圈、智慧菜场、智慧早餐等应用场景建设,优化社区商业配套,培育发展社区新零售,引导社区新零售头部企业落户青浦。大力引进头部直播平台(或团队),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优质内容、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电商、传媒等上下游全产业链联动,积极创建直播电商基地。积极打造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仓储等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导赵巷商业商务集聚区发展消费金融。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用好进博会、上交会、服贸会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技术贸易管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优化供给创品质。扩大本土优质供给,推动扩大品牌消费、服务消费、新兴消费,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高端商业地标、更具活力的特色商业街区。依托“6+365”交易服务平台,引进更多优质进口商品。建设一批重点跨境电商平台,丰富进口商品供给渠道,扩大进口商品消费。结合“互联网+”,线下推进从“产品销售平台”到“体验传播平台”的转变,线上推进形成“商品展示平台”和“直播销售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共享、体验服务至上和购买商品便利的一站式融合服务。结合夜间经济、小店经济、商旅文融合,引培“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等标志性项目和节庆名片,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休闲消费目的地。建设智慧商圈。运用新技术,整合客流、交易流、信息流,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赵巷镇、西虹桥商务区、青浦新城和朱家角镇的商圈能级和辐射力,优化消费环境,打造融合消费体验的智慧商圈体系。

四、积极发展两大支撑服务业(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

依托市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以“协同创新促融合、全产业链促融合、产业集群促融合”为抓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全面提升显示度。

——协同创新促融合。建立制造、服务与科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将生产性服务环节的隐性技术和知识转化为制造环节的显性知识和生产力。以高技术、高附加值创新性生产服务推动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平台化、定制化、信息增值等新模式新业态。助推企业向数字化生态综合服务商进化,提升区块链的技术服务和智能运营,加速传统业态向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转型发展。

——全产业链促融合。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的全产业链研发系统和解决方案。上游产业链向前延伸拓展到技术研发、产品定制、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出价值。下游产业链向后延伸发展到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市场拓展到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

——产业集群促融合。制造业集群内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等服务平台,推动内部投入要素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开放、互动、协同发展格局。服务业集群内实现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企业的聚集,支持设立和发展专业化服务外包企业,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功能延伸。

(二)集聚发展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聚焦数字经济、物联网、工业软件、位置服务、人工智能、云服务等产业领域,以“提升能级、建设平台、招引龙头”为抓手,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特色SaaS产业园,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

——提升能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依托华为研发中心项目及华测、联适导航等重点企业,加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持软件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转型,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软件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以甄云科技、一步制造云等企业SaaS软件为代表,促进企业跨界联合,推进区域内企业转型升级。依托爱湃斯等云服务平台,加快打造基于云服务的生态者大会,推进从“平面服务”到“立体服务”的跨越,形成特色产业园。

——建设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北斗产业链,大力推动西虹桥商务区的创新研发和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北斗服务基地。加快西岑科创中心建设,以华为产业链招引和芯片创新设计为方向,打造数字信息创新设计、研发服务的科创信息高地。

——招引龙头。以轨道交通17号线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龙头企业,促进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云服务等企业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融资环境,大力引进平台型企业和信息技术创新型团队。

五、特色发展文化创意新业态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设施、构建‘互联网+’新业态、打造‘沉浸式’新体验”为抓手,加快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新业态。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崧泽-福泉山-青龙镇三个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推进青龙镇遗址考古博物馆、崧泽遗址绿地公园、福泉山遗址国家考古公园等国家和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三十里水路看六千年历史”上海古文化走廊。

——夯实基础设施。加快环淀山湖岸线联通贯通,按照要素齐全、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理念,系统谋划文旅健康产业配套设施布局,推动环淀山湖古镇群落整体开发。推进高能级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特色场馆运营水平。加快大型地标级音乐节项目、音乐产业孵化园、音乐类文体娱乐空间、音乐人才培养基地等建设。

——构建“互联网+”新业态。推进文化数字体验馆(园)示范点建设。聚焦在线文娱、数字文创,重点建设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培育游戏、电子竞技、虚拟现实、动漫等高增长性产业集群。依托Xspeed竞速平台,积极引入国际知名赛车电竞赛事IP,打造竞速体育整合互动平台。构建数字化影视文化产业链,建设多元交流的开放性文化制作与展示平台。

——打造“沉浸式”新体验。基于多维度和丰富细节的场景创新,打造“沉浸式”新体验。推进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支持发展精品民宿、实景演出。整合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展乡风、乡景、乡史、乡味、乡音、乡韵等建设,推进体验式度假旅游。依托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引进有品牌、有经验的市场主体,打造“一村一景”“一宿一品”“一家一艺”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六、引培发展服务业新领域

(一)聚集发展金融新业态

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物流金融、会展金融、租赁金融”为方向,积极引进相关金融机构,营造金融发展的生态圈,打造成为新的千亿集群。

——绿色金融。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金融产业园,集聚绿色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绿色票据、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构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争取长三角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落户、绿色产业发展子基金落地,努力打造国内首个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科创金融。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北斗产业服务基地为依托,培育发展股权投资、产业基金、金融科技等科创金融,打造蓝色珠链基金小镇,建设金融科技产业园,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加速聚集。

——物流金融。以华新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依托,积极争取发展物流银行,支持物流快递龙头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保理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会展金融。以国家会展中心为依托,支持金融机构为进口博览会参展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支持设立会展产业孵化器和会展产业投资基金。

——租赁金融。以大虹桥交通枢纽和西虹桥商务区、徐泾镇为依托,支持各类优质资本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支持面向中小微企业、绿色生态项目开展差异化、多元化的融资租赁服务。

(二)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

1.专业化发展人力资源服务

以“鼓励企业整合、搭建产业园区、完善服务机制”为抓手,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专业化发展。

——鼓励企业整合,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收购,打造人才资源产业集团,布局服务全国网络。

——搭建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集聚服务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打造服务长三角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培训、招聘、测评、高级人才推荐、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功能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产业园,形成国际化、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完善服务机制。建立“线下一门受理,线上一网通办”的公共服务办事机制,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2.网络化发展会计审计咨询服务

以“招大引强、嵌入网络、海外拓展”为抓手,网络化发展会计审计咨询服务业。

——招大引强。大力招引国内外知名的会计审计咨询服务机构,加快集聚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大企强企集聚区,争创建设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特色园区。

——嵌入网络。鼓励会计审计咨询服务机构加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联盟,促进专业服务领域本土企业与国际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企业。

——海外拓展。鼓励国内会计审计咨询服务机构通过收购兼并、加盟合作、直接注册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取得执业资格许可,拓展海外业务。

(三)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业

以“构建服务市场、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培训服务技能”为抓手,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构建服务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家政服务市场,推动家政服务多样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搭建家政服务平台,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病患陪护等综合性家庭服务。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家政服务标准的实施监督,构建行业信用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改进、提升家政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

——培训服务技能。加强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支持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创办家政服务类职业培训。

七、着力打造三类经济形态(一)总部经济

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或组织机构设立总部(机构),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项目落地,成为上海集聚高端要素、嵌入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接口。引导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构建服务全球网络体系。提高楼宇智能化水平,为总部型企业提供优质载体。搭建全球性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配置平台,建设海外投资枢纽。整合促进外资总部、贸易型总部和民营总部发展政策,研究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区)知识创新型总部聚集区建设方案》《青浦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支持长三角地区企业在青浦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中心)。推动中核建、安踏、银科控股等一批已落户总部进一步集聚资源,发挥总部效应,全面加快中电投、美的等一批总部项目落地建设,形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第二总部、民营500强企业总部、新兴科技总部汇聚的总部企业集聚区。

(二)平台经济

顺应“互联网+”、在线经济快速发展趋势,支持网络交易平台、信息资讯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和跨界业务融合平台等机构落户。在高端消费、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型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跨境电商服务模式,建设世界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支付中心和服务中心。支持外资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引导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体系建设。构建进口和内销的渠道商联盟,举办贸易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促进进口商品贸易的撮合、成交,打造长三角进口商品的订单中心。

(三)楼宇经济

优化楼宇扶持政策,研究楼宇招商政策,推进租税联动和产业平台激励措施。加快楼宇载体建设、功能完善、智能化改造,促进会展服务、人力资源、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集聚。以轨道交通17号线站点楼宇为重要载体,承接总部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辐射效应,由西虹桥至青浦新城打造楼宇产业群落,为总部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产业载体与服务。

八、构建“两核一城一廊”空间布局

青浦服务业总体空间布局为“两核一城一廊”。依托国家会展中心的进口博览会打造青东高水平服务经济核,重点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业和服务业新领域;依托一体化示范区打造青西生态型湖区经济核,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和服务业新领域;以青浦新城规划建设作为支撑“两核”发展的重要支点,打造融合型数字经济城,重点发展两大支撑服务业和服务业新领域;以轨道交通17号线为联接“两核”“一城”的复合功能发展廊道,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廊,重点布局“321+X”服务业企业总部。

“两核”:青东高水平服务经济核、青西生态型湖区经济核

“一城”:青浦新城融合型数字经济城

“一廊”:高能级总部经济廊(长三角数字干线)

图2 “两核一城一廊”布局示意图[1]

(一)青东高水平服务经济核

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镇、重固镇、白鹤、西虹桥商务区等区域商务载体和产业基地,以“321+X ”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方向,聚集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新经济形态,以招商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建、服务标准共商,强化青东联动发展,打造青东高水平服务经济核。

——国家会展中心。持续招引会展头部企业及会展产业链企业,大力推进会展产业园建设,不断提升会展服务能级,持续推进环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特色旅游示范区建设。

——赵巷镇。结合张江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对市西软件信息园软件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引,大力发展物联网、工业软件、位置服务、文旅健康、人工智能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企业在园区内集聚。聚焦云服务(包括IaaS、PaaS、SaaS等模式)、数字内容平台、数字服务应用等领域,打造青浦SaaS(云服务)产业园。

——徐泾镇。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强大的人流、商务流、信息流,加强高能级主体的对接与引进,培育发挥贸易枢纽功能、引领商贸业态创新的会展商贸产业集群,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主要功能区。以104区块转型升级为抓手,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总部经济集群、打造医械康养产业集群、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联合国(亚洲地区)服务、知识分享与能力建设中心为品牌,吸引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在中心设立亚洲区域采购总部或运营中心,推动形成以公共采购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化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与知名度,增强投资吸引力。

——华新镇和重固镇。依托快递物流头部企业集聚特色,着力打造支撑大会展、大商贸的智慧物流平台,通过快递物流产业延链,与大数据、股权资本、金融、结算等环节融合,形成大物流向物流金链延伸。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基建的推进,大力推动头部物流企业科技化。

——白鹤镇。发挥地理空间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安亭-白鹤-花桥跨省城镇发展圈。推进白鹤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发展“特色旅游+健康养生”服务经济。

——西虹桥商务区。持续招引会展产业链企业,提升国家会展中心的会展服务业能级;大力吸引商务、商贸龙头型企业入驻,不断提升现代商业能级;发展首店经济,争取引进多家首店企业;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仓储等,形成“实体+跨境电商”复合式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会计审计咨询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业;聚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财富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科创金融等金融业态,加速推进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北斗产业服务基地,大力发展位置服务、人工智能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新经济形态。华新镇和重固镇聚集物流总部和电商平台企业;市西软件信息园聚集软件研发企业总部和创新型平台企业;徐泾镇和西虹桥商务区聚集会展总部、商贸总部、电商平台企业。青东五镇“联动”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二)青西生态型湖区经济核

依托“江南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领域,聚集总部企业新经济形态,打造青西生态型湖区经济核。

——西岑科创中心。吸引物联网总部、科技前沿创新企业总部入驻,大力推进优质企业落地和项目建设进程,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入驻。

——长三角金融产业园。聚集科技金融、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金融业态。以“蓝色珠链”为载体,以银行二总部、基金总部、风投总部等为招引对象,推进金融机构聚集发展。

——知识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嵌入区域级、标志性的创新服务、会务会展等功能性项目,打造成为会议商务度假圣地。发展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休闲旅游、体育运动等文旅健康产业,推进旅游产品集成化、旅游开发整体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化,推动文旅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新经济形态。吸引高科技公司长三角研发总部、文化创意企业研发总部、银行二总部或长三角总部、基金总部、风险投资总部等集聚,打造青西生态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三)新城融合型数字经济城

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主线,发挥一体化示范区制度优势,借力东西两翼创新辐射,形成“1+3”[2]重点区域支撑的数字之城。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数字硬核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大数据、5G应用、物联网等产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成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体验多样的融合型数字经济城,集聚企业总部、科技总部、楼宇经济和平台经济。

(四)高能级总部经济廊

依托轨道交通17号线构建连接青东、新城、青西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廊道,加强沿线区域的服务业联动与空间重组,以廊道串联起“两核”“一城”,以带状方式推动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联系更为紧密的大尺度经济空间,推动建设高能级总部经济廊(长三角数字干线)。

九、保障措施

为加快发展“321+X ”现代服务业体系和三类新经济形态,聚焦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全球服务商、招才引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利用好具有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张江高新区青浦园等服务业发展政策。量身定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扶持政策。围绕“321+X ”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形态,聚焦能级提升、产品提质、产业提效,对重点服务业领域量身定制产业政策,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项目为主体支持服务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创新更加符合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扶持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出台协调招商引资政策。推进“政策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与“联动招商”、“竞争招商”与“共享招商”复式发展,并形成招商项目后评估制度。

(二)推进体制机制突破

以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政策创新为基础,进一步提升青浦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保税区优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服务创新制度,推进青浦服务业高水平发展。支持区内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享受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扩大区内财富金融、金融租赁等产业国际接口。不断优化“321+X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生态环境。

(三)完善基础支撑环境

积极推进青东五镇道路基础设施及商务商业载体建设,完善快速道路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轨道交通17号线西向延伸,建设青浦新城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沪苏嘉城际线、嘉青松金线、轨道交通17号线三线换乘,推进便捷交通圈建设。

(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按照上海市“一网通办”要求,率先实现审批事项100%“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系统全面改造升级,做好“一网通办”青浦频道与市级平台的全面对接,深入推进电子证照的应用。完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优化“自贸区+”和“一体化+”贸易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窗口效能建设,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办事速度更快、服务质量更优的政务服务环境。不断完善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功能,多渠道构建政企交流平台,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和质量。

(五)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高能级的全球会展服务商(机构)集聚青浦,培育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部门支持,推进会展服务、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聚集发展。深化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核心的全球新品首发高地(首店经济)。落实上海扩大开放举措,积极争取上海现代金融、商贸会展等领域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或重大项目落地。做强做优商贸会展、智慧物流、科创服务等功能性平台。

(六)夯实人才保障体系

落实“青峰1+5”人才政策,聚焦“321+X ”现代服务业领域,招引高层次产业人才和领军团队。以人才综合服务清单化为方向,不断完善人才服务。积极探索同城共认、信息共享、平台共建等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和市场化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更加开放、更具动力、充满活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新高地。

(七)健全统计监测体系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优化和完善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的行业分类标准,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创新服务经济统计监测指标,建立服务业监测统计体系,实时掌握发展进程与发展质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发挥统计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决策的作用。

相关附件: 青府发〔2021〕69号.pdf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