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都市景观设计的现代理念和美学原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建筑的基本美学思想包括 【李芸】都市景观设计的现代理念和美学原则

【李芸】都市景观设计的现代理念和美学原则

2024-07-13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芸】都市景观设计的现代理念和美学原则

当代城市化的进程中正日益融入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要素,都市景观的科学规划受到城市管理和研究人员的重视。都市的美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都市景观物质存在相结合的产物,景观构成了都市审美取向的客观载体。应该说任何都市都有景观,但不是说任何景观都是美的,一个美的都市景观必然是组成都市各类建筑设施和自然环境和谐体系的美,是以建筑艺术的造型与宽阔平坦街道以及公共设施相映成趣,整体感与多元化相得益彰的都市轮廊线的美。近一个世纪来,随着都市美学、建筑景观科学的发展成熟,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重要议题。

一、都市景观的发展理念从自然走向人文

1.都市景观设计的人文观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人类城市化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后期国际范围内的都市计划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型,从早期侧重建筑外形到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再到后来强调都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控制,21世纪以来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都市发展的人文内涵、审美取向和都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三大理念,这些都市计划总体性的新进展对当代都市景观计划理论与实践转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注重城市人文内涵的发展,是指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都市景观建造贯穿了对满足居民个性需要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重新崛起,都市发展理念中的人文关怀也更为突出。

所谓注重城市的审美取向,是指作为融合着有形景观和无形文化的都市美景,既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的综合展示,本身也是当地居民素质、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当代国际最新的都市计划与管理理论,已将都市形象塑造和维护视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说以人为本和审美取向是都市发展理念中的良好传统,那么现代都市景观新发展理念的第三大主题——可持续发展,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了。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已体现出现代人要求都市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该宣言的主旨便是强调“发展”,是涵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类自身和谐平衡的过程。宣言明确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1]

一个都市的整体规划,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应该更加重视都市环境景观美感的设计与规划,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优美的都市景观形态。在选择都市用地时,除根据都市的性质规模进行景观设计用地的调查分析之外,还要从都市环境景观要求出发,对用地的地形地势、河湖水系、名胜古迹、绿化林木、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以及周围地区有无价值优秀自然景观可供利用,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能组织到都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在进行都市总体规划的方案比较时进行综合考虑。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印象》中,专门论述了都市景观的感觉形式。强调建立环境景观印象。环境景观印象主要体现在环境景观的可识别性。环境景观印象由几个因素构成,它们是街道、边沿、区域、结点、标志。道路主要是指大街、步行街、公路、铁路和运河等;边沿是指河岸、围墙等;区域是指城市里较大部分;结点是指道路交叉位置,如十字路口;标志是指空间中易突出的物体,它是指建筑物、雕塑、招牌、店铺、山丘、塔等。他还论述了环境景观印象的形式特征与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其单一性、简明性、连续性以及对比性等之中。这是西方学者对于都市景观内涵较早较系统的一个描述。

我们认为都市景观是把建筑、园林、雕塑、道路、街区、广场等实体内容,加上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的影响,以及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时间到空间上加以综合作用而构成,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都市景观需要通过现代的理念来趋向完善和完美。

现代景观的设计也便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一种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我们首先便面临着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

都市环境景观设计与布局,是根据都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都市总体规划等,来决定都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战略思路及确定都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框架,既然都市景观设计仅仅是都市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景观设计便不能脱离整体布局。

2.都市环境景观与都市总体艺术布局关系应是相互包容,相互映衬

都市总体艺术布局处理的目的,主要是要求都市有优美的环境景观和良好的环境,都市艺术布局要有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市形态的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地势山丘,江河湖海花草林木为自然美;建筑雕塑桥梁为人工美,都是环境景观要将两者合理融合相互包容,相互辉映。

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在这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比如这样的自然人文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它们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与位置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能够帮助去为整个新城创造一个合理的、有理由、有因果关系和城市可识别性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发展景观。

当代都市景观设计应是都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都市景观的设计既应有所创造创新,更应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而其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都市更新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在这方面,日本的都市计划中重视传统景观的保护规划是成功的范例。

二、都市景观设计的美学思想底蕴

尽管人类对都市文明的审美需求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应承认是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都市景观计划,不论其理论还是实践,均不足百年,我国城市学者王建国博士曾从城市设计史的角度,将现代都市景观建设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2]即: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设计,从总体上看,贯彻的是“物质形态决定论”思想,其对城市空间环境施加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视觉有序,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三度形体控制,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统基本上是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第一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奥斯曼、艾纳尔、西特等,他们对城市的兴趣“在于人造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组织”(N. Schulz, 1979)。西特认为,“城镇建设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艺术问题”,他于19世纪末创立的“视觉有序城市”影响了其后不少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第二代城市设计师在城市建设中遵循了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但仍信奉“物质形态决定论”和1920年“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并用建筑师和精英的视角看待城市问题,(包括社会和经济问题),他们采取的是“把砖瓦沙石和钢铁水泥在地面上作一不定期组合的那种物质和空间环境的解决方法”(P. Hall, 1975)。他们把城市看作是一架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注重的是功能和效率,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科学和技术成果,而技术美学观念和价值系统由此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柯布西埃、科斯塔、克莱尔兄弟等。第二代城市设计发展到50年代末时,其内在目标,方法论特点等又由于世界性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而产生了新的完善和发展。总的说,第二代城市设计满足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显见的现实需要,功不可没。后期提出应把设计对象放到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上,用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并且考虑了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同时,旁系学科如心理学、行为科学、法学、系统论等亦渗透到城市设计中。而大部分的实施对象却相对缩小到城市界内的保存、开发和更新改造方面,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已成为综合性环境设计的一个分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三代城市设计,亦即“绿色城市设计”,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现代性,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美丽家园。为此,他们除运用第二代城市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外,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美学的一些适用方法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代表人物有麦克哈格、西蒙兹、荷夫、杨经文、赫尔佐克、皮阿诺、罗杰斯等。溯其渊源,绿色城市设计与早期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及“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思想有一定的内在的相关性,与以往相比,绿色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内在的质量。追求的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时代主流相一致的,适度、温和而平衡的美丽城市。

在这近百年的现代都市美学追求中,欧美以及日本等城市化先进国家涌现出了不少重要的都市景观理论和都市美学设计大师,例如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芦原义信的“空间秩序论”和西蒙兹的“大地景观”构想。这些代表性人物和其观点至今仍渗透在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柯布西埃关于都市计划的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其中心思想包含在两部重要著作中。一部是发表于1922年的《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另一部是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The Radiant City)。他的都市规划观点主要有四点:(1)他认为传统的都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随着都市的进一步发展,都市最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内交通负担越来越大,而这些由于对于各种事业又都具有最大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2)关于拥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就局部而论,采取大量的高层建筑就能取得很高的密度,但同时,这些高层建筑周围又将会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他认为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都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3)主张调整都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都市。(4)他论证了新的都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都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率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他遵循的都市机械美学原则是:(1)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2)崇尚秩序、功能与朴实。(3)理性与效率至上。(4)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5)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6)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根据机械美学思想和原则,柯布西埃于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假想了一个300万人的都市: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周围有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都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机械美学的城市设计思想的重点是“秩序”(order),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秩序是每一个活动的钥匙,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在混乱中出现纯净的形。它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这样,人的心智并没有白费,他以适当的工具去创造了秩序(梁鹤年,1999)。”这就是柯布西埃的美。

1975年,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发表了一本重要的有关都市空间设计的著作,这就是《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是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同班同学。但他在空间研究方面,注重的是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与舒尔茨偏重理论色彩的“建筑意向”和“建筑现象学”有着显著不同的审美追求。

芦原义信在此书中,总结融合了世界上空间的分析理论,旁征博引各家之说,并运用自己设计的若干案例,提出了“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和“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芦原认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虽然空间与人的各种感官均有关系,但通常主要还是依据人的视觉来确定的。他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传统城镇空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比较了都市建筑师与景园建筑师不同的空间概念,指出建筑外部空间不是一种任意可以“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在此基础上,他归纳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分析结论,并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还原,或是使都市空间更充实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一句话,也就是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进一步,芦原又引伸发展出所谓的“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和“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m的模数。在实际运用的手法中,芦原则结合欧美及他本人设计的都市工程案例,详细探讨了外部空间的布局、围合、尺度、视觉质感、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设计问题。最后他又以建筑漫画的形象化描述手段,比较了柯布西埃与阿尔托的都市设计作品不同的空间秩序组织,论证了都市空间秩序建立的审美取向和具体方法。

总之,芦原的外部空间论既包含了传统的空间理论,又包含了现代都市设计的环境美学,对今天都市美学的实践具有较好的实际借鉴价值。

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是当代美国“受到最广泛尊敬的景观建筑师”和生态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担任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主席,作为一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者,西蒙兹在生态景观规划与都市设计的结合及其实际操作提出了系统而富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和主张。

西蒙兹的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大地景观——一部环境规划手册》(Earthscape: a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一书中,该书于1978年在美国面世后,迅速行销到世界各国。该书虽然思想内涵深刻,但却简明实用,知识丰富,可读性强,并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西蒙兹全面阐述了都市生态要素分析方法、环境保护、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乃至于生态美学(Eco-aesthetic)的内涵,从而把都市景观研究推向了“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

西蒙兹认为:“改善环境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纠正由于技术与都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它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演进。在它的最高层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它帮助人重新发现与自然的统一。”

他的研究方法与生态平衡的思想密切相关,研究对象和实践范围则包含了包括土地、空气、水、景观、噪声、运输的通道、有规划的社区、城市化、区域规划和动态保护在内的广泛领域。西蒙兹具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他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远远超出了一般狭义的景观概念,而是广泛涉及到生态学、工程学、乃至环境立法管理、质量监督、公众参与等社会科学知识。在区域规划方面,他提出的四条标准,即:计划的用途是否适宜人;能否在不超过土地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建设;是不是一个好的邻居和能否提供适合各种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他结合生态分析,创造性地提出的“绿道”和“蓝道”概念,并成功应用于美国托里多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等案例中。这对我们今天实施贯彻“生态优先”准则的新世纪都市建设目标和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3]

当代都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的直接渊源有三个方面,即都市计划、风景园林美学和建筑美学。我国都市景观规划专家刘滨谊教授曾对其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作过如下勾勒:农耕文化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相对较为单纯,专业分工没有明显的界线,三学科是笼而统之的;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明显复杂起来,专业分工渐趋明朗,学科分界较为显著;后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急剧增加,专业分工进一步丰富细化,学科开始走向融合。随着朝代的发展,三学科在建筑大学科中的比重也在变化。显然,现代和未来发展趋势是景观建筑学的比重正在日趋加大。对于整个中国大建筑学科,缺乏景观建筑学,缺乏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就等于三原色中少了一种原色。中国现在和未来在聚居环境建设中已经产生并将加剧的诸多问题,其学术专业上的根源就在于此。

目前,欧美已将古建筑保护、手工艺技术、国家公园、现代景观艺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和商业广告等多学科理论和行为实践引入都市景观设计之一。追求都市有情趣味的环境景观,与当地的特殊景观加以联系,创造出具有当地特征的环境景观。强调步行街的设计,它可以使人能够欣赏都市环境景观细节、建筑景观细部等。都市景观设计自身也正发展壮大成为一种融众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体系。

三、都市景观的科学原则

都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如果只在纸上画画,它就一文不值;如果把景观计划确实作为都市发展建设的依据,那么它就将决定都市的命运。为了使都市景观计划更加科学而可行,必须贯彻三方面的现代设计原则。

1.都市景观多样统一性的形式美原则

中外古今环境景观设计,不论形式有多么大的变化和差异,一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就是多样统一的原理。所谓多样统一就是说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的方法;相反,如仅有多样性就会显得杂乱而无序,仅有统一性就显得呆板、单调,所以在都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如何构成都市景观形式上既多样又统一,实现多样统一必须通过影响环境景观形式美的要素去分析。影响其形式美的因素是都市景观中的主与从关系、对比关系、韵律关系、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等因素。都市景观设计的统一性还可以从形状的、色彩的协调,这种协调通过环境景观局部构件尺寸、形状、色彩之间的相似关系、共性关系予以实现。

2.都市景观的协调性原则

首先,都市环境景观设计应与适用、经济相统一。都市环境景观设计必须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考虑,以实现都市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目标。其次,近期都市景观设计与远期环境景观设计应统一。再次,整体与局部、重点与非重点的统一。都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局部要服从整体,整体应统帅局部。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点、线、面”相结合。“点”是指都市景观设计的构图中心,如市中心或各区中心等;“线”是指道路景观、绿化景观带等;“面”是指建筑群景观等。最后,都市景观设计应考虑都市历史条件、时代精神、不同的风格、不同设计手法的统一。在继承都市建筑传统基础上,创造新兴的都市景观形态。

3.天人合一与都市景观的和谐化原则

自然环境的利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地形,不同的环境条件,对都市环境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在都市功能不断提升中,要重视结合都市工程设施进行景观设计。结合都市的防洪、排涝、蓄水、护坡、护堤等工程设施,进行都市景观设计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北京改造陶然亭地区,建成了陶然亭公园。天津对水涝地区的进行改造,建成了水上公园。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杭州西湖的疏浚,堆置了白堤、苏堤、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等堤道,增加了西湖的景观层次,形成了西湖独特的水面景观。这种美是立体的深层次的。

在现实工作,不论何种类型的都市景观计划,都应遵守上述原则。具体而言,在上述原则指导下,目前常见的都市景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宏观景观规划

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是都市景观建筑师宏观环境规划的基本工作。其工作涉及到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工作过程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类及分析。这些调查分类及分析是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场地选取、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各项工作的结果包括:地图、报告和其他有关文件。这些评估报告可以要求对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给出新的用地划分,改变用地分区性质,制定或修改地方设计规范、法规及管理《条件》,以及为特定建设工程项目(或区域)制定的法律、约定条件和限制。

大地景观化:绿化—蓝化—棕化规划,这是都市景观建筑师宏观环境规划的核心工作。其实质是从空间环境保护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绿化(绿化),水资源整治保护、大气粉尘治理净化(蓝化)、土壤保持与改造(棕化)来保护人类聚居环境。“三化”意味着全面考虑环境诸因素。景观建筑师一直在强调,绿化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的生存环境建设,仅仅强调绿化是不够的。传统的都市绿地规划的理论观念、方法技术有待更新。

特殊性大尺度工程构筑的景观处理,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工业时代产生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大尺度的景观工程构筑,在宏观的区域范围上影响着人类的景观。对此,景观建筑师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予以规划设计。例如:高速公路选线、桥梁水坝等大型构筑、市政管线走廊(如地上高压电缆和地下管道主干线)及其他设施用地布局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非景观建筑师莫属的是他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内,将技术功能的需求与美学形象的考虑,将人工建设因素与自然保护因素相互结合,来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第二类:中观景观规划

场地规划是一种对都市建筑、结构、设施、地形、给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为了美学和技术上的要求,其包括场地内不同功能用地的安排、都市地形与水体的改造、雨水管网系统的组织、沼泽地保留、环境保护动植物的迁移,以及政策、控制性条例和各类标准的制定。具体景观计划工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材料。场地规划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等。

城市设计,这是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可按形态划分为面、线、点。面:城市形象策划、城市美化运动、城市景观风貌设计。例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美化工程”规划。线:城市滨河带、城市商业步行街、各类交通道路景观。点:(1)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规划设计。这包括节点处景观引导、周边地块建筑群体开发策划、交通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绿化的综合规划。(2)城市广场设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一方面,城市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创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风貌形象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这些需求集中反映在近年全国各类城市的市民广场建设上。另外,旅游度假区、主题园、城市公园设计,在中观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面广量大的实践性工作。

第三类:微观景观规划

微观景观设计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景观小品等设计。[4]优美的都市景观,不仅具有造型美的空间环境,而且包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生活空间里。雄伟广场上的庆典活动,花园空间里的情侣,每一个具体宅旁庭院中儿童的嬉戏——人们富于情趣的活动所构成的景观是最为动人的。

上述三类都市景观的创造,必须综合考虑内容的功能、物质的构成和美学三方面的因素。进行都市总体艺术布局和都市景观的创作工作,就是要掌握和运用艺术创作的美学规律,将各种物质材料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积极发挥创作技巧,创造出符合形式美特征的外部形象,以反映和表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的生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思想内容。

李芸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注释】 [1]引自Register R. (1996). The Eco-city Movement——Deep History, Movement of Opportunity. Village Wisdom/F uture Cities: The Third.

[2][3]王建国编:《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253-254、199-201、212-213页。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日报》2001年7月25日。

[2]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杨裕富编译:《各国都市计划》,(台北)明文书局1990年版。

[4]郑宏编:《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5]任致运:《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宋林飞主编:《区域现代化的探索》,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0期。录入编辑:乾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